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里的甜蜜事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棚里的甜蜜事业
作者:暂无
来源:《农家之友》 2015年第5期
—访广西武鸣县城厢镇文合村大棚瓜菜产销合作社社长邓子燕
本刊记者刘光琳谢青夏
说起哈密瓜的香甜,人们马上会想到以瓜果香甜著称的新疆。
不过在广西武鸣城厢镇文合村5 队,当地农户种出的网纹哈密瓜的甜度和品质都与新疆的哈密瓜不相上下。
从2010 年开始至今,全队43 户,共建起了516个大棚,平均每个农户建有大棚12 个。
近几年,种植大棚哈密瓜成了该队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
而种瓜的带头人就是本文的主人翁——种瓜能人邓子燕。
爱“折腾”的农民
日前,我们驱车从南宁前往武鸣县城厢镇文合村。
1 小时后,我们到达了文合村一个平缓旱地耕作区,那里白茫茫一片的排列着四五十个种植大棚,全部是钢架结构,牢固而整齐。
“12 张叶以下的花结的瓜太小,瓜枝要摘掉。
12 张叶至17 张叶之间的哈密瓜果实大,而且网纹漂亮。
”正在哈密瓜大棚里劳作的邓子燕正忙着给自己种植的哈密瓜进行侧枝。
“侧枝就是把12 张叶以下的瓜枝摘掉,不让它挂果。
让12 张叶以上的部分更好地吸收营养,结出漂亮的哈密瓜。
”
大棚里,一株株瓜蔓从上吊挂下来。
“为啥把哈密瓜的蔓吊起来啊?”“这叫立体栽培,比爬在地上的管理方便多了,而且,把瓜蔓吊起来以后,大棚里面又通风又透光,将来结出来的瓜既好看又好卖。
”
春日的暖阳照在大棚里,有点闷热。
早早就出来做工的邓子燕额头上冒出了细密的汗珠。
今年52 岁的邓子燕是村里有名的“种瓜能人”,大家都亲切地叫他“老邓”。
老邓种植哈密瓜远近闻名,他从2009年开始种植大棚哈密瓜,收成一直不错。
虽说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但在没有种哈密瓜之前,老邓可是个爱“折腾”的人,做过不少行业。
16 岁高中毕业那年,正是中国对越南自卫反击战时,那时还是“小邓”的他怀着一颗报国的心去报名参加支前民兵,但因其年龄小,没被批准,懊恼的他只好回家踏踏实实地种田。
到了上世纪80 年代初期国家百废待兴,心思活络的老邓看准时机跑起了沙子、水泥运输,一个月下来也能有800 元左右的收入。
几年后,老邓嫌手扶拖拉机太小,运输慢挣钱少,于是去学开大货车,运送甘蔗、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
十年后,邓子燕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高兴之下,应朋友之约去做工程建筑,结果30 万元打了水漂,一切又从“零”开始。
没有了本钱怎么办?无奈之下,邓子燕去帮朋友开车,一个月后拿到了1300 元报酬的他回家买了3 头陆川母猪。
那一年,由于多地发生高热病,许多地方养殖户的猪都病死,而他们村却有幸没有被感染,于是靠这几头母猪,邓子燕获得了人生的第二桶金。
因为养猪会产生许多粪便,而粪便是最好的农家有机肥,用于种植最合适。
但是种什么好呢?邓子燕不由得打起了本村旱地的主意。
文合村5 队共有40多户180 多人,旱地面积有300多亩,受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农业水利灌溉条件差,基本是种植传统的单一品种
木薯和甘蔗,经济价值不高。
“以前这片地是旱地,种木薯,种甘蔗,没有水,很旱,收获的
很少,我们富不起来。
”邓子燕憨厚地对我们说道。
既然种植传统作物这条路不能走,邓子燕决定寻找新的门路。
在参观了许多项目后,邓子
燕仍然没有找到合适种植的项目。
哈密瓜甜,种起来苦
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说在广西也能种哈密瓜,邓子燕喜出望外。
要知道,哈密瓜在全国的
水果市场上都是很畅销的一种瓜果,而且在武鸣当地没人种过哈密瓜,那销路应该是不用愁喽。
“当初决定种哈密瓜之前,我心里有点纠结,这哈密瓜虽然吃过,但是从来没有见人种过,更
别说自己种了。
”犹豫不决的邓子燕几经周折找到了广西农科院在东盟经济开发区的水果研究
基地,向广西园艺研究所所长李文信教授详细咨询哈密瓜的种植情况。
看到邓子燕对种瓜信息的渴求,李文信毫无保留地给他分析道:武鸣县地处亚热带,属亚
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为哈密瓜种植提供了极佳的气候条件。
其次选择适宜的品种很关键。
另外,哈密瓜本身具有较强的生产区域性,而广西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与西北地区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在栽培和管理方面,技术要求相对来说比本地种植其他的瓜果要求要高一些。
不过,广
西较大西北而言,有一个优势——时间。
广西农科院做了几年试验,在广西种植哈密瓜,一般
5 月底到
6 月上旬就能上市,比新疆哈密瓜要早熟1 个半月,所以在价格方面也会占很大优势,效益也会比较高。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邓子燕最终决定种植哈密瓜,在广西农科院东盟经济开发区的水果研
究基地学习种植哈密瓜的技术,有了一定的技术基础后,邓子燕回到村里与几个比较要好的亲
戚商议后,决定发展大棚哈密瓜。
为稳妥起见,老邓决定先试种。
有了想法,就马上行动,这是邓子燕的行事风格。
于是,他们又是平整土地又是买材料,
忙前忙后1 个月,三个大棚终于盖好了,每个大棚占地面积约6 分5,造价1 万多元。
有了大棚,邓子燕按照专家的说法,进行育苗。
又是拌基质土,又是装营养钵,种子总算
是播种下去了。
这时的邓子燕心里像长了草,每天有事没事都要到大棚里看一看。
终于到成熟
的时候,在老邓的哈密瓜大棚里,迎来了第一批客商,老邓为了促销,现场切瓜让客商品尝,
这品尝不要紧,客人的反应让热闹的现场顿时冷了下来。
“不怎么甜,比市场上买的哈密瓜差
远了”“确实不怎么甜,说到底还是新疆的哈密瓜味道正宗。
”听着客人们你一句我一句,老
邓和亲戚们的心都要凉了。
最终,他们只能以成本价处理完4000 多斤哈密瓜。
事后,邓子燕马上找来专家寻找原因。
经过仔细查找,原来问题是出在种植的品种上,老
邓选的哈密瓜品种不适合当地的土壤、气候,因此种出来的瓜达不到理想的品质。
原因找到了,有了这次教训,老邓重振旗鼓。
他们重新选择了更适合南方地区生态型气候
的新品种,并且制定了配套的栽培技术标准和规范管理措施。
这次,老邓可是做足了准备,草
木灰、农家肥、基质土一应俱上,平整、松软土地。
哈密瓜生长期间,在专家的指导下,老邓
根据哈密瓜每个生长阶段需要的温度进行通风或保温。
在定值时期,一般需要密闭大棚,白天
温度要求保持在28℃左右,夜间20℃左右,等到幼苗成活开始伸蔓后,白天棚内温度保持在
25~32℃,高于这个温度时,就要及时通风降温排湿,并且要随着外界气温升高,还要加大放风量。
同时,要严格控水控肥,追加一定含量的有机肥,提高哈密瓜糖分1.5 度。
因为有了第一次的种植经验,一切都很顺利,瓜蔓早已挂上了果,果实也在一天天地长大。
到了5 月份,老邓主动和收购商联系,推荐自己的哈密瓜。
“哇,好甜,水分多而且脆,又新鲜,比市场上卖的新疆哈密瓜好吃多了。
”瓜熟时节,
如约而至的南宁瓜商韦老板边吃边赞,当即拍板以每斤2.8 元的价格订下了所有的瓜。
看着色
泽金黄、5 斤重左右的哈密瓜被一一采收装进韦老板带来的包装箱里,老邓喜极而泣。
这一试
种成功让老邓和亲戚们足足实实赚了一大把。
打造广西的“哈密”
文合村靠近县城,村民商品意识比较强。
该村的村民看到邓子燕他们建棚种瓜赚了钱了,
想跟着干的村民纷纷向他请教种植经验,老邓也毫不保留,用他的话说,就是要让哈密瓜在当
地真正安下家。
2010 年春,该村 5 组13 户农民在当地农技部门的支持下,邓子燕指导并带领部分村民,率先在村背后的坡地上连片建起43个钢架结构大棚,每户两三个棚。
邓子燕说:“当年共种了一造西瓜、两造哈密瓜、一造冬菜,每造生长期是2~3 个月,三造瓜均获得增产增收,其中种
植西瓜,单棚收入5000 多元;第一造哈密瓜瓜价每公斤4.4 元,单棚收入8000~9000 元;第
二造哈密瓜瓜价提高到每公斤6.4 元,单棚收入增加到13000~15000 元,我们是边试验边学习边积累经验,收入越来越高,13 户瓜农个个乐哈哈。
”
村民黄慧芳说,2010 年她家因为一时资金困难,没有参加第一批建棚种瓜,感到坐立不安。
2011 年开春,她通过多方筹资,一下建起4 个大棚,并连续种植三造大棚哈密瓜,当年收入
除了开支4 个大棚的投入成本后还纯赚3 万多元。
2011 年,全村建棚种瓜增加到16 户、106 个大棚,实现年种瓜总收入318 万元,村里还成立了瓜菜大棚协会,瓜农们一致推举邓子燕做会长。
这几年,该村农民在瓜菜大棚协会的引领下,规模发展大棚种瓜的积极性更高,全村99%
的农户都加入了合作社。
目前,建棚种瓜增加到43 户、516 个棚。
今年的瓜价一直在升,现
在来电订购的价格每公斤七八元,比前几年都高。
如今,在文合村的影响下,武鸣周边的仙湖镇、府城镇等七八个镇都种上了哈密瓜,而老
邓也因为种植了几年的哈密瓜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人物。
当我们问到文合村的瓜为什么比产地新疆的瓜甜时,邓子燕自豪地说:“首先我们选择了
适合我们当地生长的‘好运11’优质种子进行栽培,这个品种生长快、病虫少、结瓜多、瓜个大,熟瓜清甜,市场看好;其次我们采用两种先进的种植技术,一是滴水灌溉,既节水保水又
降低生产成本;二是利用自家的木薯杆和玉米秆与农家肥混合发酵后,作为培养基,省钱又省料,且不与土层直接接触,利于减少病虫害;再则我们采用大硼吊挂立体种植,把瓜苗用细棉
线牵拉固定在架上,尚未采收的成熟哈密瓜也用一个个网袋罩住,用吊线吊在铁架子上,这样
既通风通气,美观又不易受伤害;同时,根据市场的不同需求,进行合理密植,控制瓜的大小,打时间差,提前1 个月上市,新鲜保质。
”
另外,在质量、包装上下功夫,文合村的合作社实行“五统一、一分户”的模式运转,即:统一品种、统一培训、统一育苗、统一管理技术、统一包装出售和分户管理经营。
争创农业品牌,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
目前,从上海、湖南、广东、越南等国内外不断有来人、来电提
前订购,500 多个棚的哈密瓜尚在“闺中”,却已全部找到了“婆家”。
对于目前缺水制约了规模扩大的状况,老邓希望能得到相关部门支持并尽快解决,以带动
当地更多农友种瓜致富。
同时希望能争取到资金筹建光伏大棚及沼气发酵辅光供肥增温,应用
太阳能和生物能科技种瓜,既环保又节能,而且农业部门正在帮助合作社进行基地产品的“三
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老邓更希望把种植
技术推广到各地,把哈密瓜产业做强做大,让更多的农民一起富起来。
邓子燕说这话的时候,眼睛亮闪闪的,充满了希冀。
他希望不久的将来,人们说起哈密瓜时,不只想起新疆的哈密,还能想到广西的武鸣。
本栏责编刘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