关于亚里士多德_诗学_中的净化
悲剧净化说的渊源与反思_王柯平
·外国哲学·悲剧净化说的渊源与反思王柯平在《诗学》第六章里,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通过怜悯与恐惧(di eleou kai phobou )使这些情感得以疏泄或净化(pathēma tōn katharsin )”。
(Aristotle ,1911,VI ,1449b27-28;参见亚里士多德,l999年,第63页)对于涉及“疏泄或净化”的katharsis 问题,他在《诗学》里一笔带过,语焉不详,但此前在《政治学》里却有如下说明:“所谓katharsis 到底是何意思,现在只能概而言之,随后会在诗论里对其加以更为清楚的解释(eroumen saphesteron )。
”(Aristotle ,1950,Ⅷ,1341b39)这里提到的“诗论”很可能是指其后撰写的《诗学》。
但令人遗憾的是,《诗学》部分内容佚失,读者无缘看到他对katharsis 问题“更为清楚的解释”,因此不得不返回到《政治学》里搜寻相关说法。
在这里,亚里士多德论及音乐,按功能将其分为三类:一类适用于教育民众,另一类适用于消遣或审美(因为它可松弛人的神经或给人以美的享受),还有一类可以像药物和疗法一样,对人起到导泻与调理的功用。
每个人都难免会受到怜悯、恐惧等情感的影响,其中有些人特别容易产生这些感受。
动感强烈的音乐可以引发某些人的宗教狂热,当狂热的情感高潮像疾风暴雨般一扫而过后,人们的心情就会趋于平静,就像病人得到治疗和净化一样。
有鉴于此,通过心灵与音乐的撞击,无论是受到怜悯、恐惧或其他情感侵扰的人,还是在不同程度上受这些情感影响的人,都会感受到一种轻松和愉快的感觉,都会从具有净化功能的音乐中体验到一种无害的快感。
(ibid ,1342a5-11)值得注意的是,亚里士多德在此使用了原本意指“导泻”的医学术语katharsis ,旨在表示情感的“疏泄”或“净化”效应。
另外,他还明确指出,这种伴随净化功能的体验与感受,是一种纵情音乐(orgiastic music )所引发的体验与感受。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体现在他的著作《诗学》中。
他认为悲剧是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通过台词、歌曲的语言媒介摹仿人物的完整行动,在舞台上塑造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
这个人物形象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的行动能够引发观众的怜悯和恐惧之情,从而达到净化的社会功用。
此外,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情节最重要,人物性格居第二位,一个不好不坏的善良人是悲剧人物的最佳选择。
他的悲剧观是对悲剧第一次系统性的阐述,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诗学》主要内容
亚里士多德《诗学》主要内容
1. 《诗学》讲了悲剧呢!你看像《哈姆雷特》就是个悲剧的经典例子呀,它那跌宕起伏的剧情,人物的悲惨命运,不就是亚里士多德说的悲剧的典型嘛!
2. 《诗学》对史诗也有深入探讨哦!比如说《荷马史诗》,那宏大的叙事场面,不就很好地体现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史诗的特点嘛!难道不是吗?
3. 《诗学》提到了情节的重要性呀!就好像一部好电影,情节引人入胜才能吸引人,像《盗梦空间》那样让人看得欲罢不能,这就是情节的魅力呢,对吧!
4. 模仿在《诗学》里也很关键呢!想想那些模仿明星的人,他们不就是在某种程度上运用了亚里士多德说的模仿嘛,多有意思啊!
5. 《诗学》还强调了人物性格呢!像孙悟空那样鲜明的性格,让人印象深刻,这不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嘛,哈哈!
6. 还有啊,《诗学》说的净化作用!看一场感人的悲剧,让人的情感得到释放和净化,就像大哭一场后心里会舒服很多一样,是不是很神奇呀!
7. 亚里士多德对诗的种类的分析也很精彩呢!诗歌有那么多种类,每种都有独特的魅力,就像不同口味的糖果,各有各的好呢!
8. 诗的语言在《诗学》里也有讲究哦!优美的语言能让诗更动人,就像动听的歌声让人陶醉一样呀!我觉得《诗学》真的是很有深度和价值的著作呢,它对我们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帮助!。
亚里士多德悲剧净化说的现代解读
亚里士多德悲剧净化说的现代解读亚里士多德悲剧净化说的现代解读一、悲剧净化说的传统解读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文艺评论家,他的《诗学》一书中提出了许多对于文艺创作的理论和观点。
其中,他对于悲剧的净化(又称为katharsis)说是其理论的一大亮点。
在传统的解读中,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净化,指的是悲剧通过观众对于主角悲惨遭遇的共情和恐惧而产生的心灵净化和宣泄,使人在情感上获得慰藉和救赎。
二、现代对悲剧净化说的重新思考然而,在现代,对于悲剧净化说的理解已经有了新的解读和理解。
现代舞台上的剧作家们,对于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净化,提出了更加深入和复杂的阐释。
他们认为,悲剧不仅仅是通过观众对于主角命运的体验,而是通过对于人类本性、社会现实、道德伦理等更广泛的议题的探讨,从而引发对于人生的思考和震撼。
这种净化并非仅仅停留在情感上的抒发,更重要的是对于心灵和精神层面的深度洗礼和重构。
三、结合现代社会语境的悲剧净化在当今社会,悲剧的净化可能会更多地与现实生活、社会伦理以及道德价值等诸多议题联系起来。
在大量的文艺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悲剧的主题都与人性的扭曲、社会的不公、道德的沦丧等问题息息相关。
这些作品通过对这些社会现实的揭露和呈现,引发观众对于自身、社会和人性的深刻反思,从而达到一种更为宏观而深刻的净化效果。
四、对于悲剧净化的个人理解与观点在我看来,悲剧的净化是一种超越情感的精神洗礼,是对于人性的深刻探讨和对于道德的批判。
通过观赏悲剧,我们不仅仅是能够在情感上得到宣泄,更重要的是能够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和改变。
悲剧中所呈现的人生冲突和道德选择,成为我们审视自身与社会的镜子,从而引导我们在道德和价值观念上做出深刻的反思和选择。
五、总结与回顾在大量现代文艺作品中,悲剧净化的意义和效果得到了深刻的展现和证明。
这种超越情感的精神洗礼,使得悲剧不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情感共鸣层面,更多地成为了一种对人性和现实的深度挖掘和思索。
悲剧中的净化说与心理治疗
悲剧中的净化说与心理治疗摘要: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的悲剧快感与净化理论千百年来受到了无数研究者的关注,后世的许多悲剧理论家对其理论进行了继承和发展。
悲剧对心灵的净化作用在心理治疗中有着积极的意义,它不但是缓解压力,宣泄情感的一种途经,它还能激发人类内心深处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字:悲剧净化说心理治疗1、悲剧“净化说”及其发展(1)悲剧“净化说”的起源悲剧(古希腊语叫Tragoidia) , 最初意思是“山羊之歌”。
古代人们为了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会选定过了壮年的公羊,然后他们以合唱队的形式围绕着即将用来祭祀的山羊而唱歌。
在歌颂仪式结束后,公山羊要被杀死进行酒神祭祀。
由于当时的人们对生命和神明有一种出于本能的敬畏, 因此这种祭祀就被看成既是必需又是令人敬畏的事情。
而这祭祀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表演狄俄尼索斯的死而复活。
在这种死与复活的表演中,人们不难理解这种对于用来祭祀的山羊的哀歌可以转化成对于一个死去的英雄的哀歌,由此,古希腊悲剧雏形产生。
古希腊最有名的悲剧诗人有三位: 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
他们创作了最初的悲剧作品,这时的悲剧理论虽不成体系,但却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以后的理论家所继承和发展。
柏拉图从政治家的角度出发,贬低“模仿的诗”——史诗、悲剧和喜剧。
在他看来, 文艺对于理想公民而言几乎一无用处, 比如悲剧会助长国民脆弱的性格, 使人们习惯于戏中的情感体验, 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坚强面对挫折, 这正是悲剧的不良影响。
他曾经说过:“如有哪位懂诗的学者能够证明诗不仅可以给人快感, 而且还有助于建立一个合格的政府和有利于公民的身心健康,我将洗耳恭听他的高论。
”③因此, 将诗人逐出理想国也成了柏拉图理所当然的决定。
其后,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反对他的基础上建立了悲剧的“净化说”。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第一个为悲剧下了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他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戏剧理论[王天华]
艺术教育98浅谈亚里士多德的戏剧理论□ 王天华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在雅典的学院讲课时,写成了《诗学》这部著作。
《诗学》据说是亚里士多德的讲义,有佚失,现存26章,主要讨论悲剧和史诗。
亚里士多德不仅论述了戏剧的起源,而且第一次给它们下了准确的定义并指出艺术是人类智慧活动的产物,而不是发疯人的作为,是可以控制的,这是为了制造艺术创作的一定的净化,使情节按照这些章法有条不紊地开展,取得戏剧的效果。
他所提出来的悲剧的手法、规律、规则和特点,对欧洲的文艺思想和戏剧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讨论悲剧的时候,亚里士多德首先对它下了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这个定义涉及到了悲剧模仿的对象、媒介、方式和悲剧的功能等方面的问题。
他又进一步指出:“情节是行动的模仿,性格是品质的决定因素,思想证明论点或讲述真理的话。
”他的主张很明确:悲剧中的人物不是为了表现性格而行动,而在行动的时候附带表现性格。
因此,悲剧的艺术目的在于组织情节(亦即布局)……行动和性格作为戏剧的要素,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但是,行动比性格更为重要。
行动是戏剧的基础:“情节为悲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
”这与以性格为主的现代戏剧是不相同的。
在论述悲剧的结构特点时,他认为“最完美的悲剧的结构不应该是简单的,而应是复杂的”。
这种复杂即是通过突转(指行动按我们所说的原则转向相反的方面)与发现(从不知到知的转变)而达到结局的行动。
他在悲剧稍次的结构——即简单的情节与行动中,认定以穿插式为劣。
所谓穿插式的情节,是指“穿插的承接见不出必然的联系……把情节拉得过长,超过了布局的负担,以致各部分的联系也必然被扭断”。
这是对情节统一性的生动叙述。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强调了社会道德在悲剧鉴赏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指出悲剧要“满足我们的道德感”,否则将会成为败笔而“引起反感”。
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净化说”
摘 要:亚里士多德在著作《诗学》中谈到了悲剧的审美功用,欣赏悲剧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这一论断一直以来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
首先,悲剧起源于酒神颂歌,“净化”最初是作为一个宗教术语出现的;其次,出于对柏拉图文艺有害论的反驳,亚里士多德首次将“净化”这个词引入悲剧审美分析;最后,悲剧的净化作用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相比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时代,悲剧净化的审美意义对当今社会的影响该如何衡量,这是个值得思索的问题。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悲剧净化;审美;现代意义一、“净化”的起源悲剧“净化说”是亚里士多德用来回应与柏拉图分歧的一个重要观点,柏拉图认为应该将诗人从理想国赶出去,因为诗人以及他们的作品, 无论生理层面还是心理层面, 都会对公民形成坏的影响,从而对整个国家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然而,亚里士多德却反其道而行之:“欣赏诗歌可以让人产生快感,帮助人们塑造更健康的心灵,有助于建设一个运作良好的国度。
”那么悲剧从何而起?亚里士多德说:“悲剧起初只是一种即兴表演,喜剧也是如此。
悲剧始于酒神颂歌的领唱者。
[1]”自图腾崇拜时期,人们用图腾划分不同的氏族部落,图腾的原型多为动植物,并以此确立了不同的动物神和植物神,因为人们每日所需的食物都是由动植物而来,是人们的生存保障。
自然万物的更迭繁衍都呈季节性变化。
春回大地时,象征新生的神祇是古希腊酒神狄俄尼索斯,每到回春之季和秋收之时,人们会举办宴会,大家一起开心宴饮祭祀酒神,酒神颂歌就是“一种集体性的唱跳活动狂欢,大家根据个人的喜好做装扮,戴上不同的面具,隐藏自身的个性特征。
跟着合唱的音乐节奏跳舞,每个人的情绪都非常激动、亢奋,是让人们情感趋同合一的重要基础”。
通过歌唱和舞蹈的方式来表达内心感情,这是由原始图腾崇拜时期延续过来的。
在祭祀酒神的狂欢仪式中,狂热的欢歌热舞将一个个独立的人融合成一个集体,个人的情感在集体舞蹈中被激发,进一步演变成集体的激情,最后达到迷狂的程度[2]。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净化说”
真相或不 自愿的情况下 , 了错误 , 了过失 , 犯 有 遭受 了不应 遭受的厄运 , 的这种“ 他 祸不完全 由 自取” 使我们产生 了怜
悯。例如 , 索福克勒斯笔下的俄狄浦斯 王由于“ 无知” 而弑 父娶母 , 故挖 目自贬 以赎罪。他越 是想摆脱弑父娶母 的厄
良的人因犯 了过失而陷入厄运 ,但灾祸不是罪有应得 , 就
就净化的 内容、 方式及效果进行 具体 分析。
关键词 : 亚里士 多德
悲剧
净化说
亚里士多德 , 古希腊伟大的科学家、 哲学家 , 主要 著作
应写好人 由顺境转入逆境 ,不应写坏人 由逆境转 I境 , 顷 也不应写极恶 的人 由顺境转入逆境 , 因为这些 情节都 不能
有《 物理学 》《 、形而上学 》《 、政治学 》《 、伦理学》 , 等 这些著
引起怜悯与恐惧 。 悲剧应该描写“ 与我们相似” 的人 , “ 他 不
十分善 良, 也不十分公正 ” 即不是好到极点的人 , , 不过 , 这 种人甚至宁可更靠近好人 , 不要更靠近一般人 。 而他之所 “
以陷入 厄运 ,不是 由于他为非作恶 ,而是由于他犯 了过
失 。” 见悲剧 的结局是悲剧主人公 自身 的过失造成 的, 呵
怜悯。 如果是恶人得福 , 只会引起观众 的反感。 悲剧主人 但 公又不十分善 良, 如果 十分善 良, 毫无错误而遭 大难 , 那或 者是意外 的惨尉 , 者是受害而 引起 的义愤 。所 以一个善 或
取) 和恐惧 ( 须小过失引起大灾祸 ) 因此 , , 才能说 明亚里士
多德所 了解 的悲剧。 H 剧主人公虽然不是尽善尽美的道 ”惑 德楷模 , 而仍然是和我们相似的 、 然 有道德的人。 他在不明
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净化说
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净化说作者:苏融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02期摘 ;要: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美学著作《诗学》中,为悲剧下了个定义。
在定义中,他认为悲剧必须包含能唤起怜悯与恐惧的情节,并通过唤起怜悯与恐惧而达到对这些情绪的净化。
为了解释通过唤起怜悯和恐惧而达到悲剧的净化究竟是什么意思,历代学者已经写了很多的评述和议论。
本文从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师承出发,探讨了柏拉图的“城邦净化说”对其“悲剧净化说”的影响,然后再结合当时整个古希腊人们对美学和艺术的看法和理解,以及亚里士多德整个学说的出发点,来理解“悲剧净化说”的真实含义。
关键词:城邦净化说;怜悯和恐惧;模仿;快感[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2--03一、悲剧净化说的提出及争论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哲学文化史上首次构建了系统的美学理论,即他的诗学。
《诗学》被认为是第一篇最重要的美学论文。
而《诗学》中核心讨论的是悲剧,其中最著名的措辞,就是在第六章为“悲剧”下的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1](陈中梅在翻译时用了“疏泄”这个词,罗念生原先译作“陶冶”,后改为“净化”。
原词为“katharsis”,音译“卡塔西斯”。
现在大都通作“净化”的翻译)。
为了解释亚里士多德对悲剧定义的最后一句话,“通过怜悯和恐惧而达到悲剧的净化”究竟是什么意思,西方美学史上已经有了太多的评述和议论。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之前的著作《政治学》卷八中谈论音乐的功用时也提到了“净化”:“音乐应该学习,并不只是为着某一个目的而是同时为着几个目的,那就是(1)教育,(2)净化(关于”净化” 这一词的意义,我们在这里只约略提及,将来在《诗学》里还要详细说明)(3)精神享受,也就是紧张劳动后的安静和休息。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悲剧的净化作用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悲剧的净化作用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着名的悲剧理论,下面是搜索整理的一篇关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研究,供大家阅读参考。
前言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着名的悲剧理论:悲剧的作用是“激起怜悯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1].对于“净化”一词的理解主要有三种观点。
首先是以内贝斯为代表的“宣泄说”,他从医学的角度,将净化理解为生理上的宣泄,认为情感上的宣泄有利于身体健康。
对这一种解释,朱光潜也持相同的观点。
在《悲剧心理学》一书中,朱光潜从“情绪的缓和”的角度来阐释净化作用。
对此,有的学者认为“情绪的缓和”也就是情感的宣泄。
其次还有一种重要的解释“陶冶说”,这种观点认为悲剧的意义在于使观众养成一种好的习惯,从而在实际生活中控制自己的情感。
但是这种观点偏重于社会伦理价值,被认为偏离亚里士多德悲剧产生快感的原则。
最后是“净化说”.持这一观点的论者认为,将怜悯恐惧情绪中的不洁痛苦的成分洗涤掉,转化为合乎美德的思想。
在以往学者的研究中,过于执着亚里士多德“净化”--卡塔西斯一词原始意义,而忽视对悲剧净化作用原因和过程的探究。
除了悲剧本身的价值,作为悲剧净化的主体--观众,是研究亚里士多德净化理论的关键。
外在的悲剧如何净化观众内心。
而要研究这一问题就必须探讨观众主体的能动性。
本文将主要依据“心理距离”理论对此进行探讨。
布洛在《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一文认为:除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外,美学还存在着另一种距离--“心理距离”或“审美距离”.而这一种距离是欣赏任何一种美所必需的。
有些观众会被某些戏剧深深的吸引,认为戏剧的表现就如现实的人生,而一旦将现实的生活当做戏剧来看,实际生活就会变得荒诞不经。
在“心理距离”的基础上,布洛又进一步提出距离的可变性。
“距离的可变性”是指审美距离随着主客体条件的不同而不断发生变化,即审美距离既可以随个人保持距离的能力大小而变化,也可以依客体的特性而变化。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净化说”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
个 严 肃 的氛 围 。首 先悲 剧 的主 人 公一 定要 比一般 人 好 、高 尚 ,哈 姆 雷 特就 是 一位 品格优 秀 的 正义 人物 。其次 他 为 了杀死 叔 父替 父 亲 报 仇 并没 有 鲁莽 行事 ,而是 见机 行 事 ,利 用 理性 来指 导行 动 慢 慢 揭 露新 王 的暴 政 。主 人 翁 的不 屈不 饶 的斗 争精 神 就不 仅仅 只 是 怜 悯 和恐 惧 之情 ,还有 对 遭受 苦难 的哈姆 雷 特 的一 种崇 敬精 神 。 所 以亚 里 士 多德 认 为 悲 剧 的功 能在 于 净 化 人 的怜 悯 和 恐 惧 。什 么 是 净 化 ? 国 内学 者 纷 纷 争 执 不 休 , 以朱 光 潜 为 代 表 的 “ 宣 泄 派 ”。朱 光潜 《 西方 美 学 史》 第三 章提 出净 化 是可 以借 助艺 术 使 过 于 负面 的情 绪得 以宣 泄 出来 ,得 到一种 释放 的快感 。 二 、 悲剧 里 引发净 化 的因素 引发 悲剧 的原 因 ,在 亚里 士 多德 《 诗 学 》第 十 三章 中指 出, 悲 剧 不 应 写 好 人 由顺 达 之 境 转 入 败 逆 之 境 , 这 样 既 不 能 引 发 恐 惧 和 怜 悯 之 情 。其 次 ,也 不 应 该 写 坏 人 由败 逆 之 境 转 入 顺 达 之 境 , 这与 悲 剧背 道而 驰 也不 能 引起 怜悯 或 恐惧 他认 为 “ 不 具 十 分 的 美德 ,也不 是 十分 公 正 ”的人 ,之所 以遭 受 不 幸跟 自身 的罪 恶 或 犯错 有着 密 切 的联 系 。决 定悲 剧 的性 质 有 :性格 、情节 、言 语 、 思想 、戏 景 和 唱段 。其 中情节 是 悲剧 的 发展 的灵 魂 ,一 部 感 人 的悲 剧 往往 都 是 它 的情 节 打 动 人心 。如 威 廉 ・ 莎 士 比亚 著 名 戏 剧 《 罗密 欧 与朱 丽 叶》 在舞 会 一见 钟情 后 两人 坠 入 了爱 河 ,剧 中 情 节 朱 丽 叶 先 服 假 毒 ,醒 来 发 现 罗 密 欧 自尽 , 朱 丽 叶 也 相 继 自 尽 。 从 以上 可 以看 出 ,情 节能 更深 层 次地 思考 社 会和 道 德 。还 有 关 汉 卿 的代表 作 《 窦娥 冤 》 ,同 时也 是我 国 十大 悲剧 之 一 的传 统 杂 剧 。故 事剧 情 取材 于 “ 东海 孝妇 ”的 民间传 奇 故事 。窦娥 当 时 处 于 一个 父权 制 社会 ,当 时 的性别 角 色 :男 性 总是 占主 导地 位 、 控 制欲 强 、理 性 主义 者 ;相 比之下 女性 较 偏 向感 性 主义 、温 柔 细 心 、情 绪 化 的波 动 比较 大 。男 性在 经济 上 及社 会 关系 上 占支 配 地 位 , 由于 男性 所 从事 的畜牧 业 和农 业 在生 活 中逐 渐起 决 定作 用 , 造 成 男性 地位 的上升 与 女 子地 位 的下 降 、男 尊女 卑就 形 成 了 以男 性 为 中心 社会 ,对 于当 时 的女 性是 毫不 公 平 的 。起 初 ,窦娥 只 是 个 发誓 信 守孝 顺 、贞 节等 封 建伦 理 纲常 的妇 女 ,但 残 酷 的现 实 把 她推 向深渊 。先 是被 流氓 逼 婚 ,后 是遭 受腐 败 官府 的酷刑 ,最 后 血溅 刑 场 。正 是 因为 一个 安 分 守 己的妇 人遭 受 到各 种 陷害 ,这 不 由 自主 地联 想 到 自身 也有 同样 的经 历 、受尽 人 间苦 难 引起 了怜 悯 和恐 惧 之情 。再或 者 就 是看 了悲 剧情 节 联想 到 自身 的幸福 也 开 始产 生 了不安 。观 众 之所 以感 到怜 悯和 恐 惧其 实 是 自身 的情 感 体 现 ,通过 怜 悯和 恐惧 更 能达 到净 化人 的 内心 。 悲 剧 哲学 家尼 采 提 出 “ 悲剧 比其它 艺 术形 式 都更 加 突 出地 提 出有 关 人 的处 境 的种 种 问题 ”。通 过 窦娥 的不 幸遭 遇 ,真实 而 深 刻地 反 映 了元 蒙统 治 下 中 国社会 极 端黑 暗 、极 端残 酷 、 极端 混 乱 的 悲剧 时 代 ,但 也表 现 了 国人 民坚 强 不屈 的 斗争 精神 和 争取 独 立 生存 的强 烈要 求 下 ,从 而达 到 净化 人 内心 的枢 纽 。 悲剧 更 多 的是 种 带 入 性 的思想 ,并 能 引导 你对 悲剧 能 净化 怜 悯和 恐 惧之 情 的
(完整word版)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西方科学之父,他的《诗学》是西方第一部较为完整的美学,文论专著。
在《诗学》中,他对悲剧首次进行了全面论述,在批判地继承古希腊悲剧理论和柏拉图的理论基础上对戏剧理论进行了创新,对后世悲剧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为“悲剧"下了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它的媒介是通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们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同时,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的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言语、唱段和戏景,其中,“情节是悲剧的根本,用形象的话来说,是悲剧的灵魂。
性格的重要性占第二位.”而这六个成分中,事件的合理安排是悲剧中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
完整的活动具有开端,中间,结尾。
一部悲剧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其组成部分不仅要排列有序,而且必须具备量度。
这一系列或出于必然,或出于或然而继随发生的事件中,人物由逆境转入顺境,再由顺境转入逆境,这一长度即是比较合适的界限.同时,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作为对一种行动摹仿的情节,它必须摹仿单一的和完整的行动。
组成情节的事件必须严密布局,以至于如果搬动或删除其中的任一成分,整体将会松散和崩溃,也就是悲剧的情节应达到整一.这就是悲剧论的情节整一律。
例如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戏剧中人物哈姆莱特性格的理解,而其情节是整一的、一目了然的。
从我国早期将其译作《王子复仇记》,我们就不难看出戏剧讲述了王子哈姆莱特报杀父之仇的故事。
故事情节看似简单,并充分贯彻了亚里士多德的事件要合理安排的理念。
然而细细读来,我们会发现在这一大的整体脉络之下,还有一条与之相平行的隐形的复仇脉络与之相呼应。
这一隐形脉络进一步帮助体现了作品所要歌颂的主题。
对于情节的取材也是非常重要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好的悲剧都取材于少数几个家族的故事。
论亚里士多德《诗学》的美学思想.doc
皖西学院课题论文论亚里士多德《诗学》的美学思想——悲剧的“灵魂”,情节的净化姓名:学号:系别:专业:年级:指导教师:摘要:《诗学》是古希腊著名美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著,原名为《论诗》,据说是亚里士多德的讲义。
有佚失,现存二十六章,主要讨论悲剧和史诗。
《诗学》里亚里士多德表达了对艺术及悲剧的观点,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摹仿;而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悲剧由于史诗,因为——除了别的原因外——它能比史诗更好地实现严肃诗歌的功效和目的①。
同时,亚里士多德也说明了决定悲剧性质的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言语、唱段和戏景。
并指出,情节是悲剧的根本和“灵魂”②。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多次提出情节的重要性,并多次提到一个词“卡塔西斯”。
对于这个词的解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主张净化说,第二类主张宣泄说。
我国学者朱光潜先生,也是主张净化说的,他也将“卡塔西斯”译为净化。
但朱光潜先生的净化说,也包含有宣泄的意思。
本文在净化说方面,以朱光潜先生的净化说为据。
作为悲剧的“灵魂”——情节,从它的编制、设计,引发读者的怜悯和恐惧。
使读者得到净化和宣泄,感受到悲剧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曾说过“《诗学》是第一篇最重要的美学论文,也是迄至前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③关键词: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情节净化一、悲剧的定义要了解悲剧,首先就要明确悲剧的起源。
西方的悲剧艺术最早诞生于古希腊,它起源于古希腊人每年秋季举行的祭祀酒神的歌舞表演,及“酒神送”。
在悲剧中,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受尽磨难,甚至失败丧命,但他们合理的意愿、动机、理想、激情预示着胜利、成功的到来。
悲剧“是从即兴表演发展而来的,悲剧起源于狄苏朗伯斯歌队领队的即兴口诵。
”④看到悲剧二字,第一反应就是悲惨的剧目。
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悲剧并非指结局的悲惨,而是指严肃剧。
亚里士多德最早对悲剧下了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他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模仿方式是借助人物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⑤。
浅谈亚里士多德《诗学》
亚里士多德《诗学》读后感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在西方文化史上首次构建了系统的美学理论,第一次界定了古希腊悲剧,为悲剧从理论上下了第一个定义,也成为了西方悲剧美学理论的源头。
《诗学》此书原名的意思是“论诗的技艺”。
从希腊文的词源意义来说,“诗”有“创制”的含义。
创制的技艺本来也包括制作实用物品。
而“诗”的创制,则指一切艺术创作。
对“诗”也可狭义地理解:从荷马时代至希腊古典文明时期,文学作品包括颂诗、讽刺诗、史诗、悲剧、喜剧等,都以韵文形式创作。
《诗学》着重研究文学创作,特别是处于希腊古典文学峰巅的悲剧。
简言之,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研究艺术的美学,和他的第一哲学、知识论及伦理思想有内在联系,是他的哲学体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诗学》的译者这样说到“《诗学》理论精辟,内容深刻,虽然篇幅不长,但气度不小,无疑是一篇有分量、有深度的大家之作。
”在这里我想首先谈谈对《诗学》中关于摹仿学的理论的理解。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所谓艺术之“属”,就是摹仿。
而这里所说的“属”来自于亚里士多德的定义理论,他的定义理论是在他批判了他的导师柏拉图经验定义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此发展起的逻辑学说开创了西方二千多年的科学理论精神。
“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乐和竖琴——这一切实际上都是摹仿。
”(第一章),这里不限于悲剧,而是指所有的艺术种类。
摹仿是专门相对于艺术而言的,我们知道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的著作也是用韵文写的,习惯上也称为“诗人”但实际上并不合适,荷马与哲学家恩培多克勒除了所用的都是格律之外,并没有什么共同之处,所以我们称荷马是诗人并不为过,但后者,“与其称为诗人,毋宁称为自然哲学家”。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学说的起源均来自于对前人的成果的总结并发展,谁都没有能凭空创造了一门学问。
那么这样说来,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摹仿学说是怎样依附于前人的呢?艺术范畴的本质是摹仿,那么划分艺术门类之“种”的则是“种差”。
“种差”有三:摹仿所用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的方式不同。
亚里士多德《诗学
逼真性原则
艺术作品应该追求逼真性,即尽 可能地还原现实世界的真实面貌, 使观众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情感净化原则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作品应该能 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反应, 通过情感的净化来达到陶冶性情、
提升境界的目的。
艺术审美标准
美的客观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 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因此艺 术作品的美丑应该有一定的客观 标准。
悲剧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来净化情感
悲剧通过展现人物的痛苦和不幸,引发观众的怜悯和恐惧之情,从而净化观众的情感。
悲剧中的人物应具有性格和行动的必然性
悲剧中的人物性格应该鲜明且具有必然性,他们的行动也应该符合其性格和身份,这样才 能引发观众的共鸣。
喜剧论
01
喜剧是对可笑、滑稽的事物的模仿
亚里士多德认为,喜剧是对现实生活中可笑、滑稽的事物的模仿。
并通过情感的宣泄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净化心灵的效果。
道德教育
02
文学作品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和情节,向读者传达道德观念和价
值观,起到教育作用。
娱乐消遣
03
亚里士多德也强调文学的娱乐功能,认为文学作品能够带给人
们愉悦和放松。
文学的真实性问题
1 2 3
模仿现实
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但这种 模仿并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通过艺术手段对现 实进行提炼和加工。
03
对文化创新的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强调了文艺作 品的创新性和独特性,对当代文化产 业的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启示,鼓励文 化产业不断推陈出新,创造更多的文 化精品。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和谐与比例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的观点
在古希腊文明中,亚里士多德对于诗歌艺术流派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在古希腊文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他的影响力比其他古希腊的文学家都要大得多,他在古希腊文学史上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诗学》(Poetics) 中,亚里士多德以其独特的分析论述,提出了对诗歌艺术的一系列重要观点,并引领了对诗歌的本质、内容和结构的深入研究。
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诗歌是一种精妙的艺术形式,它的核心是民间歌谣,这些歌谣丰富地描绘了人心中的喜怒和悲欢。
他认为诗歌包括六种不同的类型,包括叙事诗、政治诗、赞美诗、抒情诗、讽刺诗和小品诗,他认为这六种不同的类型都可以为人们提供不同的叙述或表达方式,但他们最终目的都是表达人性和情感。
其次,亚里士多德认为,诗歌除了提供多种叙述或表达方式以外,对诗歌结构和技巧也有明确的要求。
他说,诗有两个关键组成部分,即词和韵,他认为这两个组件应该结合起来,使诗句更加有音乐性。
此外,他也指出,诗的结构可以分为独立的句子和复合句,可以通过插入合成或改变句子结构来达到整体性与协调性。
最后,亚里士多德认为,诗的意义不仅在于叙述或表达,更多的是在于它的艺术性。
他认为,诗的艺术性在于它的真实性,诗歌引发的思想和情感应当真实而有诚意,只有这样,才能让诗歌达到它最美好的效果。
他也强调,诗歌要有共鸣,意境须深刻,具有人性的感染力,才能让诗歌对读者有持久的影响。
总的来说,亚里士多德对诗歌艺术的理解,在古希腊文学史上发挥了深远的影响,他在《诗学》中提出的观点,不仅引领了当时诗歌艺术的发展,还为现代文学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知识论不同于柏拉图哲学,他对艺术的“摹仿”本性也有迥然相异的哲学理解。在他看来,现实事物包括人的活动,就是真实存在,具有多样意义;诗摹仿人的活动,在作品中创制出艺术真实的存在;“摹仿”不只是映现外在形象,更指表现人的本性与活动,显示人的这种“存在”的意义。而且,“摹仿”是求知活动,以形象方式获求真理,形成关于人的创制知识;艺术的“摹仿”并非只受感觉与欲望驱使,它凭借“实践智慧”洞察人生,把握生活的真谛。因此,摹仿的艺术是高尚的知识活动。他展开论述摹仿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二、摹仿说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开宗明义指出,在研究诗的种类、功能、成分、结构之前,首先要阐明关于诗的本性的首要原理,即艺术的本性是摹仿。他认为:史诗、悲剧、喜剧、酒神颂以及其它各种艺术,“都是摹仿”,(1447a[,14-15])“摹仿处于活动中的人”,“摹仿出人的性格、情感和活动”。(1448a[,1]、1447a[,26])“摹仿”的希腊词(mimesis)的含义,并不等同于我们通常理解的临摹、仿效。它本有两重含义:一是指表现或表象(representation);二是通过英译的imitation,有外部现象摹本的意思。亚里士多德哲学中说的摹仿,有技艺摹仿自然的宽泛含义,而在《诗学》中,它是一个特定的美学范畴,指在“诗”这种创制技艺(艺术创作)中,表现人和人的生活。(注:参阅陈中梅译注的亚里士多德《诗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06-217页。附录之(四)对摹仿一词的希腊文词源意义和希波克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人使用摹仿一词的不同含义,作了详细阐释。)
亚里士多德悲剧净化说的现代解读_朱立元
西方文艺理论研究亚里士多德悲剧净化说的现代解读朱立元 袁晓琳内容提要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的悲剧快感与净化理论千百年来受到了无数研究者的关注:首先,怜悯与恐惧是悲剧净化的主要对象,这两种情感的生发关键在于人们的自我情感体验;其次,痛苦的情感在悲剧欣赏中能够转化为快感,实则需要通过一些包括潜意识在内的自然的心理过程;第三,悲剧的净化一直以来是争论的焦点,大致可归纳为宣泄、陶冶和审美等观点,但对于完全有别于古希腊的现代快节奏生活和身处其中的现代人而言,似乎审美说更能引导人们静观生活,思考人生。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悲剧 怜悯与恐惧 快感 净化 两千多年前,柏拉图在一场旷日持久的“哲学与诗的抗争”中提出了他的挑战宣言:“如有哪位懂诗的学者能够证明诗不仅可以给人快感,而且还有助于建立一个合格的政府和有利于公民的身心健康,我将洗耳恭听他的高论。
” 在柏拉图看来,文艺对于理想公民而言几乎一无用处,比如悲剧会助长国民脆弱的性格,使人们习惯于戏中的情感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坚强面对挫折,因此,将诗人逐出理想国也成了柏拉图理所当然的决定。
然而,正是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表明了自己赞赏悲剧和文艺的想法,对老师的宣言做出了最响亮的应战,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净化说”。
长久以来,无论是《诗学》的注释者还是悲剧研究者,甚至其他的美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都对它兴趣盎然,因此这一经典理论虽已经历了两千多年,却仍然历久弥新,而其中的许多问题在今天看来还能给我们以极大的启迪。
一、怜悯与恐惧:净化的两种情感基础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做出了各种要求,并明确讲到这些要求的目的就在于引起观众的怜悯与恐惧之情。
在整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对这两种情感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重视,这种重视虽然在《诗学》中没有集中的阐述,却散见于第6、10、13章等篇章。
其中论述最直接的,就是第13章中关于悲剧情节问题的一段话: 首先,悲剧不应表现好人由顺达之境转入116 天津社会科学 2008年第2期 参见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注,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7页。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净化说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净化说外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净化说关于文艺的社会功用的最古老的学说之一,创始人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六章提到悲剧的功用时说:悲剧“激起哀怜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卷八里论及音乐的功用时,也提到“净化”的问题:“音乐应该学习,并不只是为着某一个目的,而是同时为着几个目的,那就是(1)教育;(2)净化;(3)精神享受,也就是紧张劳动后的安静和休息。
从此可知,各种和谐的乐调虽然各有用处,但是特殊的目的宜用特殊的乐调。
要达到教育的目的,就应选用伦理的乐调;但是在集会中听旁人演奏时,我们就宜听行动的乐调和激昂的乐调。
因为象哀怜和恐惧或是狂热之类情绪虽然只在一部分人心里是很强烈的,一般人也多少有一些。
有些人受宗教狂热支配时,一听到宗教的乐调,就卷入迷狂状态,随后就安静下来,仿佛受到了一种治疗和净化。
这种情形当然也适用于受哀怜恐惧以及其他类似情绪影响的人。
某些人特别容易受某种情绪的影响,他们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音乐的激动,受到净化,因而心里感到一种轻松舒畅的*** 。
因此,具有净化作用的歌曲可以产生一种无害的*** 。
”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是欧洲美学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但关于净化说的涵义,自文艺复兴以来就有争论,一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
目前,在中国的学者中,对净化说的解释主要有两种,其代表者是朱光潜和罗念生。
朱光潜认为:净化说的要义在于通过有关的艺术欣赏,使欣赏者本身已有的某种过分强烈的情绪得到宣泄、发散和疏导,从而达到心情平静,并因此恢复和保持住心理的健康,同时也就有益于社会。
罗念生则认为:净化说的要义在于悲剧能够引起怜悯与恐惧之情,使它们经过锻炼,达到适当的程度,而不是把怜悯与恐惧之情加以净化与宣泄。
而达到适度的感情,也就能获得心理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
2期
安徽文学
A N H U I W E N X U E
关于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净化
向妮娅
数百年来,净化是怎样的一个概念、以什么为净化的对象,有很多关于这些的研究和讨论,至今研究者们都未能达成一致。
本文主要以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解为基础,探讨《诗学》中有关净化的解释。
一、《诗学》中提到悲剧和净化的地方
在第一章中说诗作是模仿,在第二章中说诗作中悲剧把韵律、歌曲、语言作为媒介使用。
悲剧的对象是优秀的好人。
悲剧起源于狄苏朗勃斯歌队领队的即兴口诵,此种活动至今仍流传于许多城市(第4章),以格律文的形式模仿严肃的人物,尽量把它的跨度限制在“太阳的一周”内,这是悲剧和史诗的不同(第5章)。
悲剧的特征可以总结如下: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模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感情得到宣泄。
继这处之
后,情节起因于行动者的性格和思想,这个性格在第
15章、思想在第19章中被提出来考察。
情节的长度以能容纳足够表现人物命运变化的篇幅为宜(第7章),情节应该模仿一个完整的行动(第8章),既能使
人惊异又能表现因果关系的事件最能引发怜悯和恐惧(第9章)。
复杂的情节里伴随突转、发现和苦难(第
10、11章),悲剧由开场白、场、退场及合唱等组成(第12章)。
但是,第13章中关于优秀的情节应该表现有缺点或犯了某种后果严重的错误的好人由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的论述,给了一个有用的启示。
可以认为说明了与净化有关的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感情得到宣泄。
关于“怜悯和恐惧”在第14、15章中有进一步研究。
二、关于净化的解释
如上所述,书中提及净化的地方较少,特别是几乎没什么进一步的说明。
净化这个词在原文中写作卡塔西斯,而它的意义也是历来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
卡塔西斯这个词在希腊语中大致有三个意思:(1)医学用语,是“宣泄”的意思;(2)宗教用语,是“涤罪”的意思;(3)道德用语,则是“净化”的意义。
一直以来,西方文艺史上对于卡塔西斯在悲剧中的作用有两种解释,首先是净化说,第二种是“宣泄说”。
回想一下自身的情感经验,在面对可怕或有威胁的景象、事物时,我
们是否意识到自我的安全对崇高感或美感产生的至关重要性。
当我们站在屋内隔着玻璃看到电闪雷鸣中远处的一棵大树被闪电劈断时,与当我们身处暴风骤雨中看到身边的一棵大树刚被闪电劈断时的感受是否一样呢?显然不同。
一般来说,前者的感受会是感叹自然之伟大,而后者则是赶快逃离以保安全,至于审美或是感叹的情绪,则并不重要。
当然,并不能说此时就没有惊讶或崇敬,只是它们的存在几乎被危险完全掩盖,只有在找到了容身之所后再来抒发了。
也就是说悲剧是引发怜悯和恐惧之情使之高涨,把这样郁积的感情发泄出来。
三、净化在悲剧观里的运用
悲剧的作用在于根据出色的梗概,引发恰当的怜悯和恐惧之情的净化。
所谓恰当可以解释为“有节度”、“把过度的感情中庸化”。
在被《诗学》称赞的《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因如神所预言杀父娶母,便自残双眼,流浪国外。
知道这个传说的观众,神谕和自己杀人都不考虑一边诅咒先王杀人犯一边诅咒自己,激烈地谴责说事实的预言者忒瑞西阿斯,看到这个感到恐惧和怜悯。
俄狄浦斯王的行为不是恶劣的行为,不过也不能说他自己完全没有责任。
亚里士多德认为“怜悯是由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引起的,恐惧是由这个这样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而引起的”,因此,他认为悲剧主人公第一不应该是极好的人,因为好人遭厄运令人反感;第二不应是极恶的人,因为极恶的人遭厄运是应该的,既不令人怜悯也不令人恐惧;第三也不应与一般人太相似,因为这样的人无足轻重。
而最好的悲剧主人公应该是比极好的人坏而又比一般人好,这样的人因自身的某些过失或弱点而遭受厄运。
悲剧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引起人们的怜悯与恐惧之感来净化人的情感。
注释
①亚里士多德,著.诗学[M].陈中梅,译.商务印书馆,1999:63.
②朱立元,袁晓琳.亚里士多德悲剧净化说的现代解
读[J].天津社会科学,2008(2).
③亚里士多德,著.诗学[M].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38.(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