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辅助下的我国跨境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新探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IS辅助下的我国跨境动物疫病
区域化管理新探索
窦树龙1,康 伟2,窦树昊3,仇松寅4,江红旗5,纪 帆6,李凌枫7
(1.海关总署,北京 100730;2.黄埔海关,广东广州 510621;3. 天津市畜牧总站,天津 300402
4.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176;
5.重庆海关,重庆 401147;
6.深圳海关,广东深圳 518000;
7.昆明海关,云南昆明 650051)
摘 要:我国周边地区动物疫情复杂,动物走私严重威胁着我国畜牧业和公共卫生安全,而以地理信息系统(GIS)辅助下的区域化管理是破解我国与周边国家跨境动物疫病防控难题的重要措施。

区域化管理采用“4+2”
模式,即国外4层管理、国内2层管理。

国外4层管理包括集中饲养场、缓冲区、无疫区、出口隔离场管理;
国内2层管理包括入境隔离场、指定屠宰场管理。

目前已建成了老挝屠宰牛项目、蒙古国屠宰羊项目,而缅甸屠宰牛项目、吉尔吉斯斯坦口蹄疫无疫区建设合作项目正在建设中。

随着跨境动物疫病区域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国门的生物安全将得到进一步加强,GIS技术应用将更加充分,这种管理新模式必将受到更多国家的积极响应。

关键词:跨境动物疫病;区域化;GIS
中图分类号:S85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44X(2019)02-0031-05
DOI:10.3969/j.issn.1005-944X.2019.02.009
A New Exploration on GIS-Based Regionalization Management
of Cross-border Animal Diseases in China
Dou Shulong1,Kang Wei2,Dou Shuhao3,Qiu Songyin4,Jiang Hongqi5,Ji Fan6,Li Lingfeng7
(1.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Customs,Beijing 100730,China;2. Huangpu Customs,Guangzhou,Guangdong 510621,China;3. Tianjin Animal Husbandry Station,Tianjin 300402,China;4. Chinese Academy of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Beijing 100176,China;5. Chongqing Customs,Chongqing 401147,China;6. Shenzhen Customs,Shenzhen,Guangdong 518000,China;7. Kunming Customs,Kunming,Yunnan 650051,China)Abstract:As the situation of animal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the neighboring areas of China is complex,animal smuggling has posed a grave threat to animal husbandry and public health security. Regionalization management,which is assisted by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in response,serves as an important tool to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spreading of such animal diseases. For the regionalization management,“4+2”mode is adopted. That is,4-tiered management outside China and 2 inside China have been carried out. The former includes management in the scale farms,buffering zones,disease-free zones and export quarantine zones,and the latter includes management in import quarantine zones and designated slaughter houses. To date,cattle slaughtering project in Laos and sheep slaughtering project in Mongolia have been built,and cattle slaughtering project in Myanmar and FMD-free area in Kyrgyzstan are under construction. As the regionalization constructions are progressing,the bio-security across border of China will be further strengthened,the GIS technology will be applied in a wider scope,and the new management mode will be welcomed by more countries.
Key words:cross-border animal disease;regionalization;GIS
收稿日期:2018-10-31 修回日期:2019-01-06
2019年第36卷第2期
我国周边地区动物疫情复杂。

为防止周边国家跨境动物疫病传入,我国以往采取了“筑墙”模式,一旦邻国发生疫情,便立即停止相关贸易。

事实证明,“筑墙”虽能有效防止疫情通过国际贸易途径传入,但大量动物及动物产品非法贸易的存在,造成疫情以隐蔽方式传播,同样给我国畜牧业和公共卫生安全带来巨大隐患。

为更科学有效防控跨境动物疫病,海关系统近年来积极探索境外疫病区域化管理新模式,并尝试将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于区域化建设和评估,变“筑墙”为“铺路”,在为国际贸易创造新机遇的同时,有效破解跨境动物疫病防控难题,目前已初见成效。

本文从项目实施背景、设计思路、工作进展和未来展望等方面予以概述。

1 实施背景
1.1 动物走私严重威胁我国公共安全
受利益驱使,我国云南、广西等地走私活动屡禁不止。

据昆明海关(原云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2014年调查,每年经云南边境走私入境活牛超过150万头。

这些动物存在携带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等重大跨境动物疫病风险。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通过云南边境的勐龙、勐腊、瑞丽等地区走私的活牛至少在70万头以上。

除云南边境外,广西活猪、内蒙牛羊肉走私也屡见不鲜。

走私背后是一个巨大的利益链条:牛贩从农民手中收购活牛,途径地国家收取过路费,边民牵牛过境获取劳务费,个别兽医“隔山开证”为走私动物洗白,屠宰场获得廉价货源,驻场兽医疏于查验。

由此,未经检疫的动物进入国内,造成跨境动物疫病以隐蔽方式潜在散播,在这些灰色走私链条下,我国畜牧业生产和公共卫生安全面临巨大风险。

1.2 区域化管理是“变堵为疏”的重要措施
我国陆地边境线长达22000 km,与14个国家陆路接壤,是全世界陆路边境线最长的国家。

我国以往采取的“筑墙”模式在有效防止疫情通过正常国际贸易途径传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因大量走私的存在,该模式并非防止跨境动物疫情传入的最佳选择。

只有科学回应贸易诉求,变“筑墙”为“铺路”,才能更有效破解跨境动物疫病防控难题。

为此,OIE近年来重点推动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1]。

这是在不能实现全国无疫的情况下,实现区域内动物亚群健康目标的管理模式,也是一项贸易便利化措施,从而为特殊动物群体实现国际贸易提供了可能,目前已有成功经验和案例。

我国及周边国家通过区域化实现“变堵为疏”,是破解跨境动物疫病防控难题的重要措施。

1.3 GIS技术已具备坚实基础
GIS是一门被广泛应用的技术。

它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根据地理模型分析,提供空间和动态地理信息。

此技术与跨境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相结合,为区域化管理提供了强大的决策支持。

我国和接壤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建设跨境动物疫病无疫区必须以经济实用为前提。

GIS具有强大的分析和展示能力,能够快速筛选可能的建设地点,帮助开展无疫区建设和无疫区评价。

2008年以来,海关系统通过与意大利卫威尼托动物流行病学研究中心合作,已经成功培养了GIS应用团队,开发了融合GIS技术的《进口陆生动物检疫管理系统》《出口陆生动物检疫管理系统》等应用系统,并开展了对周边国家的培训,这为进一步通过GIS系统,辅助区域化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2 设计思路
2015年以来,海关系统会同农业、商务等部门开展了大量调研和论证,鉴于周边国家动物来源复杂、疫情不够透明、管理不够完善的实际情况,最终确定了“4+2”管理模式(图1)。

图1 区域化“4+2”
管理模式
2.1 国外4层管理
第1层,集中饲养场管理。

此类集中饲养场位于距离无疫区3~50 km 环形区域内,拟对华出口动物在此集中饲养45 d 以上方能进入出口隔离场,其间根据需要进行免疫和临床检查,加施身份标识。

第2层,缓冲区管理。

该区域位于无疫区周边3 km 范围内,严格禁止不符合生物安全标准的动物进入此区域内。

第3层,无疫区管理。

该区域尽可能靠近我国入境口岸且大于3 km ,无疫区与口岸之间建设生物安全通道,无疫区内设置哨兵动物,按照OIE 标准实施病原学监测。

第4层,出口隔离场管理。

出口动物在此接受为期30 d 的检疫,实施相应检查和免疫效果评价。

2.2 国内2层管理
第1层,入境隔离场管理。

该隔离场距口岸3~200 km 范围内,尽可能靠近我国入境口岸,入境24 h 后允许屠宰,14 d 内屠宰完毕,其间接受隔离检疫。

第2层,指定屠宰场管理。

该屠宰场距离隔离场3~10 km ,进口屠宰动物须接受官方兽医检查,保证宰前健康。

3 工作进展
为保障无疫区项目的顺利实施,海关总署首先颁布了无疫区建设标准。

针对周边国家主要动物疫情,以口蹄疫为重点工作对象,于2017年发布了《境外口蹄疫免疫无疫区建设要求》(SN 4999-2017),进一步细化了跨境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顶层设计思路,对无疫区、集中饲养区、免疫抗体保护合格率、哨兵动物、追溯体系等要素做出了详细规定。

该标准已于2018年7月1日正式实施。

自2015年我国启动跨境动物疫病区域化试点工作以来,一直在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有关国家和利益相关方也积极响应。

目前,根据进展程度,可分为3种状态。

3.1 基本完成的项目
3.1.1 老挝屠宰牛项目 2017年6月,中方专家组开展实地评估,完成GIS 分析和无疫区选址工作。

确定的无疫区位于琅南塔省勐新县,占地面积5.6 km 2,距我国口岸直线距离3.7 km ,三面环山,中间为平原,无疫区周边3 km 范围内仅有少量牛羊养殖户。

2018年4月,双方草签屠宰牛输华检疫议定书。

2018年4月,老挝口蹄疫免疫无疫区开始建设,预计2019年3月基本建成。

GIS 作图及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域选址合理,自然条件优良,适合建设无疫区(图2)。

3.1.2 蒙古国屠宰羊项目 2018年3月,双方草签屠宰羊输华检疫议定书,9月双方签署口蹄疫免疫无疫区建设合作备忘录。

2018年4月,开展口蹄疫免疫无疫区选址和建设。

该无疫区位于南北两条沙漠带之间的戈壁滩上,占地面积6 km 2,距我国口岸直线距离约26 km ,以人工建设的双层铁丝网围栏为边界,内部设施齐全,无疫区周边3 km 范围内设置缓冲区(图3)。

目前该项目已基本完成,中方已完成评估验收。

3.2 进行中的项目
3.2.1 缅甸屠宰牛项目 2018年5月,中方专家组开展实地评估,协助开展GIS 分析和无疫区选址。

2018年12月,中缅双方开展第二轮技术磋商,按照屠宰牛输华检疫议定书内容,双方基本达成共识,即将进入境外无疫区选址和建设的实质性操作阶段。

3.2.2 吉尔吉斯斯坦口蹄疫无疫区建设合作项目 2018年6月,双方签署关于开展口蹄疫区域化合作的备忘录,将按照双方确定的口蹄疫无疫区建设标准推动下一步合作。

中方将向吉方推荐专家,为其口蹄疫无疫区选址、建设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3.3 已有初步合作意向
目前已收到越南、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口蹄疫区域化管理合作申请,正在深入对接。

4 前景展望
尽管我国在跨境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方面的
图2 老挝屠宰牛项目选址卫星图
(下转第72页)
阳性反应管呈天蓝色,而阴性反应管仍为紫罗兰色。

由于进出口动物检疫样品的复杂性,样品中可能存在污染的灭活DNA,因此在LAMP检测前,对样品进行选择性预增菌培养,不仅可减少干扰,还可提高检出率。

在对200份进境动物检疫样品的检测中,采取增菌培养后进行检测,检出2份沙门氏菌阳性,与细菌分离鉴定检测结果一致。

证实了该方法的实用性。

4 结论
本研究采用基于HNB可视化显色的方法,针对沙门氏菌侵袭因子A基因(invA)建立了LAMP检测技术。

该方法的最佳反应温度为61℃,检测灵敏度为3.6×101 CFU/mL;特异性较好,与大肠杆菌DNA、志贺氏菌DNA、布鲁氏菌试管凝集抗原DNA、炭疽沉淀抗原DNA以及猪链球菌2型DNA不发生交叉反应;重复性可满足实际要求,送检样品的检测结果与细菌分离鉴定一致。

试验表明,该方法适用于进境动物样品的沙门氏菌快速检测。

参考文献:
[1] World Health Origanization Collaborating Centre for
Reference and Research on Salmonella. Antigenic formulae of the Salmonella serovars[M/OL]. 9th edition.
Paris:Institute Pasteur,2007:6[2018-10-22]. https:// www.pasteur.fr /sante/clre/cadrecnr/salmoms-index.html.
[2] Office International des Epizooties. Manual of diagnostic
tests and vaccines for terrestrial animals[M/OL]. Paris :Office International des Epizooties,2016:1-3[2018-10-22]. http://www.oie.int/fileadmin/Home/eng/Health_ standards.
[3] PARK S H,AYDIN M,KHATIWARA A,et al.
Current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 for rapid dete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almonella in poultry and poultry products [J]. Food microbiology,2014,38:250-262.
[4] RASOOLY A,HEROLD K E. Food microbial
pathogen detection and analysis using DNA microarray technologies[J]. Foodborne pathogens and disease,2008,5(4):531-550.
[5] 黄金海,孙跃辉,陈瑞等. 食品中沙门氏菌 LAMP 快
速检测方法的建立[J].天津大学学报,2012,45:468-472.
(责任编辑:侯文婷)
试点尚未形成实质性贸易,但基于旺盛的现实需求以及充分的调研和准备,有理由相信以下趋势将逐步显现:
一是跨境动物疫情区域化管理新模式将受到积极响应。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周边国家更为迫切与我国加强经贸往来,区域化管理能较好地回应贸易诉求,也为相关贸易提供了新机遇,因此未来几年将是跨境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模式建设的高峰期。

二是国门生物安全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变堵为疏后,走私也将“釜底抽薪”。

更多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将推动输华屠宰动物检疫更为规范、透明。

没有了走私带来的风险,我国的国门生物安全威胁将会大大减轻。

三是GIS技术在跨境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中将得到充分应用。

现有实践已经展现出GIS在跨境动物疫病无疫区选址和建设过程的强大作用,随着我国对周边国家GIS援助培训的不断加强,以及开源软件的推广使用,更多国家、更多利益相关方将参与进来,形成GIS辅助下跨境动物疫情区域化管理的新机遇、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刘俊辉,张衍海,郑增忍,等.实施动物疫病区域化
管理促进动物及动物产品国际贸易[J].中国动物检疫,2009,26(2):2-4.
(责任编辑:侯文婷)
(上接第34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