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与丑的看台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一、课外阅读
(2019·江西临川一中等九校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
D的歌
应该有一首平缓、深稳又简单的曲子,来配那两间老屋里的时光,来配它终日沉暗的光线,来配它时而的喧闹与时而的疲倦。
或者也可以有一句歌词,一句最为平白的话,不紧不慢地唱,反反复复地唱,便可
呈现那老屋里的生活,闻见它清晨的煤烟味,听见它傍晚关灯和锁门的轻响。
到这儿来的年轻人,有些是像V那样等着分配更好的工作的,有些则跟我一样,或轻或重地有着一份残疾。
健康的一拨一拨地来了又一拨一拨地走了,残疾的每次招工都报名,但报名与落榜的次数相等。
D的嗓音并不亮,但音域宽,乐感好,唱什么是什么。
D只是一条腿有点痛,但除了跑不快,上树上房都不慢。
“文革”已到后期,电影院里开始放映一些外国影片了,那里面的音乐和插曲让D着迷。
《桥》哇,《流浪者》呀,《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还有后来的《追捕》《人证》,D 一律都看八九遍。
“拉兹之歌”“丽达之歌”“草帽歌”都能用“外语”唱,呼里咕噜咿咿呜呜——D说:“保证没错儿,不信咱们再去看一遍。
”小T就笑。
小T一边梳辫子一边说:“哇老天,您这可是哪国语呀,什么意思知道不?”D一脸不屑:“操心操心,你管它什么意思干吗?”
小T说:“不知道什么意思就瞎唱!”D故作惊讶状:“嘿,我说小T,你平时可不笨,长得也挺好,咋不懂音乐呢?音乐!用不着明白什么意思。
”小T红了脸:“音乐就音乐,你管我长得好不好呢?”小T的话里露出几分满足。
小T长得漂亮,自己知道,也知道别人知道。
小T也爱打扮,不过在那年月里也真可谓“英雄无用武之地”,无非是把毛衣拆了织、织了拆,变出些大同小异的花样,或者刻意让衬衫的领子从工作服上面鲜艳夺目地翻出来。
但那在翻滚着灰色和蓝色的老屋里和小街上,毕竟是一点新意。
D不光能唱,那些外国电影中的台词他差不多都能背诵。
碰上哪天心里不痛快,早晨一来他开戏,谁也不理,从台词到音乐一直到声响
效果,全本儿的戏,不定哪一出。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语出《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看呀,天空多么蓝啊,往前走,对,往前走不要朝两边看……”(语出《追捕》)“那儿就你一个人吗?”“不,还有它。
”“谁?”“死神。
”(语出《爆炸》)“俄罗斯是农民的国家,没有城市也能活……”“呵,你描绘了一幅多么可怕的图画……”(语出《列宁在一九一八》)可惜我记不住那么多了。
组长L大妈冲D喊:“你整天这么演电影儿可不行,还干活儿
不干?”
“您瞧我手底下闲着了吗?革命生产两不误嘛。
”
“你影响别人!”
“谁?死神吗?”
“滚,没人跟你贫嘴!想干就干,不想干回家!”
“呵,您描绘了一幅多么可怕的图画。
……”D把画笔往L大妈眼前一拍,“中国是人民的国家,不画这些臭画儿也能活!”
“好小子,有种的你走!你怎么不走呀?”
D翘起二郎腿,闭起眼睛唱歌:“妈妈~,杜哟瑞曼巴~得澳斯绰哈特~哟~给喂突密~?”(Mama,do you remember,the old strawhat you gave to me?)L大妈冲大伙儿喊:“都干活儿,谁也甭理他!”
老屋里静下来,只有D的歌声。
“……我看这世界像沙漠,四处空旷无人烟,我和任何人都没来往,都没来往……”轻轻地有些窃笑。
有几个老太太忍不住笑出来,劝D:“算了吧,别怄气,都挺不容易的,干吗呀这是?快,快干活儿。
”D说一声“别打岔”,歌声依旧,一首又一首唱得陶醉,仿佛是他的独唱音乐会。
L大妈脸红一阵白一阵。
大窗上漏下一道阳光,在昏暗的老屋里变换着角度走,灿烂的光柱里飘动着浮尘和D悠缓的歌声……阳光渐渐移在D的身上,柔和宁静,仿佛舞台灯光,应该再有一阵阵掌声才像话。
近午歌声才停。
D走到L大妈跟前,拿过画笔,坐回到自己桌前
干活。
(节选自史铁生《老屋小记》)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一段富有抒情意味的环境描写,既为下文情节发展做了铺垫,也渲染了一种“淡淡的忧伤”的氛围。
B.小D歌声悦耳动听,在当时却没有知音,反而引来小T和大妈们的嘲讽,说明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人们对艺术缺少了解。
C.小说善于运用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比如“你管我长得好不好呢”就把小T的羞涩与自得表现得很到位。
D.对一些外国影片,小D一律看八九遍,既表现他对音乐的着迷,也表明“文革”末期人们的业余娱乐生活相对贫乏,但也有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解析:B“没有知音”太绝对;“人们对艺术缺少了解”文中没有提及,无中生有。
2.根据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义。
(1)但报名与落榜的次数相等。
(2)应该再有一阵阵掌声才像话。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
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句子是如何运用该表现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了什么情感即可。
本题应该抓住“次数相等”和“应该再有”来深入分析。
答案:(1)①表面上写残疾人每次参加招工都失败。
②实际表明当时的社会对残疾人有较大的偏见。
③隐含作者对这种社会现实的不满。
(2)①D的歌声悠扬优美,在特定的年代却无人赞赏。
②D用他的歌表达自己对当时现实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作者认为应该得到大家的认可。
3.小说花了不少笔墨来塑造小T这个人物,这样处理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文章结构的题目,要求答出“花了不少笔墨来塑造小T这个人物”的艺术效果,注意从人物、情节的表达以及主题的角度作答。
答案:①从人物形象上看,小T与小D的对话,侧面表现(烘托)了小D对音乐的独特理解,使小D的形象更为丰满。
②从故事情节上看,他们之间的对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从主题上看,使主题更加突出,小T变换毛衣花样,把衣领翻出来,与小D爱唱歌一样都表现了那个时代的青年对美的渴望与追求。
二、语言运用
4.(2019·广东揭阳高三模拟)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与示例组成排比句式。
故乡的山,巍峨峻峭,回荡着故乡悠扬舒心的山歌;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解析:此题考查仿写,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一个原则,即“形似”“意谐”。
形似,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结构、修辞手法及句式上相似。
为此,要对例句的结构、运用的修辞方法、句式进行分析,弄清例句的“骨架”,这样才能进行仿写。
意谐,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思路、感情、语意上谐调,因此,要认真分析例句的思路,理解例句的语意,把握例句
在一定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感情,特别要注意例句中的隐含信息,弄清题目中没有明确提出的要求。
注意运用“故乡的……,……,……着故乡……的……”的句式,选准意象,写出故乡的特征。
答案:故乡的水,清纯甘甜,养育着故乡憨厚淳朴的儿女;
故乡的树,饱经沧桑,遮蔽着故乡饱经风霜的土地。
5.(2019·福建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三期末)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
问题。
重民本、尚和合的社会理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敬业乐群、扶危济困、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都是中华文化价值理念的表征,是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①求大同②为万世开太平③竭泽而渔④明礼知耻⑤独善其
身⑥知恩图报
根据上面一段文字的内容,请从①~⑥中选择词句填在下面的横线上(只填序号)。
(1)社会理念: (2)担当意识:
(3)社会风尚: (4)传统美德:
解析:回答本题时,要注意文段中的修饰词。
如“重民本、尚和合”与“求大同”意思相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与“为万世开太平”意思相近;“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就是要加强自身修养,与“明礼知耻”意思相近;“敬业乐群、扶危济困、孝老爱亲”主要是说人要有感恩的意识,与“知恩图报”意思相近。
“竭泽而渔”“独善其身”显然不能归入任何一个类别。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答案:(1)①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
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2)②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
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3)④
(4)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