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十二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贾宝玉落泪———剖析贾宝玉的悲剧情节
姓名万俊学校应城广播电视大学
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号 1242001212685
〖摘要〗在《红楼梦》全书中除去林黛玉,眼泪最多的就是贾宝玉。

作为《红楼梦》的第一主人公,贾宝玉在文中落泪的文字共有十二处,而这十二次落泪,却正好论述了他的悲剧情结。

因景伤春,宝玉面对花草风竹总是感到悲凉,曹雪芹通过平常景色的描写却写出了不平常的感受,写出宝玉感受到的悲伤及其原因,从侧面衬托出整部书的悲凉气氛。

因人伤情则分别从林黛玉、晴雯、金钏等几个代表人物出发,通过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人物的理解,进一步对贾宝玉的悲剧情结进行剖析。

最后从更深的层面对贾宝玉对末世的痛苦感受进行阐述。

〖关键词〗宝玉落泪悲剧情结末世感受
《红楼梦》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揭示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族由盛及衰的必然命运,揭露封建社会和封建制度的罪恶。

在封建制度高度发达的清朝中期,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因贾宝玉反叛性格和林黛玉蔑视仕途,且对纯洁爱情的追求而遭致无情的扼杀,因而“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便是必然的结局。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这种痛苦正是作者精神压抑的体现,这种压抑中,体现了作者身上现实与理想的碰撞,也是一种非常痛苦的内心斗争,但他的反叛却无法与整个封建制度和礼教抗衡,因此,他的叛逆只能是一个注定失败的结局,他只能更加的痛苦。

书中无处不在的悲天悯人之情,无不预示着悲剧的必然性。

贾宝玉是《红楼梦》的第一主人公,是曹雪芹先生满怀理想和激情,经过数十年呕心沥血所创造的一个充满着悲剧情结的艺术形象。

每个人都知道,《红楼梦》中最爱哭的是林黛玉,但贾宝玉的哭也让人印象深刻。

文中宝玉流泪的地方也很多,他多愁善感,曹雪芹先生将贾宝玉塑造成了一个女性化或半女性化的形象,也预示了他的悲剧情结。

贾宝玉的女性化性格的表现:
第一、爱好女红。

《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向贾雨村介绍贾宝玉的奇异之处时,特意讲了贾宝玉抓周时“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玩弄”,这一细节揭示出人物的爱红习性。

在第十九回里,当袭人以不离开贾府为条件要求宝玉“再不许弄花儿、弄粉儿、偷着吃人嘴上擦的胭脂,和那爱红的毛病儿”,他虽口头马上答应,但第二天却又“替他们淘澄脂胭膏子”。

如此种种,无不预示着贾宝玉爱红习性。

第二、生活女性化。

在中国封建社会,男女两性的社会角色各不相同,生活范围也各不相同。

女性以闺房庭院为自己的生活范围,以学习女红、操持家务、生儿育女为自己的人生职责。

男性则以社会为人生舞台,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之责,因此,大多数男性自觉地选择了读书—进仕做官这一人生道路。

贾宝玉则与众不同,他自幼喜欢在女人堆里玩耍,自从住进大观园后,更是“心满意足,再无别项可生贪求之心,每日只和姊妹丫环们一处,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以女性化的闺房生活为乐,从不考虑自己为一个男儿于家于国应尽的责任,诚如作者在第二十回中所言:“并不想自己是男子,须要为子弟之表率。

”更有甚者,他“不肯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将八股文斥为“后人饵名的钓禄之所”,从不“潜心玩索。

”这一切均表明贾宝玉在有意识的拒绝走传统读书做官、耀祖光宗的人生道路,拒绝进入男性的社会角色定位,完全放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悖离“社会期待”。

从《红楼梦》前八十回的艺术描写看来,他已经十分习惯并非常喜欢那种“无明无夜和姐妹们鬼混”(第二十一回)的女性化生活,并似乎打算在内帷中长期厮混下去。

毫无疑问,这又是一种“偏离规范”的异常表现。

第三、性格女性化。

从总体上看,贾宝玉的性格缺少男性应有的阳刚之气,更多地呈现出女性的阴柔特征。

他“天生成惯能作小服低,赔身下气,性情体贴,话语缠绵”(第九
回),对黛玉是如此,对袭人、秦钟等也是如此;他胆小,怕见父亲,怕见生人,怕晚上一人睡觉;他遇事无主见,既缺乏基本的应变能力,又缺乏承担责任的勇气,金钏儿被打被撵、晴雯被冤,尽管他心里颇觉不公,但却无胆量挺身而出为她们辩解,当然更无能力去保护她们,除此之外,贾宝玉的多愁善感也相当突出。

他常常发呆、掉泪,常常触景生情,感伤不已。

贾宝玉这种敏锐的感受力、细致的观察力以及丰富的联想、脆弱的感情,无不反映出女性心态与性格特征。

第四、奇特的两性观。

在对男女两性的总体看法上,贾宝玉是贬男尊女的。

他有一句惊世骇俗的名言:“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第二回)。

这种男浊女清、尊女抑男的两性观在封建社会的父系文化系统中实属罕见,尤其出自男儿之口,则更可谓空前,它是贾宝玉“偏离规范”、人格变态的重要标志之一。

现在几个方面来分析宝玉十几次落泪所预示的悲剧情情结。

一、因景伤春
因为思想的与众不同和超越时代,贾宝玉对生命的感知强于一般人,而且大多数是一种孤寂的悲剧情结,面对生活中平常的景色总是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凄凉感。

第二十八回,宝玉把落花送去小溪,正见林黛玉葬花,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时,竟痛倒于山坡上,怀里兜的落花撒落一地。

想黛玉终有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亦可以到无可寻觅之时,便不知所知,无法解释这段悲伤。

在这里黛玉所葬之花实质是指大观园中的各位儿女,随波而去的是众儿女随波逐流的命运,悲天悯人之情跃然纸上。

第五十八回,宝玉正要去瞧黛玉,起身拄拐,,从沁芳桥一带堤上走来。

只见柳垂金线,桃吐丹霞,山石之后一株大杏树,花已全落,叶稠阴翠,上面已结
了豆子大小的许多小杏。

宝玉因想道:“能病了几天,竟把杏花辜负了,不觉到‘绿叶成阴子满枝’了。

”因此仰望杏子不舍。

又想起邢岫烟已择了夫婿一事,虽说男女大事不可不行,但未免又少了一个好女儿,不过二年,便也要“绿叶成阴子满枝”了。

再过几日,这杏树子落枝空;再几年,岫烟也不免乌发如银,红颜似缟。

因此,不免伤心,只管对杏叹息......此处对杏花落泪也是从一个心灵感应的角度,写出了宝玉明为伤春,实为对逝去和将要逝去的众儿女的伤心与吊祭。

宝玉烦人这种“伤春悲秋”的情结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基调,也代表了我们文化中的一种情绪。

这样的一种情绪应该也是我们理解宝玉的一根纽带,它贯穿了全书的几乎所有情节。

《红柳梦》有大量的笔墨描写了这些感情,体现了作者对生活本身美好的无限眷恋,然而这热闹与后文的“到头一梦”,“落得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意境对看起来,令人凄冷入骨,这也正是宝玉落泪的原因吧!这些从一个容易看到的层面写出了宝玉身上随处可见的悲凉心境,也从另一个侧面衬托出整部书的悲凉气氛。

二、因人伤情
1.为黛玉而悲----贾宝玉的爱情悲剧
贾宝玉的爱情是一个悲剧,作者是把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作为全书的中心来写的,宝黛爱情的产生与发展,爱情的社会环境,爱情与婚姻悲剧发生的原因和悲剧性,是我们理解《红楼梦》思想内涵的重要线索。

在八十回书里,宝玉的十二次落泪,有七次与林黛玉有关或因为林黛玉,这个数字也从一个有趣的侧面,体现出在贾宝玉的心中林黛玉的位置与重量。

在贾宝玉的心目中,林黛玉正是集中地包括了他的生活环境里所以女孩子们使他感动、使他亲爱的特征。

贾宝玉对女孩子们广泛的同情爱护之心,就是他对林黛玉产生缠绵悱恻、至死不渝的爱情的根据。

第五十七回贾宝玉的哭,是全书写贾宝玉和林黛玉感情最浓重的一笔。

贾宝玉去看黛玉,听到紫鹃说:“妹妹回苏州去。

”宝玉笑道:“你又说白话。

苏州虽是原籍,因没了姑母,无人照看才接了来的。

明年回去找谁?可见撒谎了。

”紫鹃冷笑道:“你太看小了人。

你们贾家独是大族,人口多的,除了你家,
别人只得一父一母,房族中真个再无人了不成?我们姑娘来时,原是老太太心疼他年小,虽有叔伯,不如亲父母,故此接来往几年。

大了该出阁时,自然要送还林家的,终不成林家女儿在你贾家一世不成?林家虽贫到没饭吃,也是世代书香人家,断不肯将他家的人丢给亲戚,落的耻笑。

所以早则明年春,迟则秋天,这里纵不送去,林家亦必有人来接的了。

前日夜里姑娘和我说了,叫我告诉你,将从前小时玩的东西,有他送你的,叫你都打点出来还他,他也将你送他的打点在那里呢。

”谁知紫鹃的这一番试探的话,引得宝玉“宝玉发热事犹小可,更觉两个眼珠儿直直的起来,口角边津液流出,皆不知觉。

给他个枕头,他便睡下;扶他起来,他便坐着,倒了茶来,他便吃茶。

……………问他几句话,也无回答;用手向他脉上摸了摸,嘴唇人中上着力掐了两下,掐得指印如许来深,竟也不觉疼。

众人见他这般,一时忙起来,又不敢造次去回贾母,先便差人出去请李嬷嬷。

一时李嬷嬷来了,看了半日,问他几句话也无回答,用手向他脉门摸了摸,嘴唇人中上边着力掐了两下,掐的指印如许来深,竟也不觉疼。

而黛玉这边“黛玉一听此言,李妈妈乃是经过的老妪,说不中用了,可知必不中用。

哇的一声,将腹中之药一概呛出,抖肠搜肺,炽胃扇肝的痛声大嗽了几阵,一时面红发乱,目肿筋浮,喘的抬不起头来。


此处宝玉的哭以及失魂落魄的表现,清楚的写出了林黛玉在贾宝玉心中的地位是其他女孩子无法替代的。

但是即便是这样的爱情,其结果只能是悲剧收场。

林黛玉身世凄凉、纤弱多病清高孤傲、多愁善感、有极强的自尊心,林黛玉的叛逆性格刚好与贾宝玉比较吻合,这是贾宝玉深爱林黛玉的思想基础,可是他们的爱情以悲剧收场,所以在书中我们通过宝玉一次又一次的落泪就不难知道宝玉心中之苦,不难理解心中之悲了。

2.为晴雯而悲----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红楼梦》中,晴雯的形像是曹雪芹心灵的宠儿,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精品。

在晴雯的锋芒毕露的言谈笑语中,在她的眉眼动静的开合中,时时流露出来美丽的激情和光彩夺目的绚烂,在那千依百顺而又彼此排挤陷害的奴婢中,看到一个坦白、直率、天真、刚强和敢于嬉笑怒骂富有反抗精神的人物。

她虽身处下贱,却是一个大写的“人”!
晴雯虽身为奴婢,但她独来独往、疾恶如仇、敢爱敢恨、敢笑敢骂,还有反
抗权威轻视等级的自由平等的精神。

在她的口舌间,时时吐露出刀剑般的讽刺,把她周围的黑暗丑恶和那些“鬼鬼祟祟的勾当”,毫不容情地揭露出来。

在第三十一回里,晴雯空因跌坏了扇骨子和宝玉吵嘴的时候。

袭人说了一句“原是我们的不是”。

晴雯听她说“我们”两字;就冷笑几声道:“我倒不知道‘你们’是谁,别教我替‘你们’害臊了!……连个姑娘还没挣上去呢,也不过和我似的,哪里就称起‘我们’来了?”还有一次,因为王熙凤叫小红去拿一个荷包,小红得了高级主子的差遣,便得意忘形起来。

晴雯见了冷笑道:“怪道呢!原来爬上高枝儿去了,就不服我们说了。

不知说了一句话,半句话,名儿姓儿知道了没有,就把她兴头的这个样儿!这一遭半遭儿的也算不得什么;过了后儿,还得听呵!——有本事从今儿出了这园子,长长远远的在高枝上才算好的呢!”抄检太观园时,玉熙凤带领王善保家的一群人杀进恰红院,袭人麝月之流,无不战战兢兢,俯首贴耳,都是“自己先出来打开箱子并匣子“任其搜检一番”,只有晴雯采取反抗斗争的姿态;她起初是不开箱子,后来她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郎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提着底子,往地下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来”。

在这些文字里,显露出晴雯的锋利无比的讽刺天才,这天才的讽刺,是封建时代表示反抗精神的有力武器。

她的讽刺,不仅刺伤了袭人、秋纹、小红、王善保家的一群人的心,更重要的是她把矛头指向了封建统治者王夫人。

同时也表规出晴雯的心地是何等纯洁善良,在她的心里容不得一点肮腔、丑恶和冤屈。

她鄙视乘机向上爬的小红,她嘲笑一天到晚梦想当小老婆的袭人,她轻视那得了小惠而向王夫人叩头谢恩的秋纹,她痛恨那狐假虎威为非作歹的王善保老婆。

“难道谁又比谁高贵些?冲撞了太太,我也不受这口气”。

她这种自由平等的思想和勇猛的不避危险的斗争精神,放在贾府那一群女性中,真有鹤立鸡群之感!也就因此,她遭到封建恶势力的围剿,流言谗语,从四面向她飞来。

绣春囊事件一爆发,王善保家的便抓紧这个好机会,在王夫人面前诬告:“别的还罢了,太太不知道,头一个是宝玉屋里晴雯。

那丫头仗着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长了一张巧嘴……一句话不投机,她就立起两只眼睛来骂人,妖妖调调,大不成个体统!”由于封建统治者对叛逆者深恶痛绝,再加上小人们的诽谤,于是这个纯洁勇敢的晴雯,就很快地在狂风暴雨中被毁灭了。

晴雯的这种精神特质,在封建家庭的叛逆者贾宝玉的心灵里,得到了高度的共感与共鸣。

她是贾宝玉思想上的朋友。

他们的阶级、地位、教养
虽不同,但宝玉对晴雯的态度,跟对其他的丫头是有区别的。

他们的友谊,在“撕扇”、“补裘”两回抒情诗笔墨的描绘里达到了高潮。

晴雯想做的是宝玉精神上的朋友。

那次宝玉被贾政痛打一顿之后,全家骚动,各人的情绪和态度各不相同。

黛玉送来的同情是万语干言说不出的,只是“满面泪光和两只肿得桃儿一般的眼睛”。

黛玉走了,宝玉为表示他的爱情,相送两块旧帕给黛玉,在他俩的恋爱过程中,这是一件非常机密的任务。

担负这一任务的就是晴雯。

后来晴雯死了;宝玉悲痛地对黛玉说:“素日你又待她最厚”,在这一句话里,透露出来黛玉和晴雯的深厚的感情,也说明在那封建堡垒里,这一对爱人和那一位朋友,在叛逆精神的契合上,是紧紧结合在—起的。

第五回中“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上评论说:“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

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从宝玉对她的喜爱中,可看出作者的褒赏态度。

但她的命运最悲惨,身负“妖精”的罪名冤屈而死。

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中王善保家的在原就讨厌晴雯的王夫人面前诬告晴雯,加上捡到十锦春意香袋,搜出潘又安与司棋的信,到第七十七回终于爆发了。

小说第七十七回以“俏丫鬟抱屈夭风流”她的行动是那么作为回目的下联,表明了作者对晴雯之死的愤懑和同情。

一个“屈”字的意义,道出了晴雯的不幸,她追求的是一种平等自由的生活,尽管“身为下贱”,但是她的追求是那么的热烈与光明美好,她的行动是那么的光明有力。

但是,越是如此,就越是显示出她与现实社会统治阶级要求的格格不入,因而从根本上预示了晴雯死亡的悲剧的必然。

晴雯的死亡,在贾宝玉精神生活上所带来的打击与惨痛,是无法形容的。

晴雯的死亡,暗示了林黛玉不可避免的死亡命运,也说明贾林爱情悲剧反封建的强烈倾向。

贾宝玉将他无比的愤恨和哀伤,用优美的文笔,一齐写进《芙蓉女儿诔》里。

《芙蓉女儿诔》是讨伐封建势力的檄文。

“孰料鸠鸩恶其高,鹰鸷翻遭罘罬;铃施妒其臭,茝兰竟被芟鉏……高标见嫉,闺帏恨比长沙;贞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

他痛骂那些狐群狗党的小人,他痛恨封建统治者的狠毒残忍。

他把晴雯看作“高标见嫉”的贾谊;看作“贞烈遭危”的鲸,这种评价是非常之高的。

宝玉为晴雯落泪,体现出宝玉对人生而平等的理解,在宝玉心中人都是平等的,这种思想通过宝玉的落泪清楚地表达出来,而这种思想在当时封建社会的大家族
里,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3.为金钏而悲
三十三回中,王夫人午睡,金钏在一边眯着眼侍候着,“宝玉轻轻的走到跟前,把她耳上带的坠子一摘”,“金钏抿嘴一笑,挥手令他出去,然后又合上眼”;宝玉把“包里带的香雪润津丹掏了出来,便向金钏儿口里一送”,金钏“并不睁眼,只管噙了”;宝玉上来便拉着手, 悄悄的笑道:"我明日和太太讨你,咱们在一处罢。

"金钏儿不答。

因为金钏的态度暧昧,使得宝玉得寸进尺,她还告诉宝玉“往东小院子里拿环哥儿同彩云去。

”金钏就因为和宝玉说的这几句顽笑话,被王夫人打了个嘴巴,骂道:“下作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

”不顾金钏的苦苦哀求——“我再不敢了。

太太要打骂,只管发落,别叫我出去就是天恩了。

我跟了太太十来年,这会子撵出去,我还见人不见人呢!”,无情地把金钏撵出去了。

接下来金钏“在家里哭天哭地的,也都不理会他……”,可偏偏金钏是个有心性之人,最后投井身亡,应了她说的那句谶语“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

至三十二回,消息传来,宝玉泪下如豆。

金钏被王夫人骂,自己不但没有劝阻求情,反而跑了,以导致金钏跳井,如果他来求情是否金钏就不会死了。

我们可以想象宝玉此时复杂、无助、痛苦的心情。

金钏的死与宝玉有关,但害死金钏的却是以王夫人为首的封建卫道士,因为“下作小娼妇”的评语是多么的恶毒,杀人不见血。

在那个时代里,那个背景下的金钏,除了回到自己的破屋子里哭泣外,又能做什么呢?背着这样一个名声的金钏,又如何去生活呢?如何去面对自己的亲友乡邻?所以,金钏决定跳井,用自己的生命做最后的抗争。

宝玉没有想到自己与金钏的几句玩笑话会让母亲如此触怒,他第一次看到父母可怕的面目,切身的感受到封建主义一次迅雷不及掩耳的打击,这就是后文的“挨打”。

金钏跳井自杀之后,宝玉被弄得精神恍惚,又和贾政他“撞了一个满怀”,如此莽撞,已经让贾政恼怒了,可恰恰就在这个时候,忠顺亲王府派人来查问蒋玉菡的下落,暴露了贾宝玉在外结交艺人的事,又撞上贾环乘机搬弄是非,污蔑宝玉,把金钏投井的事说成是贾宝玉的强奸不遂,逼死了金钏儿。

宝玉不喜欢读书,却爱和丫鬟们厮混,颇受周围人猜忌。

宝玉这样做,是因为他从少女们身上看到了清纯自然的一面,与浊臭蠢笨的男人形成了鲜明对比。

他宁肯与地位
下贱的丫鬟厮混,也不愿见贾雨村那样势利恶俗的官场中人,是其叛逆性格中最突出的表现。

贾政对此早有不满,如今听信谗言,于是,冲突便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贾政大叫一声“拿宝玉来!”宝玉被打了个半死,但是在贾政的紧逼之下,他始终没有求饶,也没有悔改的表示,这表现出他内心深处,不屈服于封建势力的一种信念。

贾政和宝玉之所以发生剧烈的冲突,正是封建与反封建这两种思想不可调和的结果。

宝玉的爱是对美的爱,更是对周围不幸者的爱。

他富于同情心与想象力,多愁善感。

自己怀着崇敬而虔诚的心对待这些女孩子们,把他们看作美的化身,而这些美的化身们的命运被毁掉了。

因此,宝玉为这些人伤情落泪就不足为怪了。

三、对末世的痛苦感受
1.末世的情与爱
贾宝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

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

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

他厌恶封建知识分子的仕宦道路,尖刻地讽刺那些热衷功名的人是“沽名钓誉之徒”、“国贼禄鬼之流”;他一反“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

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他嘲笑道学所鼓吹的“文死谏、武死战”的所谓“大丈夫名节”是“胡闹”,是“沽名钓誉。

”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相近、气味相投的出身寒素和地位微贱的人物。

这实质上就是对于自己出身的贵族阶级的否定。

同时,他极力抗拒封建主义为他安排的传统的生活道路。

对于封建礼教,除晨昏定省之外,他尽力逃避参加士大夫的交游和应酬;对封建士子的最高理想功名利禄、封妻荫子,十分厌恶,全然否定。

他只企求过随心所欲、听其自然,亦即在大观园女儿国中斗草簪花、低吟悄唱、自由自在的生活。

“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趁着你们都在眼前,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去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托生为人,这就是死的得时了。

”贾宝玉这些被封建统治阶级视为“偏僻”、“乖张”、“大逆不道”的言行,正是表现了他对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孔孟之道的大胆挑战与批判。

而“那管世人诽
谤”,则更是对他那种傲岸倔强的叛逆性格的颂扬。

但是贾宝玉受时代的局限,找不到现实生活的出路,他要摆脱贵族社会桎梏,而又不能不依附贵族阶级。

这就使他的思想性格具有悲剧性的严重矛盾。

他的理想无疑是对封建主义生活的否定,却又十分朦胧,带有浓厚的伤感主义和虚无主义。

贾宝玉的叛逆思想在当时是进步的。

但他毕竟是一个生长在封建贵族家庭里的“富贵闲人”。

他厌恶封建统治阶级的人情世故,不追求功名利禄,却过惯了锦衣玉食的剥削阶级生活。

所以,一旦富贵云散,家道败落,也就必然“贫穷难耐凄凉”了。

当他目睹身边美的化身们的悲惨命运后,他的心灵一次次地被震撼,这短短的人生转瞬即逝,怎不令人伤怀?宝玉慢慢的感受到这些美的化身在这封建制度和文化的压迫下一个个的消失,但是他却没有任何的办法来改变这一切,能做的只有一次次用泪水来祭奠这逝去的一切。

2.末世宗族
贾府的衰败是由多方面造成的,贾府的主子们大多是一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贵族派头,他们每天除了变着花样享乐之外,似乎就不知道世界还有什么值得花费心思。

在享乐心理的支配下,他们沉溺在醉生梦死的生活里,哪里还顾得运筹谋划家业大计中,主子们如此,下人们就更懒得操心了,家业本来是主子的,主子尚且不放在心上,奴才又何必忧虑,正像古语所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主子滥用职权,损公肥私。

执掌权力的主子,并不是完全处于养尊处优的状态,有时显得相当辛苦,但他们辛苦,主要是为个人谋利,如凤姐,表面上在为家务夜操劳着,其实是将贾府一步步推向灭亡。

因为她为了维护个人权利,满足日益膨胀的权势欲,只能对上欺瞒献媚。

助长奢侈浮华的风气,对下欺压盘剥,克扣月银,放高利贷,一再激化矛盾。

儿孙一代不如一代,后继无人。

宁荣二公在马上“得天下”。

建立起贾府的基业,他们的下一代雄风犹存,尚可以守成,但到了殃在的第三代,即“文”字辈,已经退化为昏聩无能的一辈,贾敬一心烧丹炼汞,贾赦则是个老色鬼,唯独贾政风声清肃,却庸碌古板,不能庶务,至于第四代。

即玉字辈的贾珍贾琏贾环,以及第五代草字辈的贾蓉等,则是堕落为一群聚赌嫖娼、淫欲放纵到乱伦地步的“畜牲”。

由这些败家子来继承家业,贾府必将一败涂地。

家亡人散各奔东西的结局,在宝玉第一哭中也曾明白告示:秦可卿临终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