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阅读感悟(精选22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海经阅读感悟(精选22篇)
山海经阅读感悟篇1
我和妈妈刚刚亲子共读完了《山海经》青少版,这是一部充满奇幻色彩、百科全书式的古典名著,有些地方夸张的手法,让我想起了《吹牛大王历险记》,但风格截然不同。
《山海经》从女娲补天、神农氏炎帝、精卫填海、轩辕氏黄帝、羿射九日、大禹治水等等神话故事一直讲到启建立夏朝,故事一个比一个神奇,一个比一个精彩。
书中还描写了分布于东西南北中的名山大川和名山大川中的奇异动植物以及当时被称为海内、海外的许多周边古国或部落的奇特风土人情。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当黄帝势力日渐强大超过炎帝,炎帝战败,他的部下蚩尤要找黄帝报仇时,炎帝说:“我出生入死就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而不是在战争中让百姓牺牲。
”这充分说明炎帝是个很关爱百姓的好首领。
让我感到奇特的是:北部山川中有一种鱼,长了一个头,八个身子,真奇怪;还有一种鸟,长了一个头,三只眼,四只翅膀,三只尾巴,稀奇吧!
让我感到好笑的是:南部山川中有一种鱼,身体象蛇一样,脑袋却象人,吃了它的肉人可以长命百岁。
通过读这本书让我对“凤凰涅槃”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书中说凤凰是南方群山中的一种象征吉祥的鸟,凤凰死后会周身燃起大火,然后在烈火中获得重生,并获得较之以前更强的生命力,这就是“凤凰涅槃”。
凤凰只有在天下太平时才会出现,并且只在梧桐树上栖息,怪不得生活中人们常说“家有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呢。
《山海经》是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建议大家有时间都来读读,一定会有收获。
山海经阅读感悟篇2
在暑假里,爸爸送给了我一个礼物--《山海经》。
看到了这个书名,顿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无数的景像又是山又是海的,勾起了我很
浓厚的兴趣。
但是当我看完了这本书我太震撼了。
《山海经》约成书于4000年前,它是一部先秦古籍。
分为《山经》、《海经》两大类,共18卷。
书中记载了古代的各种奇形怪状、拥有超人神通的奇灵怪兽500多个,内容包括了地理、神话、宗教等方面,也同时记载了许多具有神话传说性质的事情,在我看来称得上是一部神奇的百科全书。
里面有的怪物可以治病,有的怪物一出现会发生天灾,还有的怪物名字就是自己的叫声,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其中还有两种奇异的动物让我难忘:一种是比翼鸟,每只鸟只长了一只翅膀,所以必须得两只鸟并在一起飞才能飞的起来。
还有一种叫相柳,它长了九个头,可以同时吃九座山上的食物,凡是相柳到过的地方,都被掘成沼泽和溪谷。
在海经第六卷,海内西经记载了让我感觉十分神奇的树。
珠树:传说只生长珍珠的树。
文玉树:当然就像字面上的意思就是生长五彩美玉的树。
玗琪树:生长红色玉石的树。
还有最神奇的不死树:就是一种长生不死的树,人服食了它长生不老。
总结最后我觉得《山海经》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知识的山、知识的海,它以丰富和奇特的内容,为古往今来的人们所称道、所叹服。
所以要想学习和探索中国的历史在我看来不可不读《山海经》。
山海经阅读感悟篇3
研究古典文化,感受古文魅力——读《山海经》有感
第一次知道《山海经》这本书是在那年热播的《轩辕剑》里,里面的角色“书香”是“书妖”原型就是《山海经》这本古籍,当时看到就觉得很惊奇,书香什么都知道,后来上网查了《山海经》才知道这是一本这样神奇的书,后来,就一直想看,但一直没机会。
又一次,一个偶然的机会,看了这本书。
全书共分有四个部分,依次是《藏山经》、《海外经》、《海内经》和《大荒经》。
《藏山经》主要记载山川地理,动植物和矿物等的分布情况;《海经》中的海外经主要记载海外各国的奇异风貌;《海内经》主要记载海内的神奇事物;《荒经》主要记载了与黄帝、女娲、大
禹等有关的许多重要神话资料。
文字晦涩难懂,记录一个事物往往只用两行字,却要你用很久的时间思考这到底是什么东西,有的时候甚至五个字中三个都不认识。
不过也就是那个时候我明白了,《山海经》也就只是《山海经》,没有人可以证实它是否存在,一切都是荒谬的,这种神物本不应该存于世上……没有任何人可以知道这本书的来历,少有人去深究,却又有很多人去努力的证实其存在的真实性。
不过即使验证了又能如何,既然已经知道了股市文化中明显的夸大成分,剔除也是剔除不清的。
我们只能从这些文字、图画中去尝试窥视古人生活的情景,他们的文化,他们的历史,他们的科学……
这本书我看了很多遍,每一次看他都能获得新的知识。
即使是这样,有些人的生平却会被我弄的一团糟,会不停质疑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不过质疑归质疑,我自己无法解释。
我只是沉浸在古人思想的空间中,去用心来看他们用心书写的图画,那种钦佩感会油然而生。
而古人那种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真是让我感到吃惊,这大概就是我们心心念念寻找的所谓的创新吧!可是时间确实改变了一切,我们那些美好的东西却被遗失在了那里。
《山海经》是古人智慧的凝结,这本看似平凡的书却一点也不平凡,它是中国特有的,是中国历史的一种传承。
它怪,它奇,它内容天马行空。
但又因为现代科技的发展,它似乎被我们遗弃了,中国的古老文化逐渐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山海经》这本经典怎么能消失呢》我们或许可以静下心来去读一读它,它的魅力,它的文化是使我们终身受益的。
山海经阅读感悟篇4
《山海经》约成书于4000年前,作者原为夏禹、伯益。
全书分为《山经》、《海经》两大类,共18卷,3.1万字。
书中写了各种奇形怪状、拥有超人神通的奇灵异兽450多个,内容有地理、历史、植物、动物、矿物、医药、鬼神、祭神祭祀、氏族部落等很多方面。
我之所以这么喜欢《山海经》这本书,是因为里的怪物很奇怪,有的怪物可以治病,有的怪物一出现会发生天灾,有的怪物名字就是自己的叫声。
最奇怪的是在我心中印象比较好的西王母竟然是长相像人,却长有豹
子的尾巴,老虎的牙齿,善于长啸,篷头乱发,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其中还有2种奇异的动物让我难忘:何罗鱼——它住在一座谯明山上。
谯水就是从这座山里发源。
它长着十个身子,却只有一个脑袋,它发出的声音就像狗叫,人如果吃了它的肉,可以治好痈肿病。
化蛇——阳水发源于中部的阳山。
阳水中有很多化蛇,它长着人一样的面孔,豺一样的身子,还有一对鸟一样的翅膀,并且能像蛇一样爬行。
它发出的声音如同人的呵斥声。
少开口发音,这种动物很少开口发音。
一旦发音就会招来滔天的洪水。
纵然你的想象力在丰富,你看到《山海经》中描述的景象、动物你还是会大吃一惊。
展现于你面前的,是一个奇异花草、猛兽妖物遍布的神奇地方:招摇山上有多姿的桂树与美丽的玉石;吃上一口祝余,带上一株迷谷,你可以踏上不迷路、不饥饿得旅途;小心即翼山上那些蝮虫和怪蛇,还有什么狸力,可不是你家的小猪,叫声像狗,不要惹他。
许多听也没听过的山名、水名、树名,尤其是那些名字奇特的妖怪,都让人惊奇。
说来是神化,但先人怎能将其记录的如此生动形象,不免让人产生对于另一个世界的联想。
读完这本书让我感觉到了中华悠久的历史。
山海经阅读感悟篇5
暑假里,我读了很多书,不过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山海经》了。
提到《山海经》,肯定有很多人会想:哎?这书名好熟悉啊。
可是就是不知道是啥。
刚开始我也有这种感觉,不过读了以后就明白了。
《山海经》包含了地理、历史、神话、宗教、民族、植物、动物、矿产、医药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是一部想象力非凡的上古百科全书。
书中记载的生物几乎是世上没有的,但也有一些是和动物很像的。
比如“闾”像羊,“黾”像青蛙等。
为什么我会记得那么清楚呢?因为里面记载着许多奇形怪状的生物,光想想就好笑。
比如“酸与”,它有三条腿,二对翅膀,六只眼。
三条腿,走路要怎么迈步呢?二对翅膀,飞行会不会操作不过来呢?
现在,有些文章中的“老饕”,就是出自《山海经》里的“饕餮”。
它曾经把自己的身体吃了。
现在人们用它来形容资深吃货以及懂吃的人。
读了《山海经》,我惊喜地发现: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嫦娥奔月,这些语文书里出现过的神话传说故事,全出自《山海经》呢!
这真是一本奇妙的书,丰富的想像力,各种奇思妙想,让人捧起这本书就欲罢不能。
山海经阅读感悟篇6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鲁迅小时候和阿长在一齐的故事,它真实的表现出长妈妈的性格特点,也无不充满着鲁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长妈妈是一位经历沧桑的人,她不仅仅迷信,而且还有麻烦的礼节。
她有许许多多鲁迅并不喜欢的习惯,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之后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
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再加上当鲁迅明白是她“谋杀”了那只隐鼠,使鲁迅对她不仅仅仅是烦厌,还有憎恶!直至之后,长妈妈帮鲁迅买了他梦寐以求的《山海经》时,对长妈妈产生了敬意。
关于《山海经》,鲁迅只是随口的说说罢了。
但没想到大字不识一个的长妈妈竟用自我的钱买了《山海经》。
正如鲁迅说的有些事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长妈妈,这个劳动妇女,朴实善良的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长妈妈并不是是很好看,但这并不能掩饰她的淳朴善良和待人真诚。
长妈妈的离去令人怀念,但鲁迅连她的姓名都不明白,使他感到惭愧。
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在我们的身边默默的陪伴,或许他们的一些行为使你感到厌恶,但他们对我们的爱却是那么的浓,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快乐与幸福。
就你的老师一样,他会毫不留情的指出你的错误;就像你的家长一样,整天的对你絮絮叨叨;就像你的朋友一样,逼你做一些对你有益但你又不喜欢的事。
珍惜你身边的每一个人,不要到失去了才后悔。
珍惜他人对你的爱就是珍惜你自我。
当他们对你提出意见时,不要忘了说一句“多
谢”。
牢记你身边的每一个人,牢记他们对你的爱,对你的好。
这样才不会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
山海经阅读感悟篇7
今天晚上,我和妈妈亲子阅读了《》里面的内容:“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
还一起阅读了《黄香温席》和《药圣孙思邈》这两个故事,《三字经》我很早就会背诵里面的内容,但并没有理解里面的意思,这次阅读让我有了更深的理解,古人非常重视孝道,孝顺父母,尊敬师长,是每个人都应该要做的事情,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还能干成什么事情呢?
我一定要学习他们,孝敬我的父母,和弟弟友爱相处,我原来有的时候会不听父母的话,让他们生气,还经常和弟弟发生争执,不懂得让着他,我觉得这样很不应该,我要改正过来,做一个尊老爱幼,懂得孝顺的好孩子。
山海经阅读感悟篇8
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下,耸立着由不同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上层建筑。
”在《诗经》产生的年代,我们的先人在自然条件相当艰苦的黄河流域以宗法制度为核心建立起一个农业社会。
这个社会为了生存发展,需要强大的集体力量,需要内部秩序的稳定与和谐,而相应地需要抑制其社会成员的个性自由和与之相联系的浪漫幻想。
正是在这种“生存的社会条件下”,形成了《诗经》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并且,由于中国——尤其中原社会的基本特点维持甚久,作为中国文学重要起点、又被奉为儒家经典的《诗经》,其特色对于后代文学的影响,也就非常之深远。
《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
除了《大雅》中的史诗和《小雅》、《国风》中的个别篇章外,《诗经》中几乎完全是抒情诗。
而且,从诗歌艺术的成熟程度来看,抒情诗所达到的水准,也明显高于叙事诗。
而与《诗经》大体属于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却完全
是叙事诗。
正如荷马史诗奠定了西方文学以叙事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
以后的中国诗歌,大都是抒情诗;而且,以抒情诗为主的诗歌,又成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样式。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所谓“赋”,用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大体在《国风》中,除《七月》等个别例子,用铺排陈述的较少;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
汉代辞赋的基本特征就是大量铺陈。
虽然从《诗经》到汉赋还间隔许多环节,但说其原始的因素源于《诗经》,也未尝不可。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
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兴”字的本义是“起”。
《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总之,《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文心雕龙·物色》)。
但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
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
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
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这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过,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
国风中对
语气词的驱遣妙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
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
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
山海经阅读感悟篇9
“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一直都很喜欢这句话,因为它不是从前那天真到可耻的誓言,而是我们心里曾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唱过的歌谣。
唯美中带有一点凄凉,让人回味无穷!
轻轻地翻开《诗经》那本冰封的古书里,蕴藏着厚重的感悟。
静静地读着悠扬的,饱含着的是哀婉与凄艳。
细读这本书,你会发现,豪放是外骨,忧伤才是灵魂。
思无邪只不过是在陶冶上次未完成的梦。
每次读完这本书时,我总会做笔记,因为这本书浓缩了太多太多世人的智慧与思潮。
每次读完这本书时,我总会悄然落泪,因为它给予我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让我懂得了真谛,学会了去面对,去等待。
如果说诗三百是前人要我们明白得到,那么后人也应该懂得珍惜。
这本书里记录着许许多多地寂寞和不舍之情,总演绎着悲剧,但它叙述的令人惊叹不已。
也许是这样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瞧这动人的描写,清澈如泉水,艳的让我想起了一位绝代佳人--息妫。
她被世人称之为“桃花夫人”,因为她长得犹如桃花般娇艳欲滴,静婉美约,容貌绝伦,可她的命运却不堪回首,他的.艳美而亡三国,她的薄命如花,她的倾国容貌,都使后人无法忘记。
可是,桃花夫人又何止息妫一个?红颜薄命的佳人数不胜数!再看看,诗经里的“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很短的一首诗,但却情意深长,悼亡之音沸腾在诗中蔓延。
这就是《邺风·绿衣》。
起初还不能理解透彻思无邪这种一点点的玩世不恭,又有一点点的心花摇曳的感觉。
我总说黛玉太悲切了,看人生如此的悲观绝决,现在才知道她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未有宝钗的任性激昂。
思无邪,一本前人着传,
后人追捧的书,其实它也有令人沉寂的地方。
欲望总会占领人心的某些领域,但并非无法触碰。
当我们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来人世间为了什么,一切就会清楚了。
经典之作,固然有经典之处,而《诗经》却恰恰写尽了人心所向,世间所恼。
这是一本受益终身的良书,它沉浸在人类内心深处,并得到永恒! 山海经阅读感悟篇10
《三字经》里面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孔融有七个兄弟,他排行第六位。
四岁时,他就已经懂得谦让之礼了。
有一天,邻居给他家送来一筐梨,孔融从容地选了一个小梨,把大梨让给了哥哥们吃。
大人问孔融为什么挑小梨呢?他回答说:“诸兄年长,正宜用大的。
我乃小弟之辈,年尚幼小,自应取小,‘犯上’不妥。
”这个故事被广为传颂。
这个故事对应的三字经是: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三字经》让我在愉悦的阅读氛围内汲取知识养料;精彩的内容配以精美的插图,给我带来美的视觉享受。
我相信这本书不仅可以激发我的阅读兴趣,还可以丰富我的内心世界,提高我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从而达到启迪智慧和净化心灵的作用,愿这本书成为父母教育我的得力助手,成为我成长中的好朋友!
我真诚地希望我能与经典同行,收获知识,获取快乐。
山海经阅读感悟篇11
我们上小学的时候,校园发给我们一本《三字经》。
我打开一看,就读了起来。
但是不管我怎样读就是不懂里面的意思,之后经过老师的讲解,我这才明白《三字经》中的意思。
从那以后,我就越来越喜欢读这本书了。
因为它告诉我许多学习和做人的道理,这些大道理令我深受感触。
“幼不学,老何为”呢?所以我们此刻要勤奋学习、刻苦钻研。
“人不学,不知义”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不努力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
读书时,务必懂得“学则智,不学愚,有不满,则进步”……
书上还有“勤有功,戏无益。
节旨在,宜勉力”。
这两句已成为我的,它的意思是:勤奋好学的人务必事业有成;游手好闲、不求上进
的人是没有作为的。
我常用这两句告诫自己:抓紧眼前的光阴,好好的学习。
我也常想起这样一个故事:李白从小聪明,但不喜欢学习。
一天,他逃学去玩时,见到一个老奶奶在磨一根铁杵。
李白问:“老奶奶,您磨铁杵做什么呀?”老奶奶说:“我要把它磨成绣花针。
”李白疑惑地又问:“这么粗的铁杵能磨成针吗?”老奶奶说:“只要我每一天不停地磨,铁杵务必能磨成针。
”李白听了,后悔自己贪玩而浪费了读书时间。
从此,李白立志努力读书,之后成为大诗人。
李白的故事教育我学习要勤奋,要持之以恒。
经过读《三字经》我明白了:学习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而不是让别人去为你努力。
学习是需要有耐心的,总有一天你会从那里面脱颖而出。
读了《三字经》后,我更喜欢这本书了,因为我还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比如说:“做人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做人要厚道,尊敬父母,有意志力和奋斗力,要有高尚情操等好的品质。
《三字经》真是我的好老师、好朋友!
山海经阅读感悟篇12
妈妈给我买了本三字经,三字经中含有古代人民的智慧,让后人悟如何做人的道理。
三字经中有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一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于后天的成长过程中,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三字经中还有这样的诗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意思很清楚,一块玉石不经雕琢是不能成为一件玉器只是一块玉石。
人不学习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合适什么是不合适。
而“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意思是说:孩子小时应特别注重三个方面的学习:亲近良师、亲近益友,要学习礼貌懂规矩!通过学习这些诗句,给我们讲了怎样做人的道理,教育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养成优良的品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才能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富强。
山海经阅读感悟篇13
满篇似乎是细密的叙述,似乎充满了一些小小的不满,小小的责
备,却又隐约透着那些不易察觉到的,细小的怀念。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
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母亲听到我多回诉苦之后,曾经这样地问过她。
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一些空席。
她不开口。
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
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
”
一句“我实在不大佩服她”引出了长妈妈的琐碎与“不良”睡姿,长妈妈确乎是个乡野随便的妇人。
“大”字的睡姿,心也是大大的。
长妈妈信神,重运气。
在那个年代,冥冥中的神灵或许是唯一的一种安慰,一种寄托,一种庆幸。
“她常常对我讲‘长毛’。
她之所谓‘长毛’者,不但洪秀全军,似乎连后来一切土匪强盗都在内,但除却革命党,因为那时还没有。
她说得长毛非常可怕,他们的话就听不懂。
我那时似乎倒并不怕,因为我觉得这些事和我毫不相干的,我不是一个门房。
但她大概也即觉到了,说道:‘象你似的小孩子,长毛也要掳的,掳去做小长毛。
还有好看的姑娘,也要掳。
’ ‘那么,你是不要紧的。
’我以为她一定最安全了,既不做门房,又不是小孩子,也生得不好看,况且颈子上还有许多炙疮疤。
‘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
‘我们就没有用处?我们也要被掳去。
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长妈妈就这样调侃似的叙说了那段纷乱的生活,一切的屈辱与恐惧。
”
迅哥儿迷起了《山海经》,却求告无门,便告诉了长妈妈——“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