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的六个层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本解读的六个层面

——以《沁园春雪》为例

文本解读总是走不出“循环解释”的悖论:整体的理解总是从局部开始,并综合局部的信息才能提升;可是局部的理解又必须在整体的观照下才能展开。文本的意义就是在局部辐射与整体辏聚中生成的。

然而在教学实际中,我们在文本解读时往往固守于其中一端,而忽视了另外一端,以致产生了种种偏离文本基本意义的理解。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极端:一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拘泥于文本的局部意义,却看不到文本的整体意义,坐井观天,结果总是难以令人信服;另一种是凌空蹈虚,架空分析,偏执于文本的整体意义,却沉不到文本的局部中去,囫囵吞枣,使语文异化为“泛语文”、“非语文”。这两种缺乏动态呼应的静态解读,都是不可取的。

文本解读应该走局部与整体“循环解释”之路。在局部——整体关系中,没有谁是终极的局部,也没有谁是终极的整体,只有彼此的隐喻、象征、暗示、召唤等相对关系。下面以毛泽东《沁园春雪》为例,聚焦于“风流人物”的意义,谈谈文本解读的层面问题。

一、从文本的角度看解读

对于一个文本而言,如果字、词、句、段等构成单位是局部,那么文本就是整体;如果考虑到文本是在作者的情意和时代文化(包括其他文本)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那么独立的文本就是局部,而文本所属的作者情意和时代文化就是整体;如果再考虑到作者的情意也是时代文化的一种具体显现,而整个时代文化又是有历史传统的,那么相对传统而言,时代文化就是局部,而整个传统就是整体。

1.第一个层面:文字语境。

文字是表达意义的符号,也是贮存意义的基层单位。就意义而言,文字层面即可构成小语境。首先,从原始意义(本义)到延伸意义(比喻义与引申义),文字就形成了庞大的意义家族。其次,文字还拥有众多的远亲近戚,既有同义、近义等关系,又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等差别。这样,文字层面就形成了一个丰富的意义世界。但是,丰富的字义(词义)是一把双刃剑,有时可以促进对文本的解读,有时却可以阻碍对文本的准确解读。

“风流”一词是解读《沁园春雪》的难点与关键。脱离具体的语境,单从“风流”的词义看,“风流”主要有“风采特异,业绩突出”,“才华出众,自成一派,不拘泥于礼教”,“放荡不羁”,“具有色情特点或色情上得到满足”,“风度、仪表”,“遗风,流风余韵”,“风韵,多指好仪态”,“风行,流传”等义项。语文教材将“风流人物”注为“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即把“风流”释为“风采特异,业绩突出”,笔者以为不妥,因为这个意义仅仅着眼现在,而没有放眼未来。笔者以为“风流”应该解释成“风行,流传”。理由有二:一是这个解释古已有之。汉代苏顺《和帝诔》云:“陶元二化,风流万国。”南朝梁朝刘勰《文心雕龙·诏策》云:“自斯以后,体宪风流矣。”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云:“上书陈事,起自战国,逮于两汉,风流弥广。”宋朝王应麟《困学纪闻·考史六》云:“经界既定,仁政自成,下及隋唐,风流已远。”“风流”的这个意义经久不衰。二是将“风流”解释为“风行,流传”不仅是指向现在,而且指向未来。这第二个理由,留待后

面在文本语境中解释。

2.第二个层面:文本语境。

文本是相对自足的意义系统,也是贮存意义的中层单位。在文本解读中,需要顾及文本的语境,特别是关注文本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在融会贯通中发现隐含在文本中的意义。

韦勒克在《文学原理》中说:“把艺术品贬低为一种教条的陈述,或者更进一步,把艺术品分割肢解,断章取义,对理解其内在统一性是一种灾难。”只有用联系的思维去解读,才能还原文本的真意。从文本语境看,前一句“俱往矣”表示“都已经过去了”,时间上显然指向过去;而下一句“还看今朝”表示“还要看现在”,时间上指向当下。那么,介于“往”与“今”之间的“数风流人物”,就不能理解为“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因为从表面上看,认为“真正能够建功立业的人,还要看现在的英雄人物”似乎也说得通;但是从逻辑上看,这是经不起推敲的。在文本语境中,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要么是指过去的英雄人物,要么是指现在的英雄人物,而在“俱往矣”的限制下,“风流人物”指向过去的意义,即指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的意义已经隐去,所剩的只指现在的英雄人物。但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难道隐含着“数得上(现在的)英雄人物的还要看现在”吗?

诗歌没有逻辑,这本是常理。

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可以从有限的文字信息中探寻文本的真意。以往的理解总是囿于“过去”与“现在”,没有延伸到“未来”,是静态的理解。笔者以为要进行动态的理解: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是从“现在”看“古代”,故曰“俱往矣”;而“数风流人物”,是站在“未来”看“现在”,故曰“看今朝”。这样,“风流人物”本质没有改变,但其属性已经发生了变化,“风流”不仅指“风采特异,业绩突出”,更指“风行,流传”,“风流人物”就是指“能风行流传的英雄人物”,即那些在岁月更迭的历史风烟中经得起考验的英雄人物。这样,就打通了经脉,盘活了文本。当然,关于这种理解,还要在文化语境中进一步证实。

3.第三个层面:文化语境。

文化是影响意义的背景,也是贮存意义的高层单位。以宏观的文化背景透视语义,以相关的文化语境观照文本,是文本解读的基本策略。

对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风流人物”的理解,可以进行超文本链接,在看来相似的地方发现相异的地方。笔者在解读该词时,就拿李白的《赠孟浩然》中的“风流”作比较:“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诗歌抒发了对孟浩然的敬慕之情,自有一种风神飘逸之致、疏朗古朴之风,诗中的“风流”是指孟浩然潇洒清远的风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反观《沁园春雪》,将“风流人物”释为“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显然不妥。因为历史上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历代帝王并非都“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显然这里的“文采”、“风骚”并非仅仅指广义的文化。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与李白的《赠孟浩然》同属豪放派,但“风流”的意义发生了变化。

文本解读的超文本链接还可以在看来相异的地方发现相似的地方。请看毛泽东早期的文摘《讲堂录》中的一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