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距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距离
社会心理学把“心理距离”分为四等:1、公众距离,3米以上,见于演讲和外交判断;2、社交距离,1至3米,见于彼此认识的人和一般的社交活动;3、个人距离,伸手够得着,见于朋友之间;4、亲密距离,1尺以内,见于亲人、夫妻之间。

其实,心理距离受很多因素影响,例如,关系越密切,心理距离越近。

另外,性别、年龄、家庭环境、文化背景、个性对心理距离的影响也很大。

例如,女性心理距离近,男性心理距离远;儿童和老人心理距离近,青壮年心理距离远;家里女人多的心理距离近,家里女人少的心理距离远;东方人心理距离近,西方人心理距离远;外向的人心理距离近,内向的人心理距离远。

由此可见,每个人“偏爱”的心理距离是不一样的。

有的人只能跟别人保持“公众距离”,走得太近了就没那么有趣了,许多“公众人物”都是这样。

远距离看,有光环效应,走近了看,没有内涵。

这种人如果有自知之明,就不会轻易让别人靠得太近。

有的人最适应社交距离,到处有朋友,什么事都能办,但都是泛泛之交。

他无法跟别人建立亲密关系,没有真正的朋友,关系太近了,他会不舒服。

也许,关系太近了,他的毛病会显现出来,所以必须保持距离。

但是,他又不甘寂寞,必须经常光顾社交场合。

另外,他也有能力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在社交场合如鱼得水,可以充分体现自我价值。

有的人最适应个人距离,朋友不多,但关系很铁,情同手足。

这种人不喜欢泛泛之交,认为那种关系是虚伪的,是互相利用。

他不喜欢“酒肉朋友”。

和好朋友在一起,他的人际界线往往是不那么清晰的。

他和朋友“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但是,人际界线并没有完全打破,因为他们毕竟只是朋友。

朋友要互相尊重,如果对方干涉过多,他也会觉得不舒服的。

有的人最喜欢亲密距离,一旦走近了,就会不由自主地冲破界线,侵入别人的个人空间。

他会迷失自我,完全以对方为中心,关心对方,照顾对方,干涉对方。

他同样也会要求对方这样对待自己。

如果对方做到了,两个人就是真正的亲密无间了。

如果对方做不到,就会纠结。

对方做不到,意味着对方的心理距离没那么近。

这种人无法忍受“太远”的心理距离,心理距离远了会觉得不安全。

按客体关系理论,心理距离太近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说明“分离-个体化”过程尚未完成,人际界线不清。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心理距离太远、人际界线太清是冷漠的表现。

心理距离太远,意味着对亲密关系有恐惧感,没有能力处理亲密关系,一旦进入亲密关系就会出问题。

其实,心理距离太近和太远都是不好的。

那么,是不是不近不远(适中)最好呢?也不是,而是能近能远最好。

也就是说,能够适应各种心理距离才是最好的。

两个人能不能成为朋友或夫妻,与心理距离远近无关,关键在于心理距离是否一致。

两个人心理距离都远,可以相安无事;两个人心理距离都近,可以亲密无间。

心理距离的远近决定了朋友关系或夫妻关系的“类型”。

心理距离效应:学生中的恋爱“刺猬法则”
内容概要:
“刺猬法则”来源于生物学家的一个实验。

为了研究刺猬在寒冷冬天的生活习性,生物学家把十几只刺猬放到户外的空地上。

“刺猬法则”来源于生物学家的一个实验。

为了研究刺猬在寒冷冬天的生活习性,生物学家把十几只刺猬放到户外的空地上。

这些刺猬被冻得浑身发抖,为了取暖,它们只好紧紧地靠在一起,而相互靠拢后,又因为忍受不了彼此身上的长刺,很快就又各自分开了。

可天气实在太冷,它们又靠在一起取暖。

然而,靠在一起时的刺痛使它们不得不再度分开。

挨得太近,身上会被刺痛;离得太远,又冻得难受。

就这样反反复复,最后,刺猬们终于找到了一个适中的距离,既不太远,也不太近。

这就是所谓的“刺猬法则”。

刺猬法则的寓意主要是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一般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与心理距离之间是一种倒U型关系,中等程度的空间距离最能令人产生心理的吸引效应,使人乐于积极的人际交往;而过近或过远的空间距离都会使人产生心理的排斥或疏离效应,使人际交往发生障碍。

比如人们常说的“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两个人的空间距离过近而导致心理距离变大;同样,一对原本很亲密的朋友由于一方出国而联系减少,关系也会慢慢变得生疏,这说明空间距离过大也会导致心理距离变大。

婚姻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距离关系。

和其他类型的人际关系一样,婚姻中的两个人也需要适度的距离,并不是越密切越好。

夫妻间要亲密,但不要无间。

人与人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相爱的人也不例外。

从心理学角度看,心理相容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而促进心理相容的途径之一就是彼此缩短心理距离。

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小是件好事,但是,物极必反,人际距离太小了,也会让人觉得不舒服。

因为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要求独自占据一定的空间,就像靠在一起取暖的刺猬一样。

两个人可以得到比一个人更多的快乐和幸福,很多人都是抱着这样的理想结婚的,最初也是朝着这样的方向努力的,可有时感到人生的路越来越偏离,原本为了相互温暖,最后却觉得“扎得慌”。

因为,婚姻中有两种常见的误区:
第一种,你的就是我的,婚姻是没有秘密的。

有些人认为,既然两个人结婚了,在一起生活,那么就应该共同拥有一切,包括对方的思想和内心也应该完全属于自己。

因此,夫妻间是没有隐私和秘密的,你一定要参与到另一个人的父母、亲戚、朋友、同事等各种关系中去,不允许有任何一个“死角”或“隐秘的地方”,做到全面掌控。

他全然没有意识到,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的时候,也就是他与别人失去心理距离时,他的自我就会缺乏安全感,自尊心也会很容易受到伤害。

这样的做法只会让伴侣有窒息的感觉,从而产生后退、逃避的想法。

而一方越是厌倦、逃避,另一方就越是不安,越要纠缠。

就像一只寒冷的刺猬一味地向对方挤靠,完全不顾对方已经被自己的刺扎得鲜血淋漓,也没有意识到这样自己也会被对方的刺扎伤。

这样的关系只能陷入僵局,夫妻一方越来越失望,而另一方也越来越委屈,甚至怨恨。

第二种常见的误区是,失去自我,只为了牢牢抓住你。

这也是女性在婚姻中常犯的错误。

“为了你,我放弃了自己的工作,放弃了自己的爱好,放弃了亲人、朋友,放弃了可以放弃的一切。

”很多人总是以为放弃自己的所有就能抓住对方,这无异于孤注一掷的赌徒心理。

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常常会放弃一些本不该放弃的东西,否认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一味地顺应对方、取悦对方,完全以对方为中心,把对方作为自己生活和生命的全部,听命于对方的要求多于顺应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就像一只极度渴望温暖的刺猬,为了得到另一只刺猬的温暖,不惜拔掉自己所有的刺,只为了能靠近对方。

这种无谓的自我牺牲,最终会导致一个人完全丧失自我。

而面对一个丧失了自我的人,另一方很快就会觉得乏味而缺少生机,随着新鲜感的丧失,对方不再具有任何吸引力,那些所谓的牺牲和优点在伴侣眼中也就视而不见了。

试想,一只拔掉了自己尖刺的刺猬,即使有对方的温暖又能生存多久?
以上两种常见的婚姻误区实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夫妻中的一方失去了自我。

在前一种关系中,一方被迫失去自我,而后一种关系则是一方主动放弃自我。

这种自我的丧失,实际上是由于夫妻间的心理距离出了问题。

婚姻关系实际上是一种距离关系,而这种距离的大小因
人而异。

由于性别、原生家庭模式、成长经历等的不同,每个人对距离的要求会存在差异。

有的人自我边界比较大,需要更多属于自己的空间;而有的人则自我边界比较小,渴望极度亲密的关系。

如果夫妻双方对距离的要求相差比较大,而且又不能及时调整,他们的心理需要就会发生冲突,进而导致婚姻关系出现问题。

夫妻关系本质上不是“藤缠树”,而是两个独立的人。

双方都需要有一定的心理空间和自由,都应该有自己的想法、爱好和生活。

尊重心理距离就是要承认彼此存在的外显或内在的心理距离,这包括尊重对方的人格、个性习惯、情感兴趣和隐私等。

的确,两个人结了婚,并不意味着与过去的生活全部割断了联系,这种过去的生活有时甚至还对我们的人生起着关键作用,这就需要我们打理好自己的生活,同时也给对方打理自己的空间。

在新婚时,夫妻双方都处于激情中,需要亲密无间,但是激情过后,夫妻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婚姻才能够经营下去。

过度追求“我”与“你”的彻底混同,试图通过取消彼此的主体性来达到亲密关系的永恒,注定只是徒劳。

当然,婚姻的距离也要有个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缺少了必要的亲密,婚姻一样会由于疏离而出现危机。

在婚姻中,距离与信任、亲密是有直接关系的。

没有距离,婚姻会失去活力;距离过大,缺少亲密,两个人之间也就逐渐失去了信任,婚姻又会变成一个不定时的炸弹。

我相信,几乎所有男女走进婚姻的根本目的绝对不是为了寻找距离,而是为了满足一种亲密感和归属感。

所以,在婚姻中,制造距离永远只是一种手段,追求亲密、信任才是婚姻的最终目的。

在彼此信任的前提下,给对方留出一片自由飞翔的天空,也给自己留下一块可以驰骋的领地,这样双方才会拥有自由的心灵和多姿多彩的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