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安顺市平坝第一高级中学高中历史高考精准滚动试卷一Word版无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省安顺市平坝第一高级中学高中历史高考精准滚动试卷一Word版无答案
2019年高考精准滚动试卷(一)
历史
[考查范围:古代东西方文明史——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n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
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全部答案写在本试卷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最符合要求的。


1. 《史记•殷本纪》载:“商子孙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
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

”这反映了()
A.后世姓氏均源自商朝分封制
B.分封制下的诸侯王均取国姓
C.商代某些姓氏与分封制有关
D.商朝的分封制具有血缘色彩
2. 西周铜器铭文中常有卿大夫、王之近臣在前王死后,由新王重新任命其继续
旧职的记载,如《师虎簋》铭文说“命汝更(续)乃祖考”,《善鼎》说“今余惟肇
申先王命”等等。

这说明西周时期()
A.宗法制有利于王权的稳定性
B.奴隶主贵族的官爵世代相传
C.世袭制与分封制有一定矛盾
D.权位继承主要遵从先王祖训
3. 秦在兼并六国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强制迁徙的措施。

灭赵后,迁赵王于房
陵(今湖北房县)。

灭齐后,迁齐王建于共(今河南辉县)。

秦采取这做法旨在()
A.强化对反秦势力的监视
B.加快军事统一的进程
C.消灭反秦的残余势力
D.削弱地方割据的根基
4. 下表是汉高祖刘邦在位时期的诸侯王,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汉高祖时期()
西汉初年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耳、燕王藏茶、长沙王吴芮
刘邦晚年齐王刘肥、淮南王刘长、燕王刘建、赵王刘如意、梁王刘恢、代王刘恒、淮阳王刘友、楚王刘交、吴王刘澎、长沙王吴芮
C.达到了屏藩朝廷的目的
D.形成对抗皇权新的潜在力量
5.《汉书•酷吏列传》提到的监察官,在申明法纪上,毫不手软,如尹齐为御史,“斩伐不避贵势”。

《汉书•张汤传》载,汤为御史大夫,“组豪强并兼之家,舞文巧诋以辅法。

”这说明汉代选用监察官的重要条件是()
A.敢于向豪强地主挑战
B.必须出身于名门望族
C.具有基层实践的经历
D.谙熟国家的大政方针
6. 河南农谚说:“立春晴一天,农夫不费力”;江苏农谤说:“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

这些农谚( )
A.注重农业的理论性总结
B.没有科学可信性
C.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
D.源于农民的无知
认同,故而狱吏走卒、农夫牧人、幼童白首纷纷诵读儒经,研习章句。

当时流传这样的话:“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


——据孔毅《汉晋之际儒学信仰的危机与演化》材料二东汉后期至两晋,儒学信仰日渐失效。

据《汉书》载:“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利禄之路然也。

”同时,“五经”博士解释经文,谶纬附会,各家弟子只能严守家法。

而且,身处乱世,人的生命有如草芥,所谓“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而从教;贫则危乡轻家,相聚而犯上”。

随着东汉王朝的分崩离析,一些儒者开始逾越儒家礼度和经学家法,杂采老、庄之说,魏晋玄学兴起。

其仍奉孔子为圣人,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基础,即“名教出于自然”。

经过玄学挣扎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洗礼,国人在两晋时期突然拥有了少见的思辨能力和兴趣,这为中国文化与佛教思想的对话奠定了基础。

——据胡绍军《魏晋玄学研究三十年》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之际儒学成为重要社会信仰的主要表现。

(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晋之际儒学信仰危机出现的原因,并简析玄学兴起的意义。

(15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
材料一据不完全统计,从秦汉至明清,各种灾害和歉饥就有5079次。

统治阶级为应付灾荒,设置了一些社会保障机构。

民间也曾广泛流行着许多自发形成的地区性或行业性的互助团体,它们有的以同一村庄的邻里乡亲为依托,有的以同一姓氏家族为纽带,有的以亲朋好友为网络,有的以同业人员为单位,构成了一个社会互助救济的民间群体。

当互助团体成员因年老、疾病、伤残、生育或遭受不可抗拒的灾难时,能及时得到互助团体的救济。

——摘编自王国奇《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初探》材料二1931年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第68条规定,社会保险对于一切雇拥劳动者不论他在国家企业、协作社或私人的企业,不论工作时间之久暂,及付给工资的形式如何,都得施及之。

社会保险基金用于支付工人年老、患病、伤残、生育、失业、死亡等情况。

1931年《劳动法》实施一年以后,由于有些条文规定不符合当时解放区的实际情况,给根据地造成了很大危害,出现了许多私人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师傅不愿带徒传艺等现象,影响了根据地的生产、运输和市场供应。

1933年10月15日,重新颁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就上述情况做了一定的修改,主要是对某些过高要求做了适当地降低。

——摘编自王广彬《中国社会保障法制史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注重社会保障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共苏区社会保障政策的特点。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
知识,你认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遵循哪些原则?(9分)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羸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

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

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都按照皇帝的律令和意志办事。

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
即三公九卿制,就是朝廷,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

三公九卿制为官僚政治,职事人負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善。

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即郡县两级制度。

郡县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升迁,地方官僚之间没有战乱、兼并之事。

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年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张传玺等《中华文明史》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