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5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年来,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风靡一时的Y2K审美风潮卷土重来。
无论是年轻一代皆知的韩国女子偶像天团Blackpink(粉墨)的回归造型,还是迪奥、古驰、巴黎世家等各大高端时尚品牌的系列成衣与配饰,甚至是日常消费文化的方方面面,均可看到Y2K美学风格的呈现。
1 幻彩科技感的乐观主义特征
Y2K原本并非是为一种时尚风格或美学特征而产生的专有名词。
Y2K全称Year2000Kilo,又名千年虫危机。
本指20世纪与21世纪接壤之际,计算机处理日期时出现的一个重要漏洞,相关人士认为此计算机漏洞会导致全球互联网系统瘫痪,引发一场人人自危的“科技恐慌”。
后来,互联网科技不断发展,引发了千禧年代人们对新世纪的无限期望,Y2K这个概念被延伸至视觉感官文化领域,Y2K美学也由此产生。
Y2K美学的产生与当时人们的情绪有一定联系。
人们的情绪与环境息息相关,各种各样的色彩又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物理学与生理学中,环境中的不同色彩会对人的感官产生不同程度的刺激,从而引发人的不同情绪,催生出相应的情感。
同样,色彩的展现也是人们表达情绪最直接的手段。
在色彩心理学中,明亮鲜艳的色彩可以刺激人类的大脑并调动积极情绪,活跃空间气氛,让人自我感觉良好,具有促进人们积极面对生活困境的功能。
例如,马德里的圣卡洛斯医院就一改传统医院多用冷色调或柔和中性色营造整洁干净氛围的常规手法,它与设计师合作,将儿童重症监护室墙面改为鲜艳的彩虹色拼成的几何图案,使医诊环境更为轻松与人性化,使患者充满希望,抱有积极心态。
再如,雨后绚丽的彩虹总能让人感到充满希望,“风雨后终见彩虹”这句话也体现出人们的乐观情感和信念寄托。
高饱和度的色彩是Y2K美学的特征之一,这与乐观的心理情绪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当时人们的乐观情绪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随着21世纪的如期到来,预期中的Y2K千年虫危机除了在少部分地区应验外,并未对全球范围内其他地区造成影响。
这种劫后余生式的经历使人们产生了一种带有侥幸心理的乐观情绪。
另一方面,千年虫危机的经历使人们更加信任此前“不负众望”的互联网科技,而这种信任的态度也转化为了对未来科技盲目乐观的期待。
鲜明、高饱和的色彩体现了千禧年人们内心的活力与创意。
人们用积极的乐观主义推翻暗淡与沉闷的过去,大胆地展现色彩,用五彩缤纷的颜色突出新世纪与未来世界的
美学元素,这体现出千禧年人们迫切想要接受新鲜事物、迎来改变的心理科技元素与未来感的展现在Y2K美学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科技的兴起给当时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感受到数字化、自动化、即时通信等科技便利的人们在心理和物质生活方面感受到了空前的满足。
人们不禁开始想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21世纪的人类社会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人们的穿衣饮食、文化活动或思想又会处于怎样的状态。
因此,千禧年的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天马行空的Y2K美学风格构想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未来人们的生活。
Y2K文化也正是人们对未来高科技、未知外太空的奇思妙想和美好憧憬的外化,反映了人们迎接未来的热情与欣喜。
2 亚文化形态的复古未来主义内涵
如今Y2K风格的再次回潮,是复古未来主义的体现。
当前科技的发展水平与千禧年已不可同日而语,但依旧保留着千禧年二进制数据界面、低保真画质、技术字体等复古科技元素的Y2K美学是一种回溯,是重新站在历史的角度对未来的一种展望,也同样是站在当下对未来的期望。
复古未来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是指过去对未来的展望,也指过去对现在的猜想与预测,本属于社会学范畴。
而如今,复古未来主义凭借其感性化的特征出现于时尚、艺术、设计等领域,与美学产生了密切的联系。
近年来,Y2K美学的回潮,便是受复古未来主义影响的必然结果。
Y2K美学的流行,也与复古未来主义的起源有着内在关联。
1983年,复古未来主义这个概念首次出现在《纽约时报》的珠宝广告中,“银色的钢铁质感和光泽感,呈现出复古的未来主义面貌”。
次年,在《纽约客》关于电影《巴西》的评论中,有评论员写道:“呈现出一种复古未来主义(retro-futurist)的幻想。
”1988年,音乐家劳埃德·顿创造并且重新命名这个词为复古未来主义(Retrofuturism)。
复古未来主义是在未来主义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
未来主义是现代文艺思潮之一,是指“根据人类以往的发展和科学知识来预言、预测未来社会发展的前景,以便控制和规划的进程更好地适应未来”。
因此,如果说未来主义体现的是人们对未来的期望和想象,那么复古未来主义就是对过去某一时间相应的未来的期许的再次呈现,是对过去某一时代对未来的展望的回顾,其本质是一种回溯行为。
然而,即使复古未来主义的概念是基于未来主义而产生的,但二者在情感倾向性上却截然不同。
未来主义是对未来社会的积极幻想,饱含乐观期待的情绪;而复古未来主义对所谓未来的描述却并非全然乐观,通常带有怀疑与荒诞的情感态度,表现出对当下现实的不满与反思。
Y2K美学在百年一遇的世纪之交诞生,恰逢新兴的互联网等科学技术出现,人们对未来满怀期待与憧憬,并产生了种种与新兴科学技术相关的构想。
Y2K美学作为媒介,充分地展现了人们的美妙构想。
而如今,人们发现曾经所设想的互联网科技的梦境并非全然是美好的。
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与娱乐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弊病,互联网恶性事件的频频发生让人们不禁怀疑曾经幻想的乌托邦,也让人开始重温与回溯千禧年的美梦,直接促成了如今Y2K美学的回潮。
(摘编自李冰瑾《Y2K风格的美学解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Y2K最初并非一种美学,但随着互联网科技不断发展,这个概念被延伸至视觉感官文化领域。
B.Y2K明亮鲜艳的色彩刺激人类的大脑并调动积极情绪,催生了一种带有侥幸心理的乐观情绪。
C.Y2K美学不仅是一种回溯,其也是站在历史与当下的角度,面向未来的一种展望与期盼。
D.未来主义是对未来的积极幻想,复古未来主义包含荒诞的情感态度,二者在情感倾向上有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科技的兴起让千禧年代的人们感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因此人们以Y2K美学构想当前自己的生活。
B.Y2K美学诞生于世纪之交,Y2K美学的回潮不受复古未来主义的影响,而是未来主义的必然结果。
C.复古未来主义概念首次出现在《纽约客》的评论中,重新命名这个词则是由音乐家劳埃德·顿。
D.促成Y2K美学回潮的因素有互联网恶性事件的频频发生,也不排除其本质上具有的乐观主义特征。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小节1关于Y2K的美学特征的表述的一项是()
A.巴曼从2018年秋冬季开始就出现了糖果色半透明夹克、荧光色包臀裙等风格的成衣。
B.三宅一生早在1996年春夏系列中,推出半透明的金属镭射质感套装。
C.艺术家空山基手下的金属材质雕塑,将机器人的冰冷体现在灵动的人类身体姿态之上。
D.布兰妮·斯皮尔斯的音乐专辑视频中呈现红色漆皮紧身衣的人物、乘坐机器在宇宙遨游的景象。
4.两小节均在探讨Y2K风格美学,但各有什么侧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某校美艺风格社团同学提炼出Y2K风格美学关键词为“千禧年”“高饱和的色彩”“数字化”“未来憧憬”“低保真”。
据此欲设计一幅Y2K风格海报,以下是设计样图,若果你是社团成员,你会选择哪幅?谈谈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一声长长的鬼的叹息中,师父出场了。
师父穿着一身白衣服,披着一件长长的白斗篷,飘飘荡荡地来到了人间。
他在哀怨,在痛斥,在诉说,在寻找。
突然间,易青娥甚至模糊了师父与李慧娘之间的界限,也不知他是他,还是她了。
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硬是在飘飘欲仙的身段中,全然掩藏住了性别、年龄的隔膜,将一个充满了仇恨和爱恋的鬼魂,演得上天不得、入地不能地可悲、可怜了。
就在慧娘面对凄凄寒风,无依无靠地瑟瑟发抖着,一点点蜷缩起身子时,苟老师【注】是用了一个“卧鱼”动作。
这个动作要求演员,必须有很好的控制力,是从腿部开始,一点点朝下卧的。
在观众看来,那骨节是一寸寸软溜下去的。
但对演员来说,却是一种高难度的生命下沉。
易青娥练这个动作,是在灶门口。
整整三年,她才能用三分钟完成这个动作。
而一般没有功夫的,几十秒钟都坚持不下来。
苟老师平常是能用两分钟朝下卧的。
可今天,也许太累,在易青娥心里数到一百一十下时,他终于撑不住,全卧下去了。
并且在最后一刻,双腿是散了架的。
好在灯光处理得及时,立即切暗了。
尽管如此,剧场里还是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鬼怨》终于演完了。
《杀生》是比《鬼怨》难度更大的一折戏。
老观众都知道的“秦腔吹火”,就是这一折戏的灵魂,也是秦腔这门艺术的“绝活”。
小生裴瑞卿(古存孝扮)终于被李慧娘从贾似道(裘存义扮)的私牢里救了出来。
贾似道带着人,在满院追杀不止。
第一杀手贾化(周存仁扮),一手举火把,一手提钢刀,一路死缠着慧娘与裴生不放。
满台便刀光闪闪、鬼火粼粼起来。
苟老师为练这门“绝活”,十二三岁,就把眉毛、头发全烧光了。
并且浑身至今都留着无法医好的累累疤痕。
就在易青娥看他恢复练习这套“绝活”的过程中,他的眉毛、头发也是几次被烧焦。
浑身依然被点燃的松香,烫得红斑片片。
苟老师曾对她说:“娃,唱戏就是个咽糠咬铁的苦活儿、硬活儿。
吃不了苦,扛不得硬,你也就休想唱好戏。
我为啥选你做徒弟,就是觉得你能吃苦,能扛硬。
秦腔吹火,那个苦就不是人能吃的苦。
那是鬼吹火,只有鬼才能拿动的活儿。
不蜕几层皮,你休想吹好。
”
的确,松香一旦被点着,变成明火,立马就会产生浓烈的烟雾。
吹几十口火下来,无论什么地方,都会变得相互看不清脸面。
足见演员是在多么难受的环境里演戏的。
老师每次在棺材铺练一回吹火,看库的老汉都要骂他说:“老狗,看你屙下的这一摊。
你每次一走,我都要为你打整好半天。
松香末,松香油烟,都快把我头发弄成油刷子,鼻窟窿弄成油灯盏了。
你看看,你来练几个月吹火,把窗玻璃吹成黑板了,把白洋瓷缸吹成黑碗了,把棺材铺吹成油坊店了,把一袋面吹成黑炭了。
你还吹不好,看来你这个死男旦,也就只配去吹牛了,还吹火呢。
”
“少废话,快给我泡茶。
嗓子眼都快密实了。
”一趟火吹下来,苟老师不仅嗓子密实了,眼睛睁不开了,而且呼吸也会极度困难起来。
易青娥每练一次,都是要从房中跑出去,透好半天气,才能再回来吹的。
易青娥明显感到,师父今晚的气力是有些不够用了。
但他一直控制得很好。
她知道,他是要把最好的力道,用在最后那三十六口“连珠火”上的。
她按师父的要求,在侧台仔仔细细地看着他的每一个动作。
每一口火吹出来,她都要认真研究师父的气息、力量,以及浑身的起伏变化。
也就在师父一步步将《杀生》推向高潮时,她茅塞顿开,甚至突然觉得,自己定能成为一个好演员。
终于,师父开始吐最后一道火了。
也就是那个三十六口“连珠火”。
师父依然控制着气力,一口、两口、三口、四口……由慢到快,由弱到强,直到“连珠火”将贾化、贾似道、贾府,全部变成一片火海。
继而天地澄净,红梅绽开。
观众的掌声,已经将乐队的音乐声、铜器声全都淹没了。
易青娥她舅几乎使出浑身解数,将大鼓、大锣、大铙、吊镲全用上了,可观众的掌声,还是如浪涛一般,滚滚涌上了舞台,观众大喊:“燎扎咧!”
就在台上贾府人相互于火海中挣扎时,苟老师被人搀扶下来了,他已经奄奄一息。
苟老师浑身颤抖着在呼唤:“青娥,青娥……”
“师父,师父,我在这里,我在这里。
”
“娃,娃,师父……可能不行了。
记住……吹火的松香,每次……要自己磨……自己拌。
记住比例……”
老师翘起兰花指,向她示意了一下,易青娥赶紧把耳朵贴上去。
“十斤松香粉……拌……拌二两半……锯末灰。
锯末灰要……要柏木的。
炒干……磨细……再拌……”一口血从苟老师嘴里吐出。
舞台监督喊:“咋办,底下观众喊叫要苟老师谢幕呢。
”
朱团长说:“谢不成了,快关幕!”
“都不走,在下边喊呢。
”
只见苟老师身子动了动,意思是要起来,但又起不来了。
朱团长就紧急决定,用身边的道具——贾府的太师椅,把苛老师抬上去谢幕。
大家就帮着把苟老师弄到了太师椅上,把“慧娘”抬上去了。
观众热浪一般在朝舞台上狂喊着。
苟老师静静靠在太师椅上,一动不动了,眼睛已经闭上了。
(摘编自陈彦《主角》)
材料二:
陈彦的长篇小说,具有显著的“戏剧性”特征。
他早期以地方戏创作为主,直面社会问题,而后开始小说创作,以其熟悉的“戏剧题材”与“戏剧性笔法”入手,观照传统文化的当代境遇与底层社会的现实人生。
(摘编自马加骏《陈彦长篇小说的“戏剧性”特征研究》)
【注】苟老师,指苟存忠,饰演旦角。
6.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苟存忠”“古存孝”“裘存义”“周存仁”,四位“存”字派老艺人的名字暗含儒家文化的忠孝仁义,都浸润着传统义理。
B.“卧鱼”体现的是“一种高难度的生命下沉”,它不再仅仅是技术意义上的“绝活”,更重要的是它包含的思想意识内涵。
C.看库的老汉骂苟老师“老狗,看你屙下的这一摊”“死男旦”,可见他对苟老师在棺材铺练吹火的不满和对其技艺的蔑视。
D.为了突出练“秦腔吹火”之苦,小说两次提到苟存忠“眉毛、头发”,要么“全烧光了”,要么“几次被烧焦”。
7.下列对材料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物外表与内在的才华形成对比,如苟存忠以“年近花甲的老人”的身份扮演有着“飘飘欲仙的身段”的妙龄女性。
B.“天地澄净,红梅绽开”句以实景衬虚情,活画出观众们的情绪被调动至最高点,与剧中的李慧娘一起共享惩治恶人的痛快与酣畅。
C.小说善于通过人物的特殊动作、情态展示个性。
如惯演旦角的苟存忠临终还习惯性地翘兰花指,这些典型细节描写戏味十足。
D.小说中陕西方言的使用不仅进一步加强了作品的地方性特征,如“嫽扎咧”,众多具有普遍性意义的义理也以口语化的形式出现。
8.为什么易青娥会茅塞顿开,甚至觉得自己定能成为一个好演员?
9.材料二中用“‘戏剧题材’与‘戏剧性笔法’入手”的评语来评价陈彦的小说创作,请结合材料一具体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
自鸣天籁,不择好音,有由然矣。
松落落秋萤之火,魑魅争光;逐逐野马之尘,罔两见笑。
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
闻则命笔,遂以成编。
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
甚者:人非化外,事或奇于断发之乡;睫在眼前,怪有过于飞头之国。
遄飞逸兴,狂固难辞;永托旷怀,痴且不讳。
展如之人,得毋向我胡卢耶?然五父衢头,或涉滥听;而三生石上,颇悟前因。
放纵之言,有未可概以人废者。
松悬弧时,先大人梦一病瘠瞿昙偏袒入室药膏如钱圆黏乳际。
寤而松生,果符墨志。
且也,少羸多病,长命不犹。
门庭之凄寂,则冷淡如僧;笔墨之耕耘,则萧条似钵。
每搔头自念:勿亦面壁人果是吾前身耶?盖有漏根因,未结人天之果;而随风荡堕,竟成藩溷之花。
茫茫六道,何可谓无其理哉!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
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嗟乎!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阑自热。
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
(节选自《聊斋志异·自序》)
材料二:
淮阳叶生者,失其名字。
文章词赋,冠绝当时;而所如不偶,困于名场。
会关东丁乘鹤来令是邑,见其文,奇之。
召与语,大悦。
使即官署,受灯火,时赐钱谷恤其家。
值科试,公游扬于学使,遂领冠军。
公期望綦切,闱后,索文读之,击节称叹。
不意
时数限人,文章憎命,榜既放,依然铩羽。
生嗒丧而归,愧负知己,形销骨立,痴若木偶。
公闻,召之来而慰之。
生零涕不已。
公怜之,相期考满入都,携与俱北。
生甚感佩。
辞而归,杜门不出。
无何,寝疾。
公遗问不绝,而服药百裹,殊罔所效。
(节选自《聊斋志异·叶生》)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先大人梦A一病瘠B瞿昙C偏袒D入室E药膏F如钱G圆H黏乳际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表示被动,“见笑”即被嘲笑,与《孔雀东南飞》“君既若见录”中的“见”
用法不同。
B.人废,指因说话人的缘故而不采纳他所说的正确意见,和现在所说的“因人废言”意思相同。
C.奇,指少有、罕见,与《过秦论》“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中的“奇”意思和用法均不同。
D.击节,用来形容对诗文的赞叹、激赏,与《琵琶行》“钿头银篦击节碎”中的“击节”本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蒲松龄认为直抒胸臆不迎合世俗是有各种缘由的,如屈原因身披香草的山鬼而引发诗情,李贺喜好吟咏牛鬼蛇神这样荒诞的事情。
B.蒲松龄怀疑自己是和尚的转世,家中门庭冷落,车马稀少,像远离尘世的僧房;靠着笔墨谋生,清贫萧条的生活如同和尚的钵盂。
C.丁乘鹤对叶生很是欣赏体恤,时常拿金钱粮食救济他家。
到了开科考试的时候,丁公引见叶生让学使认识,使他得了科试第一名。
D.叶生因科考之事很受打击,身形消瘦,呆如木偶。
丁公听说后对他进行了劝慰,并与他约好等自己三年任满进京,带他一起北上。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
(2)不意时数限人,文章憎命,榜既放,依然铩羽。
14.清代评论家冯镇峦评《叶生》说:“余谓此篇即聊斋自作小传,故言之痛心。
”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蒲松龄为何要创作《聊斋志异》?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画障①
上官仪
芳晨丽日桃花浦②,珠帘翠帐凤凰楼。
蔡女菱歌移锦缆③,燕姬春望上琼钩。
新妆漏影浮轻扇,冶袖飘香入浅流。
未减行雨荆台下,自比凌波洛浦游。
④
【注】①画障:画屏。
②桃花浦:暗用《太平广记》中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巧遇仙女的故事。
③锦缆:鲜艳华美的船索。
④尾联上句用战国时宋玉《高唐赋》中楚王梦遇巫山神女的故事,下句用曹植《洛神赋》中洛水女神之典。
凌波:形容女子走路时步履轻盈。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所咏为屏风上的一幅仕女图,画的是水上采菱和楼头春望的女子。
B.诗中咏画却不提画作,而采用化静为动的手法,在静态基础上摹写更为生动的场景。
C.颈联的“新妆漏影”“冶袖飘香”,通过妆容、服饰侧面表现女子之美。
D.诗人赏画入迷,把自己想象成凌波微步的女神,与画中人同游于洛水之滨。
16.《旧唐书》评上官仪的诗具有“绮错婉媚”的风格,意思是他的诗华丽秀美、和婉柔顺。
请以此诗为例,谈谈对这一风格的理解。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静女》中,女子赴约却“”,令男子“”,刻画了人物内在心理,表现了爱情萌发时的甜蜜。
(2)《项脊轩志》中“,”两句,让我们想象出归有光时而歌吟,时而端坐,尽享读书之乐的情景。
(3)“玉”因其独特的美丽和珍贵的价值而备受古人推崇,是文人诗词创作钟爱的意象,如“,”。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语是汉文化的重要载体,汉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汉语方言的复杂性上体现得 A 。
汉语不同方言间的差异,甚至大过欧洲不同种语言间的差异。
比如说,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各自用本国语言是可以交流的,丹麦人、挪威人、瑞典人之间各自用本国语言交流也基本没有多大障碍。
但一个东北人,听江西同事给家里打电话,基本上就像听外语一样,完全听不懂。
好像最难懂的方言是温州话,据说抗战时期,抗日武装部队都会用温州人做情报员传递军情,根本不怕被偷听——因为听也听不懂。
按照现代通俗的分法,现代汉语可以整合划分为七大方言,即官话、粤语、吴语、客家语、闽语、湘语和赣语。
(甲),比如官话又分为北京官话、东北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江淮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和西南官话八大片区。
其中,北京官话就是普通话的蓝本。
同一方言的不同片区之间,(乙)。
官话的不同片区间的差异就较小,互相之间是可以听懂的。
但有的方言,不同片区间可谓 B ,其中差异最大的是闽语。
比如同属于福建的福州和厦门都讲闽语,但福州话属于闽东片区,厦门话属于闽南片区,彼此很难听懂。
(丙)。
①比如原住民语言的影响、时间流逝引起的自身变化和地理环境的阻隔等,②但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历史上移民带来的语言分化与聚合的影响。
③比如有一种说法是,④秦朝南伐百越,大量军人、官员移民两广,促成了粤语的形成;⑤再比如,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引起了北方官话语音的变化。
⑥所以,每一种方言都有它的历史原因。
有的朋友会好奇:中国有这么多方言,古代又不能像今天这样大力推广普通话,那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交流时岂不是得用翻译?是的,的确有用翻译的,特别是在与普通话差别较大的闽语地区福建。
文献记载:清朝时有个叫朱潮远的官员到福建办理一个案子,堂审的时候身边就得有翻译在场,否则真听不懂闽语。
一国之内,不同地区的人得用翻译才能听懂对方说话,中华文化的确是太博大精深了!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