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病理活检以提高内镜对胃肠疾病诊断的准确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做好病理活检以提高内镜对胃肠疾
病诊断的准确性
胃肠疾病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溃疡、胃癌、结肠癌等。

内镜
检查是诊断胃肠疾病的重要手段,可以直接观察胃肠道的形态、色泽、分泌物等,发现异常的病变部位。

然而,仅依靠内镜图像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信息来确定病
变的性质和程度。

因此,病理活检作为内镜诊断的重要补充,可以提供组织学特
征和确切的诊断结果,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病理活检的基本原理和作用
病理活检是一种通过取得组织样本进行显微镜下病理学检查的方法。

它的基
本原理是通过取得患者体内异常组织或细胞的样本,然后经过特殊处理和染色技术,使病理学家能够观察组织的细微结构、细胞的形态特征和异常变化。

通过分
析这些组织和细胞的特征,病理学家可以确定病变的性质、病变的程度以及是否
存在肿瘤等病理改变。

病理活检在内镜诊断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它能够提供直接的组织学信息,对
内镜图像中无法确定的病变进行进一步鉴别和诊断。

通过活检样本的显微镜观察
和病理学分析,可以确诊胃肠道疾病的类型、炎症程度、病变的恶性程度以及预
后评估。

此外,病理活检还可以帮助确定治疗策略,如肿瘤的分期和分级,判断
治疗的疗效和预测患者的预后。

二、胃肠疾病活检的一般原则
为了提高胃肠疾病活检的准确性,需要遵循以下一般原则:
1. 活检前应了解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主诉、既往史、实验室检查、影像
学检查等,以便选择合适的活检部位和数量。

2. 活检时应使用专用的活检钳,避免使用不合适的器械或手法造成组织损
伤或取样不足。

3. 活检时应尽量取得完整的黏膜组织,避免仅取得表层细胞或黏液,以免
影响病理学评价。

4. 活检时应根据不同的病变类型和部位,采取不同的活检策略。

例如,对
于溃疡性结肠炎,应在活动期和缓解期分别进行多点、多层次的活检;对于胃癌,应在癌变区域和周围正常黏膜分别进行多点、多方向的活检;对于息肉性病变,
应在息肉基底部和顶端分别进行活检,以判断是否有恶性变化。

5. 活检后应将取得的组织放入含有10%中性缓冲甲醛溶液的标签清晰的容器中,并及时送交病理科。

如有特殊要求,如冷冻切片、免疫组化、分子生物学等,应事先与病理科沟通,并按要求处理。

6. 活检后应与病理科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获取病理报告,并根据结果调
整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

如有必要,可与病理医师进行会诊或复核。

三、胃肠疾病活检病理检查要点
取材要准确:为了避免活检取材不足或未及病变组织导致漏诊,内镜检查时
应仔细观察病变部位,提高取材的准确性。

对于溃疡性病变,应多点取材于溃疡
与周围组织交界处。

对于隆起息肉性病变,要在息肉的糜烂面取材以提高阳性检
出率。

对于可摘除的息肉,建议进行全瘤活检。

由于活检取材较局限,要求多点
取材。

及时充分固定:内镜活检标本在钳取后应立即进行固定。

标本应夹在预先准
备的条形滤纸片上,松开活检钳后组织紧贴于滤纸上,然后迅速将其投入含有10%磷酸缓冲福尔马林液的固定瓶中。

在固定过程中,要避免使用有齿镊或止血钳夹
取组织,以防止细胞变形影响诊断。

固定液要足量,一般为组织块体积的10-15倍。

固定时间因组织大小而异,常规活检需要2-3小时固定,而直径大于1.0cm
的息肉应在剖开后固定,并延长固定时间,甚至过夜。

使用微波固定可以缩短固
定时间,适用于临床快速诊断。

四、注意事项和质量控制
1.黏膜活检标本的处理
取材要足够大且深度达到黏膜肌层。

不同部位的标本需要分瓶标记并及时固定。

提供取材部位、内镜所见和简要病史,并可附上内镜照片或示意图。

2.病灶的取材
第一块活检标本应取准,避免出血影响后续取材。

对溃疡病灶,应在溃疡隆起边缘的内侧黏膜组织多点取材,避开溃疡底部的坏死组织。

对怀疑癌的病灶,应至少取3块以上的活检。

3.慢性胃炎的取材
取材块数和部位由内镜医师根据需要决定,一般取2~5块。

按照慢性胃炎共识意见取材,包括胃窦、胃体和胃角等部位。

4,肠镜活检取材
在病变和正常黏膜处多点取材,每隔10-20 cm取1-2块活检。

溃疡病灶应在溃疡基底、边缘、周围黏膜以及溃疡之间多点取材。

包埋方向要正确,保证大多数隐窝纵切。

5.小肠活检的注意点
活检后应立即固定,制片过程中要注意方向性。

标准的小肠活检切片是黏膜腺体应垂直于黏膜肌,避免斜切。

黏膜绒毛的形态和高度对于诊断营养不良性疾病很重要。

6.染色方法
除常规HE染色外,根据需要可选用Giemsa染色、Warthin-Starry染色、AB/PAS染色等。

黏液染色可以显示细胞内黏液,对病理诊断有帮助,特别是对早期胃癌的诊断。

五、组织学诊断及断端处理
(一)组织学诊断内容
1.报告标本的尺寸(宽度 x 长度)以及切除的深度。

2.描述肿瘤的外观特征和尺寸(宽度 x 长度),如肿瘤的形状、颜色等。

还需要报告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如腺癌、鳞状细胞癌等。

3.描述肿瘤的浸润深度,通常使用M(黏膜层)和SM(黏膜下层)进行标记。

还需要报告是否有溃疡以及有无淋巴管和静脉浸润。

4.评估切除标本的断端是否阳性。

如果阳性,需要报告阳性断端的切片数。

如果阴性,报告病灶到侧缘的距离。

(二)断端处理
1.黏膜层癌周边断端阳性:由于有烧灼效应,癌可能不残留。

可以选择随访
观察、再次内镜黏膜切除(EMR)、微波或激光烧灼或部分胃切除等方法。

2.浸润至SM且无脉管侵犯:可以选择胃部分切除或补充说明情况后进行随访。

3.浸润至SM且有脉管侵犯或底部断端阳性:建议进行胃手术切除,并进行
淋巴结清扫。

4.对于断端阴性的病例,需要进行定期的随访检查。

最初一年内每3个月进
行一次,第二年每6个月进行一次,之后每年进行一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