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童文学年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九六三年一月二十三日,农历虎年的小年夜里,苏童出生。
苏童,原名童忠贵,祖籍江苏扬中。
老家住在苏州城北的一条名叫齐门外大街的小街上,这是一条很窄的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老街,从名字看叫齐门外大街,其实是一条小街巷。
苏童家里有六口人,除了父母外,还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
“我父母除了拥有四个孩子之外基本上一无所有。
父亲在市里的一个机关上班,每天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来去匆匆,母亲在附近的水泥厂当工人,她年轻时曾经美丽的脸到了中年以后经常浮肿着的,因为疲劳过度,也因为身患多种疾病。
多年来父母亲靠八十多元钱的收入支撑一个六口之家,可以想象那样的生活多么艰辛。
”①
一九六六年,四岁。
这一年的五月十六日,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
对于只有四岁的苏童来说,“意味着我逃脱了许多政治运动的劫难,而对劫难又有一些模糊而奇异的记忆”。
②“我对‘武斗’的印象是一阵枪声。
我家后窗隔河相望的是水泥厂的一座大窑,夜里有人在高高的窑顶打枪,子弹穿透了我家后门的门板”,“墙上刷写着打倒×××、×××的标语”,“一个干瘦的中年女人经常挂着纸牌在街上走来走去”……这都是苏童的“一些模糊而奇异的记忆”。
成年后的苏童回到老家,再看见那个干瘦的女人,“脑子里立刻闪过‘历史’这个沉重的字眼”。
③“革命”、“历史”在苏童幼小的心灵里留下的是残酷、血腥、暴力的印记,这样的童年记忆与经验对他后来的“文革”背景小说产生了深远而潜在的影响。
一九六七年,五岁。
苏童第一次去学校,不是去上学,而是去玩或是因为家中无人照看,所以跟着大姐到了她的学校。
“一个学龄前的小孩坐在一群五年级女生中间,怯生生地注视着黑板和黑板前的教师,那个女教师的发式和服饰与我母亲并无二致,但清脆响亮的普通话发音使她的形象变得庄严而神圣起来,那个瞬间我
学术年谱
苏童文学年谱
张学昕
①苏童:《过去随谈》,《河流的秘密》,第76页,北京:作
家出版社,2009。
②苏童:《六十年代,一张标签》,《河流的秘密》,第94
页,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③苏童:《年复一年》,《寻找灯绳》,第89-90页,南京:
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
崇敬她胜过我的母亲。
”①这便是学校和老师留给苏童的最初印象。
一九六九年,七岁。
秋季,苏童进入由从前的耶稣堂改建的齐门小学校读书,在一个政治运动的背景下,“入学前父母带着我去照相馆拍了张全身照,照片上我身穿黄布仿制的军装,手执一本红宝书放在胸前,咧着嘴快乐地笑着,这张照片后来成为我人生最初阶段的留念”。
②
一九七一年,九岁。
小学二年级,苏童患了很严重的肾炎和并发性败血症,于是,休学半年在家专心治病。
那时候,苏童跟随父母去医院,坐在父亲的破旧自行车后座上,母亲在后面默默地扶着,“离开医院时天色已近黄昏,我觉得父母的心情也像天色一样晦暗”。
大半年内,苏童没有吃过一粒盐,每天都是喝一碗又一碗的中药。
生病造成的痛苦因素挤走了苏童所有的稚气的幸福感觉,九岁的苏童,便尝到了恐惧死亡的滋味,“命运之神似乎有点太残酷了一点,是对我的调侃还是救赎?我至今没有悟透”。
③正是这种童年时对死亡的体验,才使得苏童作品中总是弥漫着一种生命的脆弱和不确定性,以及人对死亡恐惧的氛围。
苏童自己曾说到:“我现在是以一个作家的身份在描绘死亡,可以说是一个惯性,但这个惯性可能与我小时候得过病有关。
”④半年之后,苏童的病痊愈了,又回到了学校继续上学。
在这病榻上度过的这大半年时间里,苏童经常随手拿起姐姐借来的小说,“最早读过的小说就是《艳阳天》,那时候有一奇怪的癖好,在纸上写下一连串臆造的名字,然后在名单后面注明这人是党支部书记,那人是民兵营长,其实是在营造人物表”。
⑤这应该算作是苏童最早的文学启蒙和最早的文学创作了。
苏童从来不敢夸耀童年的幸福,“在漫长的童年时光里,我不记得童话、糖果、游戏和来自大人的过分的溺爱,我记得的是清苦,记得一盏十五瓦的暗淡的灯泡照耀着我们的家,潮湿的未浇水泥的砖地,简陋的散发着霉味的家具,四个孩子围坐在方桌前吃一锅白菜肉丝汤,两个姐姐把肉丝让给两个弟弟吃,但因为肉丝本来就很少,挑几筷子就没有了”。
⑥在大概七八岁的时候,母亲由于弄丢了五元钱而彻底绝望地哭泣时,苏童对母亲说:“别哭了,等我长大了挣一百块钱给你。
”⑦这时的苏童显得早熟而机敏,但是也因为早熟或者是不合群的性格,苏童很少参与街头孩子的游戏。
苏童的童年生活伴有着苦涩的味道,但是,正如苏童自己所说,“我认为热爱也好,憎恨也好,一个写作者一生的行囊中,最重的那一只也许装的就是他童年的记忆。
无论这记忆是灰暗还是明亮,我们必须背负它,并珍惜它”。
⑧苏童的大量小说,都是由童年视角切入,其中闪烁着天真、稚气和调皮的甚或迷茫的光晕。
许多作品都流溢着“少年苏童”的经历、踪迹,哪怕是暗示着一种情绪或是情感向度上的选择。
在苏童的回忆中首先浮现的还是苏州城北的那条百年老街。
“我从小生长的这条街道,后来常常出现在我的小说作品中,当然已被虚构成了‘香椿树街’了。
街上的人和事物常常收录在我的笔下”,⑨“我喜欢把他们的故事搬进小说,是一组南方少年的故事”。
⑩就这样,“香椿树街”成为苏童诸多小说中的叙事背景,被称为“香椿树街”系列,包括二〇〇八年上海人民出版社还出版了一本苏童短篇集《香椿树街故事》。
一九七五到一九八〇年,苏童的中学阶段。
苏童的中学是在苏州市第三十九中学就读的(苏州市第三十九中学与苏州市第三中学于一九九六年合并)。
中学时代的苏童经常身穿与他的年龄极不相称的蓝色或者是灰色的中山装,显得老气横秋,“当了学生干部却缺乏应有的能力,功课不错,尤其是作文深得老师赏识,经常
①②苏童:《初入学堂》,《河流的秘密》,第86、87页,北
京:作家出版社,2009。
③苏童:《九岁的病榻》,《河流的秘密》,第91页,北京:
作家出版社,2009。
④《苏童王宏图对话录》,第197页,苏州:苏州大学出
版社,2003。
⑤苏童:《答自己问》,《河流的秘密》,第231页,北京:
作家出版社,2009。
⑥⑦⑨⑩苏童:《过去随谈》,《河流的秘密》,第78、76、
77、79页,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⑧苏童:《童年生活的利用》,《河流的秘密》,第141页,
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被推荐参加竞赛或展览什么的”,①有一次还代表苏州市去省城南京参加一个大规模的全省中学生作文竞赛,数百名来自全省各个地方的中学生,都住在建邺路的省委党校招待所里,但是苏童名落孙山了。
从南京回苏州之前,路过玄武湖,“一大群中学生沿着湖岸一字排开,大家都把手伸进湖水里,很认真地洗了回手。
我至今仍然记得那群蹲在湖边洗手的少男少女的音容笑貌,二十年过去以后所有人手上的玄武湖水已经了无印痕,而我却在无意之中把那掬湖水融进了我的未来”。
②南京之行,是苏童十八岁前去过的最远的一个城市,通过这次比较特别的旅行,“南京”这个城市在少年苏童的内心留下了永恒的印记,所以苏童后来会作《错把异乡当故乡》一文,“至今已经做了十几年的南京人,越做越有滋味”。
③
一九八〇年,十八岁。
苏童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九月初的一天我登上了北去的火车,从此离开古老潮湿的苏州城。
在经过二十个小时的陌生旅程后我走出北京站。
我记得那天下午明媚的阳光,广场上的人流和十路公共汽车的天蓝色站牌。
记得当时我的空旷而神秘的心境。
”④从此,苏童开启了他的新生活。
在大学期间,苏童“基本上沉默寡言,说话带着口音而且常常词不达意”,⑤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阅读小说和文学杂志。
“中文系的学生起码有一半想当诗人或作家,我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
”⑥这个时候的苏童大量地写诗,后来转为狂热地写小说,但是都是寄出去又被退回来。
总是被退稿,使得苏童陷入了一种非常渴望发表但是又害怕同学讥笑的尴尬境地,一度使苏童十分憎恨惧怕退稿。
“后来通讯地址改成北京一个女同学家里,为的是怕让别人看到我的退稿。
”⑦
一九八三年,二十一岁。
这一年,《飞天》第四期发表了苏童生平第一组诗(以本名童忠贵发表)。
《星星》诗刊也发表了苏童的一组诗《松潘草原离情》。
最初的诗歌写作成为苏童的文学训练期。
对语言和意境的锤炼,对苏童日后的诗性小说语言形态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苏童的处女作《第八个铜像》(短篇小说)发表于《青春》第七期,于第二年获得了《青春》的“青春”奖。
《第八个铜像》是“遵循当时流行的小说套路,‘改革’加‘爱情’,写一个老知青回城使工厂起死回生”⑧的故事。
还有小说《我向你走来》发表于《百花园》第八期。
虽然苏童后来回忆起这些篇文章时,觉得十分荒唐、稚嫩,但是正是因为这些作品的发表,让苏童重拾信心,“有一种找到光明前途无量的骄矜和自傲,从此确立了要当作家的宏大理想”。
⑨
对于苏童来说,“在北京求学的四年是一种真正的开始。
我感受到一种自由的气息,我感受到文化的侵袭和世界的浩荡之风”。
⑩时至今日,苏童仍然十分怀念那段时光,“怀念着北师大的阶梯教室、图书馆和球场”。
輥輯訛“我记得那时候非常急于把自己打扮成孤独者形象,渴望独来独往,远离人群,每天在校园里或者北太平庄一带走走停停,神情忧郁地思考一些人生的痛苦和矛盾……二十岁的年纪在北京是一棵歪歪斜斜的树,我无法判定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生活、爱情、政治、文化,东西南北风都轻而易举地袭击了我。
我现在依稀能闻见一股青春的气味在荡漾,我怀念这种曾经有过的气息。
”輥輰訛一九八四年,二十二岁。
苏童大学毕业,离开了北京,选择了去既有繁华旧梦又是六朝古都的南京工作和生活,在南京艺术学院当辅导员。
任务是帮学生领助学金、召集学生大扫除之类。
他白天工作晚上开夜车写小说,第二天经常上班迟到,一副懒散样子。
他对当老师并没什么兴趣,学校对他这样的老师似乎也无法赏识。
该年,苏童发表了《老实人》(《百花园》第二期)、《江边女人》(《青春》第四期)、《空地上的阳光》(《青年作家》第四期)、《近郊纪事》(《青年文学》第七期)等短篇小说。
一九八五年,二十三岁。
苏童发表了短篇小说《一个白洋湖男人和三个白洋湖女人》(《青年文学》第一期)和《石码头》(《雨花》第六期)。
年底,苏童离开了南京艺术学院到《钟山》杂志做了编辑。
这对苏童来说是人生的一个重
①⑤⑥⑦⑧⑩輥輯訛苏童:《年复一年》,《寻找灯绳》,第91-
93页,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
②③苏童:《错把异乡当故乡》,《河流的秘密》,第97、98
页,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④⑨輥輰訛苏童:《一份自传》,《河流的秘密》,第105-106
页,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要转折。
“后来经朋友的引荐,谋得了我所喜爱的工作,在《钟山》杂志当了一名编辑。
至此我的生活就初步安定了。
”①《钟山》杂志给予了苏童一个很好的文学氛围,“在这里每天所干的事所遇见的人都与文学有关,还经常坐飞机去外地找知名作家组稿”。
②由于苏童主要负责西北、华北区的组稿,所以他接触了许多如贾平凹、铁凝、路遥、张承志等著名作家,并与他们针对文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正是这样一段经历,增进了苏童创作的动力,以致在一九八八年发表的许多作品,都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
一九八六年,二十四岁。
这年,苏童发表了《白洋淀红月亮》(《钟山》第一期)、《门》(《湖海》第一期)、《水闸》(《小说林》第二期)、《祖母的季节》(《十月》第四期)、《青石与河流》(《收获》第五期)、《北墙上那一双眼睛》(《广州文艺》第七期)、《流浪的金鱼》(《青春》第七期)、《岔河》(《作家》第八期)等短篇小说。
这一年,苏童开始和苏州姑娘魏红谈恋爱,魏红是苏童老家苏州一条街上的邻居,中学时候的同学。
一九八七年,二十五岁。
苏童与魏红结婚。
“一九八七年我幸福地结了婚。
我的妻子是我中学时的同学,她从前经常在台上表演一些西藏舞、送军粮之类的舞蹈,舞姿很好看。
我对她说我是从那时候爱上她的,她不信。
”③同年,苏童的短篇小说《桑园留念》发表在《北京文学》第二期。
《桑园留念》写于一九八四年十月,是苏童到南京时写的第一篇小说,最初是发表在朋友的非正式油印刊物《他们》上,之后,连投了三年,直到一九八七年才被《北京文学》发表。
这篇小说被苏童认为是自己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小说,他自己曾说过:“后来的短篇创作的脉络从中初见端倪,一条狭窄的南方老街(后来我定名为香椿树街),一群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南方少年,不安定的情感因素,突然降临于黑暗街头的血腥气味,一些在潮湿的空气中发芽溃烂的年轻生命,一些徘徊在青石板路上的扭曲的灵魂。
从《桑园留念》开始,我记录了他们的故事以及他们摇晃不定的生存状态,如此创作使我津津有味并且心满意足。
”④该年,苏童的《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发表在《上海文学》第二期,后于一九九一年转载于《名作欣赏》第一期。
而《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在《收获》的第五期发表。
并有《黑脸家林——
—一个人的短暂历史》(《解放军文艺》第二期)、《有三棵椰子树的地方》(《西湖》第三期)、《后院的紫槐和少女》(《广州文艺》第三期)、《北方的向日葵(徽州女人)》(《湖海》第五期)、《算一算屋顶下有几个人》(《钟山》第五期)、《蓝白染坊》(《花城》第五期)、《故事:外乡人父子》(《北京文学》第八期)、《丧失的桂花树之歌》(《作家》第八期)、《遥望河滩》(《奔流》第十一期)等短篇小说。
“一九八七年,苏童以《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和洪峰、格非等一起,成为先锋小说的领军人物之一,小说别具一格的叙事方式、叙事语言,成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作。
”⑤这篇小说在苏童的创作历程中,可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九三四年的逃亡》是苏童的第一篇中篇小说,是他的“枫杨树系列”的第一个作品。
它也是苏童的实验之作。
苏童自己也曾说过:“记得我没有具体的创作大纲,自己画了几幅画,这几幅画提醒了我人物线索、小说的主要情节,我就顺着这几幅画来写。
这样的写作本身可能就具备实验性”。
所以,这部中篇会让人产生这样的感觉,“由一组组画面的碎片、一组组杂乱的意象组成……传统的小说的人物、情结等重要的因素在这篇小说中找不到了”。
⑥在某种程度上,它开启了苏童小说的实验之路。
而它作为“枫杨树”系列的第一部作品,更是不容忽视的。
苏童虽然是以“香椿树街”起步,但是却是以“枫杨树乡”闻名文坛。
因为“枫杨树”不仅作为一个意象反复出现在苏童后来的许多小说中,而且文本中代表着故乡的枫杨树乡村更是一个精神故乡和文学故乡,寄予着苏童的怀乡和还乡的情结。
而在这篇小说的创作期间,正是“寻根”文学思潮比较热闹的时期,这一思潮推动了“我对我自己
①③苏童:《一份自传》,《河流的秘密》,第106页,北
京:作家出版社,2009。
②苏童:《年复一年》,《寻找灯绳》,第94页,南京:江苏
文艺出版社,1995。
④苏童:《自序七种》,《河流的秘密》,第238页,北京:
作家出版社,2009。
⑤⑥苏童、周新民:《打开人性的皱折——
—苏童访谈录》,《小说评论》2004年第2期。
的精神之根的探索”,①所以这种关于“怀乡、还乡”的写作其实也是苏童关于自己的“根”的一次次的探究。
苏童为什么会将小说时间的浮标固定在“一九三四年”,开始他最初的文学叙述呢?他试图在想象中的历史图像中寻找,激发写作的美感。
这篇小说不自觉、不期然地与叶兆言、格非、北村、刘震云等人的作品被文学史家和评论家们界定为“新历史主义”小说。
一九八八年,二十六岁。
苏童发表了《周梅森的现在进行时》(《中国作家》第二期)、《环绕我们的房子》(《雨花》第二期)、《U形铁》(《雨花》第二期)、《午后故事》(《雨花》第二期)、《乘滑轮车远去》(《上海文学》第三期)、《水神诞生》(《中外文学》第三期)、《死无葬身之地》(《中外文学》第三期)、《你好,养蜂人》(《北京文学》第四期)、《井中男孩》(《花城》第五期,《小说月报》一九八九年第四期转载)、《一无所获》(《小说界》第五期)、《怪客》(《作家》第五期)、《祭奠红马》(《中外文学》第五期)、《罂粟之家》(《收获》第六期)、创作谈《想什么说什么》(《文学角》第六期)、散文《捕捉一点小小的阳光》(《文艺报》八月二十日)、《伤心的舞蹈》(《上海文学》第十期)。
同年九月,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小说集《一九三四年的逃亡》。
《乘滑轮车远去》、《伤心的舞蹈》、《午后故事》等近十个短篇小说,是一组典型的成长小说,以一个少年视角观望和参与生活,以苏童从小长大的苏州城北的一条老街为背景,反映出一些跟苏童的成长过程中有关心灵的一些事情。
包括之前发表的《桑园留念》,这组小说对于苏童来讲是异常重要的。
“我因此走出第一步,我珍惜这批稚嫩而纯粹的习作。
”②它们是在苏童对于美国作家塞林格一度迷恋的时期内写下的,塞林格作品中那种青春启迪和自由舒畅的语感深深感染了苏童,直到现在我们依然可以看见苏童作品中塞林格的影子——
—“柔弱的水一样的风格和语言”。
③
《罂粟之家》是苏童另一部极具先锋性的小说代表作,同样也是其家族叙事的代表性作品。
陈晓明在评论苏童的《罂粟之家》一文中这样说到:“八十年代后期,苏童写下《一九三四年的逃亡》、《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罂粟之家》,无疑是当代小说中最精彩的篇章。
尤其是《罂粟之家》,可以推为百年来中国中篇小说首屈一指的作品之一……是一篇风格性很强的小说,其叙述的语式与语言的韵味显示出鲜明强烈的形式主义特征。
在很大程度上,它代表了八十年代后期中国先锋派小说的艺术特色,也标志着汉语小说在八十年代后期所达到的艺术高度。
”④一九八九年,二十七岁。
苏童的女儿天米降生。
“一九八九年二月,我的女儿天米隆重降生。
我对她的爱深得自己都不好意思。
”⑤此年,发表小说:中篇《平静如水》(《上海文学》第一期)、《杂货店的女人》(《时代文学》第二期),短篇《仪式的完成》(《人民文学》第三期)、《舒农或者南方生活》(《钟山》第三期)、《逃》(《青年文学》第三期)、《南方的堕落》(《时代文学》第五期)。
本年,中篇小说《妻妾成群》发表在《收获》第六期,后由《小说月报》一九九〇年第二期转载,并获得《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中篇小说奖。
这一年发表的《平静如水》、《仪式的完成》和《逃》等作品,被视为是转换了艺术视角——
—走出了枫杨树之后的作品,“特别是《平静如水》,更是以过往不曾有过的结构方式和人生姿态,在苏童创作中添了异样的一页……也正是《平静如水》,使枫杨树那种充满终极追寻的古典式沉重一下子变得遥远”。
这是一九八九年武跃速在《转换:走出枫杨树——
—苏童近作印象》一文中的评价,同时,他还分析说:“走出枫杨树后的这三篇小说,在苏童整体创作中呈辐射状。
《逃》重现枫杨树主题,预示作家返乡的某种可能性;至于怎样回去,即采用什么样的叙事方式和角度这是一个不固定态。
《仪式的完成》别开生面,将生存中的神秘、宿命等因素融化在某种激情中。
《平静如水》则是一个陡转,它完全改变
①苏童、周新民:《打开人性的皱折——
—苏童访谈录》,《小说评论》2004年第2期。
②苏童:《寻找灯绳》,《河流的秘密》,第194页,北京:
作家出版社,2009。
③苏童:《阅读》,《河流的秘密》,第164页,北京:作家
出版社,2009。
④陈晓明:《论〈罂粟之家〉——
—苏童创作中的历史感与美学意味》,《文艺争鸣》2007年第6期。
⑤苏童:《一份自传》,《河流的秘密》,第106页,北京:
作家出版社,2009。
了苏童以往创作的风格,以一种颇现代的姿态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它们对作者过去的创作模式形成突破和超越,一篇一个方向,一篇一种手法,显示了很好的创作姿态。
”①
《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罂粟之家》和《妻妾成群》,这三个中篇是苏童创作中最重要的作品,而其中的《妻妾成群》更是给苏童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力。
由于《妻妾成群》影视剧的改编,让“苏童”这个名字红遍大江南北。
或许是由于他小说强烈的画面感和意象特征,与现代电影特别是第五代导演的审美选择发生默契,此后,苏童的小说不断被国内知名导演选择、改编后搬上银幕。
“一九八九年春天的一个夜晚,我在独居的阁楼上开始了《妻妾成群》的写作,这个故事盘桓于我想象中已经很久……激起我创作欲望的本身就是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的古老故事。
妻、妾、成、群,这个篇名来源于一个朋友诗作的某一句,它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我头脑中那个模糊而跳跃的故事,因此我一改从前为篇名反复斟酌的习惯,直接把它写在了第一页稿纸上。
”②这部中篇是苏童的一次艺术尝试,他试图寻找一种变化,用一种古典精神和生活原貌填塞小说,从而摆脱以往惯用的形式圈套,“我尝试了细腻的写实手法,写人物、人物关系和与之相应的故事,结果发现这同样是一种令人愉悦的写作过程。
我也因此真正发现了小说的另一种可能性”。
③从某种意义上说,《妻妾成群》可以算作是一个转折性的作品,这之后,那种对小说形式上的追求与探索的热情逐渐褪去,转而走向了更加成熟的创作。
所以,在苏童后续的一些作品中,《妻妾成群》的女主人公颂莲已经成为他创作中的“情结”,譬如《红粉》中的小萼和《妇女生活》中的娴和箫,从她们身上我们不难看到颂莲的影子。
由《妻妾成群》改编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于一九九一年九月上映,导演张艺谋,主演为巩俐、马精武、何赛飞等,而苏童也参与了剧本的修改。
这部电影于当年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的多个奖项,次年获得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提名,一九九三年获得百花奖最佳影片奖以及其他十余个大奖。
而这部小说后又被台湾导演拍成了二十三集电视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于一九九二年在台湾上映。
二〇〇三年中国大陆的导演也将四十集的电视剧《大红灯笼高高挂》搬上荧屏。
后来《妻妾成群》又被改编为芭蕾舞剧、晋剧等。
这一年,苏童发表的作品除小说外,还有:散文《叶兆言印象》(《文学角》第一期)、《三读纳博科夫》(《文学角》第六期),创作谈《风景这边还好》(《文学自由谈》第一期)、《小说家言》(《人民文学》第三期)、《答问》(《百家》第四期)。
一九九〇年,二十八岁。
苏童发表了小说:《已婚男人杨泊》(《作家》第四期)、《棉花地、稻草人》(《青春》第四期)、《妇女生活》(《花城》第五期)、《女孩为什么哭泣》(《时代文学》第五期,后于一九九六年被黄克敏导演改编为电视剧《女人为什么哭泣》),散文:《令人愉悦的阅读》(《文学自由谈》第三期)、《我的自传》(《作家》第七期)。
同年,台湾远流出版社和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分别出版了小说《妻妾成群》。
苏童于该年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
七月,苏童母亲去世。
这一年发表的《妇女生活》,于二〇〇四年改编为电影《茉莉花开》,导演侯咏,主演章子怡、陆毅、姜文、刘烨等。
这部影片在当年获得了第七界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以及其他多个奖项。
由《妇女生活》改编成的话剧《女性生活》则于二〇〇九年三月十一日在上海话剧中心首演。
一九九一年,二十九岁。
小说《红粉》(《小说家》第一期)、《狂奔》(《钟山》第一期)、《我的棉花、我的家园》(《作家》第一期)、《吹手向西》(《上海文学》第二期)、《米》(《钟山》第三期)、《另一种妇女生活》(《小说界》第四期)、《离婚指南》(《收获》第五期、《小说月报》一九九二年第一期转载)。
《离婚指南》和一九九〇年发表的《已婚男人杨泊》是苏童作品中少有的以男性为主要形象的作品,且都是以“杨泊”这个人作为
①见武跃速《转换:走出枫杨树——
—苏童近作印象》,《当代作家评论》1989年第4期。
②苏童:《我为什么写〈妻妾成群〉》,《河流的秘密》,第
246页,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③苏童:《寻找灯绳》,《河流的秘密》,第194页,北京:
作家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