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6章综合测试03含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油!有志者事竟成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
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
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
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
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
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
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
第六章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
1.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突变造成的,血红蛋白β链第6个氨基酸的密码子由GAG变为GUG,导致编码的谷氨酸被置换为缬氨酸。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突变改变了DNA碱基对内的氢键数
B.该突变引起了血红蛋白β链结构的改变
C.在缺氧情况下患者的红细胞易破裂
D.该病不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2.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不能解释的问题是()
①生物的多样性
②新物种产生
③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④变异的不定向性和选择的定向性
⑤自然选择对遗传和变异如何起作用
⑥生物的生存斗争
A.①②
B.④⑥
C.④⑤
D.③⑤
3.澳洲某小岛上生活着两种棕榈科植物。
研究认为在200万年前,它们的共同祖先迁移到该岛时,一部分生活在pH较高的石灰岩上,开花较早;另一部分生活在pH较低的火山灰上,开花较晚,由于花期不同,不能相互授粉,经过长期演变,最终形成两个不同的物种。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这两个物种的形成是定向变异的结果
B.最初迁移到该岛时,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差别较大
C.花期不同阻碍了基因交流,最终形成了生殖隔离
D.若将这两种植物种植在相同环境中,它们能杂交产生可育后代
4.100万年前,刚果河将黑猩猩和倭黑猩猩的共同祖先隔离成两个种群,在刚果河北岸的种群要与大猩猩争夺食物,南岸的种群生活安逸轻松。
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北岸种群进化为头骨较大、犬齿较长的黑猩猩,南岸种群进化为头骨较小、犬齿较短的倭黑猩猩。
黑猩猩与倭黑猩猩不能交配产生后代,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黑猩猩较大的头骨、较长的犬齿有利于在竞争中获得食物
B.黑猩猩与倭黑猩猩的种群基因库不同,两者间存在生殖隔离
C.与大猩猩争夺食物的过程诱发黑猩猩基因突变产生有利性状
D.此实例中地理隔离是黑猩猩与倭黑猩猩形成的必要条件
5.加拉帕戈斯群岛上不同地雀的形成过程是()
A.地理隔离→基因突变→物种形成
B.地理隔离→突变和重组→生殖隔离→物种形成
C.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物种形成
D.地理隔离→突变、重组、自然选择→生殖隔离→物种形成
6.地中海贫血是我国南方最常见的遗传性血液疾病之一,为了解南方某城市人群中地中海贫血的发病情况,某研究小组对该城市的68000人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表1人群中不同性别的地中海贫血筛查结果
性别例数患者人数患者比例()%
男2568027910.5
女4232048711.5
合计6800076611.2
表2人群中不同年龄的地中海贫血筛查结果
年龄(岁)例数患者人数患者比例()%
0~101857021611.6
11~302804032311.5
31~612139022710.6
合计6800076611.2
A.根据调查能确定该遗传病为隐性遗传病
B.经产前诊断筛选性别,可减少地中海贫血的发生
C.地中海贫血的发病率与年龄无直接的关系
D.患者经基因治疗,不会将致病基因遗传给后代
7.科学家发现某地某种蝴蝶在1863年和1963年不同体色个体数量所占百分比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深体色和浅体色个体分别属于不同的性别
B.环境变化后,中间体色的蝴蝶不容易被天敌发现
C.蝴蝶深、浅色个体逐渐进化成中间体色个体
D.深体色和浅体色类群逐渐产生生殖隔离
8.观赏植物藏报春,在20~25℃的条件下,红色(A)对白色(a)为显性,基因型为AA或Aa的藏报春开红花,基因型为aa的藏报春开白花。
但是,如果把开红花的藏报春移到30℃条件下,虽然基因型仍为
AA或Aa,但新开的花全是白色的,这说明()
A.基因完全决定性状
B.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C.基因型相同,环境条件改变,性状一定改变
D.每种植物在环境条件改变时都能开多种颜色的花
9.下列有关基因、蛋白质和性状三者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体的性状受基因和环境的共同影响
B.基因与性状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C.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在基因的指导下合成
D.蛋白质的结构可以直接影响生物的性状
10.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突变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
B.基因突变的方向是不确定的
C.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
D.基因突变对生物自身都有害
11.科研人员调查某地不同植物花冠筒的深度与昆虫口器长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昆虫口器的不同长度是吸食不同深度花冠筒花蜜造成的
B.花冠筒的不同深度有利于减弱昆虫间生存斗争的强度
C.各种昆虫口器长度差异体现了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D.昆虫口器不同长度、花冠筒不同深度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12.“超级细菌”是对目前临床使用的绝大多数抗生素均具耐药性的病菌,抗生素滥用是产生“超级细菌”的重要原因。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超级细菌”具有细胞壁,能抵御任何一种抗生素的作用
B.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是“超级细菌”产生的根本原因
C.长期滥用抗生素对突变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加速细菌的进化
D.“超级细菌”的产生属于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典型实例
13.下列关于种群基因频率的说法,错误的是()
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基因突变可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C.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一个种群内,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之和等于1
14.大约一万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分化,过程如下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先经历a过程
B.b过程的实质就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型频率
C.①~⑥只能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D.品系1和品系2两种群的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立刻形成物种1和物种2
15.某动物种群栖息地由于道路开发导致该种群被分成了4个种群(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栖息地的分割不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B.4个种群基因库中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完全不同
C.道路的存在可诱导4个种群发生不同的变异
D.若干年后,4个种群仍可能属于同一物种
16.普氏野马是目前地球上唯一存活的野生马。
据《兰州晨报》报道,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精心挑选出了两个家族的25匹普氏野马,将其放归到保护区中。
有人预计,数年后这些野马将发展成为一个野生种群。
根据以上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野外的普氏野马的基因突变频率将不断增加
B.野外的普氏野马有助于增加原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
C.野外的普氏野马无自然选择的压力,种群中基因频率不再变化
D.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因环境不同而产生了生殖隔离
17.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越大进化越快
B.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但许多变异不会导致进化
C.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方向
D.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都会阻止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流
18.分别生活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两个岛屿上的两种地雀,以不同植物的果实或种子为食,其喙差别较大,如下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两种地雀存在生殖隔离,基因种类完全不同
B.碾压型喙适宜从坚硬的果实或种子中获得食物
C.两种喙的形成是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结果
D.地雀的喙和食物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19.1928年夏天,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菌菌落周围没有细菌生长,但远处的细菌却正常生长,之后弗莱明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青霉素,挽救了无数生命。
而今天,青霉素对许多种细菌都不起作用了。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青霉菌与细菌之间存在互利共生的关系
B.耐药性菌群的形成是抗药性基因频率上升的结果
C.细菌耐药性是长期大量使用青霉素导致基因突变的结果
D.细菌产生青霉素抗性基因后,该基因就会被保留不再发生丢失、突变
20.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关于共同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都能共同进化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
B.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桦尺蠖与灰色桦尺蠖之间表现为共同进化
C.非洲野牛与狮子之间可通过种间斗争等实现共同进化
D.4亿年前光合生物产生了氧气,而氧气也为生物登陆创造了有利条件,属于生物与环境之间共同进化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种形成、生物多样性发展机制的理论探索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
下图是科学家利用果蝇所做的进化实验,两组实验仅喂养食物不同,其他环境条件一致。
(1)第一期时,甲箱和乙箱中的全部果蝇属于两个________。
(2)经过八代或更长时间之后,甲箱果蝇体色变浅,乙箱果蝇体色变深。
再混养时,果蝇的交配择偶出现严重的同体色选择偏好,以此推断,甲、乙品系果蝇之间的差异可能体现的________是多样性,判断的理
由是________。
(3)经过八代或更长的时间后,两箱中的果蝇体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用现代进化理论解释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两箱分养造成________,当两箱中果蝇发生变异后由于________不同,导致________变化,形成两个群体体色的很大差异。
(4)下表是甲、乙两箱中果蝇部分等位基因[A-a、T(T1、T2)-t、E-e]的显性基因频率统计的数据:
世代
甲箱乙箱
果蝇数A T1E果蝇数A T2E
第一代20100%064%20100%065%
第四代35089%15%64.8%28597%8%65.5%
第七代50067%52%65.2%42096%66%65.8%
第十代56061%89%65%43095%93%65%
甲、乙两箱果蝇的基因库较大的是________,频率基本稳定的基因是________;第十代时,甲箱中果蝇的该等位基因杂合体出现的频率是________。
22.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问题:
研究者对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侧不同海拔高度的358种鸣禽进行了研究,绘制了该地区鸣禽物种的演化图表(部分)及其在不同海拔分布情况的示意图(图中数字编号和字母代表不同鸣禽物种的种群)
(1)种群①内部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体现的是________多样性,该多样性的实质是________多样性。
(2)在②③④⑤四个物种中,亲缘关系最近的两种是________。
(3)该研究发现,种群分布区域的扩大是喜马拉雅鸟类新物种形成的关键步骤之一,就⑥⑦形成过程而言。
种群X分布区域扩大的意义是________。
(4)由种群X进化成为⑥⑦两个物种的历程约为7百万年,⑥和⑦成为两个不同物种的标志是产生________。
下列关于这一进化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A.X中的个体发生了可遗传的突变
B.⑥⑦中每个个体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C.⑥⑦一直利用相同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
D.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种群X中不同的等位基因
E.不同海拔高度的选择有利于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朝不同方向演化
23.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药敏程度的实验方法如下:将含有一定浓度不同抗生素的滤纸片放置在已接种被检菌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抗生素向周围扩散,如果抑制生长,则在滤纸片周围出现抑菌圈(图中里面的圈),结果如图所示。
(1)衡量本实验结果的指标是________。
(2)上述图中最有效的是________培养皿中的抗生素。
(3)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处理,并测定细菌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①向培养基中加抗生素的时刻为________点。
②细菌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变异是________,细菌的抗药性产生于环境变化之________(填“前”、“中”或“后”),抗生素对细菌变异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________。
③尽管有抗药性基因存在,但使用抗生素仍然能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细菌种群中________。
第六章综合测试
答案解析
一、
1.【答案】A
【解析】人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发病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由于血红蛋白基因中碱基对替换造成的蛋白质结构异常,患者的红细胞呈镰刀型,容易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血红蛋白β链第6个氨基酸的密码子由GAG变为GUG,说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血红蛋白基因中T—A碱基对被替换成A—T碱基对,替换后氢键数目不变,A错误;血红蛋白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造成基因结构改变,进而导致血红蛋白结构异常,B正确;患者的红细胞呈镰刀型,容易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贫血,C正确;镰刀型贫血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不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D正确。
故选A。
2.【答案】D
【解析】自然选择学说很好地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①错误;自然选择学说能够解释新物种产生,②错误;由于当时科学水平有限,达尔文进化论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③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这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④错误;自然选择学说没有解释自然选择对遗传和变异是如何起作用的,⑤正确;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手段,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之一,⑥错误。
因此,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不能解释的问题是③⑤,故选D。
3.【答案】C
【解析】A、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
B、最初迁移到该岛时,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差别不大,B错误;
C、花期不同阻碍了基因交流,最终形成了生殖隔离,形成两个不同的物种,C正确;
D、不同的物种由于存在生殖隔离,因此不能杂交,即使杂交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D错误。
故选:C。
4.【答案】C
5.【答案】D
6.【答案】C
【解析】表中数据可以知道此病在男女中的发病率大致相同,因此该病的遗传与性别无关,是常染色体遗传病;因为调查对象不是家族,因此无法确定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表中数据显示各年龄段人群中该病患者比例相差不大,所以该病的发病率与年龄无直接关系,基因治疗的对象是具有致病基因的体细胞,故致病基因还会随性细胞遗传给后代。
A、调查对象不是家族,因此无法确定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A错误;
B、此病在男女中的发病率大致相同,因此该病的遗传与性别无关,是常染色体遗传病,B错误;
C、表中数据显示各年龄段人群中该病患者比例相差不大,所以该病的发病率与年龄无直接关系,C正确;
D、基因治疗的对象是具有致病基因的体细胞,没有涉及原始性细胞,因而致病基因还会随性细胞遗传给后代,D错误。
7.【答案】B
8.【答案】B
【解析】A、表现型是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决定的,A错误;
B、在的条件下,基因型为AA或Aa的藏报春开红花;如把开红花的藏报春移到条件下,虽然基因型仍为AA或Aa,但新开的花全是白色,说明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B正确;
C、基因型相同,环境条件改变,性状可能会发生改变,C错误;
D、藏报春在环境条件改变时,花的颜色能发生改变,但不能说明每种植物都是这样,D错误。
9.【答案】B
【解析】A、生物体的性状受基因控制,同时还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A正确;
B、基因与性状之间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有些性状受多对基因控制,B错误;
C、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C正确;
D、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能直接影响生物的性状,D正确。
10.【答案】D
【解析】A、基因突变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是基因突变的特点之一,A正确;
B、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B正确;
C、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C正确;
D、基因突变具有多害少利性,但不是说基因突变对生物自身都是有害的,突变后的基因是有害或有利取决于环境,D错误。
1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生物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选择、共同发展,通过漫长的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A、昆虫口器的不同长度是与花冠筒植物共同进化的结果,A错误;
B、通过图示可知,花冠筒的不同深度有利于减弱昆虫间生存斗争的强度,B正确;
C、各种昆虫口器长度差异体现了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C正确;
D、昆虫口器不同长度、花冠筒不同深度是长期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12.【答案】C
13.【答案】A
【解析】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生殖隔离的产生意味着新物种的形成,A错误;
B、基因突变产生等位基因,可以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正确;
C、自然选择的作用是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进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C正确;
D、种群的基因频率是指在种群基因库中,某基因占所有等位基因的比例,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之和为1。
14.【答案】B
【解析】A、突变、选择和隔离是新物种的形成的机制。
隔离分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新物种的形成标志是
生殖隔离。
但不一定非要进行地理隔离。
故A错误。
B、b过程是自然选择。
其具有定向性。
定向改变生物进化的方向。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C、①~⑥表示生物可遗传变异。
生物可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故C错误。
D、新物种的形成标志是生殖隔离。
品系1和品系2种群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如果俩品系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则说明存在生殖隔离;如果依然可以进行基因交流,说明它们不存在生殖隔离。
故D错误。
15.【答案】D
【解析】栖息地的分割会导致地理隔离,进而可能使得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4个种群基因库中基因的种类和数量不完全相同,B错误;道路的存在会阻断4个种群基因的交流,但是不会诱导发生变异,C 错误;若干年后,4个种群仍可能属于同一物种,D正确。
16.【答案】B
【解析】C项,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生活的自然环境不同,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基因频率的改变方向也不同。
野外的普氏野马由于环境的因素,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某些不适应坏境的个体被淘汰,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变化,故C项正确。
A项,基因突变是随机和不定向的,突变频率的提高与否和辐射以及亚硝酸盐等物理化学因素有关,自然环境中基因突变的频率不会经常改变,故A项错误。
B项,种群指一定范围内生活的同一物种的全部个体,同一种群的个体之间能够进行基因交流,圈养和野外的普氏野马因地理隔离无法进行基因交流,是两个种群,故B项错误。
D项,生殖隔离的产生是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发生巨大差异引起的,通常情况下由长期地理隔离导致,根本原因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所以环境不同不能直接导致生殖隔离,故D项错误。
17.【答案】A
【解析】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其进化快慢与基因频率改变有关,种群越大不一定进化越快,A错误;
B、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但不遗传的变异不会导致进化,B正确;
C、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方向,C正确;
D、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都会阻止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流,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D正确。
18.【答案】A
【解析】A、两种地雀存在生殖隔离,但是它们是由同一种地雀进化而来的,因此基因种类不完全相同,A 错误;
B、碾压型喙适宜从坚硬的果实或种子中获得食物,B正确;
C、两种喙的形成是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结果,C正确;
D、地雀的喙和食物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D正确。
19.【答案】B
【解析】青霉素抑菌的原理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形成而抑制细菌的增殖;细菌耐药性出现的原因是:因为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细菌本身可能存在抗药性个体,在使用青霉素后,青霉素对具抗药性个体的突
变体起了选择作用,使具有抗药性突变的细菌有更多的机会增殖,不具有抗药性个体的细菌不能增殖,致使菌群中抗药性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大,菌群的耐药性增强。
互利共生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互利互惠,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两者分开以后双方的生活都要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
A、青霉菌与细菌之间不是互利共生关系,是竞争关系,A错误;
B、因为青霉素对抗药性基因个体的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大,从而导致耐药性菌群出现,B正确;
C、青霉素对突变后的基因起了选择作用,不是细菌基因突变的原因,C错误;
D、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细菌由突变产生的抗青霉素的基因也可以在发生突变,D错误。
20.【答案】B
【解析】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A正确;黑色桦尺蠖与灰色桦尺蠖为同一个物种,不属于共同进化,B错误;非洲野牛与狮为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可通过种间竞争、捕食等实现共同进化,C正确;4亿年前光合生物产生了氧气,而氧气也为生物登陆创造了有利条件,属于共同进化,D正确。
二、
21.【答案】(1)种群
(2)物种由于交配的同体色偏好,造成两品系果蝇之间发生生殖隔离现象(或遗传虽然交配选择上有体色偏好,但可能依然不影响两者交配的行为与后代的可育性)
(3)地理隔离(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食物的差异与选择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
(4)甲E45.5%
22.【答案】(1)遗传基因和基因型(或遗传或DNA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2)②③
(3)有利于在⑥⑦原种群之间形成地理隔离(或使⑥⑦原种群之间彼此不能接触,失去交配机会)
(4)生殖隔离A、E
23.【答案】(1)抑菌圈的大小
(2)B
(3)B不定向的前选择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
【解析】(1)衡量实验结果的指标即是对实验结果的表述。
本实验是利用抗生素抑制细菌的生长来表述实验结果的。
通过抑菌圈的大小来确定杀菌能力,即抑菌圈越大杀菌能力越强。
(3)①抗生素会使细菌中不具有抗药性的个体大量死亡而使数量下降,所以B点是使用抗生素的起点。
②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细菌的抗药性在环境变化之前就已经产生了,自然选择是性状的选择者,而不是诱导者。
③在细菌种群中,含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毕竟只占极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