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必修3第3单元第1讲真题精练.docx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真题精练
必修 3第三单元第1讲
1. (2015 年海南卷 )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

”某同学据此
设计了一个水池生态系统。

下列属于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
A .小鱼吃的小虾
B .泥巴中的藻类
C.吃小鱼的大鱼 D .泥巴中的大肠杆菌
【答案】 B
【解析】生产者处于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泥巴中的藻类是生产者;根据题意,小虾是
初级消费者,小鱼是次级消费者,大鱼是三级消费者,泥巴中的大肠杆菌属于分解者。

2. (2015 年天津卷 )如图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

据图分析,下
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乙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不再发生波动
C.丙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
D.丁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影响
【答案】 D
【解析】由图分析可知,甲表示个体,乙表示种群,丙表示群落,丁表示生态系统。


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乙 )。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 值 )后,会在 K 值附近上下波动。

群落应包括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生物成分,即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3. (2017 年江苏卷 )某地因采矿导致地表下沉,成为无法利用的荒地。

为了改变这种状
况,有关部门因地制宜,通过引水等措施,将该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一些生物陆续迁入,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

下图是该公园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____________演替。

(2)图中昆虫与杂食性鱼类之间的种间关系有______________。

(3)在黑斑蛙的繁殖季节,雄蛙通过叫声这种______信息求偶;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 cm 的草丛间产卵,可采用__________ 法了解该蛙卵块的密度。

(4)因该水域有些渗漏,补水时曾不慎引入含除草剂的水,导致一些水草死亡。

水草腐
烂后,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中最先快速增殖的是______________。

(5)图中既含有初级消费者,又含有次级消费者的生物类群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若蛙类与猛禽之间还存在 1 个营养级,请写出该营养级中 2 类不同纲的生物:
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次生(2)捕食和竞争
(3)物理等距取样(4)浮游生物类
(5)底栖动物类、杂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蛇类、肉食性鱼类、鼠类( 任写其中 2 类)
【解析】 (1) 该地成为荒地后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原有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
殖体也有可能存在,所以,从此地开始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2) 杂食性鱼类捕食昆虫,两者为捕食关系;杂食性鱼类又与昆虫共同捕食水草,两者为竞争关系,故杂食性鱼类与昆虫的种间关系有捕食和竞争。

(3) 叫声属于物理信息。

用取样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对于呈带
状分布的种群宜采用等距取样法。

(4) 水草与浮游生物类中的浮游植物为竞争关系,两者会
争夺该水域中的资源。

若水草部分死亡,浮游植物可利用的资源增多,且水草被分解者分解
后产生的无机盐等可被浮游植物利用,故浮游生物类最先快速增殖。

(5)底栖动物类、杂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都以浮游生物类为食,浮游生物类中既有浮游植物,又有浮游动物,同
时杂食性鱼类还以水草和昆虫为食,故这三种生物类群中既有初级消费者,又有次级消费者。

以蛙为食,又被猛禽捕食的生物有爬行动物(如蛇类 )、哺乳动物 (如鼠类 )、鱼类 (如肉食性鱼类) 等。

4. (2016 年全国新课标Ⅲ卷 )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
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

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

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低温下,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
(3)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
【解析】 (1) 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冻原生
态系统的温度低,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有利于土壤有机物的积累。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
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故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一
般不会太长。

5. (2016 年四川卷 )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
及两类害虫。

研究人员用蔬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测试以上动物密度的变化,结果见下表( 单位:个 /株,蔬果剂对以上动物无危害 )。

物种分组第 7 天第 14 天第 21 天
对照组0.200.620.67
蝉大眼蝽
处理组0.200.100.13
对照组 2.00 4.00 2.90
豌豆蚜
处理组 2.008.7022.90
鳞翅目幼对照组 1.00 1.310.82
虫处理组 1.13 2.19 2.03
(1) 调查豌豆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_法,施用蔬果剂后,预测豌豆蚜的种群数量将
呈______ 型增长。

(2)在该生态系统中蝉大眼蝽属于第 ______营养级,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
部分流向 ________,另一部分被蝉大眼蝽同化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

(3)利马豆根部的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 ______________供利马豆利用,利马豆与
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 __________ 。

(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蝉大眼蝽主要摄食 ________ ,请说明你判定的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样方“S” (2)二、三分解者
(3)含氮的养料互利共生
(4) 利马豆利马豆豆荚减少后,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的密度增加,而蝉大眼蝽密度减

【解析】 (1) 豌豆蚜虽然是动物,但其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故适宜用样方法调查
其种群密度;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施用蔬果剂后,仍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预测豌豆蚜的
种群数量将呈“S”型增长。

(2) 分析题意可知,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可取食利马豆,蝉大眼蝽
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所以,在该生态系统中蝉大眼蝽属于第二、三营养级;消费者摄食有机物后,经消化吸收,将其中的一部分同化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另一部分以食物残渣的形式排出体外,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3)根瘤菌属于固氮微生物,可以将空气中
的氮固定为含氮的养料供利马豆利用,同时利马豆可将自身合成的有机物供根瘤菌利用,故利马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

(4)分析表中数据可见,除去部分利马豆的豆荚后,
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的密度增加,反而蝉大眼蝽密度减小,故蝉大眼蝽主要取食利马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