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力消费弹性系数角度分析我国电力企业的和谐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电力消费弹性系数角度分析我国电力企业的和谐发展
当今,人们生产、生活等各方面都离不开电力,电力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生产能源,由此决定了电力消费与国民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电力数据的大小及其变化隐含了许多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
电力弹性系数更是反映了电力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相对数量关系,因此本文以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为切入点,通过分析电力消费弹性系数来分析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电力利用程度,为促进电力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提出一点参考意见。
标签: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经济发展和谐发展
一、引言
当今,人们生产、生活等各方面都离不开电力,电力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生产能源,为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发展提供能源供给和动力支持。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电的需求量在不断扩大,电力需求市场的扩大又进一步拉动了电力工业的发展。
而电力工业的适度超前发展又反过来为国民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本文以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为切入点,通过分析电力消费弹性系数来分析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现象,为我国电力产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提出一点参考意见。
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它是反映电力消费的年平均增长率和国民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之间的关系的宏观指标。
电力弹性系数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b=AY/AX。
式中:b为电力弹性系数,AY为电力消费年平均增长率;AX为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率。
(注:表中数据根据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计算得出的)
从表1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大都小于1,到了2000年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已经大于1了,到了2003年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甚至达到了1.52,虽然2004年、2005年、2006年电力消费弹性系数逐渐在减少,但是仍然明显大于1。
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电力消费数额明显较大,单位产值能耗增加,终端能源消耗要快于经济增长,而我国电力资源相对缺乏,中国电力供应非常紧张,特别是近三四年出现了全局性电荒。
如果任这一趋势发展下去, 将严重影响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
二、近几年来, 我国电力消费增长快于经济增长的原因
第一, 工业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阶段。
由表2可以看出,1990年~2005年以来工业耗电量始终居高不下,一直占全社会用电的很大份额,而且增长速度也最强劲,超过同期全社会用电量的增长速度。
当然,这也与工业本身高耗能的特点有关。
第二,另外一个用能的新增长点是建筑用能的增长。
由表2可以看出,建筑耗电量从1990年的65.0亿千瓦小时,到2005年达到233.9亿千瓦小时,增长了3.6倍。
建筑用能的增长主要是由于我国城市建设的大规模展开,最近几年,我国房地产业蓬勃发展,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逐年提高。
仅2007年,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5280亿元,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房地产业正发展迅速。
尽管从目前的数据资料来看, 建筑用能占比还不是非常的大, 但是从趋势来看,建筑用电也将成为我国电力消耗的一大项目。
第三,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尤其是新农村的建设将进一步刺激电力消费。
经济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新农村建设使农民生活日益富裕,空调、冰箱、彩电、电脑等各种家用电器大范围普及,会逐年加大用电需求。
2001年至2005年,城镇居民家用电脑数量增长3.3倍,彩电增长72%,电冰箱增长63%,洗衣机增长40%。
“十一五”规划对未来五年投资与消费政策取向的重点之一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居民用电在居民总能耗中所占份额将以年均10%以上的增速升高,预计在“十一五”末,全社会用电量中,居民用电占15%~20%。
三、电力产业应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发展要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我国工业、房地产业迅速发展,消费升级、城市化进程等各方面都促使全国消耗电量增加,中国电力供应非常紧张,电力建设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特别是三四年前出现的全局性电荒给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如何做好电力产业可持续发展?使其发展要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呢?笔者认为近期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为适应经济迅速的发展,应加快电力建设,满足社会生产、生活的需求。
要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用电,应积极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火电、推进核电建设,尽快将全国的资源转化为电力产品,根本扭转缺电的现象,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2.电力发展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电力产业发展模式,走内涵型增长之路。
应逐步淘汰高能耗、小火电机组,使高参数、低能耗、大容量机组应成为主力发电设备。
重点发展水能、风能、核能、潮汐能、地热能、太阳能等环保高效型发电项目。
3.要加快城乡电网建设步伐,全国联网进一步扩大和加强。
扩大电网覆盖面,改善电网结构,不断提高发、输、配、供、售电质量和服务水平,努力提高电力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努力做好资源结构、运输能力、电网输电和电源布局的统筹规划问题,必须要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实施资源优化配置。
总之,电力产业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其发展要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元京:当前电力行业投资形势分析[J].西部论丛, 2005, (3)
[2]李劲松:均势市场破电荒之谜[J].时代经贸, 2005, (1)
[3]陈姝萍陈惠双:浅析电力与经济问题的关系[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18)
[4]蒋忠华:构建和谐电力企业初探[J].云南电业, 2007,(11)
[5]朱峰:转型经济对中国电力市场建设的影响[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