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考试内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研究和回答中国的具体实际问题。

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经济和文化都比较落后。

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革命,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靠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

同样的,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也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更无法照抄别人的经验。

要真正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条件,寻找适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和革命方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从而用“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的具体行动。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是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具有独创性的实践经验,通过对这些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就会创造出新的东西。

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强调的“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包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

毛泽东曾经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帮助的。

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该了解和懂得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的特点、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达到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的实践之完整的、统一的、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传入中国,要使它能为中国人民广泛接受,并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必须寻找到一种为中国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照搬,也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制,而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融合。

在这个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认真的清理,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同时又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来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这也就是毛泽东强调的要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例如毛泽东用“实事求是”来概括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用“知”和“行”的关系来阐明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邓小平用“温饱”、“小康”、“富裕”来表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各阶段给人民带来的实惠,用“一国两制”来概括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等。

这样做的结果,这就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之马克思主义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而得以生长和繁荣起来。

概括的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二.党的思想路线
党的思想路线,亦称“党的认识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党的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活动的思想方法和思想原则,是党制定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也是正确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保证。

三.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来看,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
哲学依据是:
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和改革的理论依据
按照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

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不同的。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为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打开了广阔的道路。

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如果它们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那就必须要发生调整和变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