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会考心得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政治会考心得体会篇一
会考仍是被看重的高中衡量学业水平的一场考试,在普通中学仍然很重视。
我们当前的高考仍然立足于会考,瞄准着高考,以会考促进高考,因此搞好会考的复习还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知道学生经过两三年的时间下来,很多的知识和技能方法也被如流水的时间冲淡了,在考前仍需复习,可它又有别于高考的复习。
高考地位显蓍,复习的时间拉得长,而会考的意义决定了它的复习时间少多了,也往往也没有引起师生的重视。
针对这情况,在此谈谈会考前期会考复习的安排与做法,和大家商榷。
一、时间安排与复习模式。
分以下三轮进行复习:
第一轮是按章节顺序,用三到四节课从下面三点着手。
1、知识点树型复习。
这样息旨在理清本章节的知识脉络。
备课时将规律、概念整理成树型结构,在一张八开纸上写全本章的知识结构图,以规律定理为树干,以概念为树枝,以各个概念、定理、定律的内涵与外延为树叶,以典型应用为经脉列成干--枝--叶--脉的层状结构。
这样有干有枝,就有条理性,逻辑性;有叶有脉就使内容细分化,详尽化。
这期间每课作业以《会考导引》中会考题选为主,选做自测题。
2、典型例题分析。
概念、规律的掌握离开了具体题目是空洞的说教,根本无法体会真正的内涵与外延,说白了,不吃亏就不会回头看,也做不到心领神会,就不会有“原来如此”的感叹。
所以例题选材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有举一反三的功能,那些怪题、难题、偏题再怎么能体现巧思妙解也是无意义的,真正典型的例题会有通法通解的,对解题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3、作业测验讲评:单元测验讲评在复习过程中是很重要的。
“成绩不是练出来的,而是考出来的”练时往往有不认真、马虎的态度,这样反而会孳生出敷衍了事的恶习,是时间和资源的浪费,在复习过程中尽量寻找机会,创造机会改练为考,有考有改,有改有评。
第二轮复习是在会考之前两个星期的强化与综合训练
1、提高实战能力、应试技巧和解题的规范性,在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多拿一、二十分左右。
2、就是对教学双方都有互查和补漏之功效,防止复习中有理解不到位的情况、防止学生对知识有回生的现象,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起到重复刺激作用,到了后期,只有强行灌输了,挽救个别学生,确保合格率。
第三轮复习,只是借用高考复习这一称呼,其实就是在最后几天里和同段同科老师根据信息、经验、题型做出正确的判断,集中智慧编两套押题卷练习,往往对差生有出乎意料的效果,我的经验告诉我上曾有的同学因此有幸能过关,得益于这两天的复习。
二、根据会考的要求、教学目标进行复习。
因为当前突击复习,不是教学的过程,时间不多,所以要好钢用在刀刃上,要提高时间的应用率,老师必须反复研读考纲和命题范围与形式,其实这是对老师最低的要求。
重要的是落实,后期没有落实,等于是水中捞月,一场空。
同时没有目标,也就没有具体措施,具体目标如下:
关注的对象是全体的学生,不分优、差生与个人喜好,一个都不能放过,有了决心和意志毅力,才能将学生保护过关。
具体做法是
①制定一套表格,几个班就几套表格,上面写好题号与姓名,批改时,某题有哪些人错,打一勾,作好统计。
这样做便于上课点评能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强。
点评最能引起当事人注意,人对自己的名字很敏感,点名易调动神经的兴奋,加强刺激,若时间允许就问他为什么这样想,挖出错解的根源斩草除根,这比知道怎么做题目还重要。
由于错误的方法是自己想出来的,很有顽固性,春风吹过,错误观念会再次萌发,下次也会在同一地方摔跟头。
②对差生加强补差辅导,在心中拟定几个“危险分子”,经常找他,盯住他,鼓励他,上课多提问于他,下课盯住他,请到办公室来答疑解惑,让他们将不懂的问题收集在一起,集中解快,当然时间不能拘泥于某一学科的自修,同时,对这些拟订的差生,帮助记忆,多编口诀,以强化训练,对这些人此法还能起立竿见影的作用。
今天就谈这些我个人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和做法,也只能代表个人和本学科的做法,供大家参考,各位结合自己的优良做法,相信一定会考出更好的成绩。
高中政治会考心得体会篇二
学习政治不能死记硬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为好,经济,哲学,政治,经济这几个内容要善于分析,同时要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想学好初中政治,基本可以用背,看,用这三个字概括,背当然就是背书了,每天背书的内容不能太多,学习是一个循环的过程,看即使看书,只有不断的看谁,才能真正将老师传授的知识掌握,理解,用即是用书,实际上就是运用课本的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
(一)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可以对新课程有个粗略的了解,听课时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率。
(二)课时听讲。
在老师授课时,学生要紧跟着老师的思路,听老师如何讲解新课程中的每个知识点的,并做好课堂笔记。
教师所作的板书,是经过老师精心准备和提炼的,对研读教材大有裨益,对学生的帮助很大的。
(三)课后复习。
课后的复习,一定要及时。
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
因为,知识是连贯的,这一节不打好基础,就影响下一段落的学习,此外,复习一定要及时,才可以加深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四)学会做题。
做题,就是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通过做题,不仅加深对课程的理解程度,还提高了学生的解题方法,增强驾驭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背政治还有一定的技巧。
知道自己所背的问题属于哪一要点,并且可以由一道问题联想到多个问题。
其次还要抓住平时,多背多反复,把该记的要点记牢,考试时可以灵活运用就OK了。
高中政治会考心得体会篇三
一、把握时代脉搏,使政治课永远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
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
脱离时代的政治课除了一味的说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气的一潭死水。
多年的尝试,我认为时事政治教育可以水乳交融地“化”时政知识于政治课的基本观点和原理之中,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如我在讲述“世界上各大国与中国建立的各种伙伴关系”时,联系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在讲述“联合国的千年首脑会议”时,联系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及其联合国的作用;在讲述“朝鲜半岛的和平曙光和印巴之间的核冲突”时,联系当今世界的主题之一和平问题;与此同时,还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联系、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轻松愉快地形成对书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和加深,从而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理论联系实际”的朴素真理不只是漂亮的装饰,而真正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二、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开放式教学
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因其呆板、僵滞而早已明日黄花。
必须不断地探索并采用符合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强调师生共同活动,克服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致,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教学,从而使双方真正领略愉快教学的美学价值。
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中,我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开辟“时事论坛”(每堂课5分钟)。
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基本原理分析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由学生自己准备和主持,要求运用所学经济学、哲学原理分析同学们关注的社会热点现象如:2015年广东“油荒”问题;禽流感事件;居民煤气涨价问题等。
2、专题讨论。
活动的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基本原理分析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结合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共同探讨,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基本原理分析。
师生双方通过平等探讨,畅所欲言,沟通思想,从而就某一问题达成正确认识,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认识。
如在学因果联系的时候,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克隆技术将会把人类带往何处”,让学生在对克隆技术利弊的分析中,潜移默化的树立了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和把握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预见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3.组织学生制定理财方案。
活动目的:让学生运用高一经济学所学的股票、债券、储蓄等知识,结合家庭经济收入或个人零用钱制定一个理财方案,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学们回家后和家长商量如何把家里的经济收入进行最有效的投资,每一种投资方式的有缺点是什么。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许多家长改变了对政治课的传统看法,一直认为这些活动非常好。
4、社会调查。
理论只有和实际相结合才能永葆青春期的魅力,只有让学生走出书斋、走向社会,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理论不只是虚无缥渺的空中楼阁,而是来源于沸腾的社会生活。
调查式的第一步是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调查课题,寻求符合实际的调查对象和调查步骤,明确社会调查的方式和方法。
第二步:正式开展调查,掌握
大量的和课题有关的数据和材料,并对之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思考。
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然后再一次走向社会,加以进一步的充实和提高。
第三步:撰写社会调查报告,一方面使书本知识得到检验和完善;另一方面也为改造社会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
此外,本着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的观点,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还组织了同学写哲学小论文、画哲学漫画等活动。
三、质疑导思激活思维
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有许多看似浅显明白的道理,学生未真正领会。
教师可以用恰当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难”,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
当然,教师的“问题”要提得准确,有一定的难度,又能使学生感兴趣。
例如讲到“我国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
权利”时,提出“共产党员和共表团员是否允许信教”的问题;当讲到“我国经济建设遇到资金困难的问题”时,引出“能否*多发行人民币来解决”的疑问,学生在分析中有分歧,但教师进行引导,便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多媒体能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信息等众多信息集于一体,能在视觉、听觉上产生一定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静态的知识形象化,无序的内容系统化,使枯燥的哲学理论不再枯燥,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