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上课用)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本文仅仅是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 真正目的何在?
【点拨】本文不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写“木叶”是为 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 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 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 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作者是以“木 叶”为例,探究诗歌语言的感染力和启示性。
生词释义
研探新知
袅袅: 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 灼灼: 形容明亮。 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找出窍门。 不落于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 冉冉: 形容(毛、枝条等)柔软下垂的样子。 相去无几:互相间存在的距离不大。
寒砧: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 亭皋: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探究活动
说明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读第五段: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 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 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 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 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 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 言筌者也在此。)
20世纪40年代以来,他曾三度撰写中国文学史,其中《中国文学简史》作为高校教 材流传至今。在研究中,他非常注重创造性,着力寻找那些能说明创造的资料。他说, “文学要是没有创造性,严格地说,就不是文学,就没有价值了。”“在有创造性的地 方多讲,没创造性的地方少讲,只有这样,才可以看出中国文学史起伏的地方,看出它 发展的脉络。”
思考探究
诗歌语言
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
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
启发性 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
暗示性
感染性
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 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 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
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思考探究
2.本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也是一位畅游 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 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文章第3段继续阐述“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之所以不同, 关键在于“木”字,引出本文要论述的重点,也就是文章的第二部分。
1.课文用什么引出本文的话题?
从众多诗人作品中的“木叶”形象作引子,来引出本文所谈论的话题。
屈原《九歌》:“袅袅兮来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谢庄《月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 王褒《渡河北》:“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由树与木潜在形象的不同,进而阐释树与叶、木与叶的形象
①“树”——“树”与“叶”的形象一致,都带有层层浓荫的联想。 ②“木”——“木”有“木头” “木料”“木板”等影子让人想起树干, 很少想到叶子。“叶”被排斥到“木”的舒朗形象之外。“木”与“叶” 的形象不一致,“叶”暗示着落叶。
所以树叶可以简化成叶,但木叶不可。
2.梳理全文思路
发现问题 (1—3)
“木叶”为 古代诗人所 钟爱。
整体感知
分析问题 (4—6) “木”的两个 艺术特征。
总结全文 (7)
艺术领域: 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木
第一部分(1-3)
文章开篇交代“木叶”的来源,从源头上揭开“木叶”这个意象的神 秘面纱。
接下来在第2段以“‘木叶’是什么呢”的设问开头,说明“木叶”就 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 叶”的十分少见。“木叶”产生了不少的佳句,到杜甫的“落木”则发展 到极致。至此明确指出,从最开始用的“木叶”,到后来的“落木”,实 际上是诗人大胆的艺术追求。
阐述“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品读探究
品味探讨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和诗句“柔条 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中“木叶”与“落叶”的不同意味。
(方法提示:朗读感悟,抓关键词句,相互讨论,合作探究,填写下表。)
品读探究
探究“木叶”与“落叶”的不同意味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落)木/ 秋风 脱尽 木 (叶) 叶落 叶子
黄枯
干燥
空阔 疏朗
树(叶) 春夏 枝叶 绿(叶)
饱含 饱满
之交 繁茂 褐绿(干) 水分 绵密
联想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清秋的性格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精读理解
分析下列句子的含义。
1.“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 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皎皎云中月,灼灼叶中华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午阴嘉树清圆
本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也是一位畅游诗歌海
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一下这对
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引子,援引出谈论的话题; 二是例证,使对道理的分析有理有据; 三是增强文气,增添文章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
(一)“木”用于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第4段)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VS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树 满树叶子,饱满
木 叶子越来越 少,空阔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二)分析原因: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阐释诗歌语 言的暗示性问题。(第5段)
整体感知
1. 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提示: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木叶”成 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二部分(第4-6段),说明“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 些特征。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 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2.“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 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 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这是典型的深秋景象。秋天一过,一年就快完了, 古人由此产生联想并发出这样的感叹:人到了中年,一生也就快完了。所以古代的文人 进入中年(或暮年)时,或因壮志未酬,抱负未伸;或因仕途失意,功名难就;或因身处 逆境,穷途末路;或因羁留异地,倍感思乡;或因宦游在外,思念家人。他们面对肃杀 、萧索、冷落的秋景,一种凄然悲凉之情就会随之而生。而我们读者看到“木叶”“落 木”之类的字眼,就会想到诗中主人公的颓然之貌、悲怆之情。
杜甫《宿府》“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柳永《雨霖铃》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描写的都是明净爽朗的深秋 季节。而“木叶”以其固有的暗示性让人想到秋的萧瑟,它不是饱满的, 而是干枯的;它不是欢快的,而是惆怅的;它不是昂扬的,而是失落的。 悲秋之人,无不对“木叶”感慨不已。
精读理解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 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 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诗人屈原及 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 言的诗化》等。
研探新知
由诗人而学者,林庚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独树一帜,其中楚辞和唐诗研究是他的 “双璧”。他对唐诗作出了“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等经典概括,被学界广为接受。 贺知章的名诗《咏柳》因为他的挖掘入选小学课本,最终家喻户晓。“当唐诗上升到它 的高潮,一切就都表现为开朗的、解放的,唐人的生活实是以少年人的心情作为它的骨 干。”他说,“少年没有苦闷吗?春天没有悲伤吗?然而那到底是少年的,春天的。”
林庚先生此文揭开了鉴赏诗歌创作的神秘面纱。作者在文中没有摆出 “理论”的面孔,没有搬弄术语,而是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对古诗中 “木叶”意象的阐释中。更重要的是,作者把深奥的道理附着并渗透于具 体的诗句中,在对一个个鲜活的例句的解读中引导读者领悟诗歌语言暗示 性的妙处。这样,读者也会在不知不觉中,领悟深蕴其中的道理。
2.作者举出这些诗句为例的用意是什么?
说明“木叶”成为诗人笔下所钟爱的形象。
第二部分(4-6)
1.“木”在形象上的两个艺术特征是什么?
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第二,“木”暗示的颜色性,使“木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 之感,带来了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2.分析文章是如何阐释“木”的两个艺术特征的?
说“木叶”
“木叶”成为诗人 所钟爱的形象(1-3)
诗人们钟爱“木叶” 古诗中很少用“木叶” “木叶”与“树叶”的不同
“木”的两个艺术 特征及原因(4-6)
第一个特征:暗示性 第二个特征:颜色性
现象 层 层 深 入
小结:“木叶”与 “树叶”的异同(7)
概念上:相去无几 艺术形象:一字千金
本质
思考探究
《说“木叶”》,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象征
的阐释,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重点读音
袅袅( niǎo ) 征戍( shù ) 窸窣( xī sū ) 亭皋( gǎo ) 门栓( shuān )
灼灼( zhuó )寒砧( zhēn ) 落于言筌( quán ) 桅杆( wéi ) 迢远( tiáo ) 涔( cén ) 浦( pǔ )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3.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5.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6.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处征戍忆辽阳 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8.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9.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研探新知
了解背景
新诗的创作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的辉煌,发展到当代,诗
坛呈现出一派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刊寥寥无几,
知名诗人海子卧轨自杀,顾城杀妻后自杀……针对这种现状,
林庚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
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它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
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他写的
解题:《说“木叶”》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 “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 行分析说理。
请快速浏览课文,梳理全文思路,勾出每段关键词句。
浏览全文,勾出每段关键词句
1.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2.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3.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 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 “木”字。 4.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5.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 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 不会察觉它的存在。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添二加标个题艺术特征。 6.“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添加会标带题 来了“木”所暗示的颜 色性。 7.“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 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三)“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有微黄、干燥之感(第6段)
“树”褐绿色,与叶接近←→“木”微黄色、干燥
“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 整个舒朗清秋的气息 “落叶”——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黄叶”——长满树上,有微黄颜色,没有干 燥之感,缺少飘零之意 “落木”比“木叶”更空阔,洗尽绵密之意
说“木叶”
林庚
情境导入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 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 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学们知道这里 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如果他写成了“落 叶”可不可以呢?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诗歌语言特性的解读 来回答这个问题。
作者简介
林庚
研探新知
林庚(1910—2006),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 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同年出版第一 本自由体诗集《夜》,此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 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 及其他》。
【点拨】本文不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写“木叶”是为 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 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 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 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作者是以“木 叶”为例,探究诗歌语言的感染力和启示性。
生词释义
研探新知
袅袅: 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 灼灼: 形容明亮。 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找出窍门。 不落于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 冉冉: 形容(毛、枝条等)柔软下垂的样子。 相去无几:互相间存在的距离不大。
寒砧: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 亭皋: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探究活动
说明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读第五段: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 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 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 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 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 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 言筌者也在此。)
20世纪40年代以来,他曾三度撰写中国文学史,其中《中国文学简史》作为高校教 材流传至今。在研究中,他非常注重创造性,着力寻找那些能说明创造的资料。他说, “文学要是没有创造性,严格地说,就不是文学,就没有价值了。”“在有创造性的地 方多讲,没创造性的地方少讲,只有这样,才可以看出中国文学史起伏的地方,看出它 发展的脉络。”
思考探究
诗歌语言
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
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
启发性 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
暗示性
感染性
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 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 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
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思考探究
2.本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也是一位畅游 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 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文章第3段继续阐述“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之所以不同, 关键在于“木”字,引出本文要论述的重点,也就是文章的第二部分。
1.课文用什么引出本文的话题?
从众多诗人作品中的“木叶”形象作引子,来引出本文所谈论的话题。
屈原《九歌》:“袅袅兮来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谢庄《月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 王褒《渡河北》:“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由树与木潜在形象的不同,进而阐释树与叶、木与叶的形象
①“树”——“树”与“叶”的形象一致,都带有层层浓荫的联想。 ②“木”——“木”有“木头” “木料”“木板”等影子让人想起树干, 很少想到叶子。“叶”被排斥到“木”的舒朗形象之外。“木”与“叶” 的形象不一致,“叶”暗示着落叶。
所以树叶可以简化成叶,但木叶不可。
2.梳理全文思路
发现问题 (1—3)
“木叶”为 古代诗人所 钟爱。
整体感知
分析问题 (4—6) “木”的两个 艺术特征。
总结全文 (7)
艺术领域: 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木
第一部分(1-3)
文章开篇交代“木叶”的来源,从源头上揭开“木叶”这个意象的神 秘面纱。
接下来在第2段以“‘木叶’是什么呢”的设问开头,说明“木叶”就 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 叶”的十分少见。“木叶”产生了不少的佳句,到杜甫的“落木”则发展 到极致。至此明确指出,从最开始用的“木叶”,到后来的“落木”,实 际上是诗人大胆的艺术追求。
阐述“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品读探究
品味探讨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和诗句“柔条 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中“木叶”与“落叶”的不同意味。
(方法提示:朗读感悟,抓关键词句,相互讨论,合作探究,填写下表。)
品读探究
探究“木叶”与“落叶”的不同意味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落)木/ 秋风 脱尽 木 (叶) 叶落 叶子
黄枯
干燥
空阔 疏朗
树(叶) 春夏 枝叶 绿(叶)
饱含 饱满
之交 繁茂 褐绿(干) 水分 绵密
联想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清秋的性格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精读理解
分析下列句子的含义。
1.“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 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皎皎云中月,灼灼叶中华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午阴嘉树清圆
本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也是一位畅游诗歌海
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一下这对
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引子,援引出谈论的话题; 二是例证,使对道理的分析有理有据; 三是增强文气,增添文章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
(一)“木”用于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第4段)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VS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树 满树叶子,饱满
木 叶子越来越 少,空阔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二)分析原因: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阐释诗歌语 言的暗示性问题。(第5段)
整体感知
1. 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提示: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木叶”成 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二部分(第4-6段),说明“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 些特征。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 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2.“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 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 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这是典型的深秋景象。秋天一过,一年就快完了, 古人由此产生联想并发出这样的感叹:人到了中年,一生也就快完了。所以古代的文人 进入中年(或暮年)时,或因壮志未酬,抱负未伸;或因仕途失意,功名难就;或因身处 逆境,穷途末路;或因羁留异地,倍感思乡;或因宦游在外,思念家人。他们面对肃杀 、萧索、冷落的秋景,一种凄然悲凉之情就会随之而生。而我们读者看到“木叶”“落 木”之类的字眼,就会想到诗中主人公的颓然之貌、悲怆之情。
杜甫《宿府》“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柳永《雨霖铃》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描写的都是明净爽朗的深秋 季节。而“木叶”以其固有的暗示性让人想到秋的萧瑟,它不是饱满的, 而是干枯的;它不是欢快的,而是惆怅的;它不是昂扬的,而是失落的。 悲秋之人,无不对“木叶”感慨不已。
精读理解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 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 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诗人屈原及 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 言的诗化》等。
研探新知
由诗人而学者,林庚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独树一帜,其中楚辞和唐诗研究是他的 “双璧”。他对唐诗作出了“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等经典概括,被学界广为接受。 贺知章的名诗《咏柳》因为他的挖掘入选小学课本,最终家喻户晓。“当唐诗上升到它 的高潮,一切就都表现为开朗的、解放的,唐人的生活实是以少年人的心情作为它的骨 干。”他说,“少年没有苦闷吗?春天没有悲伤吗?然而那到底是少年的,春天的。”
林庚先生此文揭开了鉴赏诗歌创作的神秘面纱。作者在文中没有摆出 “理论”的面孔,没有搬弄术语,而是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对古诗中 “木叶”意象的阐释中。更重要的是,作者把深奥的道理附着并渗透于具 体的诗句中,在对一个个鲜活的例句的解读中引导读者领悟诗歌语言暗示 性的妙处。这样,读者也会在不知不觉中,领悟深蕴其中的道理。
2.作者举出这些诗句为例的用意是什么?
说明“木叶”成为诗人笔下所钟爱的形象。
第二部分(4-6)
1.“木”在形象上的两个艺术特征是什么?
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第二,“木”暗示的颜色性,使“木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 之感,带来了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2.分析文章是如何阐释“木”的两个艺术特征的?
说“木叶”
“木叶”成为诗人 所钟爱的形象(1-3)
诗人们钟爱“木叶” 古诗中很少用“木叶” “木叶”与“树叶”的不同
“木”的两个艺术 特征及原因(4-6)
第一个特征:暗示性 第二个特征:颜色性
现象 层 层 深 入
小结:“木叶”与 “树叶”的异同(7)
概念上:相去无几 艺术形象:一字千金
本质
思考探究
《说“木叶”》,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象征
的阐释,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重点读音
袅袅( niǎo ) 征戍( shù ) 窸窣( xī sū ) 亭皋( gǎo ) 门栓( shuān )
灼灼( zhuó )寒砧( zhēn ) 落于言筌( quán ) 桅杆( wéi ) 迢远( tiáo ) 涔( cén ) 浦( pǔ )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3.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5.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6.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处征戍忆辽阳 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8.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9.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研探新知
了解背景
新诗的创作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的辉煌,发展到当代,诗
坛呈现出一派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刊寥寥无几,
知名诗人海子卧轨自杀,顾城杀妻后自杀……针对这种现状,
林庚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
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它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
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他写的
解题:《说“木叶”》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 “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 行分析说理。
请快速浏览课文,梳理全文思路,勾出每段关键词句。
浏览全文,勾出每段关键词句
1.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2.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3.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 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 “木”字。 4.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5.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 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 不会察觉它的存在。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添二加标个题艺术特征。 6.“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添加会标带题 来了“木”所暗示的颜 色性。 7.“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 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三)“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有微黄、干燥之感(第6段)
“树”褐绿色,与叶接近←→“木”微黄色、干燥
“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 整个舒朗清秋的气息 “落叶”——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黄叶”——长满树上,有微黄颜色,没有干 燥之感,缺少飘零之意 “落木”比“木叶”更空阔,洗尽绵密之意
说“木叶”
林庚
情境导入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 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 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学们知道这里 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如果他写成了“落 叶”可不可以呢?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诗歌语言特性的解读 来回答这个问题。
作者简介
林庚
研探新知
林庚(1910—2006),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 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同年出版第一 本自由体诗集《夜》,此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 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 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