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培训2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观测系统图的目的: ①对野外激发点、接收点的坐标进行描述
②指导抽共反射点道集为水平迭加提供参数。
共反射点道集:接收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各检波 器的道号集合 目前野外分:单边放炮、中间放炮(有偏移距) (大号、小号、正序、反序……(无偏移距))
43
44
观测系统的选择决定于地震勘探任务,工 区的地震地质条件和采用的方法。 总的原则: 连续追踪地下界面,避免发生有效波彼此干涉现 象,施工简单。 纵测线观测系统:炮点和检波点分布在一条直线上 分类 非纵测线观测系统:炮点和检波点不分布在一条直 线上的观测系统 三维观测系统:炮点和检波点分布在一个面积 上的观测系统
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线距2~3公里,联 络测线垂直主测线。
4、构造细则 为了进行油田开发,配合钻井,有时进一步 将线距缩短到几百米到一公里,进行细测。
测线的布置应以一个构造或一个构造带为勘 探单位。在复杂的断裂构造带上,测线布置 应立足于搞清断层的分布及断块的形态。
主测线尽可能垂直断层走向,联络测线应 尽量避开断层的影响,按断块来布置。
第六节 低速带的测定
第一节 野外工作方法
野外工作是整个地震勘探中重要的基础 工作 ,它的基本任务是采集地震数据。 野外工作是以地震队的组织形式来 完成的,分为试验阶段和生产阶段。
主要内容:
激发地震波,接收地震波,以及地震测线、 激发点、接收点的测定和一系列后勤保障等具 体工作。 野外工作分: 试验阶段
生产阶段。
一、试验阶段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在方法选择上较为复 杂。因为地震记录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需要进行试验来选取本工区内最合适的野外 方法和技术。
主要任务:
①干扰波调查。工区内干扰波类型、特性。
② 地震地质条件的了解。低速带厚度、速 度,潜水面位置等等。
③选择激发地震波的最佳条件。激发岩性、井 深、激发药量、激发方式等。
第 二 章 地 震 勘 探 的 野 外 工 作
重点掌握观测系统, 多次复盖等一些概念,会 抽道集。掌握间距的选择 原则,以及低,降速带参 数的测定;各种观测系统; 地震波的激发、接收。要 求了解海上地震勘探工作 的一些特点。
目
录
第一节 野外工作方法 第二节 地震测线的布置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第四节 地震波的激发 第五节 地震波的接收
浅层折射波
由于高速层存在 由于地形不平引起 的直达波或折射波 的反射
侧反射 (侧面波)
在地表条件比较复杂地区进行地震勘探,会 出现一种叫侧面波的干扰波。 例: 黄土高原侧面是沟,高原和沟相对高差为几 百米,高原和沟的交界面为黄土与空气的接 触面,形成一个强波阻抗分界面。地震波激 发后,传到黄土边缘被反射回来,记录上可 能出现来自不同方向的具有不同视速度的干 扰波(侧面波)。
如图:
1)O1激发,O1O2接收,追踪A1R1 间的反射。 2)O2激发,O1O2接收,追踪A2R1 间的反射。 3)O2激发,O2O3接收,追踪A2R2间 的反射, O2O3 排列不动,炮点移到 O3。 4)O3激发,O2O3接收,追踪A3R2间的反射。 其相互关系如下:
这样不断地移动接收点和炮点位置,就可连续追 踪界面R——简单连续观测系统。 优点: 炮点与接收点靠近,野外施工方便不受折射 波干扰,也减少有效波之间干扰。 缺点: 近炮的几道受爆炸以后的声波和面波干扰。
第二节 地震测线的布置
一、线布置的基本要求
1、测线应为直线。测线为直线,垂直切面 为一平面,反映构造形态比较真实。如为折 线,所得剖面为一立体栅状图形,增加理解 复杂性。
2、测线一般应垂直构造走向。更好地反映构 造形态,为绘制构造图提供方便,如不垂直 于构造走向,会使地下复杂地质构造所产生 的地震波更加复杂化,各种异常波大量出现, 不利于解释。
测线布置的基本要求 1、测线应为直线
2、测线一般应垂直构造走向
32
3、形成一个测线网,主测线(密),联 络测线(稀)
二、不同勘探阶段的测线布置要求
1、路线普查
(大剖面)勘探程度低,在未做过地震工 作的地区进行。 地质任务: 了解区域性地质构造情况,取得进一步工 作所需要的地震地质条件的资料。
布置测线依据:地质测量。 布置测线要求: 垂直工区的区域地质构造走向原则下,尽 可能穿过较多的构造单元,测线应为直线, 线距几十到几百公里左右。 2、面积普查 在有含油气远景的地区,寻找可能的储油气带, 研究地层分布规律,查明大的局部构造。(在 路线普查所发现的构造上进行)
(二)侧面波 1.定义:非射线平面内来的波均称为侧面波, 一般影响深层记录,是一种规则干扰波。 2.侧面波的来源:
地表条件复杂的地区。如山区、黄土高、海洋中的 海底山等,能产生不同视速度(传播方向)的干扰 波。(地下一些大倾角界面产生的侧面波,这类侧 面波有时含有有用信息,不能完全作干扰波) 3.侧面波的压制方法: 三维资料的偏移归位
特点:
每次只往前搬动半个排列,即第二炮后排列 铺在第一炮的原来的排列位置上。 地震勘探中的观测系统可用综合平面能来表 示。
综合平面法: 在平面图上表示出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 关系,以及观测到的地段。
54
优点:
在复杂情况下,要表示的观测内容也是明确 的,定是观测系统图示法中最简单的一种, 目前生产中大多采用它。
三、干扰波的类型及其特点 有效波:反射法勘探中的反射波 干扰波: 根据干扰波出现规律可以分为两大类:
规则干扰
随机干扰(无规则干扰)
规则干扰:
有一定的主频和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 能在地震记录上以一定的同相轴出现的干 扰波。如面波,声波,浅层折射波,多次 波,侧面波,工业干扰波等。 无规则干扰: 没有一定频率,没有一定的规律,也没有一 定传播方向的波,在记录上形成杂乱无序的干扰 背景。形成的因素很多:自然条件,激发条件, 人为条件。
20
(三)多次反射波
1.定义:从震源出发,到达接收点时,在地下 界面发生一次以上的反射波。 2.多次反射波产生的条件 良好的反射界面(存在较大的波阻差)
21
3.多次反射波的类型
22
(四) 声波 频率高速度在340米/秒左右 高速度在340米/秒左右 同相轴为直线 (五) 工业干扰 频率在50Hz左右 (六) 次生干扰 (七) 浅层折射波
如图:
①把测线上的激发点O1,O2,O3……按一 定比例标尺在水平直线上。 ②然后从激发点向两侧作与测线成450角的 斜线,组成坐标网。 ③当在测线上某点激发而在某一地段接收时, 则可将测线上的接收段投影到通过爆炸点的 450斜线上,用这段投影来表示。
当O1激发,O1O2接收,用线段O1A表示(接收) 当O1激发,O2O3接收,用线段AB表示(接收) 当O2激发,O1O2接收,用线段O2A表示(接收) 观测段所反映的界面(水平的),可把观测段向 水平线段作投影,便是所反映的界面。
规则干扰波
(一)瑞雷面波
1.定义:与自由表面相联系的面波,在地震勘探中 称为地滚波。存在于地表附近,振幅随深度增加呈 指数衰减。
2.特点 ⑴频率低:几赫兹~30赫兹; ⑵频散:速度随频率变化;(速度是频率的函数) ⑶速度低:100m/s~1000m/S,通常200m/s~500m/s ⑷时距曲线:是直线; ⑸质点的振动轨迹是逆时针的椭圆。
3.地震波接收: 主要由仪器组完成 。使用地震检波器, 电缆线,野外地震仪等设备,按测线上桩号, 摆好排列。在检波上埋好检波器。排列摆好 后,检查线路畅通与否,然后通知爆炸组放 炮。 如记录合格,每放完一炮,可转移到下 一排列继续工作。每天所获得的地震记录, 填写的班报等原始资料,经整理后交计算站 进行室内资料处理。
声波
爆炸引起的声波, 它是空气中传播的 弹性波。
频率高,速度 340 米/秒左右,延续 时间短,呈窄带出 现。
在坑中、河中、干井中爆炸,会出现强烈的声波,为 了避免声波干扰,采用井中爆炸,并用埋井的办法以 增强有效波能量和防止声波干扰。
多次波
在界面和地表之间 形成多次波
强度逐渐减弱旅行 时大约是一次反射 的n倍。 时距曲线为直线 振幅较强,视速度 不同。
反射波:2000~3000,倾角 30 ,
V
* 有
60地震方法中被看作干扰(反射 法中的浅层折射)而在另一种地震方法中可 能就是有效波。还有一些包含地下地质信息 的波,在未被利用时候只能看作干扰波,将 来随着方法技术的改进,可以被利用了,可 能就转变为有效波。
3.面波的压制方法 选出择适当的激发条件: ⑴激发岩性:疏松地层容易产生较强面波; ⑵激发深度:离地表越深面波越弱; ⑶采用组合法:利用组合的方向特性压制面波; ⑷选择适当的观测系统:避开面波,如适当的 偏移距; ⑸频率滤波(室内处理时):利用有效波和面 波的频谱差异(面波频率低)。
17
18
19
当地表存在高速层,可能观测到同相轴为直 线的浅层折射波
23
面波能量强烈与激发岩性、激发深度以及表层地震地 质条件有关,在淤泥及沙漠地区,对有效波能量强烈 吸收,面波能量相对增强,在低速层中激发或药量过 大造成激发频率降低,面波能量相对增强,爆炸井较 浅,面波增强,妥善选择激发条件和组合是克服面波 的主要办法。
46
47
主要介绍纵观测系统,观测系统一般用图 示法表示(以反射波法观测系统为例加以 说明)。 描述观测系统的系数 1.偏移距X1 ——最小炮检距。 2.道间距 x ——相邻检波器之间的距离。 3.道数N。 排列长度=(N-1) x + X1 48道, 96道, 120道,240道。
4.覆盖:如果某一段界面上的反射波能 被排列接收,称这段界面受到覆盖或受到 追踪。 二.一次覆盖简单观测系统及图示 要了解连续的地下界面形态,就要在有一 定长度的测线上使用连续观测系统,进行 连续观测。
上述几个勘探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二是可 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40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一.观测系统的概念
定义:
地震波的激发点与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 叫观测系统。 为了了解地下构造形态,必须连续追踪各界 面的地震波,因此要沿测线在许多个激发点 上分别激发,并进行连续的多次观测。每次 观测时,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保持一 定的关系,以保证能够连续追踪地下界面。
次生高速干扰
海底反射
次生高速干扰和低速干扰:反射波到达地面 后使地面产生振动,地面上任何不均匀性和 地面障碍就受激发(形成次生震源),等于 对地面做敲击动作,于是在近处就产生次生 的直达波和面波,在远处产生次生的折射波。 为了识别和区分有效波与规则干扰波,抓住 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异,干扰波的最大真速度 和有效波的视速度范围不同干扰波近似沿地 表附近传播,有效波从地下近似垂直来到地 面的。
随机干扰:
类型 微震 次生低速干扰 产生原因
是由地球本身的固有 振动引起的环境噪声
特点
出现在整张记录中
地表存在着质量大的 视速度低,有正有负 物体,该物体作为次 生震源以直达波或折 射波形式传到检波器。 由于地表存在着形状 不规则的不均匀体, 它对反射波散射引起 由于海底凹凸不平, 对入射波的散射 视速度很高,甚至可 以达到无穷 视速度变化范围大, 有正有负
布置测线要求:
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线距以不漏掉局部 构造为原则。(线距不应大于预测构造长 轴的一半)
在构造顶部或断裂破坏带,加密测线,有 一定数量的联络测线(垂直主测线),把 主测线连接起来,主测线与联络测线组成 有一定面积范围的方格网。
3、面积祥查 在已知构造上查明其构造特点(范围、形 态、目的层厚度、断层大小及分布等)。 提供最有利的含油气地带,为钻探准备井 位。 要求:
④选择接收和记录地震波的最佳条件。最合适 的观测系统,组合形式和仪器因素的选择等。 试验阶段在正式生产之前进行。 二、生产工作 当试验完成,取得本工区标准剖面后,可 转入正式生产。生产前,检查地震仪正常, 然后进入生产。
生产工作内容和步骤:
1.地震测量:
把设计好的测线实际布置到工作地区, 在地面上标出各激发点和接收排列上各检波 点的位置。 2.地震波激发: 使用炸药震源井中激发时,要在规定的 位置钻炮井,把按规定药量的药包下至井中 指定深度,引爆激发,在作好激发工作的同 时,要做好完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