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篇】新版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篇】新版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你看天空的珍藏——
清晨,太阳升起,带来新的一天。

开始,天空呈粉红色,慢慢地变成了蔚蓝色,太阳就像一个大火球一样升起来了。

有时,云彩在蓝色的天空中飞行,如同经过雕饰一样,呈现出各种奇妙的形状,告诉我们许多奇妙的故事……
当云彩变得又黑又重时,雨点就会噼噼啪啪地降落到大地上。

雨后,我们会看到地上有许多水洼,就像有趣的镜子,映射着我们的脸。

一天结束了,落日的余晖不时变幻着颜色,好像有谁在天空涂上了金色、红色和紫色。

黑夜降临了,我们看见夜空中群星闪烁,就像千千万万支极小的蜡烛在发光。

(1)作者是按照________的顺序描写天空的。

()
A. 时间
B. 方位
C. 事情发展
(2)天空如同多彩的调色板,有各种各样的颜色,由此你想到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3)作者依次描写了天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落日的余晖、________等景物,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天空的________。

(4)文段中有多处比喻句,给我们带来妙不可言的美感。

请你用“________”画出其中一处,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5)天空中还有哪些事物让你感受到了美?请你发挥想象写一写。

【答案】(1)A
(2)五彩缤纷、五颜六色、五光十色
(3)太阳;云彩;雨点;群星;奇妙
(4)我们会看到地上有许多水洼,就像有趣的镜子,映射着我们的脸。

作者把“水洼”比作“镜子”,形象地表现出水洼明亮的特点。

(5)空中那花花绿绿的风筝,真像一朵朵绽开的花朵,风筝后面的两条彩带像两片衬托的叶子。

那漫天飞舞的风筝,把天空装扮成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格外美丽。

【解析】【分析】(1)考查写作顺序。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主关键词语,由“清晨、一天结束了、黑夜降临了”可知,作者是按时间顺序写黄山日出的。

(2)本题考查分类掌握词语的能力。

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

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

(3)寻找文句中的景物相对简单,将文句中写景的实物挑出来即可。

(4)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5)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仿照短文中的句子,发挥想象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只要合理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模仿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模仿时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A(2)五彩缤纷、五颜六色、五光十色(3)太阳、云彩、雨点、群星、奇妙(4)我们会看到地上有许多水洼,就像有趣的镜子,映射着我们的脸。

作者把“水洼”比作“镜子”,形象地表现出水洼明亮的特点。

(5)空中那花花绿绿的风筝,真像一朵朵绽开的花朵,风筝后面的两条彩带像两片衬托的叶子。

那漫天飞舞的风筝,把天空装扮成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格外美丽。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

平时一定要对一些文中的、课外阅读中的词语、多做一些摘抄、积累,分类整理,加强背诵,此题会迎刃而解。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句中景物描写的能力。

(4)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5)本题旨在考察学生表达能力,分析题中所给的句子结构,选择句式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即可。

2.阅读语段。

完成练习。

送家里人出门后,庆龄一个人回到房间里,耐心地等待着。

她一会儿拿起一本书看,一会儿又坐到琴凳上弹铜琴,平时很熟的曲子,今天却总是弹不准。

可是,直到全家人吃过午饭回来,小珍也没有来。

妈妈心疼地说:“我的女儿一个人在家,该多没意思啊!”庆龄仰起脸回答道:“一个人在家,是很没劲。

可是,我并不后悔,因为我没有失信。


(1)结合句子,给画线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填序号)
①平时很熟的曲子,今天却总是弹不准。

________
A.成熟 B.程度深 C.熟练
②我的女儿一个人在家,该多没意思啊!________
A.意义 B.趣味 C.心意
(2)读语段中划线的句子,可以用哪个词语来形容庆龄的表现()
A. 惴惴不安
B. 心神不宁
C. 忧心忡忡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一个人在家,是很没劲。

可是,我并不后悔,因为我没有失信。


(4)读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小庆龄是一个________的孩子。

()
A. 执着
B. 守信
C. 善良
D. 真诚
(5)宋庆龄等了一天,小珍也没有来。

你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
【答案】(1)C;B
(2)B
(3)虽然一个人待在家里很无聊,但是“我”信守了自己的诺言,所以没有什么可后悔的。

(4)B
(5)做人要讲信用。

宁愿空等,也不能失信。

【解析】【分析】(1)这是一道“一字多义”的练习题。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
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

(2)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词语和意思。

单就根据意思写词语来说会有很多近义词,但结合此题给出的选项来分析,词语就锁定了。

(3)理解句子题,一是要抓住关键词语,二是要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5)谈自己的看法,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故答案为:(1)①C;②B;(2)B;(3)“一个人在家,是很没劲。

可是,我并不后悔,因为我没有失信。

”(4)B;(5)做人要讲信用。

宁愿空等,也不能失信。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多义字的理解,正确理解字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仔细揣摩,然后根据字的意思再一一对号座。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3)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5)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

表述正确,文通句顺即可。

3.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

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________着马,有的________着担,有的________着毛驴,有的________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

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

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1)把下列表示动作的词语分别填到文段中的括横线上。

(填序号)
A.赶 B.挑 C.推 D.骑
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________着马,有的________着担,有的________着毛驴,有的________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

(2)本段描写的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中的省略号说明()
A. 走在大街上的人很多
B. 街上很繁华
C. 街上的马、驴、车很多
(4)请你用“________”画出表现艺术家技艺高超的句子。

(5)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答案】(1)D;B;A;C
(2)骑马的;挑担的;赶毛驴的;推独轮车的;溜达的
(3)B
(4)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5)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

【解析】【分析】(1)词语搭配就是前一个词语和后一个词语搭配得当,能将意思表达得更好,更准确。

骑着马、挑着担、赶着毛驴、推着独轮车。

(2)此题较容易,从文中一一找出即可。

(3)了解省略号的作用,做题时细读句子,掌握句子意思,依据句意进步去分析句子。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5)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找中心句”是概括段意的一种形式,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

这段话的中心句在段首。

故答案为:(1)D、B、A、C (2)骑马的、挑担的、赶毛驴的、推独轮车的、溜达的(3)B(4)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5)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词语的搭配的能力,在于平时的词语积累和对课文的掌握。

这些词语都是课文中的,只要对课文内容熟练掌握,做起来就不难。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的人物的能力。

(3)此题主要考查对省略号的作用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会说话的植物
植物有语言吗?它能说长道短吗?
年轻的英国植物研究专家希拉米·鲁拉德研究成功一种植物语言翻译器——植物探测仪,可以清晰地听到植物说话的声音,背上仪器,戴上耳机,把仪器的一根线头和植物叶子相接,这根导线就可以振动,生物电子翻译器立即对这种振动进行翻译,在耳机内便可清晰地听到植物对话的声音,植物会向人们诉说是饥是饱、是冷是热、是涝是旱。

意大利发明家发明了一种能和植物讲话的对讲仪。

他将植物连接在对讲仪的电极上,便听到了植物的“讲话”声,然后根据植物发出的信息翻译密码,辨别出“热”“冷”“渴”和其他简单的词汇。

一般来说,在正常情况下,植物的“说话”声是有节奏的,伴有欢快的音乐曲调,而当遇到刮风等灾难性天气时,植物的“讲话”则变得低沉、紊乱。

它们在养料充足时,声音高;在养料缺乏时,“讲话”声音就很微弱。

(1)找出画线句子中的几组反义词。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希拉米·鲁拉德研究成功植物语言翻译器叫做________,通过它能________。

(3)植物的“说话”有什么特点?用“________”在原文中画出。

(4)你觉得,研究植物说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1)饥;饱;冷;热;旱;涝
(2)植物探测仪;清晰地听到植物说话的声音
(3)植物的“说话”声是有节奏的,伴有欢快的音乐曲调,而当遇到刮风、下雨等灾难性天气时,植物的“说话”声则变得低沉、紊乱。

它们在养料充足时,声音高;在养料缺乏时“说话”声音就很微弱。

(4)可以了解植物的生长状况,对它们提供有针对性地帮助,让它们长得更好。

【解析】【分析】(1)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反义词。

(2)这是按短文原文填空,只要细读短文就能找到答案。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谈自己的看法,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故答案为:(1)饥—饱、冷—热、旱—涝(2)植物探测仪、清晰地听到植物说话的声音(3)植物的“说话”声是有节奏的,伴有欢快的音乐曲调,而当遇到刮风、下雨等灾难性天气时,植物的“说话”声则变得低沉、紊乱。

它们在养料充足时,声音高;在养料缺乏时“说话”声音就很微弱。

(4)可以了解植物的生长状况,对它们提供有针对性地帮助,让它们长得更好。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反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

表述正确,文通句顺即可。

5.课外阅读,完成练习。

白蝴蝶
春意很深了,但在北方还是春寒村,一阵暖人的春风刚刚吹过,又来了片(qìn)人心脾的冷雨。

我在草地上走着,忽然,在鲜嫩的春草上看到一只雪白的蝴蝶。

蝴蝶被雨水打落在地面上,沾湿的翅膀轻役地颤动着,张不开来。

它奄(yǎn)奄一息,即将逝去。

但它白得像一片小雪花,轻柔纤细,楚楚动人,多可怜呀!
它从哪儿来?要飞向哪儿去?我痴痴地望着它。

我弯下身,小心翼翼地把白蝴蝶捏起来,放在手心里。

这已经冷僵了的小生灵发蔫(niān)了,它细细的足脚动弹了一下,就歪倒在我的手中。

我用口呵着气,送给它一丝丝温暖,蝴蝶渐渐苏醒过来。

它是给刚才那强暴的风雨吓懵(mēng)了吧?不过,它确实太纤细了。

你看,那白茸茸的像透明的薄纱一样的翅膀,两根黑色的须向前伸展着,两点黑漆似的眼睛,几乎像丝一样细的脚。

可是,这纤细的小生灵,它飞出来是为了寻觅(mì)什么呢?在这阴晴不定的天气里,它表现出寻求者何等非凡的勇气。

它活过来了,我竟感到无限的喜悦。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________的春风 ________的蝴蝶 ________的翅膀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了白蝴蝶的样子,可以看出这是一只________的蝴蝶;文中还有一处写了白蝴蝶的外形,请找出来,也画上横线。

(3)“我”是怎样救助白蝴蝶的?请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来。

(4)这篇文章的写作顺序是()。

A. 时间顺序
B. 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
(5)白蝴蝶在阴晴不定的天气里飞翔,它表现出的是什么?作者要赞美它什么精神?
6.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共11分)
山茶花
你见过山茶花吗?
山茶花,真是美极了。

有红的、白的、紫的、粉红的、墨色的,等等。

有的一根树上就有好多种颜色,甚至一来花上就色彩缤纷。

譬如山茶的白吧,那是怎样的白呀!像高山飞瀑溅出的水花一样晶莹,清凉入人心牌,但又不会刹那间消失,难于把握,而是静静地呈现在你眼前,让你赏个够,再如那墨茶,如果以为是一同系,那就大错特借了,那是丽日下千尺深潭的深沉,带着波光,又学着阳光。

山茶花的花形也很美。

有潇洒地舒展着单瓣的,也有重瓣的,有叠成六角形的,大小疏密排列有致。

即使闭上眼,你还是会感受到:啊,美啊.……
有一次_____我问一位老农_____山茶花为什么这么美_____他乐呵呵地说_____你没看到山茶骨朵的那股特别的劲儿吗_____
我这才注意起花骨朵来。

果真特别!一般的花,开放前不久才打骨朵。

山茶呢?几乎是花一谢就又冒出来年新花的骨朵。

原来山茶的骨朵是这样一月又一月,一季又一季地积累着,下的功夫这么大,花的力气这么多,开出的花怎能不美呢?
啊,山茶的骨朵,好一般特别的劲儿。

(1)给短文第三自然段加上合适的标点。

(2)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是围绕中心句________来写的,分别从________和
________两个方面写出了山茶花的美,表达了作者________之情。

(3)用横线画出描写山茶花花形美的句子,
(4)山茶花为什么这样美?
7.【答案】(1)形容人很有才学。

;学识渊博的人士。

(2)用铲子铲掉;用火烧;撒石灰;挖掉根
(3)C;C
(4)杂草;庄稼
(5)示例:这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就是我想要给你们上的“最后一课”,我想你们现在应该已经明白了。

【解析】【分析】(1)满腹经纶,意思是形容人有才学,有治理国家的才能。

饱学之士,意思是指学识渊博的人。

饱学:学识渊博。

指学识渊博的人。

(2)阅读可知,弟子们除草的方法是用工具单纯对付这些杂草,而哲学家是不会满意的。

(3)哲学家是含蓄的,并没直接指出除草的方法,因为感悟需要通过自己的心灵和眼睛去发现。

实践出真知,就是这个道理。

(4)把灵魂比作旷野是一种比喻说法,因为都很宽广;那么,纷扰,就像干扰禾苗的杂草,而庄稼就是需要培养的美德。

(5)哲学家会用眼前的事实告诉大家除草的方法。

他会含蓄地说,让长
满谷子的田野给大家上一课好了。

故答案为:(1)形容人很有才学;学识渊博的人士。

(2)用铲子铲掉、用火烧、撒石灰、挖掉根;(3)C、C;(4)杂草、庄稼;(5)示例:这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就是我想要给你们上的“最后一课”,我想你们现在应该已经明白了。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联系上下文,可以筛选出词语的语境意义,也就是说词语有很多义项,但在具体语境中只有一个意思。

(2)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根据提问,从文中找到相关句子,提取出关键词即可作答。

(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根据题目,可以揣摩哲学家的心理是想让学生们通过实际来感悟道理。

(4)本题考查对词语语比喻义的理解。

把灵魂比作旷野,那么野草和庄稼分别代表什么就可想而知了。

(5)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哲学家给学生更多的是思考。

感悟,自己去发现总结。

所以哲学家来与不来都是一样的效果。

8.【答案】(1)创举
;坚固
;美观
(2)赵州桥非常雄伟、坚固,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3)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4)勤劳与智慧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2)概括段意,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3)考查过渡句。

过渡句是一个承接或总结上面的内容,同时提示或领起下面的内容的句子。

(4)联系文章的主旨,结合个人的认识,从勤劳与智慧方面回答。

故答案为:(1)创举、坚固、美观。

(2)赵州桥非常雄伟、坚固,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3)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4)勤劳与智慧【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此题主要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

(3)此题主要考查对过渡句的把握能力。

(4)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飞舞的窗帘
在一幢红房子上有一扇米黄色的窗子,在窗子上挂着一幅蓝色小花的窗帘。

每当风吹起,蓝色的窗帘就欢快地飞舞起来。

它多想跟着风一起去旅行啊!可是它被一个个小铁圈连在窗子的横杆上,无论怎么用力都(无济于事无能为力)。

于是,它和所有过路的小鸟、小蚂蚁、小花猫等等打听外面的事情。

渐渐的,附近的朋友都知道这里有一个喜欢收集新闻的蓝色窗帘,每当它们路过就把新的消息告诉它,而风吹过的时候,窗帘就把这些消息随风发布出去。


些信息(果然居然)帮助了很多朋友:狗妈妈找到了它走丢的孩子,昆虫找到了食物,东边的柳树把悄悄话传给西边的柳树……大家都很感谢蓝色的窗帘。

转眼,蓝色的窗帘变旧了,主人把它取下来顺手放在窗台上。

好朋友风发现它自由了,于是高兴地把它带到了空中。

它跟着风飞舞旋转起来,多么兴奋啊!最后它累了,在一块草地上停留下来。

正好在草地上野餐的小兄妹发现了它。

妹妹高兴地对哥哥说:“哥哥,看,它可以做我们的野餐毯!”
就这样,蓝色的窗帘陪着小主人去了很多地方,看了很多的风景,实现了最初的(希望愿望)。

而最让它感到幸福的是,它一直都在为别人带来快乐。

(1)选择括号里合适的词语。

都________(无济于事无能为力)(果然居然)________帮助
最初的________(希望愿望)
(2)窗帘最初的愿望是()
A. 收集新闻
B. 陪小主人去很多地方
C. 跟随风一起去旅行
D. 跟随风旋转
(3)“大家都很感谢蓝色的窗帘”的原因是()
A. 蓝色的窗帘和大家都是好朋友
B. 蓝色的窗帘用实际行动帮助了大家
C. 蓝色的窗帘通过提供很多信息帮助了大家
D. 蓝色的窗帘给大家讲有趣的事情
(4)窗帘感觉最幸福的事情是()
A. 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B. 一直都在为别人带来快乐
C. 看了很多风景
D. 知道了很多消息
【答案】(1)无济于事;居然;愿望
(2)C
(3)C
(4)B
【解析】【分析】(1)选词填空中的备选词语大多数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它们之间会有细微差别。

因此,选择时我们必须结合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区别,认真选择恰当的词语。

无济于事:对于事情没有帮助或益处。

无能为力:用不上力量。

指没有能力去做或力量达不到。

“果然”强调不出所料。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

愿望:对一件事物的美好希望、设想与期待。

希望:心中最真切的幻想,盼望,期望,愿望。

(2)—(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无济于事、居然、愿望(2)C(3)C(4)B
【点评】(1)说话和写作时要正确使用词语,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加强对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字词背诵积累等。

(2)—(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10.类文阅读。

花的授粉
花有雌雄两种花蕊。

花要结果子,必得要雌蕊得到雄蕊的花粉才行。

有些花的雌蕊得不着花粉,就白开一场,没有结果就凋残枯死了。

有些花的雄蕊的花粉,是自动地落到本花的雌蕊上。

可是有些花却要靠外界的力量做媒介,把这花的花粉传递到那花的雌蕊上。

说是这样结成果实种子,要比较强健些呢。

所以多数花为了要得着强健的后代,使种族兴盛,都找媒人给自己做媒传递花粉。

花所请的媒人,有风,有水,有昆虫。

大概请昆虫做媒的花最多。

在昆虫媒人当中,顶顶受花欢迎、有名气的,是蜂、蝶、蛾三大望族。

花很懂得虫情世故,它知道昆虫决不肯白白地替它效劳。

它必定要备一份厚礼,才请得到媒人。

所以它特别制造了香甜的花蜜,作为酬谢媒人的筵席。

花恐怕昆虫不知道它有花蜜,还用了心计,装上艳丽的花冠,散出芬芳的香气,利用荚色芳香来招引昆虫上门。

这跟商店用大招牌、装霓虹灯招引顾客有些相像。

昆虫来到花里,就不客气地享用花备办的筵席。

吃这顿丰盛的筵席的时候,昆虫还带上一身花粉,就把花粉传送到别朵花的雌蕊上,完成它的使命。

(1)花朵怎样才能结成比较强健的果实种子?说法最准确的是()。

A. 自动落粉
B. 靠外界的力量传粉
C. 请昆虫传粉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花朵可以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帮助传粉,其中本文重点介绍的媒介是________。

(3)画线句子中的“大概”一词可以去掉吗?说法正确的是()。

A. 可以去掉,显得啰唆
B. 不可以去掉,因为作者也不知道详情
C. 不可以去掉,因为下面的内容只是作者的推测,显示了语言的准确性
(4)短文把昆虫比成了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5)花朵为了让昆虫传粉,做了哪些努力?
【答案】(1)B
(2)风;水;昆虫;昆虫
(3)C
(4)媒人;这样写让昆虫的作用形象生动,易于理解,让语言生动有趣。

(5)长出艳丽的花冠、散发香气、准备花蜜。

【解析】【分析】(1)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2)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3)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

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

把二者做一对比,表达效果方面考虑。

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4)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5)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B;(2)风;水;昆虫;昆虫;(3)C;(4)媒人;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