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正定县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正定县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2题;共8分)
1. (6分) (2019高二上·揭阳期末)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以高铁为镜,我们砥砺苦练内功的自主创新品格。
十几年前,高铁技术还掌握在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手中。
中国冲破技术封锁,弯道超车,________,靠的就是自主创新。
从车辆到线路,从制动到通信信号,没有技术,就从国外引进消化吸收;()。
一步一个台阶,中国高铁企业苦练内功、________,实现了国人高铁产业腾飞的梦想。
以高铁为镜,我们涵养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
________,中国制造面临过这样的尴尬:号称是世界工厂、制造大国,老百姓却________,去国外抢购保温杯、电饭煲、马桶盖等普通日用品。
中国铁路凤凰涅盘的过程,为中国制造突围提供了有益借鉴。
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精确到了0.01毫米以内;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关键,我们做了18种概念模型,历经近百次仿真计算和试验验证,仅仿真计算生成的结果数据就高达5000G。
解码中国高铁成功的深层次密码,以优取胜的品质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最重要的关键词。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后发先至养精蓄锐毋庸讳言舍本逐末
B . 后来居上厚积薄发毋庸讳言舍近求远
C . 后发先至养精蓄锐毋庸置疑舍近求远
D . 后来居上厚积薄发毋庸置疑舍本逐末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狠下决心奋力攻关外国不愿提供的核心技术
B . 狠下决心奋力攻关,如果外国不愿提供核心技术
C . 外国不愿提供核心技术,就狠下决心奋力攻关。
D . 外国提供了核心技术,就狠下决心奋力攻关。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精确到了约0.01毫米左右;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我们做了18种概
念模型。
B . 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精确到了0.01毫米;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我们做了18种概念模型。
C . 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准确到了0.01毫米;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关键技术,我们做了18种概念模型。
D . 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准确到了约0.01毫米左右;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关键技术,我们做了18种概念模型。
2. (2分)(2018·广安模拟)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 《经典散文选》刚一出版,我就立即去书店购买一本惠存,用心品读。
B . 街头偶遇多年未见的朋友,他关切地问起我的父亲先父身体安好?”
C . 先生博闻强识德高望重,但又平易近人,身为后学,我对他敬重有加。
D . 老者白发苍苍,但腰杆挺直,精神矍铄,他说自己今年高寿八十有余。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3. (6分) (2017高二下·北京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清明雨
时令、文化、风俗三节合一的“清明”,自唐宋以来,多有游艺活动,直至明嘉靖年间,还有游艺的相关记录。
今人可从明《西湖游览志余》第二十卷中管窥一二:“清明,苏堤一带,桃柳阴浓,红翠间错,走索、骠骑……舞盘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
”随着时间流逝,游艺渐次退出,清明的文化符号,只剩添土追思和扫墓踏青。
而“清明雨”也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寄托愁思与缅怀之情的独特物象。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笔下这场妇孺皆知的“清明雨”,正是以凄凉、忧伤的意味而深入人心。
在追思先人的日子里,“清明雨”不是“润物细无声”的温情脉脉之雨,而是添人愁绪的凄凄切切之雨。
南宋词人吴文英“听风听雨过清明”就是千年来清明气象的写照。
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攀升到12℃以上,东亚地区的大气环流已开始从冬到春的转变。
此时,来自北方西伯利亚的冷空气逐渐减弱,来自东南方海洋的暖空气开始活跃北上。
四月初的江南、华南上空,是冷暖空气往来频繁、势均力敌的相持区域,冷暖空气在此交锋,因此这一带出现绵绵细雨便不足为奇。
即使在“春雨贵如油”的广袤北方,清明降雨也有一定概率。
清明之雨,使悲凉凄切的氛围更加浓重。
从生理层面看,天气状况和人的情绪息息相关。
阴雨连绵之时,人体分泌的松果体激素增加,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减少,而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可以促进神经兴奋和细胞代谢。
因此,春光明媚常常使人精神振奋,霪雨霏霏则令人忧郁不悦。
“清明雨”还在心理层面充满悲意。
环境心理学认为,人和“雨环境”之间的联系并不仅仅是物质性的,更有心理上的。
换言之,人如何感知、想象和看待环境,反向决定着环境对人的影响。
心怀悲戚之人看待清明细雨,便赋予它一层悲凉;而乍暖还寒的清明,冰冷的细雨滴落在肌肤上,更加剧了悲凉心理的体验。
(1)
下列诗句中的“雨”和文中“清明雨”的意味相近的一项是()
A .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B . 天开暝色云千里,雨洗秋空月十分。
C . 新莺嘹乱柳烟低,断魂春雨断肠期
D .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
清明时节为什么多雨?“清明雨”为什么变成了寄托愁思与缅怀之情的独特物象?请根据文意,简要作答。
4. (9分) (2019高一上·邗江期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湖南第一师范对毛泽东的成长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这里,毛泽东度过了他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
毛泽东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
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然后按它去做。
1915年9月,在给好朋友萧子升的信中,他提出“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
看来,心系社会,苦学励志,是这位师范生当时最基本的自我设计。
在一师,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教伦理学的杨昌济。
杨昌济,长沙人,l903年留学日本,六年学成后又赴英国修学三年,然后游历德国、瑞士。
归国后,数次辞谢做官而从学,把教书育人看作自己的天职。
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
鼓励他们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
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而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
毛泽东很喜欢杨昌济的课,还时常去他的家里讨论问题。
他自称“近年来有所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
”除杨昌济外,毛泽东还常到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老师那里去求学解疑。
这在黎锦熙1915年的日记
中有多出记载,所谈内容有“读书方法”“在校研究科学之术”,也有“改造社会事”。
在学校的课程中,毛泽东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上,对数学、图画不花很多精力。
他给朋友的信中说:“从前拿错主意,为学无头绪……于是决定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
”他每天总是在天色微明时就起身,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一点微弱的灯光苦读,从不肯浪费半点时间,而且持之以恒。
从先秦诸子到本省的县志,他都认真研读。
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77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说“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
作为湖南人,毛泽东这个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选择,深受湘学士风的影响。
湖南历来注重兴办书院,许多著名学者曾在岳麓和城南等书院讲过学。
学子们历代相传,不断阐发,到了晚清,形成以推崇性理哲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湘学士风。
在这种风气熏陶下,湖南学人大多关心世事,热衷于投身政治活动,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从而使湖南成为近代以来最有朝气的省份之一。
年轻的毛泽东自然受到这一浓厚的文化土壤的强烈感染。
湖南一师规定的《教养学生之要旨》里,专列一条: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事,察社会之情状。
毛泽东在《讲堂录》里记下不少这方面的言语,如:“实意做事,真心求学”“古者为学,重在行事”“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
耳濡目染,手写心记,强化了毛泽东对社会实际的重要性的认识。
他常对同学们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
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
1917年暑期,他邀了当时已从一师毕业、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
毛泽东他们没带分文,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地方的不少乡镇。
途中,他们结交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寺庙方丈各色人等,写了许多笔记。
这样的“游学”,毛泽东在校期间还进行过几次。
第二年春天,他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了半个多月。
他日后养成的调查研究作风,从这里已可看出些端倪。
中国社会这时正处在剧烈的动荡中。
在一师期间,毛泽东总共花了160块钱左右,大约有三分之一用在订阅报刊上面。
和同学们谈起时事,他总是有条有理,了如指掌,并且往往充满着激情。
于是毛泽东就有了“时事通”的外号。
这更加深了他那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918年,毛泽东从湖南一师毕业,结束了五年半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此时的中国,一场疾风暴雨就要来临。
(节选自逄先知、金冲及主编的《毛泽东传》,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毛泽东对学校的诸多课程有独到的选择。
重点学习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对数学、图画不花很多精力。
正如其所言:“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通而后专门。
”
B . 毛泽东学习十分刻苦,每天总是起身很早,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微弱的灯光读书,并能持之以恒,诸多内容都认真地研读。
C . 毛泽东重视社会实际,不仅常对同学们讲,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而且耳濡目染,手写心记那些实际的社会。
D . 毛泽东节约用钱,并能把钱花在重要之处,如他把部分费用花在订阅报刊上面;他对时事有很好的了解,说起来往往充满着激情。
(2)湖南一师五年半的师范生生涯,为毛泽东后来投身社会革命储备了哪些能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5. (12分) (2018高一上·潮州期末)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朱成玉
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
我不知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而一根蜡烛的价钱是5分钱。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窃贼瞄见金子一般,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了目的地,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
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莲花。
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菩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
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亮儿。
那边太黑了。
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呆得时间太长了。
”祖父和祖母结婚几年后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信,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
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祖母免不了受了很多红卫兵的“声讨”。
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
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
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执着地信着,祖父还活着.
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
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为了孩子,她把自己典当得干干净净,空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病。
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她的门进去,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的样子。
“离远点,我身上臭!”她老人家总是这样对我们说。
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她都要重新洗一遍。
每天会洗好几遍手和脸,爱用香皂。
可是她老了,病了,臭气在体内生发。
她的所有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大便经常要由父亲和叔叔轮流用手指头抠出来。
每当这时候,祖母无可奈何地拉被子遮脸。
有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
—生的尊严,劈里啪啦全毁了。
最难熬的是夜。
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粒粒地嗑瓜子,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仁儿。
只有早晨,她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响来。
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耿一个人奔往幸福。
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培烛。
这是祖母的哲学。
祖母大限将至,在那幽深的黑夜里,尚且咬牙活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挥霍生命?
终于知道祖母为何在临终前执意要点上一根蜡烛,她是需要这根蜡烛为她送行。
她不想,临死前的最后一刻,
都是黑暗的啊!
现在想想,祖母临终的眼里,一定是看到了祖父,嘴边才绽开了一朵莲花。
想起祖母的这个夜里,我把灯关上,点燃一支培烛。
倾听黑暗的培烛,时而被风吹熄,时而被风吹亮。
夜里的云朵在窗玻璃上颤抖着,想借点光亮取暖,捎带着擦亮了属于思念的天空。
忽明忽暗的蜡烛,是奄奄一息的祖母,为了祖父和她的孩子们,咯尽了最后一滴血。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作者运用了第一人称的手法,从祖母逝世前示意我们点上蜡烛写起,既扣住了“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这一标题,又增添了文章的悲剧色彩。
B . “我”父亲担心“那边太黑”而要等出灵的时候再点着蜡烛,以便为“我”奶奶照个亮儿,这说明父亲是一个迷信、愚昧的人。
C . 父亲和叔叔轮流用手指头抠出祖母的大便时祖母像疯子一样发火、像小孩一样哭的描写,意在表现父亲和叔叔的孝心,更表现出祖母生活能力丧失后的悲惨。
D . “这苦难的烈马,一且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文章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苦难”拟人化,形象地说明苦难一旦被战胜,就可以带给你幸福的道理。
E . 本文从祖母逝世起笔,正文运用了大量的插叙,回忆祖母一生的艰辛,结尾回扣祖母逝世。
全文既有整体勾勒,又有细节刻画,做到了首尾呼应,韵味丰富。
(2)小说在刻画祖母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为题,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6. (11分) (2017高二下·临沭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育文,完成下列各题。
苟晞,字道将,河内山阳人也。
少为司隶部从事,校尉石鉴深器之。
齐王(司马)冏辅政,晞参冏军事,拜尚书右丞,转左丞,廉察诸曹,八坐以下皆侧目惮之。
及冏诛,晞亦坐免。
惠帝征成都王颖,以为北军中候。
及帝还洛阳,行兖州刺史。
汲桑之破邺也,东海王越出次官渡以讨之,命晞为前锋。
陷其九垒,遂定邺而还。
后讨吕朗,破汲桑故将公师
藩,败石勒于河北,威名甚盛,时人拟之韩白。
封东平郡侯,邑万户。
晞练于官事,文簿盈积,断决如流,人不敢欺。
其从母依之,奉养甚厚。
从母子求为将,距之曰:“吾不以王法贷人,将无后悔邪?”固欲之,晞乃以为督护。
坐法,晞杖节斩之,从母叩头请救,不听。
既而素服哭之,流涕曰:“杀卿者兖州刺史,哭弟者苟道将。
”其杖法如此。
晞见朝政日乱,惧祸及己,而多所交结,每得珍物,即贻都下亲贵。
兖州去洛五百里,恐不鲜美,募得千里牛,每遣信,旦发暮还。
初,东海王越以晞复其仇耻,甚德之,引升堂,结为兄弟。
越司马潘滔等说曰:“兖州要冲魏武以之辅相汉室晞有大志久令处之则患生心腹矣若迁青州厚其名号晞必悦。
公自牧兖州,经纬诸夏,藩卫本朝,此所谓谋之于未有,为之于未乱也。
”越以为然,乃迁晞青州刺史。
越疑晞与怀帝有谋,使游骑于成皋间,获晞使,果得诏令,遂大构疑隙。
永嘉五年,怀帝恶越专权,复密诏晞讨越。
越与徐州刺史裴盾共讨晞。
晞使骑收河南尹潘滔,滔夜遁,及执尚书刘会、侍中程延,斩之。
会越薨,盾败。
诏晞为大将军大都督,督六州诸军事,增邑二万户。
(选自《晋书•苟晞传》,有删改)
【注】①八坐:封建时代中央政府的八种高级官员。
历朝制度不一,所指不同。
②从母:姨母。
(1)
对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一项的()
A . 八坐以下皆侧目惮之惮:害怕
B . 晞亦坐免坐:因……犯罪
C . 吾不以王法贷人贷:宽恕
D . 即贻都下亲贵贻:遗留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汲桑之破邺也之二虫又何知
B . 晞乃以为督护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 . 其从母依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D . 杀卿者兖州刺史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公自牧兖州/经纬诸夏/藩卫本朝/此所谓谋之于未有/为之于未乱也
B . 公/自牧兖州/经纬诸夏藩/卫本朝/此所谓谋之于未有/为之于未乱也
C . 公自牧/兖州经纬/诸夏藩卫本/朝此所谓谋之于未有/为之于未乱也
D . 公自牧/兖州经纬诸夏/藩卫本朝此所/谓谋之于未/有为之于未乱也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苟晞是河内山阳人。
年轻时担任司隶部从事,校尉石鉴十分器重他。
晋惠帝领兵征讨成都王司马颖,任命他为北军中候。
B . 苟晞对公事很熟悉,裁决迅速,别人不敢欺骗他。
打仗有谋略,当时有人把他比为古代名将韩信、白起。
C . 司马越怀疑苟晞与怀帝有所图谋,抓住了苟晞的信使,查获了朝廷给苟晞的诏令,于是造成很深的疑虑怨恨。
D . 晋怀帝密令苟晞讨伐司马越。
苟晞派兵抓获了司马越、刘会、程延,并把他们斩首,被封为大将军、大都督,督管六州诸军事。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东海王越出次官渡以讨之,命晞为前锋。
陷其九垒,遂定邺而还。
②东海王越以晞复其仇耻,甚德之,引升堂,结为兄弟。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7. (7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二月二十四日作
陆游
棠梨花开社酒浓,南村北村鼓冬冬。
且祈麦熟得饱饭,敢说谷贱复伤农?
崖州万里窜酷吏① ,湖南几时起卧龙②?
但愿诸贤集廊庙,书生穷死胜侯封。
【注】①此时秦桧已死,同党酷吏曹泳被贬逐崖州。
②指抗金名将张浚,遭秦桧排挤,被贬湖南郴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 村民在春社日举办热闹的祭祀活动,只不过是想祈求麦子成熟以吃上饱饭。
B . 颔联下句诗人以反问的语气告诉村民,不用担心粮食丰收会降价而受到伤害。
C . 颈联诗人发出了疑问:秦桧同党已被放逐,可抗金忠臣为什么还不被启用?
D . 尾联上句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愿望:天下贤人都能云集朝廷,国家中兴有日。
E . 尾联下句表明作者宁可甘作书生,贫困致死,也不与小人为伍的忠贞气节。
(2)本诗的首联从自我感觉入手,分别从哪些角度描写了农村社日的热闹景象?请赏析。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4分)
8. (4分) (2018高二上·湖州月考)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________,________。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________,________。
(3)老当益壮,________;穷且益坚,________。
(4)子曰:“为政以德,________,________。
”
六、语言表达 (共1题;共5分)
9. (5分) (2017高一上·昆明月考) 请补写出空缺处的语句,与前两句构成排比,使语段意思连贯,风格统一。
遵义四中迎来了她的百年诞辰。
一百年像一条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流;一百年像一幅画卷,有冷色也有暖色;________。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0. (5分) (2017高二上·南宁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近日,湖北一小伙子表示,因为自己觉得“混得不好”,整整15年没有和家里联系,更别提回家看看了。
这种恐归的现象还不是少数。
一网站公布的《2016年春节基层打工领域调查报告》称,37%的受访者过年不回老家,“混得不好,不好意思回家”的原因占到其中的47%。
一边是望穿秋水期盼团聚的思乡,一边是事业无成心中有愧的恐归,“回家过年”成了一道难题,有人认为,“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亲情比面子重要,死要面子活受罪!”也有人认为,春节恐归表面看是个人原因,其实是对社会成功观、价值观的拷问。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情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标题;(2)确定立意,明确文体;(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4)不少于800字。
第11 页共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