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绵阳市梓潼县历史文化调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绵阳市梓潼县历史文化调研
一、梓潼历史
先秦时为巴国、蜀国之地,北宋真宗咸平年间将地处今四川盆地一带的川峡路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为“川峡四路”或“四川路”,后来简称“四川”,四川由此得名。
梓潼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因“东倚梓林,西枕潼水”而得名,自古有“五谷皆宜之乡,林蚕丰茂之里”的美称,是镶嵌在金牛古道上的一颗耀眼明珠。
境内风景优美秀丽,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以长卿山司马石室和唐明皇幸蜀琅当驿为代表的汉唐文化,有以卧龙山诸葛寨等遗迹为载体的三国文化,有以古柏林和“翠云廊”为背景的生态文化,有以国医圣手蒲辅周为代表的中医文化,有以近现代革命遗迹为对象的红色文化,还有梓潼特有的文昌文化。
梓潼自古是蜀北重镇,号称蜀北锁钥,是蜀北重要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
梓潼的建置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公元前285年(秦汉时期)置县,距今已经有2300多年的历史,比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还早264年。
标志着梓潼是中国建县最早的古县之一。
梓潼地处古金牛蜀道,坡去平来的一个分界线,因“地联秦关,路当蜀扼”而成为千里天府屏障。
梓潼早在6000多年前便有了一些人类的活动,留下了许多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汉阙是古代特有的建筑,既是一种古老的建筑艺术,又是一种特殊的石刻珍品,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梓潼县有汉阙4处,李业阙、李公阙、贾公阙、无名阙,其中“李业阙”最为著名,它是后汉刘秀政权为表彰李业忠君不二主的高尚情操而修建的墓阙,时间为东汉光武十二年(36),为全国汉阙最早者,是梓潼现有的四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唐天宝十五年(756),唐玄宗李隆基幸蜀停留于上亭铺。
夜里细雨纷飞,山风刮的驿站檐铃叮当、叮当直响,玄宗便采其声作《雨霖铃》以怀念杨玉环。
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拜认文昌张亚子为始祖高皇帝,在七曲山大庙风洞楼前建太庙,这是全国唯一的张献忠家庙。
修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两弹城,位于梓潼长卿山下,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部旧址,中国两弹之父邓稼先的故居、中国第二核武器研制基地。
这里完整保留下了历史建筑群,包括防空洞、历史标语、将军楼等等。
梓潼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还有“五谷皆宜之乡,林蚕风茂之里”的美誉。
二、梓潼文化
生态文化:抚琴幽谷里,作乐古柏间
巍巍七曲,森森古柏。
密枝遮天不见日,却有林间转清风,七曲山庙中有树,树中有庙,其古柏林占地面积600亩,现存古柏两万多株,据林业专家鉴定,有3%是三国时期张飞栽种的张飞柏,被植物学家誉为“森林活化石”,也被称作被誉为“蜀道翡翠”。
漫步林中,但见一棵棵古柏树干粗壮,高耸入云,“根如铁石,壮若苍龙”,虽然他们饱经沧桑,却依然显得生机勃勃,披绿叠翠,让人有一种“人生易老天难老”的感觉。
据说,柏树散发出来的芳香,具有清热、解毒、燥温、杀虫的作用,特别是柏树林中散发出来的大量负氧离子,能提高人体免疫机能,调节呼吸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所以这片柏林又有“空气维生素”和“天然氧吧”的美称。
文昌文化:形胜之地,文脉恒昌
钟鸣毓秀的的七曲山,有古蜀道、古皇柏、古建筑、古文化为主体的人文景观50余处,被誉为蜀道奇观。
七曲山大庙旧称“文昌宫”,是中华文昌宫观之祖庭,是“文昌帝君”张亚子的专庙。
始建于晋,历经数代修缮,荟萃元明清古建筑风格,终成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圣地,在中国尚文崇德的历史中有“北有孔子、南有文昌”之说。
七曲山大庙现存元、明、清古建筑23处,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为“古建筑博物馆”,它既像人间王府,又似天上宫阙,其结构谨严,布局有序,廊腰缦回,曲折自然,雕梁画栋,莫不精工,为蜀中少有的古建筑群。
庙内还存有罕见的大铁铸造像、铁铸花瓶等珍贵文物。
发源于文昌祖庭的洞经音乐因谈演“文昌大洞仙经”而得名,随着文昌帝君的声名远播,它走出庙堂,根植民间,不断吸收各地各民族的音乐营养,发展成为一种古老的民俗音乐,聆听这一韵味高雅的“钧天妙乐”,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更能颐养人的身心。
文昌文化代表:文昌难文化、文昌洞经音乐、“道法自然”的梓潼七曲山文昌宫、蜀王张育与文昌帝君张亚子、文昌绘画、七曲山大庙的高考香火
红色文化:红色经典游,梓潼两弹城
位于梓潼的“中国两弹城”作为原国防科委第九研究院院部,曾经是我国核武器研究试验的总指挥部,邓稼先、王淦昌、于敏、朱光亚等一大批蜚声中外的科学家曾在这里隐姓埋名、辛苦工作十几年,留下了震撼人心的动人故事,铸造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精神”。
至今,仍完整保存着大礼堂、办公楼、档案馆、模型厅、情报中心、邓稼先旧居、将军楼等167栋60年代建筑物及防空洞、国魂碑林等众多纪念实物,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列入全国100大文物新发现之列。
两弹城景区独特的历史背景和鲜明的时代文化,成为人们怀旧体验、休闲度假、红色旅游、拓展训练的首选之地,已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先后被有关部门命名为“国防科技工
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全国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国“两弹一星”红色文化社科普及基、四川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四川省“统一战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基地”。
这里古建筑、古柏、古道、九曲潼水互相辉映,既为文昌发祥地,又是风景名胜区。
即是旅游休闲、访古探幽、体验文化、品味小吃的最佳旅游目的地,又是感受三国纷争,缅怀乱世群雄,体验蜀汉与曹魏相争于古蜀道战场的必然选择。
梓潼旅游,正曼妙而端庄地走向世界。
红色文化代表:红军遗迹、贺龙与梓潼、杨国杰血洒春熙路、裴紫玖慷慨就义资中城、陈毅罗瑞卿与梓潼、张爱萍将军题字、填词赠梓潼、邓小平同志情系梓潼、“两弹城”遗址
中医文化:梓潼—中医之乡针灸独树一帜
据《梓潼县志》载,同治年间,梓潼县城名医郝五福攻杂病,陈万安、蒲国祯、蒲清川攻伤寒。
“从晚清起,梓潼中医人才辈出…”光绪年间,许州场镇旅舍杂役乜麻子师从于一游医,工骨科且名声大振,梓潼城中蒲国祯之子蒲显聪、蒲清川之徒陈树英皆长于伤寒时病,郝五福之孙郝金余攻杂病,尤长舒肝理脾,陈万安之徒仇大邦、黄承湘攻伤寒时病,重经方。
民国时期,梓潼中医对外有了一定的影响,也更有了专业的特色。
新中国成立后,梓潼百姓崇尚中医的气氛仍然很浓。
1956年梓潼收集中医秘方100余方,民间单方验方260余方,并整理编印成册。
同年,梓潼籍名老中医蒲辅周奉命调入中国中医学院,从此,蒲老的医术医德受到中央领导和华北地区百姓的敬重。
从故乡梓潼走出去的针灸大家薛崇成亦在医界开始独树一帜。
1987年,四川日报社与中国中医药报的记者在对梓潼中医的传承、现状作了考证后,作了详细报道,文中引与会专家的赞誉称梓潼为“中医之乡”。
三国文化:
在四川,三国文化无疑是历史上浓墨重彩一笔。
绵阳梓潼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因其“地联秦关,路当蜀扼”,自古就是西蜀北部地区的关戎重镇,号称“益州矜领”,是“扼控三巴”的“蜀北锁钥”。
三国蜀汉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在梓潼设置梓潼郡。
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魏延等在梓潼留下不少遗迹。
坡去平来送险亭,县城北3公里。
《寰宇记》记载,古蜀道自陕西益门关入蜀,越秦岭七盘关,历经崎岖羊肠,至七曲山尽处,险峻亦尽矣。
蜀汉于此置“坡去平来”石坊,以志标示,明代又建“送险亭”,表示自陕入蜀,“难于上青天”的蜀中险道已经走完。
于“送险亭”远眺西北,可见苍蟒高悬的尤门、剑山群峰,而近观东南,则又是野旷遥开的梓潼平坝和潼川浅丘。
一险一夷顿现眼前的自然景观,颇赋人以联想。
清乾隆年间的梓潼举人刘冕有诗描绘此处之景,诗云“循行踯躅到七曲,豁然开朗山如束。
陂去平来碣高悬,抬头四望成远瞩。
”古人曾
于《送险亭》的亭柱上刻有一幅颇富哲理的对联,其联语云:历尽艰险才搏得脚跟站稳;前途坦夷岂能够掉以轻心。
卧龙山诸葛寨,县城之西15公里。
《舆地纪胜》记载:“葛山,在梓潼县西二十五里,旧经云,昔诸葛北征,尝营此山,因名。
内有景福院,石碑云,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置寺。
又有石龛,云,贞观年造。
”《蜀中名胜记》载:“志云,梓潼西南二十里葛山,又名卧龙。
相传武候伐魏,驻兵于此,见虎豹蛇虫势恶,自卧草中,兽皆俯伏。
有古碑,在此山之景福院。
”清嘉庆版《四川通志》载:“武候庙在县西北三十里葛山上,八卦井尚存。
”后人将相传为诸葛亮所掘专供军马饮水的水池,称之为“饮马池”,并在山顶部建了石寨,称“诸葛寨”,以抵御匪兵。
又传,诸葛亮之养子诸葛乔随军伐魏时,因押运军粮失职,被亮贬为庶民,居于卧龙山西山脚下,病故后葬于当地,近人建有“汉附马都尉诸葛乔墓”。
李严故居,县南2公里。
李严字方正又名平,南阳(今河南南阳市)人。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病重,在白帝城托孤时,将诸葛亮和李严召入帐内,赐封李严为尚书令,统内外军事,职务仅次于诸葛亮,并以辅佐后主的大事相委托。
《梓潼县志》记载:唐懿宗咸通八年(867年),大将军吴行鲁讨南蛮过梓潼,至李严故居,见残碑有卿相名,遂祷告曰:“荡除蛮寇,当酬报。
”果然大捷。
乾符三年(876年),吴行鲁返京过梓潼,即捐资于李严故居建庙祀之。
梓潼南连成都武侯祠,紧靠绵阳富乐山三国城,北接剑门关、汉德城、葭萌关,东依阆中恒侯庙、南充万卷楼。
如今,梓潼成为三国蜀汉寻踪黄金热线的必经要道,游客可以实地感受蜀汉与曹魏相争于蜀道古战场的风烟,缅怀三国群雄,追踪民族心灵的演变。
翠云廊,张飞沿途植柏表道栽植的“张飞柏”。
北起剑阁,南至梓潼,东达阆中,有古驿道相连,驿道两侧,古柏参天,林带如海,自古就被称作为“三百里长程十万树”的“蜀道奇观”。
三国文化代表:七曲山大庙的“金脸关公"、孔明演武七星山刘备移兵御马岗李严春秋、梓潼御马岗刘备借此攻涪关、梓潼“瓦口关”
三、梓潼非遗
1.文昌洞经古乐
起源于古蜀人的祭祀音乐,它因在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谈演《文昌大洞仙经》而得名,是谈演《文昌大洞仙经》时的伴奏音乐。
文昌洞经古乐音韵高雅、风格朴素、品种繁多,具有一种高雅、淳厚的格调,它将宗教音乐、古典音乐、民间音
乐熔于一炉,在乐曲、乐器、演奏技艺,成为宝贵的民间艺术瑰宝。
被列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文昌出巡
是指将文昌及圣父、圣母从大庙山迎接到梓潼县城巡游七天后,又送回山上,也叫“迎神会”“迎梓潼”,俗称“接神”,是产生并流传于“文昌故里”梓潼县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民俗活动,也是文昌信仰一种集中的表现形式。
为第一批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
3.大新花灯
是川西北土地上一朵灿烂的山花,是其它民间艺术不可替代的地方特色文化。
大新花灯表演时间为每年除夕夜开始,到元宵夜结束。
除夕夜,灯班集合于神坛或祠堂前举行“开灯”仪式,请来僧人为花灯“开光”、“亮相”。
灯官逐一报上灯名之后,在欢快的锣鼓声中,青龙、黄龙随数十名玩龙人的吼声,开始挨家挨户表演。
为第二批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
4.梓潼片粉制作技艺
是被誉为四川省梓潼乡土的传统风味小吃三绝之一。
食之有麻、辣、冲之味。
秉性尚热,嚼之,柔韧凉爽,给人以寒。
其做法是,按照民间传统工艺,配以清甜井水,精细操作。
为第三批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
5.梓潼酥饼制作技艺
原名薄脆子,是中国四川梓潼的传统名吃。
梓潼酥饼主要以小麦精粉,菜籽油,化猪油,一级白糖,芝麻等为原料,采用传统工艺和独特配方制作。
旧时用木炭火,现采用红外线炉烘烤而成。
为第三批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
6.卧龙山千佛崖摩崖造像
因造像精美、保存完整,又有唐代“贞观八年”阿弥陀佛与五十二菩萨像和造像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马鸣阳戏
产生于明末清初。
它是在人们对神的崇拜的过程中,通过设坛祭祀,借以酬神还愿、祈福消灾、安神谢土、驱邪纳吉,使宗教、文化、艺术融为一体,经过加入无数戏剧因子,逐渐从娱神到娱人过渡,终于产生了有情节、有人物并具有梓潼地方特色的阳戏。
8.梓潼木刻、年画
梓潼年画起源于唐宋,是流传于文昌帝乡梓潼境内及周边地区的一种传统艺术艺术,其用笔简约、工丽古朴。
题材以文昌传说及梓潼地方故事为主,在全国独一无二、独树一帜,具有其他地方或其他类型画不可替代的主题特征。
何谓“文曲星”?自古以来,人们总是把文曲星当作是主管功名利禄的神,而“魁”是“第一”的意思,从字形看,“魁”字是由“鬼”与“斗”合成,所以有的魁星形象并不雅,一个似鬼的神灵站立于一条大鳌鱼的头上,这或许就是成语“独占鳌头”
的来历。
也有的魁星是另一种形象:蓝画赤发作鬼形,翘足踢斗。
所以后来因两星形象相差不大,混同了起来。
9.评书(梓潼)为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评书艺术,历史悠久,为四川曲艺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根据书路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可分为“清棚”和“雷棚”两大派。
清棚派,谈吐儒雅,注重文采,轻言细语,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雷棚派讲究摹拟物象,锋芒毕露,绘声绘色,扣人心弦。
讲评书技艺娴熟,声音宏亮,口齿清楚、流畅、清晰,并注重神情与身体形态与故事中的人物身份相贴切。
讲到精采处,只见评书艺人眉飞色舞,紧张处悬念重重,有时即兴发挥,信手拈来,便成为妙语华章,常常是笑声叠起,掌声不断。
10.文昌祭祀为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昌祭祀源于梓潼氐人的祖先祭祀,是在文昌信仰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
文昌祭祀包括道教祭祀、官方祭祀和民间祭祀三种形式,每种形式都有不同的程序和礼仪。
道教对文昌帝君张亚子推崇备至,有着较为复杂的祭祀科仪。
其中,《广成仪制文昌正朝全集》影响最大。
祭祀前需设道坛,道坛前供奉“虚无自然三清三境三宝天尊”、“九天开化七曲文昌宏仁帝君更生永命天尊”神位。
道坛对面是对坛,供奉“先天御前持心护道三五火车王天君威灵显化天尊”、“文昌佐理应感一切威灵”、“三界功曹四值使者”神位。
道坛两边是经师、高功、二科。
高功、二科、经师在开坛曲中入坛,其中经师从师门进,打三恭后回到经师位。
经师所用的乐器有鼓、铙、铛、磬、二小、碰铃、大(小)木鱼等。
官方祭祀分春秋两季,一般在七曲山大庙二、八月庙会进行。
春祭是祭祀文昌帝君的重大祭典,在文昌生日(每年二月三日)举行。
春祭起源于明代成化年间,后因文昌的地位不断提高,清代逐步纳入官祭。
秋祭兴起于清朝乾隆年间。
每年农历八月初一举行,相传为文昌成正果之日。
秋祭仪式大致与春祭相同,增加秋祭无非是使文昌祭祀活动更为0,内容更为丰富,参与人员更为广泛,祭典的影响扩大。
相对于官方祭祀和道教祭祀,民间祭祀文昌的历史更久远,形式和内容也更为多样化。
在文昌帝乡梓潼,大型的活动有文昌扫荡和迎神会。
除此而外,大庙每年的春秋庙会,则是集中展示民间祭祀的盛会。
文昌帝君在由人到神的演进过程中,由于百姓的崇奉,道教的推崇,封建帝王的不断加封,其祭祀逐渐呈现出一幅规模宏大、礼仪繁杂的壮丽画卷。
特别是在清代,朝庭将其“升入中祀,添设舞佾”,纳入国家礼部祭典,使文昌祭祀进入鼎盛时期。
11.梓潼中医为梓潼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梓潼的中医学的产生及发展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由于中医有很强的实用性、群众性、有效性和科学性,因此在国内外的中医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
梓潼县因“东倚梓林、西枕潼水”而得名。
这方土地,历史悠久,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文化繁荣,社会祥和,名人辈出,是闪耀在古蜀道上的一颗明珠。
梓潼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积淀深厚,分类之多,享誉之远,其中的梓潼中医当属国之魂宝。
梓潼中医,名医众多。
从东晋时张亚子迁入梓潼,行医为善,深受百姓崇拜,其专著药方留传至今,经历代传承,弘扬光大。
至清末民国初年时期,梓潼中医逐渐兴盛,经过父子相传,师徒相授,形成了蒲、郭、陈、黄、薛、赵几大中医名家系普。
在这个系普中,以蒲辅周为代表的蒲氏中药,当是群星中的又一颗明珠。
12.金龙场折席制作技艺为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梓潼盛产竹类,农家院落、房前屋后,无不修篁万竿,碧绿遍野。
从古至今,竹制品很多,其中尤以金龙场的折席最为有名。
清朝初年,一李姓篾匠见当地慈竹资源丰富,且韧性好,耐性强,有拉力,剖出片片薄如纸,划成篾条细如丝,于是专门编席出售,很快传遍四方。
他发迹后,慷慨献艺,让更多的人掌握了竹编技艺。
随着编织水平的提高,在道光年间,一种更轻柔的篾席——折席问世了。
金龙场折席采用一青蔑一黄蔑编织而成,俗称“青黄折席”。
此种折席具有轻柔、凉爽、美观的特点其图案花纹编织讲究,布局得体,铺上床与被盖、枕巾相映衬,显得格外典雅。
13.金钱板(梓潼县文化馆)为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表演时左手握两块竹板,右手握一块竹板,左手两块竹板有节奏地敲击发声,右手竹板则在左手竹板上敲击,打出快慢、急徐,强弱的节奏,边敲边唱,并辅以表情、身段、动作。
金钱板唱词多为7字句,每小节最末一句有拖腔。
金钱板唱腔系由川剧高腔曲牌“红衲袄”、“富贵花”民间小调、船工号子衍化而来,其音乐成分较为复杂,因艺人对这几种成分掌握的差异,各人唱腔不尽相同。
14.独角木偶为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独角木偶,是用一布围先将自己围起来,占地不过几个平方米。
然后将川锣挂起,大钵绑在两个膝盖,左脚再套一付苏铰,马锣、小锣摆在面前小桌上,右手执锤打锣和其他需要打的响器,左手操纵木偶(木偶就挂在布围的左右方),然后先打一遍“闹台”锣鼓,便开始演出,一般演出大约两个小时左右。
独角木偶演出形式,在绵阳市乃至全国尚属罕见。
因为在演出过程中,一人既要唱,手上、脚上还要打川剧锣鼓,同时根据剧情需要还要操纵木偶,而且做得有条不紊。
川剧各个行当的唱、念,惟妙惟肖。
一人一个剧团,行动方便,收费低廉,对活跃当地业余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
15.糖画(梓潼)为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糖画”起源于唐代,在四川广为流传。
糖画,顾名思义,就是用黄糖或白糖来作画,既好吃又好看,又是一种极具乡土特色的风味小吃。
创作时尤如画家作画,色似美玉、琥珀、玛瑙,造型十分生动可爱,玲珑剔透,光彩夺目,可称即时艺术。
又名“倒糖饼儿”、“糖灯影儿”、“糖有味儿”、“糖泥娃儿”,很受人们喜欢,特别是小孩子更对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情有独钟。
16.独脚花鼓为梓潼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独脚花鼓是花鼓中的一种曲艺形式,据《绵阳市文化志》记载,约形成于明末清初,何时传入本地无考。
民国时期绵阳境内仅有本地及外地游散艺人在各县茶房、酒肆、旅店、市场、街头等处演唱花鼓、金钱板、四川清音等曲艺形式。
解放后,配合清匪反霸、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政治运动,自编自演大量新曲目,以花鼓、清音、金钱板等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上世纪60年代后这种表演形式已逐渐减少,文革后根本没看见表演独脚花鼓。
系花鼓类,一种说唱形式,据《绵阳市文化志》记载,约形成于明末清初,何时传入本地无考。
民国时期绵阳境内仅有本地及外地游散艺人在各县茶房、酒肆、旅店、市场、街头等处演唱花鼓、金钱板、四川清音等曲艺形式。
解放后,配合清匪反霸、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政治运动,自编自演大量新曲目,以花鼓、清音、金钱板等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17.说春跳傩傩为梓潼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旧时,在梓潼县,每年农历腊月初到立春前,主要是正月初十到二月春分时,都有人扮着“春官”,拿上皇历(即历书),翻山越岭,走乡窜户,去投送木板印刷的,上有农时节气,各种禁忌以及“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等字样以及画有春牛图的历书。
春官扮演者,头戴乌纱帽,身着官服,左手执木刻的春牛,右手拿“春棒”,每走到一家,就即兴编一些歌谣来演唱,向主家祝福,然后奉送皇历。
人们把这种民俗活动,叫做“说春”。
跳傩傩。
傩,是古时腊月驱逐疫鬼的一种仪式。
《论语·乡党》里面就有“乡人傩”
的记载。
《吕氏春秋·季冬》也说:“命有司大傩”。
后来高诱注解:“逐尽阴气为阳导也。
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
”再到后来,这种仪式发展为傩戏,成为戏曲的一种类别,是由驱鬼逐疫的傩舞发展而成的,多流行于我国的湖南、湖北、广西、四川等省区,有“傩愿戏”、“傩堂戏”、“师公戏”等称呼,多以演《姜女寻夫》、《庞氏女》等剧目为主。
在梓潼,旧时过春节期间,除有人数较多的傩戏、阳戏演出外,还有由一人或二人结伴演出的简单剧目,走村窜户,爬山涉水到各家各户去演唱,俗称“跳傩傩”。
18.陈家河水碾米为梓潼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陈家河,也就是现今的梓潼县仙峰乡。
位于梓潼县西北角42公里处,为剑阁、江油、梓潼三县交汇之地,潼江入口处。
潼江发源于老君山白阳洞,向下汇集成马阁水,经江油厚坝、重华、河口进入梓潼陈家河。
陈家河因潼江纵贯南北,以当地一陈姓望族大户而得名。
此地山低丘浅,青山绿水,风光秀丽。
水土质优,土为黄潮泥性土,粘性大,土壤中铁的含水氧化物较为丰富。
加上林木葱郁,雨水较多,光照充分。
因此,最适宜于种植水稻,自古以来,这里就以盛产水碾米著名,据传始于晋,名于唐,盛于清。
于唐代被列为“贡米”,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陈家河水碾米无数石。
陈家河水碾米称为贡米,这有一定来由。
据传,唐天宝年间,唐明皇为避“安史之乱”而幸蜀,来到梓潼,当地官员就用陈家河水碾米煮饭敬献唐明皇,请他品尝。
在当时,从西安入蜀这一带产米的地方极少,一路上唐明皇哪能见过这等上好的饮食。
立即便食用了陈家河水碾米做的饭,感到奇香可口,沁人心脾,龙颜大悦,赞不绝口,于是便被列为朝廷贡米。
至今这里还有一座唐王寺,是因唐明皇路经此地特建此寺,以示幸荣之念,而且甘滋、龙桥、石案(江油河口)等处的数十亩水田还被认为贡米田。
这些田中种植的水稻,选种讲究,以当时那家的稻子好就作谷种。
大行稀窝,一律施用人畜自然肥,人工除草治虫,亩产500
余斤,颗粒饱满,谷色黄亮,再经上好的水碾子,碾出的大米,白嫩晶亮,滋润细腻。
据科学测定,这种米含蛋白质、脂肪及各种微量元磷、钙、铁、锌、维生素等都较高,是普通米的2倍以上。
19.梓潼道情为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道情是以说唱为主的流行于梓潼的一种曲艺形式,有的地方称“渔鼓”,四川称“竹琴”,梓潼俗称“打道筒”,内容有道教神仙、劝世文、现实题材等,以教化为主。
道情,最早源于唐代的《九真》、《承天》等道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
道情可能与八仙之一的韩湘子有关。
韩湘子手中的法宝,正是南宋时开始用渔鼓和简板为道情的伴奏乐器,直到现在。
道情多为单口说唱,明清以来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
各地道情不下几十种,大多以流行的地区命名,如浙江有温州道情、义乌道情、东阳道情,江西有洪赵道情、神池道情、临县道情等。
也有称渔鼓的,如湖北、湖南渔鼓。
四川称“竹琴”,梓潼俗称“打道筒”。
道情一般多为七言,也有五、十言及长短句的一种韵文体,演唱时朗朗上口,音韵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