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公开课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 文集《热风》、《华盖集》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 的不朽杰作。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 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个人,这个人 是谁呢?
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 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 起来看课文。
对于阿长的平常举动,“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尽管在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时,“我”也曾“发生过空前的敬 意”,但那后来也“逐渐淡漠”了
对于阿长所懂得的许多规矩,‘哦”也是‘不耐烦的”
是因为阿长给“我”买《山海经》,才真正“使我发生新的敬意 了”,甚至连“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文章最后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结束, 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之情。
识记与理解: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阿长( cháng )
疮疤(chuāng )
诘问( jié )
惧惮( dàn )
震惊( zhèn )
粗拙( zhuó( huáng )
2.选词填空:
(l)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冷淡、淡薄 、冷漠)起来, 但完全(消失、消灭、消亡),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 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询问、审问、诘诘问问 ), 而且当面叫她阿长。
(2)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 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 或自己的鼻尖。( 动作描写 )
(3)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 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二哼经’,我给你买 来了!”(语言描写、 )
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通过照应强调了阿长的不被人重视,地 位低下。文中照应的例子很多。照应不 是重复,而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前后 映衬,加深读者的印象。
总结全文:
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 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 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 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日于的 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 等,读后令人捧腹开怀,忍 俊不禁。可是,当长 妈妈为 “我”买回《山海经》后, 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 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 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 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 更加真实感人。
2.读第18—28自然段。
这里,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 经》的经过。请一位同学来复述买书的起因、经 过、结果。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 直渴慕着绘图的仙海经》。叫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 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 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 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简析过渡与照应在本文结构中所起的作用。
过渡和照应是记叙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过渡, 是连接段落、层次之间的纽带。一般来说,内容上 的转折、叙述中的总分、行文中的起讫都要安排过 渡。
文章中有过渡性语句,如文中“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 “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但当我哀悼 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 了”等。
(4)从题目〈阿长与山海经》可知,课文详写的是阿长买 《山海经》送“我”这一件事,其余的都是略写。( 错 )
2.文章开头写阿长名字由来的目 的是什么?
阿长之所以有这个名字,只是因为她的前任叫 这个名字,而大家又叫惯了,并非是她真的叫 这个名字。久而久之,她的真名倒无人记得了。 作者这样写,形象地刻画出阿长是一个不被人 重视、地位低下的劳动人民形象。此外,以写 名字的由来开头,还能起到使读者对阿长有个 总的印象,从而很自然地引入下文的作用。
作者从多个层面、多个角 度刻画了长妈妈的形象,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分析归 纳,用60字以内的一句话, 提炼出长妈妈的人物形象。
长妈妈是一个饶舌、多 事、有许多繁文缛节,但又 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 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 慈的美德的人。
文章1—18自然段都在写“不大佩服”“讨 厌”“憎恶”阿长,结尾却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啊, 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 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 的敬意。在“我”渴慕得到绘图的《山海经》,远房叔 祖找不到,别人又“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自己去买又 没有机会的时候,长妈妈却神奇般地买到了。这是多么 令人惊喜的消息啊!她根本不识字,她连书名都说不准, 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 我们可以想象幼小的鲁迅此时那种激动而又敬佩的心情, “新的敬意”自然而然地在心底萌生。文中用一个“霹 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惊”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 理,也表现了“我”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的原因。 作者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宛然可见。
文章主要描写的对象是长妈妈,作者几乎是按生活的原样, 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自己童年时期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请 同学们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描写长妈妈的事件或细节, 并说说这些事件或细节体现了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情。
1.长妈妈是一个没有名字的人 ——长妈妈地位低下。
2.长妈妈睡觉时总是“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 我没有余地翻身”(长妈妈睡相不—好—)长妈妈是一个粗人。 3.长妈妈“常喜欢切切察察”——长妈喜欢饶舌多事。
4.判断正误
(1)《朝花夕拾》是一本散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屋》也出自这本集子。( 对 )
(2)文中的“我”表示的是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并非真的 是指少年鲁迅。( 错 )
(3)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 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 集》里。( 对 )
4.长妈妈“逼”着我吃福—桔—长妈妈有着太多的繁文缛节。
5.长妈妈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长妈妈是无知而又淳朴的。 6.长妈妈给我买来《山海经》——长妈妈是一个真诚,善良,
关心孩子,尽可能帮助孩子的 好人。
思考: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 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 摆成“大”字的睡相,文中详写了三件事。阿长让“我” 过元旦时吃福橘的做法,令“我”感到“古怪”;讲阿长 的故事时说到她的作用,令“我”惊异“她还有这样伟大 的神力”;阿长买《山海经》,更使“我”相信“她确有 伟大的神力”。
也有过渡性段落“这种敬意……我惧惮她什么呢!”这些过渡 使文章能够很自然地由一件事写到另一件事,行文紧凑,结构 严谨,浑然一体。
照应:
是指文章有些内容前后呼应,前面讲了,后面也有着落。 如文中在开头写道“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后文是 这样照应的,“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 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 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 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 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1902年 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 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 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 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 学运动的 基石。1918年到1926年间, 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 《彷徨》、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
分析两个事例:
1.元旦除夕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 溜……
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样描写的? 她的这—举动寄托了她怎样的愿望?
明确:文中写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 石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焦急的神 态跃然纸上。而当“我”说:“阿妈,恭喜……”之后, “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 塞在我的嘴里。”欣喜之态溢于言表。作者虽然认为这是 “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正是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 妈怎样善良真诚的愿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 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些自己吃福 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1.文中略写的部分可否删去?
明确: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来确定的。 略写往往是记叙文中的烘托部分,没有略写,文章内容 就会呆板,头绪就会不清,情节就会不连贯。如果说详 写是红花,略写就是不可 少的绿叶。如文中略写的 “我”不大佩服阿长的三件事就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 更全面完整地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真实 性的作用。
阿长以其“深不可测”的 神秘影响了“我”,激发了“我”强烈的好 奇心。同样,“我” 渴望读《山海经》也是因为书的内容不同一般, 有“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 ”其神秘怪异的内容激发了 “我”强烈的好奇心。阿长、《山海经》以及“我”印象深刻的三件 事都是统一在表现儿童对未知、神秘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一中心 之内的。
这就是鲁迅笔下的长妈妈,她虽然多事饶舌,有些令人厌烦 的规矩,但她真诚、善良、淳朴、关心孩子,尽自己的可能 帮助孩子,这样的—个人,怎能不让鲁迅深深地怀念呢?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抒 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 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明确:最后两个自然段,直 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 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 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 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 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请你说说:长妈妈是个什么 样的人?
明确:文章没有入笔就写长妈妈这好那好,却用了近 2/3的篇幅来写长妈妈的“缺点”和“错误”:饶舌、多 事、睡相不好、有许多繁文缛节、愚昧无知。而在后文 又用她给我买《山海经》的事,表现出她爽朗、热情、 乐于帮助别人的性情。这就是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作 者以此凸现出长妈妈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 表达自己的深切思念。这样文章更加真切生动,人物形 象更为丰满。
重点与难点
1.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散文的“神不散”说的是:主题集中。写散文时要 放得开,但是要受到中心思想的制约,所以还得收 得拢。在阅读散文时,要注意抓住文章的线索,理 清全篇的层次结构和理解全篇思想内容。本文是以 作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的。
作者欲扬先抑,写知道阿长谋害了“我”的隐鼠时,感情上是“憎恶”她
(2)这(就、也、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 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也、还)能够做成功。她确 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基本、完完全全、全 部)消灭了。
3.刻画人物形象,常用的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指出下列各旬运用了什么描 写方法。
(1)她生得黄胖而矮。( 肖像描写 )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 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个人,这个人 是谁呢?
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 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 起来看课文。
对于阿长的平常举动,“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尽管在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时,“我”也曾“发生过空前的敬 意”,但那后来也“逐渐淡漠”了
对于阿长所懂得的许多规矩,‘哦”也是‘不耐烦的”
是因为阿长给“我”买《山海经》,才真正“使我发生新的敬意 了”,甚至连“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文章最后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结束, 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之情。
识记与理解: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阿长( cháng )
疮疤(chuāng )
诘问( jié )
惧惮( dàn )
震惊( zhèn )
粗拙( zhuó( huáng )
2.选词填空:
(l)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冷淡、淡薄 、冷漠)起来, 但完全(消失、消灭、消亡),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 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询问、审问、诘诘问问 ), 而且当面叫她阿长。
(2)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 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 或自己的鼻尖。( 动作描写 )
(3)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 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二哼经’,我给你买 来了!”(语言描写、 )
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通过照应强调了阿长的不被人重视,地 位低下。文中照应的例子很多。照应不 是重复,而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前后 映衬,加深读者的印象。
总结全文:
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 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 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 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日于的 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 等,读后令人捧腹开怀,忍 俊不禁。可是,当长 妈妈为 “我”买回《山海经》后, 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 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 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 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 更加真实感人。
2.读第18—28自然段。
这里,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 经》的经过。请一位同学来复述买书的起因、经 过、结果。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 直渴慕着绘图的仙海经》。叫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 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 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 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简析过渡与照应在本文结构中所起的作用。
过渡和照应是记叙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过渡, 是连接段落、层次之间的纽带。一般来说,内容上 的转折、叙述中的总分、行文中的起讫都要安排过 渡。
文章中有过渡性语句,如文中“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 “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但当我哀悼 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 了”等。
(4)从题目〈阿长与山海经》可知,课文详写的是阿长买 《山海经》送“我”这一件事,其余的都是略写。( 错 )
2.文章开头写阿长名字由来的目 的是什么?
阿长之所以有这个名字,只是因为她的前任叫 这个名字,而大家又叫惯了,并非是她真的叫 这个名字。久而久之,她的真名倒无人记得了。 作者这样写,形象地刻画出阿长是一个不被人 重视、地位低下的劳动人民形象。此外,以写 名字的由来开头,还能起到使读者对阿长有个 总的印象,从而很自然地引入下文的作用。
作者从多个层面、多个角 度刻画了长妈妈的形象,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分析归 纳,用60字以内的一句话, 提炼出长妈妈的人物形象。
长妈妈是一个饶舌、多 事、有许多繁文缛节,但又 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 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 慈的美德的人。
文章1—18自然段都在写“不大佩服”“讨 厌”“憎恶”阿长,结尾却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啊, 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 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 的敬意。在“我”渴慕得到绘图的《山海经》,远房叔 祖找不到,别人又“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自己去买又 没有机会的时候,长妈妈却神奇般地买到了。这是多么 令人惊喜的消息啊!她根本不识字,她连书名都说不准, 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 我们可以想象幼小的鲁迅此时那种激动而又敬佩的心情, “新的敬意”自然而然地在心底萌生。文中用一个“霹 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惊”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 理,也表现了“我”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的原因。 作者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宛然可见。
文章主要描写的对象是长妈妈,作者几乎是按生活的原样, 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自己童年时期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请 同学们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描写长妈妈的事件或细节, 并说说这些事件或细节体现了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情。
1.长妈妈是一个没有名字的人 ——长妈妈地位低下。
2.长妈妈睡觉时总是“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 我没有余地翻身”(长妈妈睡相不—好—)长妈妈是一个粗人。 3.长妈妈“常喜欢切切察察”——长妈喜欢饶舌多事。
4.判断正误
(1)《朝花夕拾》是一本散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屋》也出自这本集子。( 对 )
(2)文中的“我”表示的是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并非真的 是指少年鲁迅。( 错 )
(3)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 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 集》里。( 对 )
4.长妈妈“逼”着我吃福—桔—长妈妈有着太多的繁文缛节。
5.长妈妈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长妈妈是无知而又淳朴的。 6.长妈妈给我买来《山海经》——长妈妈是一个真诚,善良,
关心孩子,尽可能帮助孩子的 好人。
思考: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 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 摆成“大”字的睡相,文中详写了三件事。阿长让“我” 过元旦时吃福橘的做法,令“我”感到“古怪”;讲阿长 的故事时说到她的作用,令“我”惊异“她还有这样伟大 的神力”;阿长买《山海经》,更使“我”相信“她确有 伟大的神力”。
也有过渡性段落“这种敬意……我惧惮她什么呢!”这些过渡 使文章能够很自然地由一件事写到另一件事,行文紧凑,结构 严谨,浑然一体。
照应:
是指文章有些内容前后呼应,前面讲了,后面也有着落。 如文中在开头写道“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后文是 这样照应的,“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 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 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 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 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1902年 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 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 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 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 学运动的 基石。1918年到1926年间, 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 《彷徨》、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
分析两个事例:
1.元旦除夕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 溜……
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样描写的? 她的这—举动寄托了她怎样的愿望?
明确:文中写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 石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焦急的神 态跃然纸上。而当“我”说:“阿妈,恭喜……”之后, “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 塞在我的嘴里。”欣喜之态溢于言表。作者虽然认为这是 “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正是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 妈怎样善良真诚的愿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 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些自己吃福 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1.文中略写的部分可否删去?
明确: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来确定的。 略写往往是记叙文中的烘托部分,没有略写,文章内容 就会呆板,头绪就会不清,情节就会不连贯。如果说详 写是红花,略写就是不可 少的绿叶。如文中略写的 “我”不大佩服阿长的三件事就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 更全面完整地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真实 性的作用。
阿长以其“深不可测”的 神秘影响了“我”,激发了“我”强烈的好 奇心。同样,“我” 渴望读《山海经》也是因为书的内容不同一般, 有“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 ”其神秘怪异的内容激发了 “我”强烈的好奇心。阿长、《山海经》以及“我”印象深刻的三件 事都是统一在表现儿童对未知、神秘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一中心 之内的。
这就是鲁迅笔下的长妈妈,她虽然多事饶舌,有些令人厌烦 的规矩,但她真诚、善良、淳朴、关心孩子,尽自己的可能 帮助孩子,这样的—个人,怎能不让鲁迅深深地怀念呢?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抒 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 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明确:最后两个自然段,直 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 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 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 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 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请你说说:长妈妈是个什么 样的人?
明确:文章没有入笔就写长妈妈这好那好,却用了近 2/3的篇幅来写长妈妈的“缺点”和“错误”:饶舌、多 事、睡相不好、有许多繁文缛节、愚昧无知。而在后文 又用她给我买《山海经》的事,表现出她爽朗、热情、 乐于帮助别人的性情。这就是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作 者以此凸现出长妈妈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 表达自己的深切思念。这样文章更加真切生动,人物形 象更为丰满。
重点与难点
1.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散文的“神不散”说的是:主题集中。写散文时要 放得开,但是要受到中心思想的制约,所以还得收 得拢。在阅读散文时,要注意抓住文章的线索,理 清全篇的层次结构和理解全篇思想内容。本文是以 作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的。
作者欲扬先抑,写知道阿长谋害了“我”的隐鼠时,感情上是“憎恶”她
(2)这(就、也、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 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也、还)能够做成功。她确 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基本、完完全全、全 部)消灭了。
3.刻画人物形象,常用的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指出下列各旬运用了什么描 写方法。
(1)她生得黄胖而矮。( 肖像描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