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生态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生态观
生态建筑设计的目的是最大化节约资源,它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通过合理和尊重自然环境的设计组织,获得一种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这种理念在我国古代的哲学观中已经有所体现,这种原始生态观也早已在人类长期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应用,只是当时的人们并没有对其做过任何总结和深入了解,并且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人本就是自然地一部分,本就该融入自然,与自然合为一体。

1.中国传统建筑中体现的生态思想
1.1“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中国的“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最崇高的基本理念,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把人与自然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人与人所生活的环境,特别是自然环境应和谐共存。

《朱子·语类》中提到:“天人合一,内外一理,流通贯彻,初无间隔”,这里将“天人合一”作为最高的生活理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天人合一”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人的生活理想,而且从根本上成就了中国古代的文化精神,这个理想千百年来也一直影响着作为文化载体之一的建筑的发展演变。

这种尊重自然的观念应到继续传承。

1.2 风水理论
抛开它的消极面,风水说体现了一种朴素的生态建筑观,古人在建造之初首先探求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构成,然后选择有利地形而建筑和谐的居住环境,使其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效果。

1.3阴阳和五行学说
在传统建筑哲学中,阴阳观有很大影响。

如传统民居从南到北塑造的以院为中心和单元的基本平面格局,即屋宇为阳———实;院落为阴———虚,这种阴阳相成、虚实相间的院落序列空间,在密集的居住状态下较好的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五行之说则可以理解为:金犹如人类的生活空间,木犹如自然界的植物绿树,水是生命的源泉,火犹如太阳赋予地球的能量,土则是一切生命的根,五行表达了人、住宅、环境、生态之间的密切关系。

2.传统建筑空间环境中的生态思想
中华民族在整个历史的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建筑经验,为了获得比较理想的栖息环境,顺应自然,结合气候,因地制宜,以最简便的手法,凭借最朴素的生态观创造了宜人的建筑空间环境,这些是我们今天创造新的建筑空间环境可以继承借鉴的。

2.1 因地制宜。

与自然环境契合
中国传统建筑思想充分注意到环境的整体性,把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这个系统以人为中心,包括天地万物。

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和不同的地势、地形地理气候条件的不同特点,依山之势,傍水之旁,村落的大小分合,房屋前后的错落都因周边环境的不同而不同,这些充分体现了传统建筑的生态意识。

《阳宅十书》中提到“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污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为最贵地。

”这种“藏风聚气”的理想居住模式是中国古代风水理论所推崇的,也是顺应自然的。

如在西南及东南地形复杂的地区,当地居民创造出“台、挑、吊、拖、坡、梭”等不同的方法建造房屋,创造出不同的住房空间形式。

“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是中国古代城镇、住宅选择基址的基本原则。

背山可以屏挡冬日北来寒流,面水可以迎接夏日南风,争取良好日照,近水可以取得方便的水源及生活、灌溉用水,缓坡可以避免淹涝,植被可以保持水土、调节小气候,在利用自然的同时取得生态平衡。

这样的选址原则有利于城市形成良好的生态和局部气候。

中国地域辽阔,建筑形式亦不同,例如皖南传统村落都选址在背山面水、坐北朝南的所谓尚好的风水宝地之上。

整个村落都变成了大自然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

西北干旱少雨,人们就采取穴居式窑洞居住,节省材料,防火防寒,冬暖夏凉。

西南潮湿多雨,虫兽很多,人们就采取栏式竹楼居住。

这些建筑形式都是根據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而创立的。

2.2就地取材。

利用自然材料
人与自然的统一还表现在就地取材。

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可以说是传统建筑建造的共同特征。

乡土材料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木、竹、土、石、草、藤等天然材料。

另一类是砖、瓦、石灰等人工材料。

传统建筑中的材料运用反映了朴素的生态思想。

如西藏的石屋,东北的井干式木房,西南的竹楼。

它们就地取材,适应当地气候,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天然材料特有的质感和色彩的统一使人们觉得身处自然之中,如香格里拉等寒冷地区多采用石材等更容易采集、保温
的材料,而靠近河谷等更温暖的地区则采用草、竹等通风效果好,易更换的材料。

不论砖、木、石,它们都是天然材料,最终都容易还原为土,所以污染也极少。

2.3 生态优先的设计理念
中国传统民居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如云南景洪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完备的干栏式住宅。

傣族人多居住在山岭间的平坝地,常年无雪而雨量充足,年平均气温达21度,没有四季的区别,只有雨季与旱季的不同。

当地盛产竹材,建筑也就地取材,粗竹做房屋骨架,竹编篾子做墙体,楼板或用木板或用竹篾,屋顶铺草。

底层架空,供饲养牲畜与堆放杂物。

堂屋外有开敞的前廊和晒台。

架空层防潮湿,利于通风散热,又避免虫兽侵袭。

由于这里雨量集中,易引发洪水,架空竹楼利于洪水通过。

前廊开敞有顶,造成大片阴影使下部房间阴凉。

带缝的木楼板使底部较为荫凉的室外空气渗透到室内。

空气自然流动带走热量。

福建南部存在着一种土楼住屋,外墙用夯土筑成,最厚可达1.9m。

墙内基础皆用大卵石、块石筑造,自地面以下直筑至地面上常年洪水能达到的高度以上,以确保夯土墙免遭洪水冲刷。

夯土墙阻隔了恶劣气候,也阻隔了外敌的侵犯。

3.结语与展望
中国传统建筑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观和敬畏自然和尊重自然的设计手法,是在生态文明大力建设的当下学习的楷模。

作为建筑设计师,应当时刻不忘对传统的挖掘和传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