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随堂测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北魏孝文帝改革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包括()
①前者属地主土地所有制②后者以前者的实施为基础
③前者规定土地不得买卖④前者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设立“三长制”,推行“均田制”是对下列哪次改革的描述()
A. 伯利克里改革
B. 商鞅变法
C. 梭伦改革
D. 孝文帝改革
3.据《魏书·文明皇后冯氏传》记载:“(冯太后)性聪达,自入宫掖,粗学书计。

及登尊极,省决万机……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是以威福兼作,震动内外。

”由此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有()
①冯太后聪颖惠达②冯太后做事果断,具有雄才大略
③冯太后的“登尊极”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④冯太后精通汉族文化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4.据《魏书·高宗纪》载:北魏初年官吏多“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

为改变这种状况,孝文帝在改革中()
A. 设立三长制
B. 推行均田制
C. 实行俸禄制并整顿吏治
D. 推行新的租调制
5.北魏推行的均田制()
①确认受田农民对国有土地的占有权和使用权②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③有利于黄河流域农业和生产的恢复与发展④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民族大融合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②③
6.关于孝文帝改革中傣禄制的评述正确的是()
A. 是世界最早给予官吏物质补贴的
B. 是孝文帝整顿吏治的重要措施
C. 能从根本上解决官吏的贪污
D. 每月发放一次俸禄
7.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有()
①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深②平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
③平城经常受到北方强敌柔然的骚扰④洛阳是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8.北魏征服中原时,遇到了许多豪强地主建立的“坞堡”,它们“或百室合户,或千丁共籍”,并拥有武装。

面对这种情况,北魏统治者采取的策略是()
A. 铲平豪强地主,消灭割据隐患
B. 实行宗主督护,构建基层政权
C. 广泛发动农民,消灭豪强地主
D. 严令地方官员,孤立豪强地主
9.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

礼仪富盛,衣物殷阜。

”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A. 隋朝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B. 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
C. 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 北魏迁都洛阳后,促进了洛阳的繁荣兴盛
10.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这表明孝文帝()
A. 摒弃了鲜卑族的传统习俗
B. 注重对汉文化的研习
C. 改革了鲜卑族传统教育方式
D. 重视推广先进的文化
1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 采用汉族先进文化
B. 学习汉族统治政策
C. 发展经济
D. 巩固统治
1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开始采用汉族的先进文化进行统治,其措施主要有()
①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②推行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
③重用汉族儒生④兴办太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3.孝文帝曾说:“礼乐之道,自古所先,故圣王作乐以和中,制礼以防外。

”为此他()A. 模仿汉族官制,将北魏官制定为九品B. 恢复汉族的礼乐制度
C. 继承鲜卑族的祭祀礼仪
D. 推广汉族的音乐和礼仪
14.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看法不一。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风。

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
A. 均田制
B. 三长制
C. 整顿吏治
D. 汉化政策
15.下列不属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加速政权封建化的措施的是()
A. 制定官吏俸禄制,地方实行三长制
B. 兴办太学等学校,教授儒家经典
C. 废除鲜卑族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礼仪制度
D. 修订律令,废除一些带有奴隶制成分的落后残酷刑律
16.(公元499年,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卿等何为而违前诏?”这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最大的障碍是()A. 人的传统观念 B. 北魏中央官员不作为
C. 洛阳的地理环境
D. 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
17.把鲜卑与汉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的措施是()
A. 讲汉话
B. 改汉姓
C. 通婚姻
D. 改籍贯
18.北魏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发生了变化,重点转向了()
A. 制度革新
B. 移风易俗
C. 建设洛阳
D. 学习汉族文化
19.《魏书·食货志》载:“魏初至于太和,钱货无所流通,高祖(元宏)始诏天下用焉。

”对此材料反映的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
A. 鲜卑族从孝文帝改革后进入封建社会
B. 北魏政府一直重视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北魏前期商业一度萎缩,孝文帝时有所恢复
D.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20.北魏孝文帝曾对当朝的一项改革措施加以总结:“雄擅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

”这项改革措施是()
A. 实行井田制
B. 设立三长制
C. 推行租调制
D. 实行均田制
21.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南朝梁武帝派大臣陈庆之出使北魏,他在宴会上大言不惭:“魏朝甚盛,犹曰五胡。

正朔相承,当在江左”,言词中充满对北魏的蔑视,自以为长江以南才是“正朔”的所在。

但是当他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回到梁朝后观点大变:“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承认南朝自愧不如。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二、孝文帝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特别是孝文帝大定姓族,移植门阀士族制度,在经济利益上一味向鲜卑贵族让步,这对尚无文化积淀可言的鲜卑贵族来说,无疑是给了他们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

凡此种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

——摘编自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陈庆之在出使前后对北魏的看法有何变化,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北魏社会变化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有什么差异?你是否同意材料二的说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B2.D3.A4.C5.A6.B7.A8.B9.D10.B11.D12.D13.B14.D15.A16.A17.C18.B 19.C20.D
21.(1)变化:从蔑视北魏野蛮落后到承认它礼仪兴盛
原因:孝文帝改革,北魏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2)差异:材料一肯定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发展进步,材料二认为全面汉化的改革导致北魏的速亡。

同意:全面的汉化消磨了北魏政权的活力,滋生腐败,加速了北魏政权的灭亡。

不同意:经过孝文帝改革,北方经济逐渐恢复,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