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揭东桑浦双麓自然保护区植被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揭东桑浦双麓自然保护区植被资源
杨沅志;胡喻华;唐光大
【摘要】通过线路调查结合典型样地调查,对广东揭东桑浦双麓自然保护区进行植被资源调查.据统计,保护区内共有维管植物580种(含种下等级),隶属129科371属.植物区系以热带、亚热带成分占明显优势,占种子植物科属的75%左右.原生植被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为石栎林和青冈林,但其覆盖面积比例较小,人工营造的马尾松林、台湾相思林等占有较大的比例.由此可见,人为经营活动对林分组成和结构的影响较大,宜采取封山育林、林分改造等营林措施,促使现有的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朝地带性顶级群落演替.
【期刊名称】《亚热带植物科学》
【年(卷),期】2009(038)001
【总页数】5页(P56-60)
【关键词】揭东桑浦双麓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植被类型
【作者】杨沅志;胡喻华;唐光大
【作者单位】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广东,广州,510520;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广东,广州,510520;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广东,广州,51064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48.15+6
植物区系是指某一地区或国家所有植物种类的总和,是植物界在一定自然地理条件下,特别是在自然历史条件下综合作用、发展、演化的结果[1]。
以线路调查法和
样地取样法为基础,结合群落生态学对样地群落所代表的植被类型进行区系分析,能比较简明地描述植被或植物群落的区系性质,为植被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提供理论依据[2]。
广东揭东桑浦双麓自然保护区位于桑浦山西南坡,桑浦山是突起于榕江冲积平原上的一个独立山体,分析保护区植被资源对粤东地区植物资源的保护、合理开发利用以及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此外,北回归线从保护区南端穿越,在这一纬度带上,除中国境内是绿洲之外,其他地区主要为沙漠,因此,分析该地带的气候条件及物种分布,对解释这一地带只有我国境内出现茂密的植被分布具有重要意义[2]。
广东揭东桑浦双麓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位于广东省揭东县东南部,地处23°25′49″~23°31′39″N,116°30′03″~116°37′44″E,总面积为4 015.2 hm2,北回归线从保护区南端穿越[3]。
土壤为花岗岩发育的赤红壤,因濒临牛田洋出海口,花岗岩受风蚀作用的影响,石蛋地貌较普遍。
保护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均日照2 068.6 h,年均气温
21.4 ℃,最热7月平均气温28.4 ℃,极端最高气温38.0 ℃,最冷1月平均气温13.1 ℃,极端最低气温-2.7 ℃,年降水量1 880~2 650 mm,平均达2 179 mm。
保护区内原生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但人为破坏较严重,现植被以人工林和各种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次生林群落为主。
保护区内共有野生维管束植物129科371属580种,分别占广东省维管植物280科1 645属7 055种的45.7%、22.0%和8.1%,其中,蕨类植物有15科21属
36种,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112科348属542种(表1)。
3.1 科的地理成分分析
参照李锡文[4]对中国种子植物科的区系分析,保护区内种子植物的科级区系中,
热带成分占绝对优势,第2~7类热带成分共有69科,占总科数(扣除世界分布科,下同)的77.5%,其中壳斗科、山茶科等是保护区水平地带性植被亚热带常
绿阔叶林的表征类群,构成了植被的优势种类和建群种类,在区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8~14类温带成分共有20科,占总科数的22.5%,它们大多为草本灌木类,
是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的重要成分(表2)。
3.2 属的地理成分分析
根据吴征镒[5,6]关于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的划分,将保护区种子植物的352属归为12个类型和10个变型(表3)。
在保护区种子植物的属级区系中,
地理成分较复杂,除了中亚分布类型、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分布类型和中国特有分布类型外,其它12种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都存在,热带成分占绝对优势,第2~7类热带成分共有240属,占总属数的75.9%(扣除世界分布属,下同);第8~14类温带成分共有76属,占总属数的24.1%。
某地区的植被是由各式各样的植物群落联合组成的,而植物群落是在一定的气候、基质及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有规律的植物组合。
根据本区现状植被的种类组成、外貌特征、生态地理特征和动态特征等,结合生态环境特征及生产利用特点,对本地区植被类型进行分类[7,8]。
4.1 常绿针叶林
常绿针叶林以马尾松林为主,多为地带性森林受破坏后形成的次生林或者人工林,主要分布于红峰林场附近,呈块状分布。
该群落外貌整齐一致,深绿、翠绿或二者相嵌,冠形较广阔、平展,林冠不连续。
林分郁闭度一般为0.6~0.7,乔木层、
灌木层和草本层分层明显。
乔木层一般高8~10 m,胸径15~18 cm,优势木树高11~12 m,胸径18~20 cm。
乔木层由单一的马尾松组成,或以马尾松为主
并混生少量阔叶树,如鸭脚木(Schefflera heptaphylla)、豺皮樟(Litsea rotundifolia)等。
灌木层一般高140~180 cm,主要组成种类为鸭脚木、豺皮樟、野牡丹(Melastoma candidum)、桃金娘 (Rhodomyrtus tomentosa)、梅叶冬青(Ilex asprella)、算盘子(Glochidion puberum)、毛果算盘子(Glochidion
eriocarpum)等。
草本层覆盖度为60%~80%,平均高度60~90 cm,组成种类较单纯,常见的有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凤尾蕨(Pteris nervosa)、芒(Miscanthus sinensis)等,偶见筋骨草(Ajuga decumbens)、鳞籽莎(Lepidosperma chinense)等。
层间植物种类不多,以菝葜(Smilax china)、酸藤子(Embelia laeta)最为常见。
此外还有海金沙 (Lygodium japonicum)、土茯苓(Smilax glabra)等缠绕于树干或灌木层中。
4.2 针阔混交林
针阔混交林主要由马尾松和阔叶乔木混交而成的森林群落,是由当地常绿阔叶林破坏之后形成的次生林类型,主要分布于五十区水库一带。
该群落外貌整齐一致,深绿、翠绿色,冠形较广阔、平展,林冠不连续。
林分郁闭度一般为0.6~0.7,可
以明显地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
乔木层一般高为7~10 m,胸径10~16 cm,优势木树高11~12 m,胸径18~20 cm。
乔木层可分为两亚层,上层以马尾松占绝对优势,下层为以鸭脚木、豺皮樟为主的先锋阔叶树种。
灌木层一般高140~200 cm,主要组成种类为鸭脚木、豺皮樟、野牡丹、桃金娘、梅叶冬青、
算盘子、毛果算盘子、岗松(Baeckea frutescens)等。
草本层覆盖度为60%~80%,平均高度60~90 cm,组成种类较单纯,以芒萁占绝对优势,常见的有芒、凤尾蕨、鳞籽莎、纤毛鸭嘴草(Ischaemum ciliar e)等。
层间植物种类不多,其中以菝葜、酸藤子最为常见。
此外还有海金沙、土茯苓等缠绕于树干或灌木层中。
4.3 常绿阔叶林
4.3.1 台湾相思群落台湾相思群落多为上世纪70年代飞播造林成林,主要分布于
风门径、登岗镇等地。
该群落外貌整齐一致,大部分呈深绿色,春季或呈浅绿色,树冠呈半圆形,林冠较连续。
林分郁闭度一般为0.7~0.8,可以明显地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
乔木层一般高13~15 m,胸径18~20 cm,优势木树高16~17 m,胸径20~22 cm。
乔木可以分为两亚层,上层以台湾相思为主,尚有
藤黄檀(Dalbergia hancei),下层为鸭脚木、豺皮樟等阔叶树种。
灌木层的一般高160~200 cm,主要组成种类为豺皮樟、野牡丹、毛果算盘子、桃金娘、潺槁木
姜子(Litsea glutinosa)、盐肤木 (Rhus chinensis)等。
草本层覆盖度较低,组成
种类较单纯,常见的有芒、凤尾蕨、芒萁等。
层间植物种类不多,其中以菝葜、酸藤子最为常见。
此外,还有海金沙、土茯苓、锡叶藤(Tetracera asiatica)、薜荔(Ficus pumila)。
4.3.2 石栎群落石栎(Lithocarpus glabra)群落分布面积不大,呈块状分布于地都林场场部附近。
该群落外貌整齐一致,深绿色,林分郁闭度一般为0.7~0.8,可
明显地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
乔木层一般高8~10 m,胸径15~18 cm,优势木树高11~12 m,胸径18~20 cm。
乔木可分为个亚层,上层以石栎占绝
对优势,下层为以豺皮樟为主的阔叶树种。
灌木层一般高140~200 cm,主要组
成种类为鸭脚木、豺皮樟、春花(Raphiolepis indica)、岗松、黄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野牡丹、桃金娘、,梅叶冬青、算盘子、毛果算盘子、黑面神(Breynia fruticosa)等。
草本层覆盖度为20%~30%,平均高度60~90 cm。
组
成种类较单纯,常见的有芒、芒萁、凤尾蕨、扇叶铁线蕨(Adiantum flabellulatum)等。
层间植物种类不多,其中以菝葜、酸藤子、海金沙、土茯苓较常见。
4.3.3 青冈群落青冈群落面积不大,呈块状分布于地都林场水库周围。
乔木层主要种类为华南青冈(Cyclobalanopsis edithae)、雷公青冈(Cyclobalanopsis hui)、
细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myrsinaefolia)。
该群落外貌整齐一致,深绿色,林
分郁闭度一般为0.7~0.8,可以明显地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
乔木层一
般高13~15 m,胸径18~22 cm,优势木树高16~18 m,胸径25~35 cm。
乔木层可分为两亚层,上层以青冈占绝对优势,下层为以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es)、石栎为主的阔叶树种。
灌木层一般高300~400
cm,主要组成种类为春花、岗松、黄栀子、梅叶冬青、算盘子、毛果算盘子、黑
面神等。
草本层覆盖度为70%~80%,平均高度60~90 cm。
组成种类较单纯,以芒萁占绝对优势,常见的有芒、凤尾蕨、铁线蕨、半边旗(Pteris semipinnata)、朱砂根(Ardisia crenata)等。
层间植物种类不多,其中以菝葜、酸藤子、海金沙、土茯苓、粗叶悬钩子(Rubus alceaefolius)、亮叶雀梅藤(Sageretia lucida)、飞龙掌血(Toddalia asiatica)为主。
4.4 竹林竹林的主要种类为青皮竹(Bambusa textilis),主要分布于红峰林场场部
周围山坡,一般呈带状分布,属人工种植,面积不大。
林下植被较少,灌木有梅叶冬青、野牡丹、黑面神等,草本有乌毛蕨、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等。
4.5 灌丛多分布于石山的陡峭地段,群落一般高为 4~5 m,盖度 40%~50%,主要灌木种类有土密树(Bridelia t omentosa)、山指甲(Ligustrum si nense)、盐肤木(Rhus chinensis)等。
草本植物有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扇叶铁线蕨、凤尾蕨等。
藤本植物有金樱子(Rosa laevigata)、龙须藤(Bauhinia championii)、飞龙掌血、水蜈蚣(Kyllinga brevifolia)、蝶花荚蒾(Viburnum hanceanum)、南
方荚蒾(Viburnum fordiae)等。
4.6 人工林
保护区内尚有少量人工林,以果园为主,主要种类为龙眼(Dimocarpus lo ngan)、潮州柑(Citrus reticulata)等,分布于东坑麻风院附近。
一般树高3~5 m,胸径5~20 cm。
由于进行过人为除草浇灌,林下灌木和草本极少,覆盖度低于10%,主要种类有黑面神、海金沙。
本调查揭示,保护区内共有维管植物580种(含种下等级),隶属129科371属。
该植物区系地理成分较为复杂多样,以热带、亚热带成分占明显优势,占种子植物科属的75%左右,温带区系成分也有相当的比例,各种区系成分互相渗透。
保护
区原生植被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建群种有壳斗科的华南青冈、雷公青冈、
小叶青冈、石栎等,但覆盖面积比例较小,人工营造的马尾松林、台湾相思林等占有较大的比例,人为经营活动对林分组成和结构的影响较大,宜采取封山育林、林分改造等营林措施,促使现有的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朝地带性顶级群落演替。
保护区地理位置颇为特殊,保护区所在的桑浦山是一个独立的山体,突兀于潮汕平原之上,横亘于揭阳、潮州、汕头三市交界处,可以抵御海洋台风的影响,是沿海防护林体系的一部分,素有“潮汕平原屏障”之称,对于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北回归线从保护区南端穿越,这一地带地理位置独特,在同一纬度带上其它地区主要是沙漠,只有中国境内是绿洲。
分析这一地带上的气候条件以及物种分布,解释该地带中国境内出现茂密的植被分布已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9]。
保护区地理成分较复杂,且灌草种类数量占优势,这与其地处北回归线附近,靠近海洋的复杂地理位置有关。
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在保护区现状植被中占有较大的面积,这一方面是由于常绿阔叶林长期受人为干扰破坏发生逆行演替的结果,另一方面是由次生灌草丛或针叶林等在条件相对稳定时(如封山育林)顺行演替而来的[9]。
由此可见,这两种类型
都只是处于演替系列的过渡阶段,具有不稳定性。
如在现存的马尾松林内,林冠和枯枝落叶层对土壤的改良作用明显,土壤厚度、土壤肥力增加,保水性和透水性提高,林内小气候变得越来越湿润,生境条件向着有利于阔叶树发展的方向改变,现已形成针叶-阔叶混交林的阶段,鸭脚木、豺皮樟等阔叶树种已进入乔木亚层,如能保护好,或者采取人为的抚育措施,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进一步发展演变成具有散生马尾松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类型。
与之相反,如果继续遭受人为干扰破坏,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将发生逆行演替,退化为灌草丛。
因此,宜对保护区采取封山育林及乡土树种造林等营林措施,促使现有的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朝地带性顶级群落演替。
致谢:本文承蒙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张璐副教授提出修改意见,谨此致谢。
【相关文献】
[1]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 中国自然地理:植物地理(上册)[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3:1-129.
[2] 张宏达. 地球植物区系分区提纲[J]. 中山大学学报, 1994,33(3):73-80.
[3] 付海真,等. 广东揭东桑浦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初步调查[J].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07,26(4):58-64.
[4] 李锡文.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的统计分析[J]. 云南植物研究, 1996,18(4):363-384.
[5] 吴征镒. 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J]. 云南植物研究, 1991,13(增刊Ⅳ):1-139.
[6] 吴征镒. 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的增订[J]. 云南植物研究, 1991,13(增刊Ⅳ):141-178.
[7] 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被[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0.
[8] 广东省植物研究所. 广东植被[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6.
[9] 彭少麟. 南亚热带森林群落动态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6: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