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燃烧和灭火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化学燃烧和灭火试题
1.下列有关燃烧、灭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用水可以灭火,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氧化铁
C.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D.野营篝火时通常将木材架空的目的是使木材与空气充分接触
【答案】D
【解析】 A、物质的着火点一般是固定不变的,所以用水灭火,是因为降低了温度,使温度低于
可燃物的着火点,错误,B、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而不是氧化铁,错误,C、家用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用水浇灭,以免触电,错误,D、野营篝火时通常将木材架空的目的是使木材与空气充分接触,这样可以燃烧更旺,正确,故选D
【考点】燃烧和灭火
2.某同学在学完相关的化学知识后,走进实验室做了如下实验,请你参与并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实验A,可以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2)对于实验B,一周后观察到试管①中的铁钉上出现较多红色固体,由试管①②③得出:
铁生锈的主要条件是铁与同时直接接触。
(3)实验C是用来证明CO
2
与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溶质确实发生了反应,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为。
(4)实验D的小烧杯中无色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的现象能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答案】(1)温度达到着火点。
(2)氧气和水。
(3) CO
2 + 2NaOH = Na
2
CO
3
+ H
2
O 。
(4)红色。
【解析】(1)通过实验A,它们燃烧的快慢不相同,说明物质燃烧要达到着火点,且着火点越低,越容易燃烧;
(2)试管①中的铁钉具备的条件是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
(3)塑料瓶变瘪是因为瓶内的压强变小。
由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故塑料瓶更瘪;(4)氨水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
【考点】常见实验
3.酒精灯的活跃太小时,将灯芯拨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
其原因是()
A.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B.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C.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答案】A
【解析】可燃物燃烧的现象取决于:1、氧气的浓度,浓度越大,燃烧现象越激烈,2、可燃物与
氧气的接触面积,接触面积越大,燃烧现象越激烈,将酒精灯灯芯拨得松散些,实际上就是增大
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而空气中氧气含量一般是一直不变的,所以A正确,C错误,可燃物
的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一个属性,一般是固定不变的,所以无法提高或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所
以B、D都是错误的,故选A
【考点】燃烧的现象
4.某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图1 图2
A.图1中的热水只起到提高温度的作用
B.图2中的白磷换成红磷也会有同样的现象
C.图1中的实验不能比较红磷和白磷着火点的高低
D.图1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
【答案】D
【解析】A、错误,热水除提高温度外,还有隔绝氧气的作用;B、错误,红磷的着火点约240℃,热水约100℃,温度达不到着火点,无法燃烧;C、错误,铜片上的白磷与红磷唯一的区别就是
着火点不同,根据白磷能燃烧而红磷不能燃烧的现象,可知白磷的着火点低,红磷的着火点高;D、正确。
【考点】燃烧条件
5.野营篝火时通常将木材架空,其目的是
A.方便添加木材B.升高木材的温度
C.降低木材的着火点D.使木材与空气充分接触
【答案】D
【解析】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1)增大氧气的浓度;(2)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A、不是为了方便添加木柴.故选项错误;
B、不能升高木柴的温度,故B选项错误;
C、木柴的着火点不能降低.故选项错误;
D、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促进木柴燃烧.故选项正确;选D 【考点】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6.森林突发大火时,消防队员常使用一种手持式风力灭火机,它可以喷出类似十二级台风的高速
空气流将火吹灭.该灭火机的灭火原理是()
A.隔绝氧气B.吹走可燃物
C.降温到着火点以下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答案】C
【解析】高速空气流能够带走大量的热,可以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从而达到灭火
的目的.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7.下列事故处理的方法,正确的是()
A.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扑灭
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C.高层住房着火时,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D.发现煤气泄漏时,立即打开排气扇电源开关
【答案】B
【解析】A、为了防止触电,应先关闭用电器的电源,再用水灭火,所以错误.
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可以隔绝氧气或空气,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所以正确.
C、立即打开所有门窗,会使室内空气对流,为燃烧提供了更多的氧气,所以错误.
D、可燃性的气体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后点燃易发生爆炸,打开排气扇会产生电火花,引燃混合气体,有发生爆炸的危险,所以错误.
故选B.
【考点】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服务于生产、生活,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关乎我们
的生存、健康和社会的发展,是中考热点之一.
8.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室内起火时打开门窗通风
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C.只有含碳元素的物质才能燃烧
D.只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就能燃烧
【答案】B
【解析】A、室内失火时,打开门窗,造成空气对流,氧气量充足,使火势加大,故叙述错误;
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使油与氧气隔绝,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故叙述正确;
C、燃烧与物质是否含有碳元素没有必然的联系,例如氢气不含有碳元素,能够燃烧,碳酸钙中
含有碳元素,不能燃烧,故叙述错误;
D、可燃物在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同时,必须和氧气接触才能燃烧,故叙述错误.
故选B.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解答时要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找出正确的灭火方法.
9.下列做法不安全的是()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B.夜间发现家中煤气泄露,立即开灯查明泄露原因
C.不慎碰倒燃着的酒精灯,立即用湿布盖灭
D.进入闲置的地窖前先进行灯火实验
【答案】B
【解析】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利用隔绝氧气的方法,达到灭火的目的,故不符
合题意;
B、煤气属于可燃性气体,遇电火花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夜间发现家中煤气泄露,不能立即开灯,应该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故符合题意;
C、酒精着火,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能使酒精与氧气隔绝,又能起到降温的作用,故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因此闲置的地窖内容易聚集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供给
呼吸,所以进入闲置的地窖前先进行灯火实验,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防范爆炸的措施.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安全方面的知识,要理解各种物质的性质,要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
10.“页岩气”是未来能源的“新宠”,其主要成分是甲烷(CH
),请回答下列问题:
4
(1)甲烷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是;
(2)甲烷燃烧需要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和。
【答案】(1)3:1 ;(2)温度达到甲烷的着火点
【解析】根据甲烷的化学式可知,其碳、氢的原子个数比为1:4,可推知其元素质量比为3:1;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即有可燃物、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
物的着火点。
11.加油站、面粉加工厂都应张贴的消防安全图标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加油站、面粉工厂的空气中容易积累很多可燃性的气体或者粉尘,遇火源容易被引爆,
所以应该严禁烟火,A 为严禁停车;B 为节约用水;C 为易燃易爆物;为严禁烟火。
【考点】常见的化学标志
点评:这种题目属于常考题型,中考出现频率较高,但是难度较低,注意平时对这方面知识的积
累总结。
12.某卡拉OK歌厅的装修材料使用了许多吸音材料,如泡沫、海绵等。
它们燃烧后会产生大量
的浓烟。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泡沫、海绵是可燃物B.泡沫、海绵的着火点很高
C.燃烧的浓烟中含大量有毒气体D.着火时尽快用湿布捂住口鼻,撒向安全处
【答案】B
【解析】根据有机物的特点,结合安全常识分析判断。
A、泡沫、海绵属于有机物,具有可燃性,是可燃物,正确;
B、泡沫、海绵属于易燃物,其着火点很低,错误;
C、泡沫、海绵是有机合成材料,含有卤素,燃烧时会产生大量有毒气体,正确;
D、湿布有防毒面具的部分作用,能防止吸入燃烧产生的有毒气体和烟尘,正确。
故选B
【考点】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点评:关注生命安全是当今社会的热点,也是化学考查的重点,所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
意积累相关方面的知识,特别是生产、生活中易燃易爆物的安全问题等。
13.电影《赤壁》中有一个场景:吴蜀联军在船上装满枯枝浇足油,借着东南风向曹军驶去,接
近曹军时点燃船上枯枝弃船而走,火借风势,火船冲向连在一起的曹军木船,一眨眼,曹军水寨
已经烧成一片火海.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东南风降低了木船的着火点B.枯枝和油为燃烧提供了充足的可燃物
C.东南风为木船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D.相连的曹军木船没有及时隔离
【答案】A
【解析】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
A、着火点是可燃物的固有性质,一般是不变的,错误;
B、枯枝和油都具有可燃性,故能为燃烧提供充足的可燃物,正确;
C、东南风会加大空气的流动,故能为木船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正确;
D、由于木船连在一起,一旦起火,没法及时隔离,故会造成全部起火,正确。
故选A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点评:理解和熟记物质燃烧的条件是解题的关键,物质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
温度达到着火点及以上,③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14.某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
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
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根据燃烧的条件,结合“控制变量的方法,只允许有一个变量”来分析,能证明可燃物必
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的变量是温度(实验中用冷水、热水作为对照,且有热水的必须能够
燃烧),其它变量均相同,所以②④符合这一说法。
故选B
【考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和熟练掌握燃烧的条件,必须同时满足具有可燃物、温度达到
该物质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同时还要能熟练根据控制变量法(只允许有一个变量)进行实验。
15.用嘴吹灭燃着的生日蜡烛,利用的主要灭火原理是
A.隔绝空气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清除可燃物D.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答案】D
【解析】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为:可燃物、达到着火点和氧气,一个条件达不到燃烧便不会发生,用嘴吹灭燃着的生日蜡烛会使蜡烛周围的空气温度快速降低,所以立马熄灭。
【考点】灭火与灭火
点评:属于最基本知识点的考察,知识点通常直接来自课本,中考中常作为一个选项出现判断对错,注意记忆的准确性。
16.下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条件。
其中能够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的
一组现象是
①图1铜片上白磷燃烧②图1铜片上红磷未燃烧
③图1水中白磷未燃烧④图2水中白磷燃烧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③
【答案】A
【解析】图1铜片上白磷燃烧和图1铜片上红磷未燃烧这两组对照可以得出结论“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两组除了温度不同其他条件都相等,白磷燃烧而红磷没有燃烧说明温度达到
着火点是燃烧必须满足的条件之一。
【考点】燃烧条件
点评:属于最基本知识点的考察,知识点通常直接来自课本,中考中常作为一个选项出现判断对错,注意记忆的准确性。
17.人类生存离不开空气。
①日常生活中燃料燃烧是与空气中的(1)发生的化学反应。
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SO
2、CO
2
、
粉尘等物质带来很多环境问题,例如,引起酸雨的主要物质是(2),引起温室效应的物质是
(3)。
工业上可以用氢氧化钙悬浊液吸收SO
2生成CaSO
3
白色沉淀,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
②右图是研究空气组成的实验。
足量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这是生成的(5)(填化学式)。
红磷熄灭后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可以观察到(6),剩余气体是(7)(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答案】(1)O
2;(2)SO
2
;(3)CO
2
;(4)SO
2
+ Ca(OH)
2
CaSO
3
↓+ H
2
O;(5)P
2
O
5
;
(6)液体倒流回A中(约1/5);(7)混合物
【解析】①燃烧是可燃物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引起酸雨的物质为二氧化硫,
引起温室效应的物质是二氧化碳,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钙和水;②红磷在空气中
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打开止水夹可以观察到液体倒流回A中(约1/5),剩余气体中含有氮气、二氧化碳和稀有气体等,所以为混合物。
【考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点评:对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属于中考常考的知识点,考察较为直接,应注意回归课本。
18.化学反应提供的能量已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需要开发新的能源。
下列属于新能源的是
A.煤B.天然气C.石油D.氢能
【答案】D
【解析】煤炭、石油、天然气属于传统化石燃料,氢能属于今年刚兴起的新型清洁能源。
【考点】清洁能源
点评:关于清洁能源的考察属于中考的热点知识点,每年必出,通常在填空题中出现较多,较为
简单。
19.下列事故处理措施正确的是
A.电器着火,立即浇水扑灭B.高层住房内着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C.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D.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的电源开关
【答案】C
【解析】A 浇水扑灭会造成漏电,产生新的安全隐患;B 打开所有门窗通风会更加容易,火势会
蔓延;C 盖上锅盖可以隔绝氧气,有助于灭火;D 打开排气扇的电源开关有可能会产生火花,进
而可能引燃煤气发生爆炸。
【考点】燃烧与灭火
点评: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比如本题中的灭火常识每年必考,要求同学们具备基本的化学常识,
平时注意积累即可。
20.“纸火锅”(如图)是用纸张代替金属材料做容器盛放汤料,当酒精燃烧时纸张不会燃烧。
对此
现象,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纸张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纸张被水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
C.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纸张的着火点
D.纸张没有与空气接触,不会燃烧
【答案】C
【解析】纸张是可燃物,与空气接触,却没有燃烧,因为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纸张的着火点。
选C。
【考点】燃烧的条件。
点评: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才可以:1、有可燃物;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
可燃物的着火点。
21.Ⅰ某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
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
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Ⅱ某学习小组用相同的光亮铁钉探究铁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设计的实验如图所示:一周后观察:试管①和③中的铁钉无明显变化,试管②中的铁钉明显生锈。
探究发现铁生锈的主要条件是铁
与直接接触,其中铁钉中的A、B、C三处中处锈蚀最严重。
试管①中加入的蒸馏水
要事先煮沸,其目的是。
以上两个实验均采用的实验方法是。
【答案】Ⅰ②④Ⅱ空气和水(或潮湿空气) B
(2)除去水中的氧气控制变量对比法
【解析】Ⅰ、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两组实验能
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
Ⅱ、铁生锈的主要条件是铁与空气和水直接接触,其中铁钉中的A、B、C三处中B处锈蚀最严重,因为此处是水面,铁同时接触空气和水。
试管①中加入的蒸馏水要事先煮沸,其目的是除去
水中的氧气。
以上两个实验均采用的实验方法是控制变量对比法。
【考点】燃烧的条件;铁的锈蚀。
点评: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即有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铁锈蚀是铁与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铁的表面刷油漆、涂油、镀金属等可以防止铁锈蚀。
22.“火立熄”是一种新型的家用灭火用品。
“火立熄”接触到火焰3~5秒后炸开,释放的粉末覆盖在
可燃物上,同时放出不可燃气体,使火焰熄灭。
其灭火原理是
A.清除可燃物B.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C.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D.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答案】B
【解析】“火立熄”接触到火焰3~5秒后炸开,释放的粉末覆盖在可燃物上,同时放出不可燃气体,是可燃物与氧气隔绝而使火焰熄灭。
选B。
【考点】灭火的方法。
点评:灭火的方法有:1、撤离可燃物;2、隔绝氧气;3、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23.下列是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表示“当心火灾——易燃物质”的图标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根据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几种常见的图标含义判断。
A、图为禁止燃放鞭炮的标志,错误;
B、图为禁止吸烟的标志,错误;
C、图为“当心火灾---易燃物质”的标志,正确;
D、图为禁止堆放易燃物的标志,错误。
故选C
【考点】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各个标签所代表的含义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4.小兰发现野营篝火的火焰很小,于是将木材架空了一些,她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A.使木材与空气充分接触B.升高木材的温度
C.降低木材的着火点D.方便添加木材
【答案】A
【解析】从促进燃烧的方法角度考虑,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增大氧气的浓度和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A、将木材架空是为了让更多的空气进入,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促进木柴燃烧,故正确;
B、将木材架空不能升高木柴的温度,故错误;
C、着火点是可燃物的固有性质,故木柴的着火点不能降低,故错误;
D、这样做不是为了方便添加木柴,故错误。
故选A
【考点】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将木柴架空是为了能增大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这样才可以促进木柴燃烧。
25.(7分)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右图是探究燃烧的条件。
①依据右图实验探究分析,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②炒菜时油锅起火,应采取灭火的措施是。
A.向油锅泼水B.赶快跑开
C.用扇子向油锅扇风D.用锅盖盖紧油锅
(2)下列各图分别表示反应的微观示意
图。
图1 图2 图3
表示氯原子
表示钠原子
表示氧原子
①图1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请从粒子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②图2是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请从粒子的角度具体分析该反应能发生的本质原因。
③图3所示,向“人”字型管的左、右两端分别加入少量的浓氨水和无色酚酞溶液,塞紧胶塞,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酚酞溶液变红色,从微观粒子的角度对该现象的解释是____,根据现象说明浓氨水呈____(填“酸性”或“碱性”)。
【答案】(1)①可燃物、达到着火点、跟氧气接触②D
(2)①Cl
2+ 2NaClO
2
="=" 2ClO
2
+ 2NaCl
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及原子的质量都没有改变
②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
③氨分子运动到酚酞溶液中,使酚酞变红碱性
【解析】(1)①从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回答:由图可知,只有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热水中没有氧气),铜片上的红磷不能燃烧(温度达不到红磷的着火点),所以,燃烧必须同时具备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充分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②根据燃烧必须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分析灭火的三项措施,即:移离可燃物、或隔绝空气、或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即只要破坏燃烧的条件即可灭火,故炒菜时油锅起火,可用隔绝氧气的
方法灭火。
故选D
(2)①由图1可得知,反应前有一个由2个Cl原子构成的Cl
2
分子、两个由1个Na原子与1个
Cl原子和2个O原子构成的NaClO
2
分子,而反应后有两个由1个Cl原子和2个O原子构成的
ClO
2
分子、两个由1个Na原子和1个Cl原子构成的NaCl分子,因此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l
2+2NaClO
2
═2ClO
2
+2NaCl;
对比该变化前后,可得知:变化前有Na、Cl、O三种原子,而变化后仍为这三种原子,变化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变化前有2个Na原子、4个Cl原子和4个O原子,变化后各种原子个数仍为2、4、4,变化前后原子的个数不变,因此变化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②由图2可得知:变化前有四种微粒Na+、OH-、H+、SO
42-,而变化后的微粒为Na+、SO
4
2-、
H
2O;因此,可判断该反应发生实质为H+与OH-生成H
2
O的过程。
③构成物质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氨分子的运动较强,氨分子运动到酚酞溶液中,使酚酞变红,同时说明浓氨水成碱性。
【考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微粒观点及模
型图的应用,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点评:根据微粒的构成的差别,通过对比变化前后微粒的改变,得出变化的特点和规律,这是解
决此题的基本方法。
26.如图是为探究物质燃烧条件设计的实验.甲中的白磷未燃烧,而乙中的白磷发生了燃
烧.
(1)该实验主要探究的燃烧条件是;
(2)白磷(P
4
)燃烧的产物与红磷相同,请写出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3)如仅用该装置进行实验,验证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应做到:①白磷;②将锥形瓶B 。
【答案】(1)燃烧需要氧气;(2)P
4+5O2 2P
2
O
5
;
(3)①白磷足量;②体积五等分.
【解析】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并存:1、有可燃物,2、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题中白磷是可燃物;热水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可见该实验是为了探究燃烧需要氧气这一条
件的;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P
4+5O2 2P
2
O
5
;利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一定要保证装置气密性良好,磷的量充足,题中只要将锥形瓶B体积五等分,提供足量的白磷,
就可以验证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了。
【考点】燃烧的条件;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点评: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并存:1、有可燃物,2、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7.“火立熄”是一种新型的家用灭火用品。
“火立熄”接触到火焰3~5秒后炸开,释放的粉末覆盖在
可燃物上,同时放出不可燃气体,使火焰熄灭。
其灭火原理是
A.清除可燃物B.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C.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D.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答案】B
【解析】“火立熄”接触到火焰3-5秒后炸开,释放的粉末覆盖在燃烧物上,这样就使可燃物与氧
气隔绝,使火焰熄灭,故选B.
28.燃烧反应的利用推动了人类的进步,燃烧与我们的生活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1)关于燃烧条件探究的实验
甲图乙图
①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由此现象能得出的结论是;
②根据现象能得出燃烧需要空气(或氧气)的结论;
③乙图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式程为。
(2)燃烧与热量
①燃烧产生热量为我们所用。
化石燃料是当前人类的主要燃料,包括煤、(填字母序号)和
天然气。
A.木材 B.石油 C.酒精
②某能源物质燃烧的微观过程如下:
若“”表示碳原子,“”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该反应的生成物A应为(填字母序号)。
a.CO b.CO
2
(3)燃烧与灭火
①火灾是燃烧最常见的危害,燃烧还能引起爆炸。
破坏燃烧条件可以灭火,避免爆炸。
下图所
示的“火立熄”是一种新型的家用灭火用品。
“火立熄”接触到火焰3—5秒后炸开,释放的粉末覆盖在燃烧物上,同时放出不可燃气体,使火焰
熄灭。
“火立熄”的灭火原理是(填标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