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及重点问题讨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及重点问题
讨论
摘要:2019年,辽宁省共开展6个县区的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建设,预
报预警体系的建设将弥补目前洪涝灾害高发县区的自动监测设施设备类型单一、
数量不足、布局不合理等缺点,全面提升该县的自动监测能力,实现数据共享共用;开展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实现省、市、县、乡四级互联互通,将全面提升防
汛预警预报能力;配备群测群防设施设备,将全面提升洪涝灾害防御能力和应对
措施,实现以点带面,逐步实现全省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防御成果。

关键词: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洪涝灾害防御能力,监测预警平台
前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重要指示和对洪涝灾害防治工作
提出的要求,同时基于辽宁省实施县防汛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与薄弱环节,开展农村基层防
汛预报预警体系建设十分必要。

辽宁省根据三部委《加快灾后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实施方案》等有关要求,规划从2018
年至2020年完成20个县(市、区)的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建设。

目前,辽宁省2019
年度陆续开展了辽中区、铁西区、台安县、老边区、双台子区和兴隆台区等6个县农村基层
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建设,的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建设,根据国家下达的建设任务和资金,现结合实际,以防洪排涝薄弱地区为重点,遵循问题导向,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
制宜、科学治理的原则,开展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建设工作,具体建设任务包括洪涝
灾害调查评价、自动监测系统、预警设施设备、建设监测预警平台、建立群测群防体系、开
展应急救援保障6个部分。

1.辽宁山洪地质灾害特点
辽宁省地势自北向南,由东西向中部倾斜,东西两侧山地主要山脉都呈东北与西南走向,。

历次大暴雨基本走向也呈东北与西南走向,往往成为大暴雨中心,因此,我省不仅是
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山洪地质灾害的发生地和承载地,同时也是波及下游江河洪水泛滥成
灾的策源地。

暴雨导致江河泛滥、内涝和外洪威胁同在,使得人民生命和财产受到严重威胁。

1840年至新中国成立的108年间,辽宁省发生洪涝灾害的年份有39年,平均每3年一次。

其中发生大灾的有21年,平均每5年一次;发生特大灾害的有5年,平均每22年一次。

新中国成立以来,洪涝灾害发生的频次有所增加。

1949~2013年的64年间,发生洪涝灾害
的年份有35年,平均每2年发生一次。

其中发生大灾的有17年,平均每4年一次;发生特
大灾的有6年,平均每10年一次。

有记载以来,发生特大洪水灾害的年份有:1888(光绪
14年)、1923(民国12年)、1930(民国19年)、1935(伪康德2年)、1951、1953、1960、1985、1995。

建国以来发生大灾的年份有1949、1950、1954、1962、1963、1964、1971、1975、1981、1994、1996、1997、1998、2001、2002、2012、2013、2017年共计18年。

2.基层防汛预报预警能力现状及特点
2.1现状
近年来,通过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山洪灾害防治、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等项目建设,
大江大河、中小河流和部分地区基层防汛预报预警能力显著提高。

按照国家防总、水利部统
一安排部署,2009~2018年,辽宁先后分11期在有山洪灾害防治任务的55个县(市、区)
组织开展了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

截至2018年年底,全省共建设完成1个省级、13个市级、55个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并延伸到860乡镇,建设自动雨量站
2343个(含更新调整489个)、自动水位站346个(含更新调整47个)、视频监测站41个、图像监测站40个、简易雨量站8490个、简易水位站1494个、无线预警广播6542套、手摇
报警器8863个、铜锣5.7万余面;编制完成山洪灾害防御县级预案55个、乡镇级预案860个、村级预案8294个;发放山洪灾害宣传手册30.8万册、光盘1.37万张、明白卡77.35万张;制作完成警示牌宣传栏1.65万块。

防汛预报预警措施主要集中在山洪灾害频繁发生的东
部山区和西部低山丘陵区,使得项目建设区地区的防汛预报预警能力显著增强。

2.2薄弱地区的分布及特点
与此相对,位于中部的平原区就成为了防汛预报预警建设的薄弱地区,主要分布在沈阳、鞍山、辽阳、营口、大连、锦州、盘锦市。

平原区洪涝灾害存在如下特点:(1)洪水涨落
时间较慢;(2)灾害以内涝和外洪为主;(3)人们居住相对集中;(4)交通电力通信条
件好;(5)一旦发生洪涝灾害人员伤亡少、财产损失相对较大。

纵观全省建国后典型暴雨
洪水,尤其是像1995年大洪水、2010年大洪水等,平原区依然是受洪涝灾害威胁较重的地区,同时受人们居住相对集中的影响,一旦发生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较为严重。

如1985
年7月9日至8月19日,大洼区连续降雨6次,总降雨量523.4mm,特别是8月19日全区
总降雨量达5.2亿m3,加之洪峰压境,海水倒灌,全区呈现一片汪洋。

受灾面积21.5万亩,粮食损失1万吨。

2.3面临的主要问题与突出的薄弱环节
通过对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现状进行调研,并结合《关于印发<加快灾后水利薄
弱环节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水规计〔2017〕182号)的要求,归纳总结出农村基层防汛
预报预警体系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与薄弱环节,具体如下:
(1)自动监测系统建设不足,数据获取与信息共享受限。

长久以来,与山洪灾害防治县相比,实施县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建设投入较少,自动监测
系统建设不完善,表现为监测设施类型少,数量不足,站网密度较低,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现有的雨量站和水位站主要来自于水文部门,且未共享到县(市、区)防办使用,每到汛期,县(市、区)防办主要通过市防办从水文部门获取数据,掌握雨情和水情信息,这样不仅数
据获取受限,同时也延长了数据的获取时间,降低了数据使用的主动性。

目前,水文数据和
气象数据由不同的部门管理,尚未实现数据在系统内部的整合与行业之间的数据共享,限制
了数据使用的便捷性、高效性,也不利于数据的共享共用。

(2)监测预警平台不完善,监测预警能力难以发挥。

就监测预警平台而言,实施县仅配备了少量设备设施,尚未建立县级监测预警平台,不
能实现省、市、县、乡四级平台的互联互通。

在硬件环境建设上,部分县拥有会商室,可以
在汛期召开会商会议,条件较好的县在会商室中配备了显示屏。

在软件环境建设上,县级没
有建立监测预警平台,没有统一的数据采集、传输和存储能力,预报预警的及时性、准确性
不够,缺乏对突发洪水及时、科学、有效的应对,影响群众迅速转移和有效避险。

(3)预警及群测群防设施设备缺失,预警防御能力低下。

实施县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区,主要受外洪和内涝威胁。

与受山洪灾害威胁的地区相比,虽然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较低,但遇到流域性大洪水时,受到的损失和威胁较重。

长久以来,此类地区缺乏对预警及群测群防设施设备的配置,简易水尺、无线预警广播、简易雨量报警
器、手摇报警器、铜锣、各级预案、宣传手册、光盘、明白卡、警示牌、宣传栏等几乎为零。

一旦遭遇洪涝灾害,几乎没有预警防御能力和应对措施,无法科学高效地进行转移避险,极
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严重后果。

3.工作重点
3.1现状基础调查
山洪灾害调查是获取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建设重点县情况的最必要的、最基础的
手段之一。

基础调查的顺利实施,能够为后续的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

以县为实施单位,以行政村为单元,全面查清洪涝灾害分布范围、社会经济、水文气象、历史洪涝灾害情况、调查受洪涝灾害威胁村庄的人口、户数、房屋数,调查中小河流现状防
洪能力及防洪工程设计防洪标准,掌握洪涝灾害区内的涉水工程以及平原区洪涝灾害防治现
状等基础信息。

分析平原区暴雨和洪涝灾害特征,确定低洼易涝村落和受中小河流洪水威胁
沿河村落等防灾对象的现状防洪能力,划分危险区,因地制宜确定雨量预警指标和水位(流量)预警指标。

建立实施县洪涝灾害调查评价成果数据库,并与全国洪涝灾害调查评价成果
数据库共享、共用。

参照《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建设技术要求(试行)》,《山洪灾
害调查技术要求》、《山洪灾害分析评价技术要求》等相关技术文件,确定洪涝灾害调查评
价的具体内容和技术路线,见图 1。

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制作工作底图、洪涝灾害调查、洪
涝灾害勘查、分析评价、数据审核汇集、业务培训等。

3.2洪涝灾害勘查
本次洪涝灾害勘查针对受内涝、外洪威胁的村屯展开,不涉及大江大河。

在低洼易涝村
屯勘查中,对低洼易涝村屯进行必要的地形地势测量,借助地图工具,绘制低洼易涝村屯等
值线图,调查村屯的排水能力,勘查低洼易涝村屯汇水面积,调查低洼易涝区人口情况等。

勘查成果需满足现状防洪能力评价、雨量预警指标分析等要求,为低洼易涝分析评价提供依据。

在受外洪威胁的村屯勘查中,对受外洪威胁村屯的预警控制断面、村屯河道控制断面、
水面线以及堤防进行测量,满足设计洪水计算、现状防洪能力分析、外洪威胁点和水位预警
指标分析确定的要求。

以满足现状评价能力、外洪威胁点和预警指标分析的要求。

3.3洪涝灾害勘查分析评价
针对易受外洪影响、低洼易涝等村屯,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洪涝灾害防治区
暴雨洪水特性和社会经济情况,研究历史洪涝灾害情况,综合分析评价防治区自然村屯、行
政村和乡镇的防洪现状,划定洪涝灾害危险区,确定雨量、水位预警指标和阈值等,为洪涝
灾害预警、预案编制、人员转移、临时安置、防灾意识普及、群测群防等工作进一步提供基
础信息支撑。

其中,低洼易涝村屯分析评价时,分析低洼易涝村屯的暴雨洪水特征及历史淹没情况,
特殊地形低洼易涝村屯根据分析计算确定抗暴雨能力,划分低洼易涝村屯的危险等级(重点
和一般两级),按照设计暴雨频率分析方法,确定告知性、警戒性两级雨量预警指标时段和
阈值,填写低洼易涝村屯预警指标表;外洪威胁村屯分析评价时,分析中小河流防洪规划和
防洪工程设计资料,根据设计洪水标准,推算外洪威胁村屯河道控制断面的防洪标准;无设
计资料的中小河流根据设计暴雨洪水推算外洪威胁村屯的防洪能力,划分外洪威胁村屯的危
险等级(重点和一般两级),确定告知性、警戒性两级水位(流量)预警指标,填写外洪威
胁村屯预警指标表。

4.结论
辽宁省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建设将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的防洪减灾作用,使管理体制由粗放式向科学化、系统化转变,大大提高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高效化、最优化,将洪涝灾害的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减少人员伤亡、生态环境恶化等,极大提高洪涝灾害防御水平,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全面振兴。

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建成后,能够在遭遇强降雨、水灾等情况下,通过已建的监测站网,实时掌握区域内的水雨情动态变化,并结合本地区设定的预警指标值,利用已配备的短信群发器、无线语音广播、手摇报警器、铜锣等预警设备及时告知受威胁地区群众提前做好洪涝灾害防范和人员转移准备,做到监测准确,预警及时、反应迅速、转移科学、避险有效,切实地保障了群众的生命安全。

由此可见,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是我省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在洪涝灾害防御工作乃至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锦辉,刘国平.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的构建—以江苏省G市为例[J].黑龙江科学,2019,(10):158 -159.
[2]陆勇智.怀远县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雨水情监测站网布设思考[J].治淮,2018,(10):52 -53.
[3]李成,时训利.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系统建设研究[J].水利信息化,2019(6):32-35.
[4]马顺,刘超,汤帅.安徽省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建设综述[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9(10):52 -5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