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竞争力指数解读

合集下载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分析报告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分析报告
测变量 的得分 分别增 长 了1 . 5 1 . 3 0 7 %、 9 8 %和 3 3 %, 品 .2 产
仪器仪表及文化 、 办公用机械制 造行业高0 5 , . 1 比得分最 低
的金属 制品业 高7 3 。 .0
监督抽查 合格 率 的得分 下降 了1 .4 其 余8 34 %, 个观 测变量
力较强; 质量损失率 、 品监督抽合格率 和技术改造经费 比重 产 的得分分别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l.2 1 .0 18%、0 8 %和 1 . 0 反 3 6 %,
映 出该行业质量 管理 的经济效 果较差 , 产 品流 转阶段 的 在 符合性质量水 平相对 偏低 , 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偏小 。 品质 产 量等级 品率 、 质量管理体 系认证率 、 每百万 o 年提 高 了0 3 。 6 3 ,t o 5 : ; .0
= 标 结 构 分 析 指
从三级指标得 分的雷达 图可 以看 出, 通信设备 、 计算机
及其他 电子设备 制造业2 0 年三 级指标 的均衡性较 差。 06 发 展能力3 个三级 指标 的得分均 高于全 国平均水 平。 中, 其 核 心技术能力和市场适应 能力的得分分别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 出7 7 %和2 .4 质量 水平的3 .0 4 5 %。 个三级 指标 中, 标准 与技 术水平的得分 比全国平均水 平高出 1 . 0 而质量管理 水 0 3 %,
品销售 比重的得分分别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 8%和 1 .8 .8 4 5%, 表 明该行业科技创新 的投入与产出效率较 高, 新产 品开发能
得分 均有所增 长 。0 6 , 2 0 年 通信设备 、 计算 机及其他 电子设 备制 造业质量 水平得分8 .5 12 o 年提高 了2 3 ; 3 7 ,t o 5 : ; . 4 发展

质量竞争力指数解读

质量竞争力指数解读

一、什么是质量竞争力指数,是如何测算的?质量竞争力指数是按照特定的数学方法生成的、用于反映我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整体水平的经济技术指标。

它包括2个二级指标(质量水平和发展能力)、6个三级指标(标准与技术水平、质量管理水平、质量监督与检验水平、研发与技术改造能力、核心技术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和12个统计指标(产品质量等级品率、微电子控制设备比重、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率、质量损失率、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出口商品检验合格率、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比重、技术改造经费比重、每百万元产值拥有专利数、新产品销售比重、平均产品销售收入和国际市场销售率)。

二级指标质量水平反映的是“质量发展的当前状况”,是对“现状”的测量。

质量水平指标是由标准与技术水平、质量管理水平、质量监督与检验水平3个三级指标来衡量的。

其中,标准与技术水平代表的是研制过程中依据的技术标准水平和制造过程中的装备与设施水平。

质量管理水平代表的是企业的质量管理能力。

质量监督与检验水平代表的是产品的实物质量与产品标示标准的符合程度。

二级指标发展能力主要评价企业的质量可持续发展能力。

发展能力是由研发与技术改造能力、核心技术能力、市场适应能力3个三级指标组成的。

其中,研发(研究与试验发展,R&D)与技术改造能力测量的是企业科技活动的投入力度,是确保质量上水平、产品上档次、技术上台阶的重要因素。

核心技术能力测量的是企业科技活动的效果,是影响质量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市场适应能力测量的是企业产品质量对顾客或消费者的适应性和质量再投资能力。

每个三级指标又进一步由两个易于测量、具有明确经济意义且相互独立的统计指标构成。

各统计指标的具体涵义如下:准化转化,再对相应的标准化得分进行线性加权的方法计算获得。

二、2008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有什么特点?(一)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稳中有升2008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为81.18,比2007年增长了0.19。

其中,产品质量等级品率、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比重、新产品销售比重、平均产品销售收入等统计指标的得分与2007年相比分别增加了0.46、4.59、1.30、1.36、1.70,是支撑我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质量竞争力指数全面解读

质量竞争力指数全面解读

质量竞争力指数全面解读摘自中国质量报 2006年9月15日 作者:彭 燮经过4年多的研究,2006年9月12日,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了2005年质量竞争力指数。

这也是我国第一次用系统化的数据来评测我国宏观质量水平和质量发展能力。

为什么我国要推出质量竞争力指数?质量竞争力指数是如何计算出来的?质量竞争力指数能否真实客观地体现地区、全国的质量水平?质量竞争力指数的作用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将在本文中一一得到解答。

此外,本文还特邀质量竞争力评价中心主任、国家质量竞争力指数课题研究小组主要负责人蒋家东博士对有关质量竞争力指数的问题进行评点和解析。

为什么要推出质量竞争力指数发展新需要质量竞争挑战价格竞争质量与数量同等重要经济学家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任何致力于赢得竞争优势的经济体,都无一例外地面临这样的现实:价格竞争力的主流地位正在接受质量竞争力的挑战,必须大力提高产品与服务质量,才能以卓越的质量业绩振兴经济。

专家指出,现代社会的经济增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量的增长,二是质量的提高。

要准确评价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状况就必须同时对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两个方面进行测量。

由于不同种类的产品和服务之间存在很大差别,简单利用具体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技术指标难以形成具有宏观经济意义的质量水平指标,更无法将其综合成一个全国性指数。

鉴于经济发展与质量进步的密切关系,国家质检总局曾于2001年向原国家计委提出把质量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建议。

时任国家计委主任的曾培炎指出:“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转折时期,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质量是很重要的指标。

如何衡量?怎么反映?现在确实缺乏依据。

”他提出“要抓紧研究,‘十五’加不上这个内容,‘十一五’也要加上。

”20世纪90年代初,原国家技术监督局研究建立了一套以工业产品质量信息统计与分析为基础的工业产品质量指标体系。

但从理论与实践上讲,现行工业产品质量指标体系侧重于对产品质量状况的统计与分析,质量信息主要从部分重点工业企业采集。

(整理)质量竞争力指数

(整理)质量竞争力指数

一、什么是质量竞争力指数,是如何测算的?质量竞争力指数是按照特定的数学方法生成的、用于反映我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整体水平的经济技术指标。

它包括2个二级指标(质量水平和发展能力)、6个三级指标(标准与技术水平、质量管理水平、质量监督与检验水平、研发与技术改造能力、核心技术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和12个统计指标(产品质量等级品率、微电子控制设备比重、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率、质量损失率、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出口商品检验合格率、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比重、技术改造经费比重、每百万元产值拥有专利数、新产品销售比重、平均产品销售收入和国际市场销售率)。

二级指标质量水平反映的是“质量发展的当前状况”,是对“现状”的测量。

质量水平指标是由标准与技术水平、质量管理水平、质量监督与检验水平3个三级指标来衡量的。

其中,标准与技术水平代表的是研制过程中依据的技术标准水平和制造过程中的装备与设施水平。

质量管理水平代表的是企业的质量管理能力。

质量监督与检验水平代表的是产品的实物质量与产品标示标准的符合程度。

二级指标发展能力主要评价企业的质量可持续发展能力。

发展能力是由研发与技术改造能力、核心技术能力、市场适应能力3个三级指标组成的。

其中,研发(研究与试验发展,R&D)与技术改造能力测量的是企业科技活动的投入力度,是确保质量上水平、产品上档次、技术上台阶的重要因素。

核心技术能力测量的是企业科技活动的效果,是影响质量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市场适应能力测量的是企业产品质量对顾客或消费者的适应性和质量再投资能力。

每个三级指标又进一步由两个易于测量、具有明确经济意义且相互独立的统计指标构成。

各统计指标的具体涵义如下:行标准化转化,再对相应的标准化得分进行线性加权的方法计算获得。

我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持续增强——2009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发布

我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持续增强——2009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发布

合 性 质 量 明 显 改 善 ,研 发 投 入 力 度 继 续加 大、 自主创新 能力和新产 品开发
能 力不 断 增 强 等 特 点 。 据 悉 ,加 入 W TO 以 来 , 为 适 应
更 加 激 烈 的 市 场 竞 争 ,我 国制 造 业 企 4 采 用 国 际 标 准 和 国 外 先 进 标 准 的 力
应对 了国 际金融危机 带来 的冲击 , f J n L商 品 柃 验 合 格 卒 、 研 究 与 试 验 发 _ l
快 转 变 经 济 增 长 方 式 , 经 济 增 长 质 量 展 经 费 比 重 、新 产 品 销 售 比 重 等 5个 稳 步 提 高 。 据 对 全 国 2 万 多 家 制 造 统 计 指 标 的 得 分 与2 0 年 相 比 分 别 增 根 5 08
度 不 断 加 大 。全 同 千 户 重 点 工 业企 业 喷 量 倩 息 网 统 计 结 果 显 示 , 0 9 我 20年
国制 造 业 采 用 国 际标 准 和 国 外 先 进 标
准 生 产 的 产 品 产 值 的 比重 为 6 . 3 3 1 %,
比 20 年提 高 了 4 0 08 . 2个 百 分 点 ,2 9 个 制 造 行 业 中 , 5个 行 业 采用 国 际标 2
计 5 0 0多 亿 元 , 增 长 率 为 1 . 0 70 7 %, 3
新 产 品 销 售 收 入 占主 营 业 务 收 入 的 比
重 趟 过 2 %,比 2 0 年 提 高 _ . 2个 0 08 = 4 广1
百 分 点
2 个行业指 数有所提升 2
从 2 个 制 造 业 行 业 来 看 , 2 行 9 2个
至 0. 3 2 %。
此 外 ,全 国 大 中 型 制 造 业 企 业 研

工业企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体系研究

工业企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体系研究
实现纵 横 向 比较 。
[ 关键词 ] 工业 企业 ; 质量 竞争 力 ; 质 量竞 争力指数 ; 指 数体 系 [ 中图分 类号 ]F 4 2 3 . 2[ 文 献标识 码 ]B [ 文章 编号 ]1 6 7 2 . 9 9 4 3 ( 2 0 1 3 ) 0 5 一 ) 1 6 8 _ O 3 我 国及 各省 市在质量 经 济性应 用领 域用 的最 多 的是 ( 制 造业 ) 质量竞 争力 指数 。 国家 质检 总局 试运行 的国家宏 观质量 水平 评价指 标体 系一 质量 竞 争 力 指数 ( C Q C L ) 包 括 2个 二级 指 标 、 6个 三 级 指标 和 l 2个统计 指标 。 测 算质 量竞 争力指 数 的原 始数 据来 自国家统计 局和 国家质 量监 督检 验检 疫
拟用卓越绩效的质量管理思想,构建适合工业企 业 的质 量竞 争力指 数 。 1 . 2 工业企 业质 量竞争 力指 数体 系构建
1 . 2 . 1 指标 体 系的构 建 本 研究 借鉴 当前 质量管 理工 作 的实 际测 算 与 管理 指标 , 以卓 越绩效 的质 量管理 思想 , 按 照专 家 法 确定 出质 量 指标 体 系 由 1个 宏 观 指 标 、 4个 一 级质 量指标 和 2 1 个 二级质 量指标 构 建而 成 , 如表
总局 , 主 要统计 口径 是大 中型工业 企业 。 对 质量 竞
0 引 言
我 国《 质量发展纲要( 2 0 1 1 — 2 0 2 0 年) 》 明确要
求: 要 健 全 地方 政 府 负 总责 、 监 管 部 门各 负 其责 、 企 业是 第一 责任 人 的质 量安 全责任 体 系 ,将 质 量 安全 和质量 发展 纳入 地方各 级人 民政 府绩效 考 核 评 价 内容 。 由于工业企 业是 国民经济 中最 为重 要 的部 分 ,为方便 各级 政府 实现 多维度 的工 业企 业 质量 竞争 力量化 管理 与考 评 ,特 对工 业企 业质 量

企业竞争的指南针——质量竞争力指数相关解读与思考

企业竞争的指南针——质量竞争力指数相关解读与思考

排在第一位的江 “ 质量发展的当前状况 ” 是 对 “ , 现状 ” 通信 、 机械 、 化 、 织 、 石 纺 医药 、 品 、 食 印 争力发展仍然不平筏。 的 测量 ; 发 展 能力 ” 指 标反 映 的 是 刷等 2 个行业 中 2 “ 9 5万多 家企业 相关 苏制 造业 的质 量竞 争力 指数领 先 西 藏 61 9 继 “ 质量发展 的持续能 力” 是对 “ , 潜力 ” 数据测算结果 , 全国制造业质 量竞争力 1. 。东部 地区质量竞争优势突 出,
栏 目将 为 广 大 企 业读 者 阐述 解 读 。
什 么是 质 量 竞争 力 指数

竞争力指数研究课题 组 , 了 “ 开展 国家 好发展 ,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 宏观质 量水平评 价 指标体 系—— 国家 时 , 质量竞争力指数的测量与分析可 以 质量竞争力指数” 的研究。到 2 0 年 为针和 区域 性质量政 策提供 定量 行客观评 价甲这 就需 要构 建新 的质量 并通过 了项 目鉴定 。专家们一致认为 : 化参考 。从微观层面上看 , 质量竞争力 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 这项研究 成果填 补了我 国在 质量评价 指数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科 学工具 , 也 市场经济的科学合理的质量指标 , 并将 领域 的研 究空 白 , 了我国在 宏观质 确立 可 以称为企 业竞争 的指 南针 。企 业可 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规划。 量竞争 力指数研 究方面 的国际领先地 以通过 质量绩 效测评 , 监控 经营状况 , 质量 竞争力 指数是质 量评价体 系 位 , 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及 时了解 自身质量竞争力的实际状 况、 中 的重 要研究项 目 ,是一 项全新 的探 推 出质量竞争 力指数 , 是在宏观质 发展 态势及在行业 中的地位 , 更加科学 索。自 2 0 年初开始 , 02 在国家统计局 、 量管理领 域落 实科学发展观 的具体体 有 效地 制定和调 整竞争 战略 。如何理 国家发展 和改革委员会的大 力支 持下 , 现 , 在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形势 解 质量竞争 力指 数? 最新的质量 竞争 国家质检 总局在 面向社 会广泛征 集项 下 , 对指导各地区 、 部门转变观念 , 各 走 力指数 反映 了哪 些特点和趋 势?本期 目承担单位 的基础 上 , 组织成立了质量 可持续发展道路 , 促进国民经济又快又

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引人关注

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引人关注
79 , 20 9 8 与 0 5年 相 比提 高 了 1 0分 , 续 保 持 了稳 0 继
二是有助 于科 学制定质量政 策 , 高工作有 效 提
性 。通 过 对 行 业 、 区的 质 量 水 平 和 发 展 能 力进 行 地
定 上 升 势 头 。2 1个行 业 的 质 量 竞 争 力 指 数 与 20 05
的 平 台和技 术框 架 。通 过 这 种 比 较 , 业 可 以 找 出 企
自身在质量经营 中存在的不足 , 有针对 性的加 以改
进 和提 高 。
是 有助于准确 掌握我 国质量状 况。多年 来 ,
发 布 制 造 业 质 量 竞 争 力 指 数 , 目的 是 引 导 企 业 、 府 和 社 会 都 来 关 心 和 重 视 质 量 问题 , 动 管 政 推
出 口商 品 合 格 率 达 到 9 %以上 ; 是 高 新 技 术 产 品 9 三 性 能 明 显 提 高 通 信 网络 设 备 、 一 代 移 动 通 信 、 , 新 数
从 微 观 层 面 上 看 , 量 竞 争 力 指 数 是 企 业提 高 质 质 量 竞 争 力 的科 学 工 具 。 质量 竞 争 力 指 数 的 出 台 , 对 于 引 导 企 业 重 视 和 改 进 质 量 工 作 有 着 积 极 的 作
升 。有 色金 属 和 石 化 行 业 主要 产 品 的技 术 标 准 和 实
入不足等 问题 , 帮助政府 制定相应的质量政 策并采
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物质量 已与 国际水平接轨 ; 二是 消费类产品质量和
档 次 大 幅度 提 高 。家 用 电 器等 产 品 达 到 国际先 进 水 平 ,基 本 食 品 国 家监 督 抽 查 合 格 率 达 到 9%以上 , 0

分析市场竞争力评估指标

分析市场竞争力评估指标

分析市场竞争力评估指标近年来,全球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面临着日益增长的市场竞争压力。

为了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企业需要了解并评估自己的市场竞争力。

市场竞争力评估指标成为了企业分析自身竞争力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市场竞争力评估指标的相关内容。

1.市场份额指标市场份额指标是衡量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市场份额是指企业所占据的市场销售额占总市场销售额的比例。

通过分析市场份额,企业可以了解自己在市场上的地位,并根据市场份额的变化来调整市场策略。

2.品牌价值指标品牌价值是指企业品牌在市场中所具有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品牌价值指标主要通过品牌知名度、品牌忠诚度、品牌关联度等方面来进行评估。

通过评估品牌价值指标,企业可以确定自己的品牌竞争力,并找到提升品牌价值的策略。

3.市场定位指标市场定位是指企业在市场中所选择的目标市场和定位策略。

市场定位指标主要包括目标市场细分程度、目标市场需求量、目标市场购买力等方面。

通过分析市场定位指标,企业可以了解自己的竞争目标和市场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市场定位策略的制定。

4.产品差异化指标产品差异化是指企业产品在市场中与竞争对手产品的区别和优势。

产品差异化指标主要包括产品功能、产品质量、产品创新等方面。

通过分析产品差异化指标,企业可以了解自己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并进一步优化产品策略。

5.渠道合作指标渠道合作是指企业与市场渠道商共同合作,在市场中实现产品销售的传播和分销。

渠道合作指标主要包括渠道商覆盖范围、渠道商忠诚度、渠道商合作意愿等方面。

通过分析渠道合作指标,企业可以了解自己与渠道商的合作效果,优化渠道策略,提升市场竞争力。

6.价格竞争指标价格竞争是指企业在市场中通过调整产品价格来争夺市场份额的竞争方式。

价格竞争指标主要包括产品定价策略、价格弹性、价格差异化等方面。

通过分析价格竞争指标,企业可以了解自己的定价策略的合理性和市场反应,进行相应调整,提升市场竞争力。

论企业质量竞争力与质量竞争力指数

论企业质量竞争力与质量竞争力指数
力。
1 . 企 业 质 量 竞 争 力 的 涵 义 3
是影响 国民经 济与社会发展状态 的重要 因素 , 可偏 废。 量 不 质
对于保障 和支持 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十分重要 ,衡量 国民
经济与社会发展不 能仅仅只看数量 和速度 ,更要注重质量 和
效益 。因此 , 中国在2世 纪提 出质量竞争力 理论 、 1 并成功研 发 出拥有 自主知识产 权的宏观质量测评体 系 ( 即质 量竞争力指 数 )不仅 具有深 刻的时代 背景 , , 而且 还适应 了全球经 济发展 和科技进步 的趋势 , 是我 国企业经 营管 理发展的客观产物 , 切 实体现 了科学发展观对 质量工作的新要求 。
计、 产品定位 、 原材料采 购 、 品质量 、 资源 、 服务 、 产 人力 销售 创 新活动到再生产等 各个 环节都存在着竞争 。
1 . 企 业 质 量 竞 争 力 的 定 义 2
根据科 学发展观的理论 , 度是个战略 问题 , 速 质量更 是个
2 出 台质 量 竞 争 力 指 数 的 背 景 及 其 意 义 . 21 出 台质 量 竞 争 力指 数 的 背 景 .
从竞争 和竞争力的本质可看 出 ,竞争 是竞争力 的前 提或 原因, 竞争力是竞争 的结果 。不同的竞争环境 、 竞争方式 和竞 争范 围所产生 的竞争结果 , 会显现 出不 同的竞争力 。 从竞争方 式上看 , 竞争始终贯穿 于企业 生产经营 的全过程 , 从新产 品设
第三, 企业质量竞 争力是在生产经营过程 中形 成的 , 即它是动
11 竞 争 与 竞 争 力 的 本 质 .
在经 济学范畴 中,竞争是指 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为争夺 有利 的生产条件和销售条件 , 以便获得最 大利益 的斗争 。 这种 斗争在商 品经济中是必然发生 和普遍 存在的 。 在市场经济 中 , 没有竞争也就无 法实现资源 的合理 配置 ,市场在调控经济 运 行 的过程 中只有在竞争 的前提下 才是 相对有效的 。市场经济 归根结底是竞争经 济 , 竞争是 市场经济 内在要求 的基本原 则 。 竞争 的本质在 于它 的社会性 ,具体体现 为竞 争者相互之间 的 社会经济关系 , 即经济利益关 系。 竞争力是 指竞争主体在竞争 过程 中对竞争 目标 实现 的能力 , 如企业 获得顾客 的能力 、 占有 和控制市场的能力 。 从经济学 的角度而言 , 竞争 力的本质是企 业竞 争中的 比较能力 , 比较生产力 。 即 这一本 质决定了动态性 是竞 争力 最显著的特征 ,即竞争 主体的竞争力会 随着 市场结 构 和竞争 主体之间力量 的变 化而变化 ,一个具有垄 断优 势的

[管理工具-质量管理]质量竞争力指数QCI(QualityCompetitionIndex)

[管理工具-质量管理]质量竞争力指数QCI(QualityCompetitionIndex)

质量竞争力指数QCI( Quality Competition Index)什么是质量竞争力指数质量竞争力指数是指质量因素在塑造核心竞争力过程中的发挥程度,它通过分析与质量密切相关的因素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适宜的指数化评价方法进行量化测评而得来,可以简明、直观地体现质量竞争力的水平和状态。

质量竞争力指数的指标质量竞争力指数包括“质量水平”和“发展能力”两个二级指标:1.质量水平指标反映的是“质量发展的当前状况”,是对“现状”的测量;质量水平指标是根据对标准与技术水平、质量管理水平、质量监督与检验水平等质量指标的测量来评价行业或地区的质量水平。

2.发展能力指标反映的是“质量发展的持续能力”,是对“潜力”的测量。

是根据对研发与技术改造能力、核心技术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等与质量相关的科技投入与产出指标的测量来评价行业或地区的质量发展能力。

质量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质量竞争力的结构模型,影响质量竞争力水平的核心要素主要是顾客价值、战略、过程和绩效等,因而,通过对此四要素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细化各要素的构成形成初始测评指标体系。

通过多轮次的企业调查反馈,对初始指标进行反复的筛选、合并、补充与删减,最终得到体现质量竞争力结构模型的四个方面28项测评指标(见表1)。

质量竞争力指数的导向1.质量竞争力指数从量化角度强化了质量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转折时期,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质量是很重要的指标。

现代社会的经济增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量的增长,二是质量的提高。

要准确评价不同企业和地区以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状况就必须同时对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两个方面进行测量。

由于不同种类的产品和服务之间存在很大差别,简单利用具体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技术指标难以形成客观准确的评价。

更无法将其构筑成一个综合性指数。

质量竞争力指数不仅适合不同地区、不同行业进行横向分析比较,也适合进行纵向动态分析比较,而且质量竞争力指数采用的测量指标和测算方法都不是特别复杂,这样既降低了测算工作的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测算结果的稳定性和指标的广泛应用,以便政府和质量监管部门及时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

rqi指标-解释说明

rqi指标-解释说明

rqi指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概述部分的内容应该涵盖对RQI指标的基本介绍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以下是概述部分的内容建议:1.1 概述RQI指标全称为"Reliability, Quality, and Importance"(可靠性、质量和重要性指标)。

该指标是一种综合评估标准,旨在衡量和评估各种产品、系统或服务的性能和质量。

在现代社会中,各种产品和服务的性能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因此,为了确保产品或服务的可靠性和质量,我们需要一种可行和全面的评估方法。

RQI指标提供了一种定量分析评估的框架,它将可靠性、质量和重要性因素结合起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衡量和评价的依据。

RQI指标的计算方法通常基于一系列参数和数据,例如产品的工作寿命、质量控制数据或用户调查结果等。

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数值来表示该产品、系统或服务的RQI指标。

数值越高,代表产品或服务的可靠性和质量越好,对用户的重要性也越高。

RQI指标在各行各业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于评估和比较同类产品或服务的性能和质量,帮助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

同时,它也可以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帮助企业确定和改进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水平。

另外,RQI 指标还可以在工程和科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用于评估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和结果的重要性。

本文将分别介绍RQI指标的计算方法、应用场景,以及对其优点和局限性进行总结。

此外,我们还将展望对RQI指标的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全面地了解和探讨RQI指标,我们可以更好地评估和提升我们所关注的产品、系统或服务的质量和性能。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对RQI指标的介绍、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的探讨,并在结论部分进行总结和展望: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

首先对RQI指标的概述进行描述,介绍RQI指标在什么背景下提出以及其意义和重要性。

然后简要概括文章的整体结构,让读者对本文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011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

2011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

2011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1. 引言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制造业的质量竞争力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2011年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以及其意义和影响。

2. 什么是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是评估一个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指标之一。

该指标综合考虑了制造业的质量水平、技术水平、设备水平等多个方面。

具体来说,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可以从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创新能力等多个角度来评估一个国家的制造业竞争力水平。

3. 数据来源和计算方法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的计算是基于大量的数据和指标。

这些数据来源于政府部门、产业研究机构和国内外的调研报告。

具体的计算方法包括加权平均法、排名法等。

通过综合考量各项指标的权重,可以得出一个国家的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

4. 2011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排名根据2011年的数据和计算方法,以下是一些国家的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排名:1.日本2.德国3.瑞士4.美国5.韩国6.中国7.英国8.法国9.意大利10.加拿大从排名上可以看出,日本在2011年的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上位居首位。

德国、瑞士和美国紧随其后。

5. 影响因素分析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的排名不仅取决于质量水平,还受到多个方面的影响。

5.1 技术水平一个国家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其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

技术水平包括研发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

5.2 教育水平教育水平对于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同样至关重要。

高素质的劳动力可以提高制造业的质量水平和生产效率。

5.3 法律法规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还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

健全的法律法规可以保障产品质量,并促进企业的创新。

6. 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的意义和影响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的提高意味着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更加具备竞争力,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更好的地位。

这将促进制造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水平。

7. 结论本文介绍了2011年的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以及其意义和影响。

国家质量基础(NQI)指数设计及应用探讨

国家质量基础(NQI)指数设计及应用探讨

国家质量基础(NQI)指数设计及应用探讨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质量指标日益成为评价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而国家质量基础(NQI)指数作为反映一个国家质量水平的量化指标,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NQI指数的设计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首先,需要确定NQI指数的构成要素。

根据质量的本质和内涵,NQI指数应包括质量完整性、质量效能、质量环境、质量文化等方面。

其中,质量完整性主要涵盖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客观性和可靠性;质量效能则关注产品和服务的满足能力和效果;质量环境强调生产和服务环节的质量保障和质量控制;质量文化涉及到企业和社会对质量的重视程度和质量意识的普及程度。

其次,需要选择适当的指标和权重。

指标应能够充分反映构成要素中的内容,具有代表性、客观性和可比性。

权重的选择则需要根据指标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进行考虑和权衡。

最后,需要确定数据来源和计算方法。

数据来源可以选择国家统计部门、第三方机构的调查数据,也可以采用企业自我报告的方式。

计算方法可以采用基于规则的加权平均、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来计算NQI指数。

NQI指数的应用不仅可以用于评价一个国家的质量水平,还可以作为质量管理的指导和监测工具。

例如,企业可以根据NQI指数来评估自身的质量水平和提升目标,并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NQI指数来确定市场进入的策略和方向。

总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NQI指数的设计和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通过不断调整和完善,将有助于推动中国质量的提升与升级,为中国企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质量保障。

bode指数评分分级分为

bode指数评分分级分为

bode指数评分分级分为Bode指数评分分级是一种常用的评估方法,用于评价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和劣势。

这种评估方法的使用非常广泛,可以应用于各个行业和领域。

本文将介绍Bode指数评分分级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并分享一些针对不同级别的建议和指导。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Bode指数评分分级的基本原理。

Bode指数评分分级根据企业的品牌力、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及市场份额等因素对企业进行评估和分级,通过综合得分来判断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强弱。

评分分级通常分为五个等级:A级、B级、C级、D级和E级,其中A级为最高级别,E级为最低级别。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每个级别的特点和意义。

A级企业是市场的领导者,具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

这些企业在产品质量、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能够引领市场潮流。

对于A级企业来说,关键是保持领先地位并持续创新,以确保市场地位的稳固。

B级企业在市场中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和品牌知名度。

这些企业在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上表现出色,但在创新能力和市场份额方面还有提升空间。

对于B级企业来说,关键是加强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提高竞争力,争取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C级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相对较弱,市场份额较小,品牌知名度较低。

这些企业在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上需要进一步提升,以增加市场竞争力。

对于C级企业来说,关键是加大市场推广力度,改善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赢得更多消费者的认可。

D级企业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市场份额较小,品牌知名度也较低。

这些企业在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和市场推广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进行全面的调整和改进。

关键是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以赢得市场的信任和支持。

E级企业是市场的边缘企业,市场份额极小,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较差,品牌知名度几乎为零。

这些企业需要进行全面的重建和改革,以提高竞争力。

关键是实施全面的战略调整,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争取突破发展。

无论企业处于哪个级别,都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各行业竞争力评估指标研究

各行业竞争力评估指标研究

各行业竞争力评估指标研究近年来,随着全球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各行业的竞争力成为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

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企业需要对自身状况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

本文将探讨各行业竞争力评估指标的研究,帮助企业做出更加准确的战略决策。

1. 概述竞争力评估指标是指用于度量一个企业或行业战胜竞争对手的能力和水平的一系列指标。

评估指标的选择应基于行业的特点和企业的发展目标。

例如,对于制造业来说,供应链管理和产品质量可能是重要的评估指标,而对于服务业来说,客户满意度和品牌知名度可能更加关键。

2. 经济指标经济指标是评估一个行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中包括行业的增长率、市场份额、利润率和投资回报率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行业内企业的整体增长能力和盈利水平,对于企业制定战略决策和投资规划至关重要。

3.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能够为行业带来新的商机和增加企业的竞争优势。

因此,技术创新能力是衡量行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企业应关注研发投入、专利申请数量、技术合作等方面,以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

4. 品质管理品质管理对于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至关重要。

通过评估行业内企业的品质管理水平,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并从中获得竞争优势。

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客户投诉率、产品召回率以及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情况等。

5. 营销策略营销策略是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市场份额、渠道管理等指标是评估营销策略效果的重要依据。

通过评估不同企业的营销策略,可以了解市场竞争状况,为企业的营销决策提供参考。

6. 人才管理人才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资源,因此,人才管理也是评估行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评估各企业的员工培训情况、员工福利待遇和人员流动率等,可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和留存能力,为企业制定人力资源战略提供指导。

7. 成本控制成本控制对企业的竞争力影响巨大。

通过评估企业的成本结构、降本增效措施等,可以发现成本优化的潜力,并为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利润率提供参考。

质量竞争力指数

质量竞争力指数

2、质量理论的发展
质量管理百年历程
1875年 泰勒制诞生——科学管理的开端
最初的质量管理——检验活动与其他职能 分离,出现了专职的检验员和独立的检验 部门。
1925年 休哈特提出统计过程控制(SPC)理论— —应用统计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以 减少对检验的依赖。
1930年 道奇和罗明提出统计抽样检验方法。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竞争理论大 师乔治 斯蒂格勒
2、竞争力的概念
竞争力
竞争主体争夺 某种东西或资 源的能力。
市场竞争力 国家竞争力 产业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 产品竞争力
市场竞争力的概念
竞争者争夺顾客和市场的能力
国家竞争力的概念
实质就是国家生产力,是指能生 产适应市场检验且扩大国民收入的 商品和服务的能力和程度。
朱兰博士提出:“即将到来的世纪是质量 的世纪”
1990年代末
全面质量管理(TQM)成为许多“世界级” 企业的成功经验证明是一种使企业获得核 心竞争力的管理战略。质量的概念也从狭 义的符合规范发展到以“顾客满意”为目 标。全面质量管理不仅提高了产品与服务 的质量,而且在企业文化改造与重组的层 面上,对企业产生深刻的影响,使企业获 得持久的竞争能力。
1.3、资源学派的重要观点(1)
1、企业内部的组织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解 释企业获得超额收益、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 2、企业间存在效率差异,绩优企业的超额利润源 泉来自于企业内不确定的特殊资源以及由此形成的 一种“隔离机制”。 3、企业是异质的,企业资源具有非完全流动性, 在此前提下,只有当资源具备有价值、稀缺的、不 可完全模仿和不可完全替代这四个特征才能创造持 续竞争优势。
1.2、能力学派的重要观点(5)
8、在如何制订建立制度和实施企业竞争战略的 政策主张上,强调应该使企业成为一个以能力为 基础的竞争者。并建议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特别是 CEO应用大量精力围绕培育和增强核心能力来制 订企业的发展战略: 9、能力理论是一种战略管理方法,是对

质量竞争力

质量竞争力
2
质量竞争力
3
1、质量竞争力理论的形成 质量和竞争力理论研究呈现交融趋势
质量正成为竞争力研究的重要内容 提升竞争力成为质量管理所追求的目标
4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 对46个国家的大型制造业进行竞争力排名
5
我国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92~2001年度产品监督 抽查年均合格率,在75%左右徘徊
竞争主体,是参与竞争、谋求竞争优势的经济组织。 卓越质量,是以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实现顾客价
值最大化,取得最佳经营绩效的质量。 能力,是一系列相互补充的、能使一项或多项业务取
得竞争优势的技能与知识。 优势,是相对于竞争对手处于优胜地位。
7
质量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示意图
质量要素
4、提升质量竞争力的途径
显性竞争力 柔性竞争力 隐性竞争力
结结果果要层素 过程层 基基础础要层素
质量竞争力的现实表现 ——发挥途径 质量竞争力的转化 ——提升途径
质量竞争力的土壤和源泉 ——培育途径
18
—— 层次模型与结构模型的比较
结果要素 过程要素 基础要素 质量竞争力的层次模型
比较优势
企业绩效
备比重 的自动化程度。
质量管 质量管 每亿元工业产值中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
水 理水平 理体系 书的比例。用于反映质量管理基础能力。
认证率
质量损 质量损失总额与工业总产值的比率。体

失率 现了质量管理的经济效益。
质量监 产品监 接受国家质量监督抽查的产品中,属于
督与检 督抽查 合格品的样品数所占的比率。反映企业
9
更显著的绩效
质量竞争力结构模型
比较优势
质量竞争力的体现

探讨提高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的应对战略

探讨提高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的应对战略

探讨提高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的应对战略为了准确反映我国制造业产品质量水平和发展能力,推动我国产品质量整体水平提高,国家质检总局于2002年开始研究,2004年通过课题鉴定,2006年起发布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

经过12年的研究与应用,这一评价体系已趋于成熟。

本文对过去几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布的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12个评测变量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我国质量竞争力指数总体发展减缓的原因,探讨提高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的应对战略。

1、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评价体系质量竞争力指数由2个二级指标、6个三级指标和12个统计指标构成(见表1),针对制造业29个主要行业,原始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主要统计口径是各行业规模以上企业。

具体来说,两个二级指标评价企业质量水平现状和质量发展潜力;6个三级指标中,质量监督与检验水平和市场适应能力分别是政府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和市场上广大消费者对企业质量现状的客观评价。

而其他4个三级指标主要分析企业内部所拥有的质量资源或质量能力方面,是企业可以控制的内部因素。

从2012年我国质量竞争力指数得分按行业看,前三名是仪器仪表、电子通信和医药制造,得分为90.13、89.07和88.47;按地区看,前三名是上海、北京和天津,得分分别是92.01、90.47和90.14。

这个结果与各地质监局行业抽检状况相吻合,客观地反映了我国制造业质量水平的真实状况。

由此可见,质量竞争力指数是符合实际的一项宏观经济指标,能够统一不同行业或地区的质量评价标准,无论是在国家调控的宏观层面上,还是在指导企业经营的微观层面上,这一指数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的实用价值。

2、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历年数据分析2012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为83.06,较2011年提高了0.18,连续14年保持增长,从宏观来看,我国已从欠竞争力发展阶段跨越至初等竞争力发展阶段。

但从过去五年数据来看,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目前已进入中低速增长期,2010、2011 和2012三年间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增速连续三年下降,增幅分别为0.52%、0.38%、0.22%,呈现出后劲不足、增长放缓的发展态势。

国家质量竞争力指数

国家质量竞争力指数

国家质量竞争力指数2002年,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的大力支持下,国家质检总局组织开展了“国家宏观质量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国家质量竞争力指数”的研究,并于2004年8月11日顺利通过科技项目鉴定。

目前已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质量竞争力指数在质量竞争能力这一视角上统一了对不同行业或地区的质量评价标准,作为一项全新的宏观经济质量指标,无论是在国家经济运行的宏观层面上,还是在企业质量经营的微观层面上,质量竞争力指数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十分巨大的实用价值。

质量竞争力指数指标体系由“质量水平”和“发展能力”两个二级指标、6个三级指标以及相应的12个观测变量构成。

在质量竞争力指数的全部6个三级指标中,“质量监督与检验水平”和“市场适应能力”两个指标是企业质量竞争力的外部表征,前者的评价者是政府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后者的评价者则是市场上的广大消费者(顾客),它们共同构成了对企业“质量现状”的客观评价。

而“标准与技术水平”、“质量管理水平”、“研发与技术改造能力”和“核心技术能力”4个指标是企业质量竞争力的内部表征,它们可以从企业内部所拥有的“质量资源”或“质量能力”方面得到解释,是企业可以控制的因素。

质量竞争力指数的测算包括5个阶段:一是评价指标及其观测变量原始数据的采集、整理与分析。

数据采集的基本单元是工业企业,按照行业或地区层次进行了综合与归纳。

二是对评价指标及其观测变量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转换。

三是根据质量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体系,确定各个评价指标和观测变量对最终质量竞争力指数的贡献,并可按照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关系与逻辑结构,分别测算出各个行业和各个地区工业产品制造业的质量竞争力指数。

四是按照各个行业或地区当年的GDP值占同期国家GDP值的比率,分别测算出各个行业或地区对国家质量竞争力指数的贡献,对这些贡献值求和就可以得到当年的国家质量竞争力指数值。

五是按照行业层次与地区层次上测算出的质量竞争力指数之间的细微差别对最终测算结果进行加权,生成最终的国家质量竞争力指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什么是质量竞争力指数,是如何测算的?质量竞争力指数是按照特定的数学方法生成的、用于反映我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整体水平的经济技术指标。

它包括2个二级指标(质量水平和发展能力)、6个三级指标(标准与技术水平、质量管理水平、质量监督与检验水平、研发与技术改造能力、核心技术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和12个统计指标(产品质量等级品率、微电子控制设备比重、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率、质量损失率、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出口商品检验合格率、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比重、技术改造经费比重、每百万元产值拥有专利数、新产品销售比重、平均产品销售收入和国际市场销售率)。

二级指标质量水平反映的是“质量发展的当前状况”,是对“现状”的测量。

质量水平指标是由标准与技术水平、质量管理水平、质量监督与检验水平3个三级指标来衡量的。

其中,标准与技术水平代表的是研制过程中依据的技术标准水平和制造过程中的装备与设施水平。

质量管理水平代表的是企业的质量管理能力。

质量监督与检验水平代表的是产品的实物质量与产品标示标准的符合程度。

二级指标发展能力主要评价企业的质量可持续发展能力。

发展能力是由研发与技术改造能力、核心技术能力、市场适应能力3个三级指标组成的。

其中,研发(研究与试验发展,R&D)与技术改造能力测量的是企业科技活动的投入力度,是确保质量上水平、产品上档次、技术上台阶的重要因素。

核心技术能力测量的是企业科技活动的效果,是影响质量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市场适应能力测量的是企业产品质量对顾客或消费者的适应性和质量再投资能力。

每个三级指标又进一步由两个易于测量、具有明确经济意义且相互独立的统计指标构成。

各统计指标的具体涵义如下:准化转化,再对相应的标准化得分进行线性加权的方法计算获得。

二、2008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有什么特点?(一)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稳中有升2008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为81.18,比2007年增长了0.19。

其中,产品质量等级品率、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比重、新产品销售比重、平均产品销售收入等统计指标的得分与2007年相比分别增加了0.46、4.59、1.30、1.36、1.70,是支撑我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但微电子控制设备比重、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率、出口商品检验合格率等统计指标的得分出现下滑,与2007年相比分别下降了1.95、5.15和1.06。

1.质量水平的得分略有下滑受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影响,2008年我国经济发展出现波动,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进展趋缓。

全国制造业质量水平的得分为84.39,与2007年相比下降了0.37。

全国制造业质量水平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1)标准与技术水平的得分基本稳定。

随着标准化工作的深入推进,我国制造业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全国千户重点工业企业质量信息网统计结果显示,在29个制造行业中,9个行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生产的产品产值达到了70%,11个行业超过了50%。

但生产设备的自动化程度有所下降。

全年大中型制造业企业微电子控制设备原价增长8.54%,低于2007年16.43%的增速,也低于当年生产经营用设备原价18.29%的增速。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等行业微电子控制设备比重下降明显,超过了4个百分点。

(2)质量管理水平的得分降幅较大。

全国制造业质量管理水平的得分为82.85,比2007年降低了2.42。

受一批中小企业倒闭关停、企业兼并重组等因素的影响,全国制造业企业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的数量与2007年相比减少了近3万张,降幅达到14%。

焦碳及精炼石油制品,橡胶和塑料制品,电子、电气及光电设备,印刷业,机械及设备等行业下降幅度较大,均超过了15%。

全年千户重点工业企业的内、外部质量损失达到80.5亿元,质量损失率为0.21%,与2007年基本持平。

(3)质量监督与检验水平的得分明显增加。

全国制造业质量监督与检验水平的得分为85.10,比2007年提高了2.89。

全年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共抽查了23400多种产品,平均抽样合格率为84.5%,比2007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

食品、日用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建筑和装饰装修材料的合格率与2007年相比,分别提高了5.0、4.6、1.5和4.1个百分点。

但出口商品检验合格率有所下降。

全年工业品出境检验累计检出不合格产品货值近9.7亿美元,占出口产品货值的0.21%,与2007年相比上升了0.05个百分点。

2.发展能力的得分明显提升2008年,全国制造业企业加大了研发投入力度,新产品开发能力明显增强,发展能力的得分达到77.97,比2007年提高了0.76。

全国制造业发展能力的特点如下:(1)研发与技术改造能力的得分出现回升。

全国制造业研发与技术改造能力的得分为75.70,比2007年提高了0.61。

全年大中型制造业企业R&D经费支出达到2500多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26.71%,R&D经费比重达到0.96%。

专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行业的R&D经费比重超过1.5%。

但技术改造投资有所减弱。

全年大中型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经费的增速为13.94%,低于主营业务收入19.43%的增速,技术改造经费比重下降为1.37%,与2007年相比下降了0.07个百分点。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服装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等行业技术改造经费比重的降幅超过了35%,下降明显。

(2)核心技术能力的得分进一步增加。

全国制造业核心技术能力的得分达到76.94,比2007年提高了0.56。

新产品开发力度明显加大。

全年大中型制造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总额超过5万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25.50%,占总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8.87%,提高了0.91个百分点。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接近40%;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超过了25%。

(3)市场适应能力的得分继续提升。

全国制造业市场适应能力的得分是80.43,比2007年提高了1.00。

随着兼并重组工作的不断推进,2008年我国制造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全年大中型制造业企业平均产品销售收入达到7.37亿元,与2007年相比提高了8.38%。

26个行业的平均产品销售收入出现明显增长。

但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口贸易增速下降。

全年大中型制造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增长11.74%,出口交货值占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下降为23.82%,比2007年下降了1.74个百分点。

传统优势出口行业中,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服装制造业,家具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行业降幅较大,分别下降了7.06、5.83、4.82、4.45个百分点。

(二)行业质量竞争力发展趋势良好1.机械电子类制造业的质量竞争力稳定上行。

机械电子类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4.74,比2007年增长了0.18,比全国水平高出3.56。

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的优势继续扩大。

全国机械电子类制造业大中型企业的R&D经费比重、每十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拥有的发明专利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达到1.43%、3.5件和30.71%,分别比2007年提高了6.72%、29.63%和8.06%。

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大中型机械电子企业的平均产品销售收入从2007年的7.60亿元提高到7.87亿元。

2.资源加工类制造业的质量竞争力有所下降。

资源加工类制造业的质量竞争力指数为80.92,比2007年降低了0.50,比全国水平低0.26。

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减弱。

资源加工类制造业每十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拥有的发明专利数由2007年的1.3件下降到0.8件,减少了38.46%。

技术改造力度持续减弱。

资源加工类制造业的技术改造经费比重从2007年的2.38%降低到2.18%,传统领先优势进一步缩小。

3.食品类制造业的质量竞争力继续提高。

食品类制造业的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76.47,比2007年增长了0.27,但仍明显低于全国水平。

随着监管力度的进一步加大,2008年食品行业的产品质量符合性水平有了大幅提升。

全年共抽查了8080种产品,抽查合格率为87.4%,比2007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

新产品开发能力进一步增强,产品更新速度明显加快。

新产品销售比重从2007年的7.37%提高到7.72%。

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食品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平均由5.15亿元提高到5.80亿元。

(三)区域质量竞争力发展趋于协调2008年,全国东、中、西部区域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分别为85.04、79.72、80.04,与2007年相比分别增加了0.22、0.73、1.04。

中、西部区域质量竞争力稳步增长,与东部区域的差距逐渐缩小。

从12个统计指标看,东、中、西部区域制造业在产业集中度等方面的差距较小;东部区域在产品技术水平、质量管理水平、出口商品符合性质量、研发投入力度、新产品开发、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尤其是国际市场销售率,得分分别比中、西部区域高出20.94和21.79;中、西部区域在技术改造投入力度方面高于东部区域。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测算结果也暴露出,我国制造业的质量竞争力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并出现了一些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技术改造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连续下降。

2005年以来,我国大中型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的增速均低于销售收入的增速,技术改造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断降低,从1.79%、1.54%、1.44%下滑到1.37%。

2008年,全国大中型制造业企业的微电子控制设备比重也出现明显下降。

农副食品加工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家具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行业的微电子控制设备比重不足10%。

二是管理体系认证力度有所减弱。

受一批中小企业倒闭关停、企业兼并重组等因素的影响,全国制造业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的数量与2007年相比减少了近3万张,降幅达到14%。

三是企业拥有发明专利数增幅下降。

2008年,我国大中型制造业企业拥有发明专利数为54223件,与2007年相比增幅明显下降,从上年的50.72%下降为27.72%。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8个行业的发明专利数出现下降。

四是部分行业的质量竞争力明显波动。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家具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等行业的质量竞争力指数出现下滑,分别比2007年下降了0.29、0.35、0.68、0.98和1.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