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辛巴的辨股析图三一重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友让我谈谈600031三一重工,三一重工是一个典型的周期性股票,是一只最有可能让人赚大钱,也最有可能让人赔光的股票,很有代表性。
周期性股票是一个有着很大组类的股票,基本上占到各个国家上市公司的50%以上。
掌握好这种股票的总体特点后,可以对各种行业的周期类股票一通百通。
市面上流行的大部分价值投资者,都不擅长于周期类股票,因为以他们懒而不善于思考的习性而言,以为价值投资就是抱持着一只股票一、二十年,可周期类股票适合于持有的期限可能就是三到五年,一旦过久,过山车式的疯狂下跌往往会吞食掉他们积累的大部分利润。
所以,所谓的价值投资者大多不善于操作周期股,他们在周期股上尝到的苦头太多,以至于再也不敢碰此类股票。
周期股既有可能与市场的相关性非常高,如券商股,市场涨时涨过头,市场跌时跌过头;也有可能相关度很低,周期向上时,哪怕是市场走熊时,照样涨得没商量,如2003-2004的汽车股。
但总体而言,周期股的波动很剧烈,做得不好的话,不管是投机还是投资,统统完蛋。
但既然价值投资的两位大师,巴菲特与彼得·林奇都有投资周期股的成功经历,说明价值投资不应排斥周期股,如果不对周期股加以学习研究,将会错失市场中的很大一个金矿。
一个价值投资者至少要掌握三类股票:稳定增长型、周期波动型、困境反转型,对于价值的理解才接近于完满。
废话扯得过多了点,最近长文越写越多,自己累,读博的人也累。
有违林奇的一分半钟讲完交易理由的纪律。
还是言归正传,讲三一重工吧。
三一重工是公认的机械制造行业的龙头股票,根据近期的市场调查报告:该公司混凝土机械占据了国内同类市场50%的份额,是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商和全球最大的长臂泵车制造商;挖掘机产品定位高端,价格和毛利率均高于国内竞争对手,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占国内市场的14%,目前,外资品牌依然强大,占有率为61.52%,但相比2010年的平均市场占有率72.57%有大幅降低;起重机占国内市场份额从去年12月的8.07%大幅提升至15.30%,而中联与徐工两大行业龙头的汽车起重机市场份额相应从75.25%降到67.22%。
从财务数据分析:衡量赚钱能力与竞争优势的最主要数据是毛利率,三一重工2010年第三季度的毛利率是37.36%,而主要竞争对手中联重科是28.52%,徐工机械是20.65%;从数据对比可以看出,三一重工大大领先这两个竞争对手。
衡量度过萧条期的能力主要在于资产负债比,三一重工2010年第三季度负债达62.66%,中联重科是69.57%,徐工机械是53.95%。
三公司都属于较危险的情况,三一重工较好于中联重科,略逊于徐工机械。
衡量发展能力与市场份额增减的主要是净利润增长率,三一重工2010年第三季度的净利润增长率是124.70%,中联重科是76.12%,徐工机械是51.51%。
三一重工同样大大领先于两个主要竞争对手。
衡量财务安全与经营能力的主要指标是存货周转率与应收帐款周转率,三一重工分别是3.54与4.19,而中联重科是2.55与3.54,徐工机械是3.79与6.76。
三一重工同样是较好于中联重科,略逊于徐工机械。
通过这几个数据对比,可以明显看出,在赚钱能力、竞争优势、增长与市场份额的争夺上,三一重工远胜于中联重科、徐工机械,而在财务安全上,也好于行业第二的中联重科,只是略逊于徐工机械,处于相对较安全的位置。
以上这些分析得出的结论,与各种报告差不多,三一重工的综合素质是行业内最优秀的,我只不过是再核实了一遍近期数据而已。
但需要告诉你的是,以上近一千字都是废话,没有价值。
因为这些并不足以让你做出股票买卖的判断。
对这类股票最应该注意把握的是什么?是行业龙头,还是小盘成长?影响毛利率的是成本,还是技术领先?如何衡量竞争优势与增长率?‥‥‥
我以为,这些都不重要!如果我这样说,让很看重这些基本素质的你眼睛瞪大的话,那么我愿意把这句话改一下,改成:这些都不太重要!
这类股票最重要的是行业周期,第一是周期!第二是周期!第三还是周期!
我之所以如此强调,是为了防止你因为过于迷恋个别企业的基本面而忽略了整个行业周期,迷恋周期性行业中的英雄是很危险的。
打个比方来说吧,康有为在造反行业里面是很英雄很有素质的,也曾经兴盛过,但是,当君主立宪派已走下坡路了,康有为虽然文采风流,仍为一时翘楚,而你如果被他的个人魅力所吸引、所崇拜,认为他必将是清联邦帝国的开国明臣,而决意跟随,看不清流派周期,迟早一起被ST、PT直至摘牌、退市。
康同学败而有名,你亏钱还被人笑傻,双重损失啊。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周期性的行业里,看准行业周期盛衰转换是第一要务,然后才是挑选最有飚涨能力的企业。
第一步都搞不对,看不准,就不要做第二步了。
再回头说三一重工,不少朋友问我,目前26元左右的三一重工有无投资价值?如果仅从市盈率来分析,目前动态市盈率为20倍,考虑到年报公布在即,2011年的静态市盈率估计也就是20倍上下,对应的增长率却是100%,这可是一只超级成长股啊。
如果你这样想,那就错看了这只股票。
周期性股票的最大危险,就在于你把它误当作快速成长股或者稳定增长股。
我们不否认在周期里,一些优秀的小企业也会成长,比如说三一重工;在持续成长的过程中,虽然它也会跟着周期起落,但历经几个周期后,也能成长为目前这样的巨无霸式龙头公司;由于这种企业又大又优秀,并有连续高速成长的历史,投资者们很容易把它当作能够持续成长的稳定增长股,乐观者甚至会把它当作成长股。
但是,你得时刻当心,当真正的大萧条来临,大周期向下时,这种变色龙会不会萎缩成小爬虫,这时你才会看出它与那些消费、制药行业的稳定成长股的区别。
投机大师彼得·林奇曾对周期性股票的市盈率问题做过精辟分析,他认为:周期型股票是价值分析中比较特殊的品种。
它的特殊性就在于对市盈率的应用。
在投资过程中,对于大多数股票而言,低市盈率是好事,投资者或许会一下子发现一个大的便宜货。
但是周期型股票并非如此。
缺乏经验的投资者有可能会为这种误解付出昂贵的代价。
“如果周期型公司的市盈率开始变得很低,那么这很可能是一个标志,预示着它们已经接近高潮的尾声。
”
因为当周期型股票业绩非常好,同时市盈率逐渐走低的时候,可能也意味着公司业绩已进入景气度高潮,此时糊涂的投资者可能还在选择买入并持有,但聪明的投资者却选择卖出。
反之,对于大多数股票而言,高市盈率股票并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对周期型股票来说却有着不同的意义,也许意味着反转的前夜。
这一段话很精典,其基本原理是无比正确的,但你要机械地据此操作,也一定会死得很惨。
我以三一重工来举例说明:2007年11月,上证指数6100点附近,三一重工达到了当时的最高价为68元,静态市盈率58倍,动态市盈率34倍;很高吧。
如果遵从高市盈率买入周期股的原则,那你会在随后的下跌中遭受灭顶之灾,三一重工最低跌到11块多,导致你亏损高达70-80%。
当你痛定思痛,2008年11月,上证指数1700点附近,三一重工跌到当时的最低价11元,对应静态市盈率7倍,动态市盈率11倍,很低吧。
如果你遵从低市盈率卖出周期股的原则,你会错失你这辈子可能最大的赚钱机会,从那个低点起算,之后两年时间,三一重工上涨了7倍多。
这种事情,你只要多经历几次,你一定会把彼得·林奇列为今生最大的仇人。
当然啦,如果你真的这样做,那你就是最蠢的蠢人,自己学艺不精,还要怪老师,我骂你蠢,你也不要难过,因为我比你还蠢。
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我都做过,以前,不看书时还好,市盈率低的时候买,市盈率高的时候卖,很傻很快乐,2006年跟着我做的几个朋友都在这两只股票上赚过不少;
但看多了林奇的书以后,在2008年底,三一重工跌到市盈率极低时,我却不敢买了。
当时,世界经济不景气,我以为世界会回到彻底萧条的原始社会,三一重工一台机器也卖不出去,市盈率再低也不能买啊。
这种想法很蠢很忧虑,导致我错失大牛,而且还是一只曾经深入研究无比熟悉的大牛。
做股票,你要么就是完全不懂,要么就是很懂,半懂不懂的,就是左也不对,右也不对。
炒股需读书,但千万别读成书呆子。
执着可以如呆,但分析绝不可以很傻。
其实,对于彼得·林奇的话,你要辩证的看,大师总结的原理是绝对正确的,但不代表你就可以机械运用,虽然都是周期性股票,但中美有很大差别。
美国的很多行业与企业都发展得很成熟了,美国的周期股大多是一些超大公司,没有多少成长空间,因为没有增长的加成作用,所以周期相对较短,一个周期可能就是5-10年。
所以,周期股业绩回升两、三年后,当市盈率越来越低时,可能就是卖出的时候。
而我们中国,因为属于发展中国家,发展周期长(可能长达一、二十年),虽然中间也有一些较短暂的延缓与停顿(如2008年遭受世界整体经济萧条的挫折),但大周期依然在向前发展(2009年国家以四万亿投资计划拉动,又给机械制造带来了繁荣),终有一天也会出现大萧条,但多久以后才会发生,谁也不知道。
因此,周期性股票更多是跟随市场的整体市盈率波动。
市场整体市盈率走高时,周期性股票也倾向于走高;反之亦然。
同时,中国的周期性股票也体现出了大循环中的小周期特征,所以,周期性股票也会因为业绩增长过快被机构怀疑难以持续而增大卖压,导致某个局部时段,市盈率表现得比市场总体偏低一些,反之亦然。
但我们不能机械地认为周期性股票的市盈率偏高时就是值得买的;市盈率偏低时就是该卖的。
市盈率归根结底是市场对股票收益的一个预期,你能说市场总是对的吗?如果你判断出周期仍然向上,而市场却给出了低市盈率,假设你坚信自己的判断正确,那么你甚至可以利用市场的整体错误定价而获得一个加倍的超级获利机会。
当然啦,市场大多数时候也很正确,你要挑战它,必须要比大数人都要了解行业分析与周期规律。
所以,彼得·林奇才会说:“周期股的游戏需要猜想和直觉,在这些股票中赚钱需要双倍的技巧。
如果没有相关行业(铜、铝、钢铁、汽车制造、纸业等)的工作经验,踏不准它的节奏,投资这类周期股是相当危险的。
”
搞清楚中国周期股的行业特色后,再来分析三一重工就容易多了。
第一,要搞清楚行业的大周期是否仍有向上空间,是否还会继续繁荣(周期基本原理);第二,如果认为行业的上升周期还很长,就要利用大盘下挫引发的恐惧心理在尽量低市盈率的时候买入(对周期股低市盈率的再认识)。
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三一重工的行业周期。
三一重工所属的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周期处于何种阶段?
英国工程机械咨询有限公司预计,中国工程机械2010年整机销售额为266亿美元,同比增长48%,约占全球市场的40%左右。
根据行业协会的统计,2010年前10个月,几乎所有的工程机械整机产品销量增长都创下了历史新高。
其中,两大主要产品装载机和挖掘机实现高速增长。
1-10月,挖掘机销量达到13.79万台,增速高达77.9%;装载机销量为18.27万台,同比增长57%。
工程机械2010年高速增长得益于2009年基数较低和4万亿投资拉动,但随着我国货币政策收紧,两型社会发展战略提出,行业前景受到压制。
工程机械行业协会已经将“十二五”期间增长速度下调。
根据该协会预计,2010-2015年,工程机械销售每年递增约17%。
而过去5年内,工程机械行业实现年均33%的增长。
从这些分析你可以看到几个危险因素,1、股价想要翻番,收益总要翻番吧,可“中国工程机械2010年整机销售额已占到世界的40%”,再增长一倍可能吗,难道让中国的垃圾机器堆满全世界?而占中国挖掘机市场61.52%份额的外资高端产品就不会扩张,难道就甘心被我们挤死,可能吗?如果中外一起扩张的话,这么多产品卖给谁?看来,只好每家每户分一台挖掘机,没事干的时候,大家可以挖地找财宝来玩。
2、“几乎所有的工程机械整机产品销量增长都创下了历史新高”,这往往是行业快要接近周期顶峰的显著标志。
3、“而过去5年内,工程机械行业实现年均33%的增长。
”连续五年的高增长,已经相当厉害了,还能持续吗?彼得·林奇说“在市盈率很低的时候买入收益已经增长了好几年的周期性股票,是短期内减少你一半资产的有效办法。
”请记住,彼得·林奇这句话里最关键的词是“增长了好几年的”,而不是那些恐吓你的话,周期长短需要你结合国情与行业发展特点去研究,如果你又机械地套用“好几年”的话,到时,就别再怪我又骂你蠢了。
虽然,中国的繁荣周期是长周期,但你也得对连续五年的高增长特别小心,需要对增长的空间进行冷静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知,工程机械行业已到鼎盛期,能否持续就要看行业的增长空间有多大。
由于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很依赖于国家大项目建设,虽然温总理说过,衡量政府工作不是看上了多少大项目,而是看人民会不会满意,似乎有减少盲目建设的倾向,但中国政府素来有拆了建,建了拆的儿童式癖好,所以,大规模建设依然还会进行,是否会放缓还无从判断。
但工程机械的产能过剩却已是现实。
根据行业统计数据,挖掘机2010年国内预计销量16万台,但国内产能已经达到25.4万台,甚至超过了全球21万台的销量。
据各大公司投资扩产计划统计,到2014年,国内挖掘机的产能将达到42.5万台,这已经远远超过了全球挖掘机需求量。
产能过剩将导致行业进入低价竞争时代。
2001年国内装载机产能过剩,全行业维持了近10年的低毛利率,一直难以恢复。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国内产能过剩,我们就到国际市场上去以低成本竞争,既能获取进军海外的名声,利润造假也不容易被人发现,何乐而不为之。
可糟糕的是,目前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国际巨头手中,包括液压件、传动系统等关键零部件绝大部分需要从国外进口,这导致国内整机企业生产成本高企,缺乏国际竞争力。
这也是国际巨头小松机械与卡特彼勒的优势所在。
看完这些行业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工程机械已经达到了鼎盛期,这种鼎盛期由于需求量制约与产能过剩,已经接近后期,十二五规划的转型可能会加速周期下滑的到来,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三一重工无力与国际巨头在世界范围内竞争。
因此,在行业过热的情况下,投资该公司龙头股三一重工是危险的。
但彼得·林奇也说过:预测周期性行业股票的收益上涨比预测收益下跌要容易。
反过来说,
也就是预测收益下滑很难,所以,我们还难以做出三一重工的今、明年业绩肯定下滑的判断。
就股价而言,三一重工既可能受整体市场上升的影响,继续上升;也可能因为擅长对周期进行分析的大机构的提前卖出而走弱。
目前的26元属于难以判断的高风险区。
前后写了近五千多字,我的结论竟然是无法判断。
其实,无法判断也是一种判断,表明我们对于无法判断的股票介入,没有必胜的把握,所以我们不介入。
而持有该股的人,则要加强对该行业的深度研究,尤其是要注意三一重工每季度销量增长率与毛利率的变化,牢记周期股的过山车特征,爬得越高摔得越惨。
如果连巴菲特做周期股时,都会选择在行业接近顶峰时,投机性提前卖出,你就别做比巴菲特更投资的事,赢了无人喝彩,输了自己觉得很傻。
在这里,我还要补充说说挑选周期性企业时应注意的问题:在周期性行业内,选股一定要挑选最强、最优秀、最能抢占别人市场份额的那个(未必是最大的),我自己就经常犯贪便宜的错误,有时觉得行业内第二、第三的股价便宜多了,甚至在某个局部时段,小二、小三的业绩增长速度以及股价窜升速度要高于行业老大,误以为这些落后者的竞争优势在加强,在夺回市场。
实际上,这种局部时段的快速增长,只是因为先前的基数较低,所以显得增长较大,但从长期来看,强者与弱者的差距是越拉越大的。
企业的竞争格局也类似于股票的强者恒强,强者不会时时刻刻强,短暂的休息是为了准备更强的前进,而弱者则往往在强者休息时补涨一下,看上去很给力,但强者一旦发力,弱者立刻弱不禁风。
从长期来看,强弱之间的业绩表现差别巨大,股价累加涨幅更是差别惊人。
对比情况详见附图。
博友最近所问的中联重科、徐工机械、潍柴动力的分析,均可参照上述思路来研究,我就不再就这几个股票多说了。
与这几个企业相关的细节性问题的分析报告,网络上很多,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看看,我没必要在这里展开。
费了这么多口舌,我已经很累了。
心思都花在对周期的强调上了,而对周期类股票市盈率的思维误区进行辨析也很重要,这也是本文独有的价值所在。
市面上所看到的有关周期类股票分析的文章、书籍,都未结合中国的周期与市盈率高低关系进行独立思考、细致研究,要么就是太简单,机械套用彼得·林奇的观点;要么就是无视或者根本不懂周期特征,以市盈率高低来忽悠人。
也只有对周期性股票进行实证研究,才能搞明白周期性股票的市盈率与整体市场及大周期小兴衰的辩证关系。
从初学者的见到市盈率低就敢买,到渐知者的见到市盈率低也不敢买,最后到掌握者的见到市盈率低(周期开始向上转折、股价具有安全边际)时才买,恰似见山见水的三种境界,卖出也是同理。
炒股需读书,读完书总得比不读的人要高明一点吧,不然还不如不要读。
至于具体应用,三一重工这个行业,我目前吃不准,是不会碰的。
而我前段时间在13元以下买入的招商银行就是典型的周期股,静态市盈率14倍,动态市盈率10倍,如果按照周期股的学理理论,周期股在市盈率偏低时,应该卖出,但这种观点对于问道达到第三步大能的我来看,这样机械理解市盈率是愚蠢的。
从大周期看,中国的银行股仍处于较长的上升周期中,我们要利用市场对银行股的悲观预期以及定价错误所形成的波谷,市盈率越低反而越是买进的时候,这也就是见山还是山的具体应用。
至于将来会不会成功,可以走着瞧。
在大周期的上升期,利用市场调整与悲观预期形成的波谷以低市盈率买入周期股,是一种大投机,这也就是彼得·林奇所说的“周期股的游戏需要想像和直觉”的主旨所在。
如果你猜对了,那么你可以利用周期股的剧烈波动,在随后上升中赚到一笔大钱,只要大周期没有到头,每次波谷都是赚钱的良机,而一次大周期到头,可能要经历好几次波谷,只要你不是买到最后一个波谷,那么你就算是分析对了,或者说是碰对了。
但如果周期到头,那么你在波谷买入的低市盈率周期股,很快会因为业绩大幅下滑而显得市盈率高企,这时波谷则成为下跌中继,在戴维斯双杀的效应下,你很快就会尝到彼得·林奇所说“在市盈率很低的时候买入收益已经增长了好几年的周期性股票,是短期内减少你一半资产的有效办法”是什么滋味。
总之,周期分析是根本,而市盈率只是市场的总体看法,市场并不总是对的,要辩证的看。
至于具体的各种行业周期分析,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展开,无非就是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已,反正就是萧条得越久,积累的上涨空间就越大,这种周期性行业比的就是在萧条中活下去的能力。
当萧条期结束后,周期行业的优质企业才具备了最高的安全边际,也最能找到十倍股,这也是巴菲特投资周期股的秘决所在。
历尽寒冬的老梅才能开出最美的那一抹香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