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动脉尖综合征23例临床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23例临床分析
杨小辉
刘红龙
(五四一总医院,山西运城043800)
【摘要】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以及治疗,提高对该疾病的认
识。
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对我院2015年6月—2017年12月住
院23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好发于中老年患者,主要病因是动脉
栓塞和血栓形成,危险因素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房纤颤、脑梗死史、吸烟等。
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突发眩晕或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皮质盲或偏盲、肢体运动障碍。
结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预后差,病死率及致残率高。
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能提高生存率和减少致残率,在治疗时间窗内溶栓能明显改善预后。
【关键词】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表现磁共振成像
治疗
DOI :10.19435/j.1672-1721.2018.35.103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 ,TOBS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最早由Caplan 在1980年提出。
该病发病率较低,但病情危重,病死率及致残率高,早期诊治能明显改善预后。
本研究收集我院2015年6月—2017年12月住院23例TOBS 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以及治疗,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共23例,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41岁~83岁,平均年龄56.9岁。
既往有高血压17例(73.9%);高脂血症11例(47.8%);糖尿病7例(30.4%),均为2型糖尿病;心脏病史11例(47.8%),其中合并心房纤颤8例;有缺血性脑卒中史6例(26.1%),其中4例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吸烟史13例(56.5%);饮酒史4例(17.4%)。
所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除外头颅创伤或心脏手术引起的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血管痉挛导致的脑梗死。
1.2
临床表现
本组患者中出现意识障碍13例
(56.5%),其中意识障碍反复发作者3例;眼球运动障碍14例(60.9%);瞳孔异常10例(43.5%);偏盲或皮质盲5例(21.7%);眩晕伴恶心、呕吐8例(34.8%);共济失调4例(17.4%);肢体运动障碍9例(39.1%),均为偏瘫;感觉障碍3例(13.0%);单侧或双侧病理征阳性13例(56.5%);语言障碍6例(26.1%)。
1.3
影像学检查
本组23例患者均行头部CT 或MRI 检
查,均发现有2处或2处以上的梗死灶,同时累及幕上和幕下脑组织,2例患者行头颅CT 检查,21例行头部MRI 检查,从发
病到检查完成的时间1.5h~10d 。
23例患者共有梗死灶113个,平均每例患者4.9个,最多有7个。
其中丘脑16例(69.6%)、中脑14例(60.9%)、小脑11例(47.8%)、枕叶10例(43.5%)、颞叶6例(26.1%),桥脑2例(8.7%)。
2例患者行CT 血管造影(CTA )和1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证实基底动脉尖血管2cm 范围内有狭窄或闭塞病变情况。
1.4
治疗及预后
本组所有患者均按缺血性脑卒中治疗
原则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防止动脉硬化、改善侧支循环,脑保护、清除自由基等对症支持治疗。
其中2例在脑梗死治疗时间窗内给予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 )溶栓治疗。
经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16例,加重3例,死亡4例(17.4%),死亡原因:3例为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1例为肺部感染。
2
讨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最早由Caplan [1]在1980年提出,是一种
特殊类型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为各种病因所致的以基底动脉尖端及其分支的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的以中脑、丘脑、小脑、枕叶和颞叶不同程度损害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由于其特殊的解剖结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突发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病灶对侧偏盲或皮质盲,无明显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主要病因是脑栓塞,约占61.5%,其次是脑血栓形成、血流动力学改变、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闭塞、动脉畸形等。
本组23例TOBS 患者中有心房纤颤者8例,考虑为心源性脑栓塞,其余15例患者中1例既往无“心脏病”史,做血管影像学检查提示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狭窄和斑块形成,考虑可能为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所致,而其余病例中有6例突然起病,迅速出现意识障碍或眩晕,无明显前驱症状,也应考虑为脑栓塞;其余8例患者安静或睡眠中起病则为脑血栓形成。
有文献研究显示:药物滥用在年轻的卒中患者中多见,所观察到的药物滥用现象是年轻人卒中发生率增加的原因[2]。
本组病例中有高血压17例(73.9%);糖尿病7例(30.4%),高脂血症11例(47.8%)、心房纤颤8例(34.9%)、吸烟史13例(56.5%)。
本组患者中吸烟者有13例,与我国目前控烟效果不理想有关;有心房纤颤者8例略比糖尿病者高,可能和该病病因主要是脑栓塞有关。
但有文献报道TOBS 患者危险因素与其他脑梗死无明显差别[3]。
影像学检查是TOBS 诊断的重要依据,本组病例中丘脑16例(69.6%)、中脑14例(60.9%)、小脑11例(47.8%)、枕叶10例(43.5%)、颞叶6例(26.1%),桥脑2例(8.7%)。
多部位、多种组合,幕上和幕下可被同时累及,符合TOBS 影像学特点。
梗
作者简介:杨小辉,男,硕士,主治医师。
经验交流
我校教职员工健康体检情况分析
王红兰
(晋中学院,山西晋中030619)
【摘要】目的通过对学校教职工健康体检,了解教职工
健康状况,做到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方法
采集2017年
教职工体检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找出发病率较高的疾病病种,分析原因,为进一步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结果甲状
腺结节为体检诊断第一位;幽门螺杆菌阳性为体检阳性体征第
一位。
结论
职工常见病发病率较高,应加强健康教育,改变不
良生活习惯,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学校教职工健康体检
结果分析
健康状
况
DOI :10.19435/j.1672-1721.2018.35.104
为了全面了解掌握我校教职员工健康状况,保障教职工身体健康,做到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为制定教职工常见病防治对策及改善教职工健康状况提供科学依据,2017年10月11日—28日,组织全校教职工(包括离退休职工)进行了健康体检,现将其结果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体检对象2017年进行健康体检的教职工共计
1111名,其中男472名,女639名;年龄26岁~89岁。
1.2
方法
体检者前3d 内常规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及过
多食用肉类、动物内脏等,勿饮酒,避免剧烈运动。
体检前1d
作者简介:王红兰,女,本科,副主任医师。
死病灶分布以丘脑、中脑最多见,其原因是供应中脑和丘脑的血管均为大脑后动脉发出的深穿支,较为细小,闭塞后侧支循环较难建立,故中脑和丘脑缺血后很容易出现梗死[4]。
颅内外血管检查可显示病变血管闭塞或狭窄的程度,有助
于确定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或病因。
Lev 等[5,6]研究发现,
CTA 在检测颅内血管闭塞方面,敏感性为92%~100%,特异性为82%~100%,特别是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
DSA 是公认的诊断血管性疾病的金标准。
本组2例患者行CTA 和1例患者行DSA 证实基底动脉尖血管2cm 范围内有狭窄或闭塞病变情况。
TOBS 患者预后不良,病死率和致残率高,甚至长期处于植物生存状态。
有国外文献报道本病的严重致残率为23%,病死率为42%[7]。
本组患者中死亡4例(17.4%),死亡原因:3例为中
枢性呼吸循环衰竭,1例为肺部感染,病死率较文献报道低,与目前对该病的认识加强,早期及时诊断和治疗相关。
该病的治疗与一般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基本相同,根据患者不同的病因、发病机制、发病时间、病情程度和基础疾病等制定个体化和综合性治疗方案,经循证医学证实确切有效的治疗措施有以下四种:卒中单元、超早期溶栓、抗血小板治疗和早期开始的正规康复[8]。
一项新的系统评价证实,卒中单元与普通病房相比能显著降低卒中患者的病死率、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与性别、年龄、
卒中亚型和严重程度无关,且治疗费用更有优势[9,10]。
有研究表
明,在超急性期(6h 内)内积极应用溶栓治疗,必要时行连续血管内机械血栓清除术,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11]。
对TOBS 要有足够的认识,早期诊断并采取有效的综合治疗,有条件时建立卒中单元,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BANDERA E ,BOTTERI M ,MINELLI C ,et al.Cerebral blood flow threshold of ischemic penumbra and infarct core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a systematic review [J].Stroke ,2006,37(5):1334-1339.[2]
DE LOS R íOS F ,KLEINDORFER D O ,KHOURY J ,et al.Trends in substance
abuse
preceding
stroke
among
young
adult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J].Stroke ,2012,43(12):3179-3183.[3]
NONENT M ,SERFATY J M ,NIGHOGHOSSIAN N ,et al.Concordance rate differences of 3noninvasive imaging techniques to measure carotid stenosis in clinical routine practice :result of the CARMEDAS multicenter study[J].Stroke ,2004,35(3):682-686.[4]
AMARENCO P ,HAUWJ J.Cerebellar infarction in the territory or the superior cerebellar artery :a climicopathologic study of 33cases [J].Neurology ,2005,40(9):13-83.[5]
LEV M H ,FARKAS J ,RODRIGUEZ V R ,et al.CT angiography in the rapid triage of paients with hyperacute stroke to intraarterial thrombo1ysis :accuracy in the detection of large vessel thrombus [J].J Comput Assist Tomogr ,2001,25(4):520-528.[6]
LEV M H ,SEGEL A Z ,FARKAS J ,et al.Ulility of perfusion-weighted CT imaging in acut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troke treated with intra-arterial thrombolysis :prediction of final infarct volume and clinical outcome[J].Stroke ,2001,32(9):2021-2028.[7]
AMOLD M ,NEDELTCHEV K.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predictors of recanalisation and outcome of 40patients with acute basilar artery occusion treated with intra-arterial thrombolysis [J].J Neurosurg
Psychiaty ,2004,6(75):857-862.
[8]樊东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治[J/CD].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
版),2012,4(4):1-3.[9]
DONNAN G A ,FISHER M ,MACLEOD M ,et al.Stroke [J].Lancet ,2008,71(9624):1612-1623.
[10]EPIFANOV Y ,DODEL R ,HAACKE C ,et al.Costs of acute stroke care
on regular neurological wards :a comparison with stroke unit setting[J].Health Policy ,2007,81(2-3):339-349.[11]
PFEFFERKORN T ,MAYER T E ,OPHERK C ,et al.Staged escalation therapy in acute basilar artery occlusion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and on-demand consecutive endovascular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preliminary expefience in 16patients [J].Stroke ,2008,39(5):
1496-1500.
(收稿日期:2018-09-27)
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