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问题探究”教学法在思品课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问题探究”教学法在思品课中的应用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实施必须强调人文性和实践性。

从学生关注
的兴趣出发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自己发现、探究、感悟的能力,从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是《新课标》的核心内容。

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各
种不同的教育情境,及时激发学生兴趣,改变学生消极被动的“要我学”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

通过这一年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我发现,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以自主学习为途径,以学
生主体探究为形式的“问题探究”教学法,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充分地体现学生的
主体地位。

“问题探究”教学法应用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主要有以下三个环节。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种内在动力,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
知欲。

只有帮助学生增强其内在驱动力,才能打通其探索新知识的内在通道。

教师教学最大
的成功莫于把学生的学习愿望激发起来,使学生的学习建立在他们的自觉自愿的基础之上。

因此,情境创设是教学设计最主要的内容之一。

一个符合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往往会使课
堂教学取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做情绪的主人》一课“学会调控情绪”这一框题时,我故意摆出一副愁眉苦脸
的神态,问学生:“能看出老师现在情绪怎么样吗?”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老师情绪不好”;“老师发愁了”;“老师遇到不高兴的事了”;“老师有烦恼”。

我马上又换上一副笑脸,说:“看,现在老师的情绪怎么样?”:“老师很开心”;“老师高兴了”;“老师调整了自己的情绪”。

在学生饶有兴趣发表看法后,我又问:“这说明了什么?”“情绪是可以调节的”。

“同学们说对了,只要我们调动理智的力量,就能控制不良情绪。

”接下来我又问:“你们有情绪不好的时
候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有”。

“那么请大家说说,你遇到什么事情时情绪不好?然后请
其他同学来帮你出主意解决。

”同学们的兴趣顿时高涨起来。

一个学生说:“我这次考试没考好,妈妈没完没了的唠叨,真烦人。

”马上有同学发言,“这是你妈妈关心你,你烦什么”。

“你妈妈是恨铁不成钢。

”“把你妈妈的唠叨当作警钟,也许成绩会提高得更快。

”另一个学生
说“我总觉得别人不愿意理我,因此,我很孤独,没有一个知心朋友。

”立刻有学生出主意,“找个同学了解一下别人对你的看法。

”“想一想自己是不是给班级抹黑了。

”“多看一些交往技
巧方面的书,照着书的方法做一做,看看效果怎么样。

”“把自己的烦恼告诉家长,听听他们
的意见。

”就这样,随着一个个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2、营造和谐氛围,引导学生探究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自得与自悟。

因为,每个学生都是
有思想、有情感、有需求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意志,不是任何人打造
出来的产品。

因此,老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同
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空间和交流机会。

这样的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把现成的答案塞给学生,而是师生共同寻求答案、交流彼此的情感、敞开彼此的
心扉、共同成长的过程。

例如,在学习《珍爱我们的生命》一课时,我让学生听一个录音故事《难以想象的抉择》。

早晨,一个伐木工人照常去森林里伐木。

他用电锯将一棵粗大的松树锯倒时,树干反弹重重
压在他的右腿上。

剧烈的疼痛使他觉得眼前一片漆黑。

此时他知道,自己首先要做的是保持
清醒。

他试图把腿抽回来,可办不到。

于是他拿起手边的斧子狠命地朝树干砍去,砍了三四
下后,斧柄断了。

他又拿起电锯开始锯树。

但很快发现,倒下的松树呈45度角,巨大的压
力随时会把锯条卡住,如果电锯出了故障,这里又人迹罕至,时间一长,就只能束手待毙了。

左思右想,别无他路,他狠了狠心,拿起电锯,对准自己的右腿,自行截肢、、、、、、伐
木工人把腿简单包扎了一下,决定爬回去。

一路上,他忍着剧痛,一寸一寸地爬,一次次地
昏迷过去,又一次次地苏醒过来,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活着回去!
故事结束,我问:“伐木工人面临怎样的艰难抉择?”学生们立即抢着回答“如果怕锯断腿进的巨大疼痛,那就只能等死了。

”“要想活下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忍受巨大疼痛自己锯掉一条腿。

”“是的,这个抉择很艰难,”我说,“但他果断地做出了抉择。

他是怎么做的?”“为了能
活着出去,他忍受了巨大的疼痛,自己锯掉了一条腿。

”学生这样回答。

我又问:“你觉得他
是怎样的一个人?”学生们略加迟疑,“坚强。

”“勇敢。

”“临危不惧。

”“不放弃生的希望。

”对
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之后,我说:“只要有一线生的希望,我们就不应放弃。

”我又问:“当你
面临这样艰难的抉择时,你能果断地选择求生吗?”这次,学生的神色凝重了,经过一段思考后,他们发表了各自不同的观点。

“能,这样就可以活下来。

”“少一条腿也比死了好。

可能很疼,但为了能活着,也能忍受。

”“不能,那多疼啊,我可不锯,还不如死了呢。

”“不锯就不
疼了?在那儿一点一点等死会更痛苦。

长痛不如短痛,等伤好还可以活得很快乐。

你没看见
那么多残疾人也活得很快乐吗?”“只要能活下来就好,我爸爸妈妈就会开心、快乐。

”听了学
生们的观点之后,我说:“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感悟。

生命是宝贵的,不论遇到什么情况,我们都不应该轻易放弃生命,要争取生的希望。

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我们
的存在给父母带来了幸福,给亲朋带来了快乐,将来,我们还会为社会做出贡献。

因此,我
们要珍爱我们的生命。


3、再创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感情、践行
《新课标》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注重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情感的培养和态度形成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因此,教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乐此不疲地探索、如临其境
地体验、充满激情地创造,从而达到促进学生感悟、践行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爱在屋檐下》一课“我知我家”这一框题时,我先让学生听歌曲《母亲》,由
此使学生想到自己的父母亲情。

我说:“同学们,父母给了我们生命,他们用无私的爱呵护我们成长。

那么,我们是否关心过父母呢?现在,教师想知道,你们知道父母的生日吗?”学生们有的点头,有的摇头。

”我接着说:“知道父母生日的同学,说明你是一个细心的人。

你用
心记着父母的生日,意味着你想为父母做些什么,对吗?”“对”。

“那么,在你父母过生日时,你是用什么方式表达你的祝福和心意的?”学生们纷纷说出自己的作法。

有的说:“我用自己
攒下的零用钱给爸爸买了个生日蛋糕 ,祝爸爸生日快乐。

”有的说:“我帮妈妈收拾屋子,让妈
妈也休息休息。

”还有的说:“我自己做了个贺卡送给妈妈,希望妈妈永远年轻。

”我马上又追问:“父母拿到你的礼物时有什么反应?”“妈妈非常高兴。

”“爸爸夸我懂事了。

”“妈妈生日那天,给妈妈买了一支康乃馨。

当我把花送给妈妈时,妈妈的眼里竟闪动着泪花。

”听到这里,我说:“太感人了。

是啊,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和父母之间发生很多让我们难忘和感动的故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讲出来让大家一起感动,好吗?”于是,学生们动情地讲出了
一个个令人感动的故事。

在故事讲述过程中,学生们的真情实感被激发出来,心灵受到了触动,体会到了父母为自己付出的心血和辛劳,也理解了父母之爱的无私。

此时,课堂气氛达
到了高潮。

我又适时提出问题:“既然父母这样关心、爱护我们,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做来回报父母呢?”“帮父母洗碗。

”“帮父母打扫卫生。

”“用最好的成绩给父母一个惊喜。

”“最近,妈妈下岗了,心情不好,我要鼓励她,一起面对生活的挑战。

”“以后要听父母的话,不让他们
生气。

”“要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做一个父母骄傲的女儿。

”我听着学生的交流,欣慰孩子们
已经知道体贴父母,懂得了感恩。

在本课即将结束时,我又重放歌曲《母亲》,使学生们在
充满亲情的情景之中,完成了对父母亲情的情感激发、情感体验情感升华的全过程。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参与者,其职责是针对不同的
学习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积极地探索。

生活是自己的,认知过
程是自己的,只有这样的自我教育才能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的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