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面情绪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面情绪的影响
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面情绪的影响。
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36例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18例患者。
对照组患者给予冠心病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之后的负面情绪改善情况,并且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进行评定。
结果干预组患者干预后的焦虑抑郁情绪评分和对照组干预后的焦虑抑郁情绪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焦虑抑郁情绪评分各自对比均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负面情绪,有利于临床中对冠心病的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护理效果较为理想,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标签:心理护理;冠心病;负面情绪
随着冠心病发病率的不断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受到严重的威胁。
据相关研究表明冠心病是一种身心疾病,患者通常会伴随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1]。
负面情绪会会影响冠心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并且对患者的预后和病情有影响作用[2]。
所以冠心病患者的负面情绪护理备受重视,临床中提出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缓解患者的負面情绪,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本文作者结合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36例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面情绪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36例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18例患者。
对照组18例患者中男10例,女8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58.5±
2.5)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
3.5±1.5)年。
干预前对照组患者抑郁和焦虑评分别为(60.3±6.9)和(59.1±
4.3)。
干预组18例患者中男9例,女9例;年龄43~74岁,平均年龄(57.2±1.9)岁;病程1~4年,平均病程(3.0±1.0)年。
干预前干预组患者抑郁和焦虑评分别为(59.6±6.3)和(59.2±3.9)。
两组患者均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并且均排除精神疾病、不能进行正常交流和自主思考的智障患者,并且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心前区疼痛症状。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一般资料方面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冠心病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
具体心理护理干预方法如。
1.2.1心理社会因素评估在所有患者入院后,应该由专业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进行正确的评估,并且根据评估结果分析患者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并针对个体差异指导相对应的心理护理方案。
1.2.2家庭及社会支持及时与患者家属沟通交流,使患者家属积极地参与到心理护理干预中来,并且指导患者家属鼓励亲朋好友探视、陪护患者,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负面心理情绪,使患者心理状况处于最佳的情况下接受治疗。
与此同时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强社会支持,使患者处于一个被关爱的社会环境中,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自信心,促进患者配合治疗。
1.2.3心理护理措施向患者与家属讲解冠心病相关知识,消除患者与家属对疾病的错误认识,并且认证听取患者的诉说,与家属共同参与心理护理,关心爱华患者,理解患者,最大化的消除患者的负面心理情绪,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1.2.4放松疗法在心理干预过程中,要正确掌握患者心理产生的特点,教会患者如何放松。
如早晚进行深、细呼吸练习,增加自己的肺活量,提高患者血氧含量。
同时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人喜好定时欣赏音乐。
1.3评价标准
1.3.1怡焦虑自评量表(SAS)主要评定心理感受和躯体症状,分1~4 级评定,累积各条目得分为SAS 总分,总分越高,提示焦虑程度越重[3]。
1.3.2抑郁自评量表(SDS)除测试内容与SAS 不同,项目及评定依据与SAS 基本相同,累积各条目得分为总分,总分越高,抑郁情绪越严重[4]。
1.4统计学分析所有记录数据均采用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均数采用t进行检验,计量数采用(x±s)进行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干预前干预组患者抑郁和焦虑评分别为(59.6±6.3)和(59.2±3.9),对照组患者抑郁和焦虑评分别为(60.3±6.9)和(59.1±4.3),干预后对照组抑郁和焦虑评分别为(54.9±4.9)和(52.3±4.0),干预组抑郁和焦虑评分别为(49.9±5.1)和(48.1±4.9)。
由此,干预组患者干预后的焦虑抑郁情绪评分和对照组干预后的焦虑抑郁情绪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焦虑抑郁情绪评分各自对比均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由于冠心病病程较长,且容易反复发作,所以在临床中冠心病患者缺乏治疗的信心,长时间负面情绪较为严重,使患者有焦虑和抑郁表现。
这些负面情绪可能是由于患者的社会压力、家庭因素、社会压力等原因造成,是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5]。
同时负面情绪可以影响患者的交感神经系统,进一步增加了心肌缺血发生的可能性。
由此应该加强心理护理干预,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
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的负面情绪有积极的影响,通过本文的临床资料研究表明,给予冠心病患者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患者焦虑、抑郁心理评分均明显降低,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心理负面情绪,指导患者建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使患者心
理处于最佳的状态接受治疗。
总之,通过本文的分析,给予冠心病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的情绪,患者心理状态健康,促进了冠心病的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乔军,麻玉秀.综合性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疗效[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4-41.
[2]张明园.精神科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416-443.
[3]何霞.综合心理干预对低文化层次老年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2,12(2):74-76.
[4]高明晓,王晓宁,闫伟红.综合护理干预对中青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负性情绪及预后的影响[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3,06(2):434-436.
[5]何芳,袁艳蓉,倪兰英,等.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干部慢性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护理与康复,2012,06(1):576-577.编辑/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