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常识讲义-人文热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文热点
一、天文历法
主要是二十四节气及其习俗(国考及各地多次考查)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

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

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

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后来在《淮南子》一书中,出现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立春后,随着气温的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将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

立春这天,一项重要习俗就是“咬春”。

北方吃的食品是春饼,而南方则流行吃春卷。

雨水: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降水增多,故名雨水。

惊蛰:3月5日(6日),太阳在黄道上自黄经345°至360°(0°)的一段时间,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有谚语“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说明惊蛰前后听到雷声是正常的,会风调雨顺。

惊蛰雷动,百虫“惊而出走”,因此惊蛰期间,各地民间均有不同的除虫仪式。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华中农谚:“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

这时有“竖蛋”的风俗。

清明: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雨”对植物生长尤为重要,农谚有“清明前后一场雨,强如秀才中了举”之说。

谷雨: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农谚有“谷雨无雨,交回田主”,说明雨水的重要性。

立夏:5月5日或6日,此时,“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

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立夏后,是早稻大面积栽插的关键时期,而且这时期雨水来临的迟早和雨量的多少,与日后收成关系密切。

农谚有:“立夏不下,犁耙高挂。

”“立夏无雨,碓头无米。


小满:5月20日或21日,太阳黄经为60度,斗指甲为小满,万物长于此少得盈满,麦至此方小满而未全熟,故名也。

”这是说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渐见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

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芒种”。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

夏至: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太阳角度最高。

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

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

这一天北方很多地方有吃面条的习俗,称为“冬至饺子夏至面”。

太阳在这一天离地球最远。

【记住6月21或22日是夏至,就可以大致推断其他节气的时间点。

【08黑龙江-115】下列关于北半球二十四气中“夏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是“夏至”节气。

B.夏至这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

C.夏至指夏天即将到来。

D.夏至时南半球正值隆冬。

解析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

至,是极的意思,是日形长到终极的最短,天气开始炎热。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

,是“夏至”节气。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

26’),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

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

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隆冬。

故正确答案为选C。

【14黑龙江-18】在黄河入海口,下列哪一天白天最长?
A.植树节
B.劳动节
C.教师节
D.元旦
黄河入海口,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黄河口镇境内。

地处渤海与莱州湾的交汇处,1855年黄河决口改道而成。

位于北半球,距离夏至日越近,白天越长,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

植树节为3月12日,劳动节为5月1日,教师节为9月10日,元旦为1月1日。

劳动节距离夏至约为53天,教师节约为80天。

分析: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

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12浙江-113】下列四个节日中,杭州市白昼最长的是( )。

A.元旦
B.劳动节
C.儿童节
D.国庆节
解析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 6 月 21 日或 22 日。

夏到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

元旦是 1月 1 日,劳动节是 5 月 1 日,儿童节是 6 月 1 日,国庆节是10 月 1 日,因此,儿童节时间离夏至最近,夏至是白天最长的一天,选 C。

(浙江事业)“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署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节气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下列反映阳历六月初节气的农谚是。

A.立夏桑果象樱桃
B.小满养蚕又种田
C.芒种玉秧放庭前
D.夏至稻花如白练
C节气歌是按农历编制的,对应现在的公历(阳历),六月大体属于小满和夏至之间。

故选C。

小暑: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小暑前后,雷暴天气增多,有时还有冰雹,容易对农作物造成灾害。

大暑: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20度。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

立秋: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形成昼夜等长。

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

秋分之后,北极附近极夜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范围渐大。

寒露:10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95度。

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10月23日前后,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霜降时节,养生保健尤为重要,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

立冬:每年11月7日前后。

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开始。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设坛祭祀。

小雪:11月22日前后为“小雪”节气。

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12月7日前后。

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

相反,大雪后各地降水量有的年份还会减少。

冬至: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

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冬至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谚语:“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07黑龙江-113】直立的竹竿在正午时影子最长的那一天是北半球的( )。

A.冬至
B.夏至
C.春分
D.秋分
解析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离太阳最远,所以影子最长。

故正确答案为A。

本题相关知识点:
冬至这天正午的投影最长,夏至这天正午的投影最短。

小寒:1月6日前后,太阳位于黄经285度,此时气候开始进入最寒冷的日子。

大寒:1月20日前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农业要加强牲畜和越冬作物的防寒防冻。

(一)二十四节气的分类
第一类是反映季节的。

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表明季节,划分一年为四季的。

二分、二至是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因为是从天文角度上来划分的,所以适用于中国全部地区。

四立便不尽然。

第二类是反映气候特征的。

直接反映热量状况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它们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暑的程度以及暑热即将过去等都很确切。

直接反映降水现象的有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

此外,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虽说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也反映出温度逐渐下降的过程,和每个节气温度下降的程度。

第三类是反映物候现象的。

小满、芒种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的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向天地万物通报春回大地的信息。

(09国考-10)以下节气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立春、惊蛰、雨水、春分
B. 小暑、大暑、处暑、立秋
C. 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D. 立冬、小雪、小寒、冬至
二十四节气经常出现在常识判断题中,可借助口诀辅助记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具体节气为:春(立春)雨(雨水)惊(惊蛰)春(春分)清(清明)谷(谷雨)天,夏(立夏)满(小满)芒(芒种)夏(夏至)暑相连(小暑、大暑),秋(立秋)处(处暑)露(白露)秋(秋分)寒(寒露)霜降(霜降),冬(立冬)雪(小雪)雪(大雪)冬(冬至)小大寒(小寒、大寒)。

故正确答案为C。

【14黑龙江-9】“二十四节气”中的“夏满芒夏暑相连”包含了多少个节气A.6 B.5 C.4 D.7
夏满芒夏暑相连是指: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6个节气。

分析:二十四节气是个非常热的考点。

当然,不知道这个考点也没关系,二十四节气,四个季节,一个季节几个节气?
(12.421-60)下列关于二十四节气说法错误的是()。

A.雨水、谷雨反映降水现象
B.立春、春分反映季节变化
C.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
D.小满、芒种与农作物成熟和收成相关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

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惊蛰:开始打雷,冬眠动物复苏。

清明:气候温暖,天气清和明朗。

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

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16黑龙江-2)“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

”这一首诗描述的是哪一节气:
A.惊蛰
B.立春
C.谷雨
D.清明
解析:题干中的诗句出自唐代诗人罗隐的《京中正月七日立春》,描写的是立春节气的景象。

故本题答案选A。

(15山东-11)下列反映公历八月初的农谚是()。

A.处暑动刀镰B.小暑不算热C.大暑在伏天D.立秋忙打靛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时间在农历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历8月7-9日之间)。

“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

处暑的到来同时意味着进入干支历申月的下半月。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北半球在每年7月22-24日之间,南半球在每年1月20-21日之间。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也是干支历午月的结束以及未月的起始;公历每年7月7日或8日时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

故本题应选D项。

(二)二十四节气相关农谚:
雨打清明节,干到夏至节。

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适时。

清明刮了坟头土,沥沥拉拉四十五。

清明要晴,谷雨要淋。

谷雨无雨,后来哭雨。

清明晴,六畜兴;清明雨,损百果。

谷雨有雨兆雨多,谷雨无雨水来迟。

立夏不下,桑老麦罢。

立夏东风到,麦子水里涝。

立夏到小满,种啥也不晚。

立夏刮阵风,小麦一场空。

小满前后,种瓜种豆。

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

过了小满十日种,十日不种一场空。

芒种不种,过后落空。

芒种麦登场,秋耕紧跟上。

芒种刮北风,旱断青苗根。

夏至无雨三伏热,处暑难得十日阴。

夏至无雨,囤里无米。

夏至未来莫道热,冬至未来莫道寒。

夏至有风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夏至进入伏里天,耕田像是水浇园。

夏至刮东风,半月水来冲。

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

小暑风不动,霜冻来的迟。

大暑到立秋,积粪到田头。

立秋无雨,秋天少雨;白露无雨,百日无霜。

立秋处暑云打草,白露秋分正割田。

立秋有雨样样有,立秋无雨收半秋。

立秋雨淋淋,来年好收成。

处暑种高山,白露种平川,秋分种门外,寒露种河湾。

头秋旱,减一半,处暑雨,贵如金。

白露天气晴,谷子如白银。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秋分不割,霜打风磨。

秋分谷子割不得,寒露谷子养不得。

粮食冒尖棉堆山,寒露不忘把地翻。

(13国考-20)下列谚语与农业生产经验不符的是()A.人在屋里热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
B.麦苗盖上雪花被,来年枕着馍馍睡
C.立秋无雨样样有,立秋有雨收半秋
D.下秧太冷怕烂秧,小秧出水怕青霜
【解析】C。

C项表述错误,应是“立秋有雨样样有,立秋无雨收半秋”。

立秋这天无雨预示着秋季会比较干旱,影响收成
(15广东-10)下列选项中,按照诗句所代表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问东城春色,正谷雨,牡丹期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③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④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
A.③①④②
B.①④③②
C.②③①④
D.①②③④
考查我国二十四节气。

①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②指的秋季的白露,③为春季的惊蛰,④指的是小满。

故选A项
(三)季节及相应景物
1、每月称谓及含义
一月:通常称:正月、柳月、端月、初月、嘉月、新月、开岁、陬月。

正月:正阳之月。

柳月:正月银柳插瓶头,称柳月。

端月:是指农历的正月,一年的开始为"正"。

后来,秦始皇当政,"正"和"嬴政"的"政"谐音,所以正月便改为端月。

端,顶也,仍是开端伊始的意思。

二月:通常称:杏月、仲春、仲阳、如月、丽月、花月、仲月、酣月。

杏月:二月,大地吐绿,万物迎春,杏花含苞欲放,所以二月冠以美丽的名称--杏月。

"二月红杏闹枝头",又称杏月。

三月:通常称:桃月、春晚、晚春、暮春、蚕月、上春、春日、绸月、季月、莺月、末春。

桃月:三月桃花粉面羞,又称桃月。

到了三月,桃花怒放,绮丽芬芳,自然称"桃月"。

春晚、晚春、暮春:三月春晚,即晚春、暮春。

暮春:即夏历三月,或阴历三月。

蚕月:夏历三月。

三月,是养蚕的月份,所以叫"蚕月"。

上春:指孟春正月。

春日:夏历三月。

四月:通常称:槐月、孟夏、首夏、初夏、阳月麦月梅月纯月清和余月。

槐月:万物枝长叶茂青翠欲滴,槐树也绽开了黄白色的花瓣儿,有人称四月为"槐月"。

四月:四月槐花挂满枝,又称槐月。

五月:通常称:蒲月、仲夏、超夏、榴月、郁月、呜蜩、天中、仲夏、皋月。

蒲月:五月初五端午节,许多人家悬挂菖蒲、艾叶于门上,用以避邪,因此,五月又称"蒲月"。

六月:通常称:荷月、季月、伏月、焦月、署月、精阳、溽暑、季暑、且月。

荷月、伏月:六月三伏赤日炎炎,许多植物在酷夏的灼烤下无精打采,只有荷塘中的荷花亭亭玉立,精神抖擞,因而,便称之"伏月"或"荷月"。

七月:通常称:巧月、瓜月、兰月、兰秋、肇秋、新秋、首秋、相月、孟秋、初秋。

巧月:七月七日是我国妇女向天上的织女星"乞巧"的月份,乞求织女使她们心灵手巧。

所以,七月就叫"巧月"。

八月:通常称:桂月、壮月、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吕、竹春。

桂月、壮月、仲秋:农历八月,一曰桂月,二曰壮月,因居秋季之中,又叫"仲秋"。

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吕:在民间,人们根据节气、农事、花期等又将八月称为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吕。

桂月:八月桂花遍地香,又称桂月。

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人们争相吟颂的佳景,八月美名曰"桂月",自然是名副其实了。

九月:通常称:深秋、暮秋、穷秋、凉秋、霜商、商序、菊月、季秋、晚秋、杪秋、三秋、暮商、霜序、朽月、玄月、青女月、三孟秋。

深秋、暮秋、穷秋、凉秋、霜商、商序:在民间,人们根据节气、农事、花期等将九月称为深秋、暮秋、穷秋、凉秋、霜商、商序。

菊月:九月菊花傲秋霜,又称菊月。

到了农历九月,万木萧瑟,落叶纷纷,独有那婀娜多姿、热烈怒放的菊花给人们以活力和温暖,"菊月"被世人看作是九月的代称。

十月:通常称:阳月、阴月、小阳春、孟冬、初冬、上冬、良月、露月、开冬、冬、飞阴月。

阳月:十月芙蓉显小阳,又称阳月。

阴月:十月叫成"阴月"的理由据说是源自古代阴阳学说,十月要"纯阴用事,嫌于无阳,故以名之。

"
小阳春:指农历十月,现在还习惯称夏历十月为"小阳春"。

孟冬:初冬,指农历十月。

十一月:通常称:辜月、冬月、仲冬、中冬、畅月、葭月、龙潜月。

辜月:十一月叫"辜月",有吐故纳新的意思,正像古人所曰:"十一月阴生,欲革故取新也。

"
冬月:冬月葭草吐绿头,又称葭月。

十二月:通常称:腊月、季冬、严冬、残冬、冰月、严月、除月、季冬、残冬、末冬、嘉平、穷节、星回节。

腊月:古代在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做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腊月梅花吐幽香,又称腊月.
(15联考-4)古人记月除常用的序数法外,还以物候的特点来命名,或以孟、仲、季来命名各季节的三个月。

那么,下列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适春—桃月
B.仲夏—荷月
C.仲秋—桂月
D.季冬—菊月
农历九月是菊花开放的时期,古人称之为"菊月"。

农历九月的别称另有授衣月、青女月、小田月、霜月、暮秋、晚秋、残秋、素秋等。

所以选择D选项。

(12.915-20)下列诗句未涉及秋天的是
A.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B.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C.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D.寒菊已枯分正色,春兰未秀借幽香
A选项,”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出自宋代苏轼《九日次韵王巩》,”黄花“是秋菊,所以涉及秋天。

B选项,”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二首》,”数树深红“描写的是秋天的红叶,所以涉及秋天。

C选项,”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出自
唐代诗人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西风“即秋风,所以涉及秋天。

D选项,”寒菊已枯分正色,春兰未秀借幽香“出自宋人陈棣的《腊梅三绝》,腊梅在冬季开放,未涉及秋天。

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四)天干地支
一、天干算法:用公元纪年数减3,除以10(不管商数)所得余数,就是天干所对应的位数;
地支算法:用公元纪年数减3,除以12(不管商数)所得余数,就是地支所对应的位数;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二、
天干:甲4、乙5、丙6、丁7、戊8、己9、庚0、辛1、壬2、癸3
地支:子4、丑5、寅6、卯7、辰8、巳9、午10、未11、申12、酉1、戌2、亥3
以公元年的尾数在天干中找出对应该尾数的天干,再将公元纪年除以12,用除
不尽的余数在地支中查出对应该余数的地支,这样就得到了公元纪年的干支纪年。

(15广东-5)根据干支纪年法,2015年是乙未羊年,那么2020年是()
A.葵丑牛年
B.庚丑牛年
C.庚子鼠年
D.壬子鼠年
根据我国古代干支纪年法,2015年是乙未羊年,之后几年则是:2016年-丙申猴年、2017年-丁酉鸡年、2018年-戊戌狗年、2019年-己亥猪年、2020年-庚子鼠年。

故选C项。

(11.917-8)中国古代以天干地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甲午战争发生在1894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以干支纪年是:
A.乙亥年
B.庚子年
C.辛丑年
D.壬寅年
(五)十二时辰
我国古有十二地支计时法。

具体如下
1、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2、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3、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4、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5、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6、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7、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8、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9、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10、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11、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12、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

人定也就是人静。

(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09.426-1】古代“子时”指的是( )。

A. 晚上9点~晚上11点
B. 晚上10点~晚上12点
C. 晚上11点~凌晨1点
D. 晚上12点~凌晨2点
故本题选C。

二、古代习俗
(一)古代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三十一年废止)
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解元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会元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

其中,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

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易》、《诗》、《礼》、《乐》、《尚书》、《春秋》等“六经”
【06黑龙江-100】“四书”是封建社会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它所指的是下列哪四本书?( )
A.《史记》、《春秋》、《汉书》、《诗经》
B.《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C.《史记》、《论语》、《诗经》、《汉书》
D.《论语》、《春秋》、《诗经》、《中庸》
正确答案是 B
(10国考-126)"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的是( )。

A. 《诗经》《孟子》《孝经》《尔雅》
B. 《周易》《尚书》《礼记》《春秋》
C.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D. 《尚书》《周易》《论语》《孝经》
解析“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

其中四书又称为四子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此外,五经则是《诗经》(《诗》)、《尚书》(《书》)、《礼记》(《礼》)、《周易》(《易》)和《春秋》等五本儒家经典的合称,它也是“六经”、“七经”、“九经”、“十二经”、“十三经”的一部分。

故答案为C。

(13.413-11)下列哪组词语都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有关?
A蟾宫折桂、桂冠、连中三元
B问鼎中原、独占鳌头、蟾宫折桂
C连中三元、五子登科、名落孙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