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学案4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人教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秋兴、登高(其一、二)教学目的:1、通过诵读把握诗歌参差错落的语言特点,领会诗歌奔放磅礴的气势和宏伟豪迈的情感基调。

2、通过涵咏诗文,加深对李白诗歌特点的理解。

3、引进比较阅读篇目,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从诗歌的语言、结构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是本课教学的重点;2、学习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是本课教学难点;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结合学生的自主讨论。

一、解读诗歌。

如果大家不了解什么叫做“困顿”,就一起来读读杜甫的这两首诗。

这两首诗分别写于公元766和767年。

765年的5月,颠沛流离的杜甫一家人又出发了。

他打算坐船先到夔州(奉节附近),再向荆州。

船过眉州(今眉山市)、嘉州(今乐山市)、渝州(今重庆),孤舟千里,顺江而下,走了四个月。

眉山乐山风光好,他多半滞留过,却没有留下一首诗,可见心情郁闷。

他瞄准郁闷写诗,留给我们的是千古名篇《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首诗是杜甫的自画像。

叹息的声音是巨大的,如明月掷入大江。

古人针对这类大情绪发明了一个词,叫浩叹。

杜甫在夔州待了两年,没钱,走不动。

他种地卖药糊口,全家总动员,能填饱肚子,只是不停地换地方,两年搬了五次家。

大儿子宗文非常能干,养了六十多只乌鸡。

杨氏种莴苣,却长出一地野苋菜。

杜甫醉后骑马逞能,从白帝城驰下三峡之一的瞿塘峡,坠下马来。

杜甫缓得一口气,投入生活的热情立见高涨。

他在夔州写了四百多首诗,各种体裁都有。

高中语文 第5课 杜甫诗三首第四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学案

高中语文 第5课 杜甫诗三首第四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学案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中语文第5课杜甫诗三首第四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学习内容】一、写作背景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自云安(今四川云阳)到达夔州(今四川奉节东),一住两年。

这是他创作中的一个繁荣时期,两年内写出了430多首诗,占全集诗中的七分之二,而且有不少长篇。

从总体看,不少论者都认为在思想内容上比过去的作品略见逊色,其实,其中也有不少作品无论在思想性或艺术性上都堪称传世之作,《咏怀古迹》(共五首)即是一例。

《咏怀古迹》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组诗,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庚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官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可资参考。

【学习方法】鉴赏咏史诗的三步骤。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

(弄清史实)2、为什么要描写古人的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什么态度?(体悟感情)3、这种态度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二、基础知识梳理1、认读字音:朔( )漠青冢( ) 省( )识2理解词义:(1)明妃:(2)尚有村:(3)去(4)紫台(5)朔漠(6)青冢(7)省(8)春风面(9)环珮(10)曲中论:三、整体感知: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翻译这首诗;感知诗歌。

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写什么?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目的何在?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201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学案10

201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学案10

黑龙江省海林市高级中学高中语文《杜甫诗三首》导学案(4)新人教版必修3
【学习目标】拓展阅读: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拓展提升】
一、阅读杜甫的《江汉》。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二、阅读杜甫的《阁夜》。

阁夜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1.杜甫律诗章法严密。

律诗的基本章法是:四句为一层,前后共两层。

试归纳《阁夜》这首诗前后两层的大意。

2.胡应麟称赞此诗: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是就该诗选景的特点来评价的。

请作具体分析。

【基础落实】
默写:
,。

,。

,。

,。

高中语文 杜甫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杜甫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湖南省怀化市湖天中学高中语文杜甫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教学日期 2014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教学年级高中 2014 年上期科目语文课题教学班级高中 13 级05.06 班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杜甫律诗的一般特点,熟悉诗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感悟杜甫的积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风格;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体会文本所表现出的情感。

2.分组讨论,疏通大意,探讨诗歌的手法和作者所表现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理解诗人寄托于诗歌中深沉的感情,学习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

同时,其诗兼备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傅,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对后来元白的“新乐府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

代表作:《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

有《杜工部集》。

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共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其诗歌创作可分为四期: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把家安置在鄜州,去投肃宗,中途为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

后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弃官携家逃难,经秦州等地到成都。

蜀中军阀作乱,漂流到梓州。

后返成都。

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这时期,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

(3)、律诗的特点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成熟于盛唐时期。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随着高中教育的不断深入,文学知识与阅读素养的提升也成为一种必要的追求。

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学生们必须要深入研究的。

在高一阶段,人教版《必修》系列中的《唐诗宋词元曲选》是一本很好的经典诗歌集。

同时,杜甫的诗歌自然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本书中,人教版高一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正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

本文将针对这个学习单元的重点内容,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让学生们明白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史之一。

2.理解杜甫的《登高》、《春望》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首诗歌的意义,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

掌握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归纳杜甫的主旨思想。

3.培养学生对于诗文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同时,让学生了解杜甫的人生境遇,体会到诗歌与人生的哲学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1)杜甫的《登高》、《春望》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首诗歌的含义和特点。

(2)诗歌语言的鉴赏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由于杜甫的诗歌创造背景和历史文化背景非常丰富、复杂,为了让学生对杜甫的诗歌怀有更大的好奇心和研究兴趣,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导入:(1)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李益登高题壁》。

通过阅读这个故事,让学生了解李益如何在场上登高,创作了《陋室铭》这首著名的诗歌,从而引出杜甫的《登高》这首诗歌。

(2)《出塞》这首著名的古典诗歌。

让学生通过阅读这首诗歌,了解到唐朝大兴安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边塞区域,阐述唐朝盛世的兴起和衰落。

进而引出杜甫的《春望》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首诗歌,讲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2.整体阅读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整体阅读,必需带上课文中的注释,了解杜甫的创作背景、文化背景和创作特点。

逐一分析三篇诗歌的含义,了解作者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杜甫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本篇文章旨在分享一份《杜甫诗三首》的优秀教学设计,适用于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本次教学设计以“感受杜甫诗意”为核心,注重学生对杜甫诗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一、教学目标1.学生理解杜甫诗歌的情感表达,感受其内在情感。

2.学生掌握杜甫诗歌的语言特点,词汇运用等语言技能。

3.通过三首诗的分析,以及诗人的人生经历等多维度的解读,加深学生对杜甫的背景和作品的理解。

4.锻炼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文艺情趣。

二、教学内容和安排第一节课:杜甫的人生经历在第一节课中,老师首先通过多媒体资料的介绍,向学生展示杜甫的生平和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理解杜甫的生活环境、社会背景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进而感受杜甫诗歌的内在情感。

在展示中,老师可以穿插一些优美的杜甫诗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杜甫的艺术风格。

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以下问题:1.唐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

2.杜甫早年生活的艰辛和人生经历。

3.杜甫创作的思路和创作风格。

第二节课:《春夜喜雨》在第二节课中,老师让学生阅读杜甫的诗歌《春夜喜雨》,进一步感性地理解杜甫的情感表达和诗歌意境。

在阅读之前,老师先简单介绍诗歌的背景与意义,引起学生对诗歌内涵的关注。

然后,老师通过一些问题的提问,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杜甫诗歌的构思以及情感表达,如:1.诗歌中雨声、吟哦、霁后景象的描绘和有情人独自听雨的情景表现。

2.结合杜甫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天街夜归子规声,秦岭雪深马hoofing”一句的寓意。

通过这样的分析与交流,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感受杜甫诗歌的情感表达。

第三节课:《登高》在第三节课中,老师再次让学生阅读杜甫的另一首著名诗歌《登高》。

在阅读过程中,老师同样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与意义,引起学生的思考。

然后,老师针对诗歌中的词语、句式、表达手法等方面展开解读,引导学生掌握杜甫诗歌的语言特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2.5杜甫诗三首新446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2.5杜甫诗三首新446

《杜甫诗三首》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二、学习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三、作者作品:杜甫,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诗中常以少陵野老自称。

年轻时举进士不第,遂各地漫游。

天宝时在洛阳与李白相识。

后居长安近十年,安史之乱,逃至凤翔,见唐肃宗,任左拾遗。

长安收复后回京,不久辞官,移居成都。

晚年携家眷离开成都,漂泊于湘鄂一带,死于途中。

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

他怀有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抱负,但因仕途失意,又历经祸乱,有志不展,生活贫困,因而能体察和同情人民的疾苦。

其诗歌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四、诵读品味,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决眦. 搔.更短 不胜簪. 逾.墙走 戍. 老妪. 咽.学生有感情朗诵诗歌,可以是个人朗诵或者小组合作朗诵五、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讨论以下问题1、诗题为《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那么,它是怎样得以体现的呢?2、“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

《望岳》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教师提示学生,可以联系写作背景,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

《杜甫诗三首》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杜甫诗三首》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杜甫诗三首》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近年来,在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古诗词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人推崇和重视。

而在古诗词中,杜甫的作品无疑是广大青年学子非常喜欢的,受到了很多老师和学生的追捧,本次学案我们将以高一必修三《杜甫诗三首》为主线,进行相关的文学欣赏和思考。

一、导语杜甫作为唐代最有名的诗人之一,其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多的是对于时代的反映和对于人生的思考。

在他的作品中,休戚相关、人生百态、国仇家恨等话题都有所涉及,因此,我们在欣赏他的作品时不仅仅要从文学层面去欣赏,更要了解他作为一位诗人是如何思考和表达的。

二、阅读《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三首诗选自杜甫的《登高》、《春望》、《静夜思》,分别分析具体内容。

《登高》这首诗在全国选用的高中语文课本中都出现过。

首先,从诗的结构来看,前两句描述环境,中间两句描述纷乱,次两句表达主旨。

其比较重要的特点是:表现了杜甫吟咏自然之美的感情,也蕴涵着对社会汲汲营营的态度。

《春望》这首诗,一般在杜甫的入门选本中常常出现,也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在史诗般的构思中,表现了民族精神(这里主要是忍辱负重),强调历史意义(这里特指时代的壮烈),并在彰显形民情怀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静夜思》这首短歌词,古今中外都是有代表性的,这是杜甫一个非常出色的作品,意境紧凑,意蕴丰富易懂。

它将一个孤寂的夜晚、一个月映临窗和一个人思家的心情完美结合,以精练而成,将广阔自然的景象与亲切的心情融合在一起。

三、学习1.诗歌的根据自然与社会存在者的感悟《登高》中,诗人自然之美的美妙与壮阔的描写,是对自然界与人的关系的再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优秀导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优秀导学案及答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3、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歌【目标重难点】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教你一招】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

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成的时代背景。

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

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

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明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有《杜工部集》传世。

2、文体常识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

说白了,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

为了便于大家掌握,我们以唐代为界来说。

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4:第5课 杜甫诗三首

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4:第5课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学习目标】1.赏析诗歌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3.品味诗歌语言,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预习感知】1.注音。

凋.伤()塞.上()暮砧.()朔.漠()青冢.()省.识()渚.清()霜鬓.()潦.倒()万壑.() 千载.()浊.酒()2.探究。

(1)本文所选三首诗都作于秋天,其中两首直接写到秋景秋思。

怎样理解诗人杜甫的悲秋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不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积累】一、基础锤炼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暮砧.(zhēn)玷.污(zhàn)苫.子(shān)妥帖.(tiē)B.凋.伤(diāo)绸.缪(chóu)倜.傥(tì)啁.啾(chóu)C.朔.漠(shuò)塑.料(suò) 唆.使(suō) 朔.风(shuò)D.潦.倒(liáo)官僚.(liáo)撩.拨(liáo)绸缪.(móu)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草木凋落衰败。

艰难苦恨繁.霜鬓繁:增多。

B.渚.清沙白鸟飞回渚:水中小块陆地潦倒..新停浊酒杯潦倒:衰颓,失意C.画图省.识春风面省:曾经一去.紫台连朔漠去:离开D.艰难苦.恨繁霜鬓苦:极渚清沙白鸟飞回.回:回旋3.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万里..悲秋常作客B.巫山巫峡气萧森..C.百年..多病独登台D.艰难..苦恨繁霜鬓4.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江间波浪兼天涌,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学案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学习重点与难点】感受诗歌的深情,学习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学习方法]背诵讨论[知识链接]1、诗人生平: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等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杜甫生活在唐朝兴衰的历史时期。

他的诗主要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和人民的苦难。

他以关心国家和人民、高尚的人格和精湛的诗艺而闻名。

他被认为是杜甫和李白。

他被称为伟大的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一个远大的抱负,那就是领导尧舜,然后使风俗变得诚实。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

他憎恶恶恶,批判和揭露朝廷的腐败和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自己愿意自我牺牲,拯救人民的苦难。

因此,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这条主线。

杜诗的风格基本上是语言和文本结构变化丰富,注重词语和句子的提炼。

杜诗的影响自古以来就超出了文学艺术的范畴。

这是杜甫写实诗背景介绍的杰作:《秋星七一》和《登高》是杜甫的晚期作品。

它们创建于大理元年(公元766年)和大理二年(公元767年)。

当时,很多古往今来流传下来的诗歌都是在奎州创作了一两年。

除了《登高》、《八阵图》等单曲外,还有许多系列的诗歌,如《秋兴八首》、《咏史五首》、《九月五首》,这一时期的奎州不仅是创作的丰收期,但这也是生命终结前的一种反思——用自己的生命(死于770年,大理历第五年)将生命的最后荣耀洒向世界和他全心全意热爱的土地。

此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了三四年,地方军阀却利用时间争夺领土,社会陷入混乱,他不得不继续在西南的天地之间徘徊(咏碑一),挣扎着叹息何时该回归元年(绝句二)。

《杜甫诗三首》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杜甫诗三首》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杜甫诗三首》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第一课时《秋兴八首》(其一)课标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纲要求1.理解诗歌中重要意象的含义。

2.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3.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4.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

【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2.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 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学习重、难点】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 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预习案】【任务一】阅读知识链接相关部分, 勾画重点信息。

【知识链接】1.知人论世(结合初中所学, 填写括号相关内容。

)杜甫(712—770), 字(), 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 自称少陵野老, 世称()。

祖籍湖北襄阳, 生于河南巩县。

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 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 他24岁应试不第, 漫游各地, 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 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

755年, 自京赴奉先县, 得知幼子已饿死, 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 强烈的阶级对比, 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

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 检校工部员外郎, 世称杜工部。

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 代表作:“三吏”、“三别”。

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 被称为(), 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以古体、律诗见长, 风格多样, 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有《杜工部集》。

2.写作背景(了解)公元759年, 杜甫为避“安史之乱”, 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 寓居成都, 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 严武病逝, 杜甫失去依凭, 于是离开成都, 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 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 共有八首, “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高二语文教案:《杜甫诗三首》教案四

高二语文教案:《杜甫诗三首》教案四

高二语文教案:《杜甫诗三首》教案四高二语文教案:《杜甫诗三首》教案四【教学目的】1、能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再创造。

2、能举一反三地学习更多更好的诗歌。

【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吟咏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

【教学难点】对诗歌的再创造。

【教学设想】1、安排三课时。

2、方法:朗读法、研讨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望岳》一、导入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杜甫的《望岳》诗有三首,分咏东岳、南岳和西岳。

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

二、整体感知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

(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2、字词译释:⑴钟:聚。

⑵会当:唐人口语,“一定要”⑶凌:登,乘。

(又如:壮志凌云)三、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1、“岱宗”两句。

⑴“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⑵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

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

⑶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2、“造化”两句。

⑴“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

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

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

⑵ “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

《杜甫诗三首》 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杜甫诗三首》 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编制:何利军复核:班级:学生姓名: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感受诗歌沉郁顿挫的诗风。

2、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和精美语言。

3、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习重点: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习难点: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沉郁顿挫的诗风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基础知识积累1、知识储备: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解题--知人论世--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思想情感--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鉴赏诗歌的角度:①分析意境型:找意象(形象)--分析营造意境特点--体现何种情感②分析技巧型:指出何种表达技巧--结合诗句分析--体现何种情感③分析语言风格型:指出语言语言特点--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体现何种情感④炼字型: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⑤分析情感主旨型:分析诗句内容--分析运用何种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文学常识填空:⑴解题:秋兴,就是借景色之意。

《咏怀古迹》诗体:一组诗,共首。

内容:缅怀、、、、。

主旨:借来抒写自己的心怀。

(漂泊之感和思乡之情)。

⑵古诗常识:律诗的、两联必须对偶。

⑶杜甫(公元712--770年),字,自号,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

3、了解写作背景4、给加点的字词注音万壑()渚清()千载()王嫱()青冢()朔漠()省识()环珮()暮砧()合作探究探究一:自由诵读,鉴赏《秋兴八首》(其一)问题1、首联、颔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鉴赏提示:步骤一:首联通过描写、、等意象,步骤二:描绘了一幅,步骤三:寄寓了诗人的情怀。

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阴森的气氛:骇浪滔天,暗寓时局的和心潮的;阴云匝地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和作者心情的。

《杜甫诗三首》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杜甫诗三首》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鉴赏本诗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目标:体味诗人抒写因战乱而长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长安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运危迫的担忧的情感。

【学习重点】通过分析意象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走进诗人的情感。

【学习难点】培养学生潜心涵咏诗歌的能力。

【学法指导与使用说明】1.反复诵读三首诗歌,抓住主要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充分预习文本,对不能解决的问题用红笔标注,留课堂讨论、质疑。

3.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学科班长及时收齐并做好记录。

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

联想和想象是品赏意境的好办法。

【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九层之台,起于累土!1、文学常识:关于古体诗与近体诗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

___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

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___、___、___、___;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

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2、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770),字___,世称杜工部,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__”之称。

杜甫一生写了许多诗,现存一千四百多首,收集在《____》里。

其中著名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等。

3、了解写作背景这组诗共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是杜甫晚年律诗的代表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学习目标】
1、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3、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歌
【目标重难点】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你一招】
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

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成的时代背景。

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

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

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明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有《杜工部集》传世。

2、文体常识
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

说白了,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

为了便于大家掌握,我们以唐代为界来说。

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这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

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

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

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

近体诗在唐代初年正式形成。

它包括绝句、律诗、排律。

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

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

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排律十句以上,像律诗一样,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对仗,押韵也和律诗一样。

近体诗用字还要讲究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

举例来说,我们所熟悉的杜甫的《客至》《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等都是
十分典型的律诗。

【学习过程】
1、课文诵读
要点:
外在:语音、语调、表情、动作
内在:(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的作者,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内心,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合作研讨{提示:抓取典型意象}
(1)原文解疑
如何理解“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咏怀古迹(其三)》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诗人感情的抒发,是否与标题“咏怀”不符?试结合诗句分析《登高》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 、综合探究
本文所选三首诗都作于秋天,其中两首直接写到秋景秋思。

怎样理解诗人杜甫的悲秋情怀?(品味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课堂检测】
1.下列对《秋兴八首》(其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兴八首》是杜甫旅居夔州时所作。

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B.凡诗人触目所见无不是阴晦凄森的景象,可见诗人心情的孤寂凄楚,又可看出饱经战乱后国家的衰败残破。

C.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

D.诗人在此旅居已近两年,所以说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只有徒然面对着丛菊的第二次开放,为去年的情景而落泪。

2.下面对《咏怀古迹》(其三)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全诗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

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青冢”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睦作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

C.诗歌的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的不分美善、朝廷里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
D.全诗借对王昭君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3.下面对《登高》一诗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联勾画出一幅秋肃天下的动人图景。

首联“猿啸哀”和“鸟飞回”,画面惨淡,气氛悲凉,以映照诗人心上的凄凉。

B.颔联“无边”“不尽”,使诗的境界显得广阔深远,气象万千。

可以看出诗人心情激荡不已:韶光易逝,长年飘泊,人生无常。

C.颈联将以上两联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明朗化。

其中“万里”与上联“的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从时、空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

D.诗人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又从白发我志不得伸归结时世艰难,抒发了诗人自己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4.文学常识填空。

杜甫,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作品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后世称为“__”。

在诗歌艺术上,他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形成了特有的“__”的风格。

后人专称其为“__”。

5.填写下列名言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丛菊两开他日泪,_____。

(2)_____,独留青冢向黄昏
(3)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课外拓展】
杜甫诗鉴赏练习
1、阅读下列三首诗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餐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旅夜书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