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诲人不倦》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诲人不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愤、悱、与、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把握变式句的特点和作用,并积累文中的成语。
2.分析孔子“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领悟其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愤、悱、与、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把握变式句的特点和作用,并积累文中的成语。
2.分析孔子“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领悟其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庄子·杂篇·渔父第三十一》中有言:“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
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幻灯展示)
这座坐落在泗水旁的曲阜孔庙中的杏坛,也许是中国最为动人的景致了。
它是路,无尽头地延续并日益宽广着中国历史的命脉。
它又是一座使这条命脉始终沸腾着青春活力的熔炉,锻造着也拓展着天下教师与学生的智慧与情感。
有了这座杏坛,原本只有官员与百姓的人世上,便多出了一群叫做“知识分子”的人们。
当然,这座杏坛更是一种永不涸竭的源头,潺潺地,便洇湿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心灵,并使这种潮湿,氤氲成河流,湖泊,山峦,或森林。
于是世界就热闹了,也有了味道。
孔子,从此也就成了中国人世世代代再也无法回避的存在与话题。
(学生齐读)
二、解题切入
问:课题“诲人不倦”是我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在课文中出现在第几章?具体怎么解释?
明确: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7·34)
孔子认为自己不是超凡入圣的人,也不是仁人君子,但只是学而不厌,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罢了。
学而不厌,为之不厌,是智者的表现,诲人不倦是仁者的风范。
公西华说得好,“这正是我辈弟子无法达到的人生境界。
”我也深有同感,一方面我感到很惭愧,因为我常常是感到诲人有倦。
你们看老师,常常面有菜色,带着心理和生理疲倦;另一方面又感到教书育人是神圣的,庄严的。
它是一种事业,我们再疲倦也要坚持下去。
三、整体感知
“诲人不倦”是本文的总纲,一个“诲”字可以贯穿全文,围绕“诲”字补充成分,可以有:
明确:谁诲,诲谁,为何诲,诲什么,怎么诲。
活动一:全文共15节,请通过朗读感知它们分别是教育的哪个方面。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准语气。
四、文本研习
通过刚才的感知,我们确定了教育的作用、教育的对象、教育的内容、教育者的素养和教育原则、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教育原则和方法,这是延续千年师生共有的思想,让我们通过读论语来读现代读自己。
活动二:选择7.8,5.9,1.15,3.8四章中的其中一章品读,概括其中的教学方法并思考其现实意义,可结合课后链接和现代教育思想及经验。
明确:1.启发式教学(7.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说文解字》中“愤”和“悱”的字形和字义分别是:懣也。
从心賁聲;
:口悱悱也。
从心非聲。
它们都是竖心旁,是人的心灵一块,都是形容学生追求知识的一种急切的心理状态。
学习的过程就是心灵的过程,所以做老师的要有尊重学生的心。
举反面事例:《天龙八部》中无崖子将内功全部灌注给虚竹。
解读“复”的含义:参考译文中解释为“不再教他”,结合你在课堂上的关注和“诲人不倦”的内涵,你有更准确的理解吗?
明确:可解释为“重复”。
重复地教危害很大。
2.激励式教学法(5.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
吾与女,弗如也。
”
问:“吾与女”中的“与”你怎么理解?
列举“与”在文言文中常见的义项和举例:
①给与、授予(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
②结交(失其所与,不知。
)
③帮助(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
)
④和、同(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天下者……)
⑤同“欤”,句末语气词(无乃尔是过与?)
明确:在“吾与女”中,“与”可以有两种解释:赞同;和,分别可以这样解读:吾与女弗如也:此与字有两解。
一谓我与汝均不如。
一谓我赞许汝能自谓弗如。
此当从前解。
孔子既深喜颜渊之贤,又喜子贡能自知弗如,故曰:「我与汝俱不如」,盖亦以慰子贡。
或曰:孔子无常师,好古敏求,集其大成,可谓艰矣。
颜渊得之于孔子,不俟旁求。
又其天姿高,过此以往,殆不可测。
孔子自言不如,乃要其将来。
此弥见圣人之谦意。
此章不仅见孔门之多贤,亦见孔子之胸襟,与其当时心情之欢悦。
两千五百年前一大教育家之气象,与夫其师弟子间一片融和快乐之精神,尽在目前矣。
(钱穆《论语新解》)
解释为“赞同”时的理解:一是子贡真的非常佩服颜回,二是孔子和子贡之间的关系可以无话不说,关系非常好。
孔子非常了解子贡的性格,才可以这样说。
孔子确实对颜回是非常赞赏的,论语里赞美颜回的话很多,颜回确实要高出其他学生。
比如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学生被人围困,断了粮食,很多学生都生了病,大家的情绪都很不好。
孔子知道这个时候要找学生谈话了,第一个子路进来。
孔子说我们为什么会这样狼狈,子路说大概我们的主张还没有达到仁和智,子路对主张发生了动摇。
孔子没有任何说法,子贡进来,子贡说可能老师的道太高大了,一般人都达不到,意思是我们能不能降低一点我们的标准。
孔子说子贡啊,你的理想太低了,不够远大。
颜回进来说不是我们的道,主张有问题,是社会有问题。
如果主张有问题,那是我们的羞耻,这个社会有问题就不是我们的羞耻,道之不行反过来正表现了君子的。
你看,三个人里面,谁最理解孔子的思想?(生:颜回)颜回是能够深刻地理解孔子的主张的,一种核心的价值。
因为如果一个社会没有一个基本的道,社会的底线就会被突破,所以这个道要坚持,不能放弃。
3.讨论式教学法: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15)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3.8)问:讨论的内容是什么?讨论教学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怎么磨砺自己的品德,交谈学习心得,讨论礼和仁的关系。
这两章里我们可以看到好学深思,老师循循善诱,教学相长。
活动三:品读11.3和11.22.了解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内涵。
1.诵读11.3,解读“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词的含义及排列顺序。
明确:此章记载了孔门的十位高材生,后人因而称之为“十哲”。
孔子弟子三千,言其广大,未必确指,贤人七十二则有名有姓。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是孔门四科教育,颜子等十位大弟子各以特长分属四科,德行列为第一,足见道德教育最为重要。
孔子为了因材施教,而划分专业,分科教育,这在我国教育史上有首创之功。
2.合上课本,为学案上的11.22一章加标点并诵读,要求读出感情。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之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解析:子路比较鲁莽,所以要压一压。
孔子经常要打击一下子路,因为子路做人比较鲁莽,我们读论语时,有时候感觉孔子一点不给子路面子,“野哉,由也”,其实不是不给面子,也是孔子的担忧,他怕子路这样做事情会闯祸。
我们看第12课里有一句话,“若由也,不得其死也”。
这是咒子路吗?不是。
孔子在担心,平时经常要压一压。
孔子的这种因材施教方法,也表现在论语的许许多多方面,比如有一次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已复礼为仁”,因为樊迟接受能力差一点,所以就很用简单的话告诉他这个道理,颜回领悟能力强一些,所以就用深奥的话。
因材施教这种教学方法,现在已经成为我们一个原则。
孟子也说过:“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我想,我们在教学中不光光要因人而异,因材而异,还要因时而异,因地而异,所以教学的方法是灵活的。
孔子之所以能做到因材施教,是因为他经常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都心里有数。
联系现实中的教育如新课程改革“7选3”等进行强化理解。
五、课堂小结
《论语》的生命力通过这些鲜活的文字根植于我们的身上,所以论语与我们有着天然的文化血缘关系。
(PPT展示)
后来——
一个,两个,七十个,三千个。
在那个“学在官府”、书为竹简的年代,教师的孔子能于这个筑于民间的杏坛之上,教育出三千有用之才,可说是一个振古烁今的奇迹。
后来——
老师走了,老师的爱却在,还有那绵延数十载的教学相长的欢乐却在;老师走了,留下了一座四季常青的杏坛。
后来——
三百多年以后吧,那个叫司马迁的人来到了孔子的鲁国。
他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目睹了儒生们学习的现场,便流连忘返了。
站在这里,站在孔子的杏坛旁,他这个被施了宫刑如宦者一样的人,突然有了比那个不可一世的汉武帝还要高大的感觉。
那段此后要写入《史记》中的精彩文字,跃然于脑际:“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
久久徘徊不忍离去的司马迁,情不自禁地反复吟咏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高山仰止……”
后来——
天、地、君、亲、师……
六、布置作业
运用今天课堂上学习的方法,研习其它章节,通过文字的理解探究教育的内涵,理解文化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