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蔬菜产业现状与加工业发展建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蔬菜产业现状与加工业发展建议
陈学玲;何建军;关健;梅新;邱正明;聂启军;程薇
【摘要】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vegetable industry was expounded in Huhei province, basing on location advantage, industry characteristic, the level of production, etc. The restraining factors and primal problems of vegetable processing industry were analysed. Suggestions of vegetable processing industry are made, such as quality specification system in full operation, perfecting food safety detection system, developing vegetable storage and processing technology, etc.%文章从区位优势、产业特色和生产水平等特点出发,阐述湖北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剖析其蔬菜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客观分析其蔬菜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全面实施质量标准体系、完善质量卫生安全检测体系、发展蔬菜贮藏保鲜技术和加工工艺等,以促进湖北蔬菜加工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期刊名称】《食品与机械》
【年(卷),期】2011(027)005
【总页数】3页(P190-192)
【关键词】湖北;蔬菜;现状;加工
【作者】陈学玲;何建军;关健;梅新;邱正明;聂启军;程薇
【作者单位】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农产品加工分中心,湖北武汉430064;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湖北武汉 430064;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农产品加工分中心,湖北武汉430064;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
技术研究所,湖北武汉 430064;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农产品加工分中心,湖北武汉430064;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湖北武汉 430064;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农产品加工分中心,湖北武汉430064;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
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湖北武汉 430064;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64;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64;湖北省农
业科技创新中心农产品加工分中心,湖北武汉430064;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
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湖北武汉 430064
【正文语种】中文
湖北是蔬菜的适宜产区,也是中国蔬菜主产区之一,十三大类560多个种类的蔬
菜能四季生长,周年供应。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放蔬菜市场,实施“菜篮子”工程以来,中国蔬菜早已形成了全国大市场、大流通的产销格局。

湖北省以高山蔬菜、水生蔬菜、露地越冬蔬菜为主体,包括魔芋、食用菌、山野菜、红菜薹、莲藕等特色蔬菜产业的优势逐步突显,在满足中国四季蔬菜供应和促进湖北省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十一五”以来,湖北省蔬菜产业呈现持续快速发展良好态势,2010年,全省蔬菜(含西甜瓜、食用菌、魔芋)总播种面积达123.3万hm2,总产量3 539万t,分别比2005年增长5.6%和6.2%。

其中高山蔬菜10.6万hm2,产值近40亿元,水生蔬菜10万hm2,产值近30亿元,魔芋3.7万hm2,产量84万t,产值21亿元,均居中国首位[1]。

湖北地区冬季日均气温在5~10℃,比较适合耐低温的十字花科蔬菜、部分葱蒜
类及叶菜类蔬菜的生产,虽然价格偏低,但成本低、病虫害少,生产的露地越冬蔬菜质优价廉,市场区位优势明显。

湖北省鄂西北山区是中国发展夏季喜冷凉和喜温蔬菜无公害生产的重要战略基地。

高山蔬菜不仅天然反季节,而且可低成本实现无公害。

充分利用高山“天然冷库”的自然气候条件及优质生态环境,发展绿色食品-蔬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湖北气候湿润,水网密布,湿地资源丰富,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且水田面积充足,发展水生蔬菜的条件也得天独厚。

湖北省加大了对重点区域特色蔬菜的连片开发,形成了六大特色生产基地,即以武汉为中心的1+8城市圈城郊蔬菜生产基地,以长阳、利川为代表的鄂西北高山蔬菜基地,以蔡甸、汉川、洪湖为代表的水生蔬菜基地,以潜江、蔡甸、石首为代表的西甜瓜生产基地,以随州、房县、远安为代表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和以恩施、建始为代表的魔芋生产基地。

蔬菜产业区域布局更加合理,特色优势日益明显,提高了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和组织化程度。

“十一五”期间,湖北省大力发展设施栽培和集约化育苗,有效提高了蔬菜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2010年,全省设施栽培面积达到6.9万hm2,比2005年增长25.8%,其中钢架大棚0.32万hm2,竹架大中棚1.8万hm2,分别比2005年增长37.1%和27%。

测土配方施肥、喷(滴)灌应用、防虫网覆盖、绿色综合防控等一系列生态高效栽培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促进了湖北省蔬菜生产水平的提高[1]。

湖北省以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为重点,加大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

2010年湖北省无公害蔬菜面积达到92万hm2以上,占全省蔬菜播种总面积的75%,比2005年增长34%。

各地强化质量监管,建立完善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制度,蔬菜检测合格率逐年稳步提升。

2010年平均达到95%以上,比2005年提高3~4个百分点[1]。

“十一五”期间,湖北省将培植和发展龙头企业作为产业发展重点,形成了企业带基地,企业连市场的良好发展态势。

全省重点培植了45家蔬菜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了56个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道路,推动
龙头企业与基地互动性发展,提高产业综合效益[1,2]。

湖北省加大蔬菜品牌推介宣传,发挥全省400多个蔬菜经济合作组织的中枢纽带
作用,促进“农超”对接,培育和打造了嘉鱼蔬菜、随州大洪山香菇、恩施大山鼎高山蔬菜等一批精品名牌,其中“洪山菜薹”和“火烧坪高山菜”获“十大湖北”农产品知名品牌,蔡甸莲藕、黄陂芦笋、房县木耳和香菇、兴山薄壳核桃、宜昌蜜橘等新增地理标志,“武当红”泡菜、“宗味”凤头姜、“吉阳”大蒜、“长友”山野菜、“一致”魔芋、新桥冻干香葱和嘉禾冻干蔬菜等已成为同行中的知名品牌。

湖北蔬菜产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影响着该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如高山蔬菜种植品种相对单一,茬口集中,效益不稳;缺乏针对高山蔬菜的科学栽培管理技术规范,老区生产效率下降;生态问题日益显现;采后处理技术滞后,缺乏配套保鲜加工技术等等,这些都制约了高山蔬菜的市场半径和品种多样化选择及龙头企业的产业[3]。

制约水生蔬菜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缺少抗病资源、缺乏健全的水生蔬菜安全生产技术体系及保鲜贮藏技术,缺少加工专用品种,加工技术装备落后,加工成本高,且加工产品花色偏少等[4],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外市场需求。

食用菌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科技投入不足、菌种管理有待规范、加工水平低下、综合利用能力不高和科研经费投入少等[5]。

魔芋产业制约因素主要是连作病害严重影响生产,精加工薄弱影响出口创汇等。

纵观湖北省蔬菜产业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仅保鲜贮藏与加工方面的共性问题就有:产后损耗严重,初级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废弃物综合利用少,技术装备落后,加工企业规模小,技术和产品研发投入不足,行业标准不健全等。

有效解决蔬菜保鲜贮藏与加工存在的瓶颈问题,可有力促进蔬菜产业产前和产后的有机结合,大幅度提升湖北省高山蔬菜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以促进该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6]。

修改完善种植、采收、贮运和加工等标准化操作技术规程,加大标准化种植和加工
技术的培训。

把标准化种植和加工放在首位,用标准来规范菜农的种植行为,用标准来规范企业的加工行为。

提高加工企业的ISO9000、ISO14000等质量标准体
系和GMP(良好操作规范)、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的认证,建立
有效的可追溯制度,进一步充实蔬菜种植、采收、预处理、加工和贮运等过程的质量监测、检验人员和网点,逐步建立蔬菜产品质量检验、发布及质量安全预报机制,确保蔬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

对蔬菜产品的质量进行全方位的监督,逐步实现全过程的标准化,统一蔬菜产品质量和规格。

大力推广蔬菜采前和产后处理技术,采前做好病虫害防治,适时采收;科学地进行原料挑选、分级和清洗;集成采后处理和产地初加工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减损增供;研制新型安全保鲜剂、包装材料等,延长蔬菜贮藏期;减轻蔬菜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完善冷链系统,建立不同规模的储藏设备,扩大蔬菜储藏保鲜数量。

增加科研投入,加强科技创新能力,解决蔬菜生产、加工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如品质保持、色泽保真、贮藏期延长等工艺技术问题;积极引进国内外技术含量高、工艺先进的蔬菜加工技术和方法,提高蔬菜的传统加工制作水平和工艺,研制开发蔬菜新产品,如蔬菜粉、蔬菜汁、即食蔬菜、保健产品、美容产品和减肥产品等,为市场提供种类丰富的新鲜、营养、方便、卫生、安全、可口的蔬菜加工产品,延长蔬菜加工产业链。

在蔬菜加工中进一步应用蔬菜采收设备、清洗分级设备、预冷设备、贮运设备等具有智能化、高效化、连续化的装备,推广微电子技术、酶技术、膜技术、冷冻干燥技术、微波技术、超高压技术、冷冻浓缩技术、无菌冷灌装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反渗透浓缩技术、PET瓶和纸盒无菌灌装技术等先进技术,改善产品质量,提高规模化、自动化控制水平和生产率。

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艺和开发新产品,减少蔬菜资源的浪费;对蔬菜加工过程
中产生的副产品和下脚料进行开发利用,如从皮渣中的提取加工功效成分(果胶、天然香精、色素等)。

通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实现“零排放”,不仅解决了环境保护问题,提高了蔬菜的综合利用程度,还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

整合省内外科技资源,建立科研平台,加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与加工企业的科技合作,采取平等、互惠、互利、有效的原则,深入开展蔬菜产后处理和精深加工的工艺、技术等方面的开发与创新研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全面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提高蔬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

【相关文献】
1 邱正明,王艳明,肖长惜.发挥区位优势促进湖北外向型蔬菜产业发展[C]//耿显连,康尚杰.中部崛起与湖北两型农业发展论文集.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95~101.
2 赵应文,张琴丽.武汉蔬菜产业化经营的问题及对策[C]//耿显连,康尚杰.中部崛起与湖北两型农业发展论文集.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10~214.
3 周明,熊光权,程薇,等.高山蔬菜采后处理现状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2):5 960~5 961.
4 何建军,陈学玲,关健,等.发展水生蔬菜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0(11):91~93.
5 周明,程薇,杨德,等.制约湖北食用菌产业效益的因素及科技创新发展构想[C]//耿显连,康尚杰.中部崛起与湖北两型农业发展论文集.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65~270.
6 张真平.蔬菜贮运保鲜及加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