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项脊轩志》导学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脊轩志》导学案
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归有光(1506—1571),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震川。

昆山(今江苏昆山)人,世称震川先生。

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

清朝姚鼐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

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

《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其代表作。

2.背景解读
归有光的远祖曾在太仓(今江苏太仓)项脊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又把自己的书斋题名为“项脊轩”,含有追宗怀远之意。

他35 岁中举后,徙居嘉定安亭江上,授徒讲学,不复回故里。

由此可以推知,他18 岁写此文,35 岁左右可能在迁居前由于翻检书箧,触及旧稿,引起了对亡妻深深的怀念,因而补写了附记,其间相距十六七年,妻死之年手植的枇杷树也生长了约五六年。

这样,不仅枇杷树“亭亭如盖”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且“多在外,不常居”之语也有了着落。

志,名词,就是“记”的意思。

本文是一篇记叙性的抒情散文,是归有光散文的代表作。

自主学习
1.字音识记
①渗.漉( ) ②修葺.( ) ③栏楯.( ) ④偃.仰( ) ⑤异爨.( )⑥先妣.( )
⑦呱.呱而泣( ) ⑧以手阖.门( ) ⑨长号.( ) ⑩扃.牖.( ) ⑪枇杷
..( )( ) 2.辨形组词
) 垣( ) 斑( ) 楯( )
渗(
碜( ) 桓( ) 班( ) 循( )
3.通假字
而.母立于兹( )
4.一词多义
(1)顾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子布,元表各顾妻子( )
(2)稍
余稍为修菲( )
稍出近之( )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
(3)置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
内外多置小门( )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
郑人有且置履者( )
(4)去
比去,以手阖门( )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
(5)归
后五年,吾妻来归( )
返璞归真( )
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 )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
若水之归海( )
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 ) 5.词类活用
(1)雨泽下.注( )
(2)使不上.漏( )
(3)前.辟四窗( )
(4)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5)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
(6)执此以朝.( )
(7)垣.墙.周庭( )
6.古今异义
(1)室仅方.丈.
古义:_____
今义:寺院的住持。

(2)往往
..而是
古义:_____
今义:常常。

7.文言句式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
(2)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
(3)余白束发读书轩中( )
(4)鸡栖于厅( )
(5)其制稍异于前( )
(6)语未毕,余泣( )
重难探究
1.本文主要是通过哪些手法来寄托自己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的?答:
2.试探究分析本文结尾的妙处。

答:
3.古人说,归有光为文,“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泣”。

《项脊轩志》便是这样,可谓结构“关”情,细节“撩”情、质朴“增”情,叠字“助”情,请仔细品读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答:
4.课文中用了不少叠字,试把它们找出来,并说说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答:
归纳总结
1.课文主旨
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回忆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

2.写法赏析
(1)结构严谨,文脉贯通
作者善于用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对项脊轩深挚的眷恋之情,正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顺着这条线索,作者或陈述项脊轩的变迁,或叙写亲人的逸事,或直抒自己的胸臆,将“悲”“喜”感情交织在一起,使记物,叙事,抒情熔为一炉,使得全文结构严谨,文脉贯通。

(2)写细节,生动传神
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

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达了出来。

又如写老妪叙述母亲之事,寥寥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

(3)语言平实,情意动人
文章质朴自然,毫无矫饰,字里行间却渗透着浓郁的思想感情。

如写老祖母来看望和勉励“我”的场面,十分真实感人;“吾儿……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又诙谐,贴切地传达出老祖母对孙子的关切,疼爱的心情;临去,“以手阖门”的动作以及几句自言自语,透露出祖母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对孙子殷切的期望。

寥寥几笔,平淡之至却感人至深。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1.①shèn ②qì③shǔn ④yǎn ⑤cuàn ⑥bǐ⑦gū⑧hé⑨háo ⑩jiōng yǒu ⑪pípa
2.①渗漉牙碜②垣墙盘桓③斑驳班级④栏楯循环
3.通“尔”,你
4.(1)动词,环顾动词,看动词,拜访副词,反而动词,顾念(2)副词,稍微副词,逐渐名词,公家供给的粮食(3)动词,安放动词,设置动词,放弃,丢下动词,购买(4)动词,离开动词,距离动词,除掉,去掉
(5)动词,女子出嫁动词,返回动词,回来动词,归顺动词,归到一处动词,归还
5.(1)名词作状语,向下(2)名词作状语,从上面(3)名词作状语,在前面(4)名词作状语,亲手(5)名词作动词,用乳汁喂养(6)名词作动词,上朝(7)名词作动词,砌上垣墙
6.(1)一丈见方。

(2)到处。

7.(1)判断句(2)省略句(3)省略句,状语后置句(4)状语后置句(5)状语后置句(6)省略句
重难探究
1.(1)抓细节,忆往事:抓住了富有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幸福和谐的夫妻生活。

(2)写景:亡妻留下的枇杷树,以景语结束全篇,引发读者不尽的凄婉惆怅。

(3)衬托: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

(4)今昔对比:“死之年”与“今”对比,暗寓“今不如昔”。

这种手法是诗文中常用的。

2.文章结尾,贵有余味。

这篇课文的结尾,可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这一番是永别呢!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

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

这一句话,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

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3.(1)结构“关”情。

全文自首至尾,处处紧扣“项脊轩”来发挥,把各不相连的琐事缀合起来,抒发了一以贯之的深挚情感。

(2)细节“撩”情。

作者写祖母、写母亲,写妻子,没有面面俱到,只是选取一两件和她们有关联而自己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来叙述,使人物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

(3)质朴“增”情。

语言质朴,不加藻饰。

明净,流畅的语言,平平常常地叙事,于通俗自然之中蕴含着丰富的表现力,使最自然质朴的情感动人心扉。

(4)叠字“助”情。

叠词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同时又强化了情感的表达。

如“亭亭”一词,既使人想到树木高高耸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在这一笔中间,寄寓了作者对亡人的感慨和惆怅,读来富有余味。

4.短短一篇课文,六用叠字来摹声,绘景,状物,以增加形象性和音乐性。

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
刻苦。

又如写月下之树随风摇曳,用“珊珊”;写枇杷树高高耸立,用“亭亭”。

用双叠字,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而且诵读起来,音节和谐,更富灵感。

既写物貌,兼写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如“往往”一词,既强调门墙到处都是,话语中流露出作者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厌恶和不满。

如“珊珊”一词,既写出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项脊轩无比深挚的感情。

再如“亭亭”一词,既使人想到树木高高耸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这一笔中间,寄寓了作者对亡人的感慨和惆怅,读来富有余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