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第三·四单元总结{思路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第三、四单元总结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
工业———实行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小企业实行监督。
商业———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分配方式———强制劳动、实行“不劳者不得食”的原则。
(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新经济政策: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了第十次代表大会,开始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度。
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为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商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方式———按劳分配,废除平均分配。
(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度)
斯大林模式:
所有制形成———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管理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调节手段———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管理手段———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赫鲁晓夫(1894--1971)改革
措施:农业———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交售制,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开垦荒地;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给予一定的私有生产资料)
工业———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利;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物质利益。
成就: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取得一定成效。
局限: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维持原有经济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勃列日涅夫(1906--1982)改革
措施: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收到一定的效果。
成就:军事和综合国力增强
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局限:(1)没有突破体制(2)脱离实际(3)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经济发展缓慢(4)后期趋于保守、陷于停滞
戈尔巴乔夫改革
开始阶段:改革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
经济体制: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提出“加速发展战略”并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原本已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
(实行根本性改革是改革所有制后转向政治改革)政治改革改死了苏联
1991年苏联解体
总结:必须遵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要符合客观经济规律;注意调节、广大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力;生产关系顺应生产力。
------------------------------------------------------------------------------------------------------- 经济危机
特点:时间长、严重性大、破坏多。
措施:(1)采取了以邻为壑、转嫁危机(2)提高关税、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实行货币贬值、让本国商品打入别国市场。
罗斯福(1933年上任)新政
措施:(1)整顿财政金融<主要通过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等> (2)调整工业生产<应用《全国工业复兴法》>
(3)调节农业生产<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控制市场价格>
(4)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核心内容是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缓和社会矛盾】
战后资本主义自我调整
干预经济的措施:(1)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方式。
(2)制定经济计划、指导性的经济发展(3)扩大政府的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特点:不同的国家、政府对经济干预不同
作用: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
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
人民资本主义:股票不再只为少数资本家拥有、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资本家无法拥有企业全部的所有权。
股票分散化:作用: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和大量吸收资金的作用。
实质: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
经营者革命: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影响: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福利国家的出现
资金来源: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国家补贴
种类繁多: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
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积极影响: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社会矛盾、扩大社会消费
消极影响:使一些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人们工作积极性
20世纪50—60年代(黄金时期)
------------------------------------------------------------------------------------------------------- 1952年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实行“一化、三改”
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
1957年底“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影响: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三大改造
农业:1953年:土地入股、统一经营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5年:颁布《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掀起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的高潮
手工业:1953年:推行手工业合作社运动——实行手工业社会改造
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略
(初级资本主义——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和经销、代销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高级资本主义——1953年底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结果:1956年底国家对手工业、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再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1956年:八大指出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中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
(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毛泽东等领导人片面追求高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1958年八届二次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发动了以大炼钢为中心的“大跃进”和“一大二公”的“左”倾错误迅速发展结果:使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损失1000亿
人民公社化运动试图以大规模生产的方式提高效率,但是它不适合农村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生产效率低下,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续)
1959—1961 经历了连续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
1960年冬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国民经济转入调整的轨道
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改善1956—1966 取得巨大成就
1966—1967 文化大革命——损失5000亿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改革开放、把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性质:管理方式改变)在公有制基础上,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
(极大调动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
(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92 十四大上——国有企业的改革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作用: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有活动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992年10月,第十四次大会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 《宪法》15条改为“国家行使社会主义经济
(第一次写进行我国宪法)(续)
1997年9月,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1世纪初,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
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
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经济特区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排第沿海城市沿海开发区沿江城市内地省会城市沿边城市
1992年,开发上海浦东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
成为中国进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排第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
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 经济的增长
1990年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排第十,发展中国家排第二
2001年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排第六,发展中国家排第一
2006年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排第四(超法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