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病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胰、肝、横结肠粘连称为穿透性溃疡。
溃疡疤痕收缩或浆膜层与周围组织粘 连——病变部位畸形和幽门狭窄——幽 门梗阻(反复溃疡所致)。
胃溃疡可以恶变(5%左右)。
病理
组织学:溃疡底部典型的分层为(由里向 外):炎性渗出层(纤维素及坏死的炎 性细胞);无结构的嗜酸性深染的坏死 层;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炎性细胞 构成的肉芽组织层;肉芽组织老化后形 成的纤维组织或瘢痕组织等四层。
病因和发病机制(NSAID)
NSAID引起的溃疡以GU 较DU多见。 溃疡形成和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与服用 NSAID的种类、剂量、疗程有关,与是否 同时服用抗凝剂、糖皮质激素等因素亦有 关。
病因和发病机制(NSAID)
NSAID引起溃疡的发病机制: 通过破坏粘膜屏障使粘膜防御和修复
功能受损而导致消化性溃疡, 损害作用包括局部作用和系统作用两方面。
七、其他危险因素
吸烟:可能与吸烟增加胃酸、胃蛋白酶 的分泌,抑制胰腺分泌碳酸氢盐,降低 幽门括约肌的张力和影响胃粘膜前列腺 素的合成等因素有关。
饮食因素:食物和饮料可引起物理性或 化学性的粘膜损伤,刺激胃酸分泌增多, 如浓茶、咖啡、烈性酒、过冷、过热饮 食、辛辣调料等。
病毒感染:极少部分患者胃窦溃疡或幽 门前区溃疡边缘可检出Ⅰ型单纯疱疹病 毒,远离溃疡区域为阴性,而这些患者 无全身的病毒感染或免疫系统缺陷的证 据。
病因和发病机制(胃酸和胃蛋白酶)
胃泌素瘤患者,胃酸分泌极度增加,攻 击性因素明显大于防御因素导致溃疡形成, 成为始动因素。
病因和发病机制(胃酸和胃蛋白酶)
胃溃疡患者MAO和BAO多属正常或减 少,因为胃溃疡多伴有多灶萎缩性胃炎, 壁细胞泌酸功能受到影响。
四、遗传因素
少数PU患者有家族史,传统观念认为有 家族史者发病率是一般人的3倍;“O” 型血人群发病率可高出40%。但在“HP 时代”,遗传因素的重要性受到挑战, 认为HP感染有“家族聚集”现象;“O” 型血者细胞表面表达更多的粘附受体, 两者均与HP感染有关。尽管存在这种现 象,遗传因素的致病作用不能否定。
迷走神经的张力增高。迷走神经释放乙 酰胆碱直接刺激壁细胞分泌盐酸和刺激G 细胞分泌促胃液素。
病因和发病机制(胃酸和胃蛋白酶)
(三)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性溃疡最终 形成是胃酸/胃蛋白酶对粘膜自身消化所 致) “无酸则无溃疡”以及抑制胃酸分泌 药物
促进溃疡愈合证实胃酸在溃疡形成中的决 定作用,是溃疡形成的直接原因。
临床上DU多于GU,两者比例为3:1 DU好发于青壮年,GU平均晚十年 我国南方>北方,城市>农村 季节性:秋冬和冬春之交>夏季
病因和发病机制
1. 病因不完全清楚。 近年来多认为幽门螺杆菌(H. pylori Hp)感染和胃酸分泌异常可能是发生 溃疡病的主要原因。此外NSAIDs亦 可引起。
疼痛)
GU:进食→疼痛→缓解(多为餐后痛,一小时左 右发作,胃排空缓解)
概述
1. 消化性溃疡病亦称溃疡病。 病变发生在食管下端,胃或/和十 二指肠,或胃空肠吻合术后的吻合 口,罕见于回肠Meckel 憩室。 胃、十二指肠溃疡最多见。大部分 为慢性病变,伴有纤维化。
流行病学
常见病,多见于青壮年人,男性多于女 性,男女之比大约为3.9~8.5:1。一般认为 人群中发病率为10%左右
病因及发病机理
胃、十二指肠粘膜除经常接触高浓 度胃酸外,还受到胃蛋白酶、微生 物、胆盐、乙醇和其他有害物质的 侵袭。因此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十分复杂,概括起来说溃疡的形成 是由于胃、十二指肠粘膜的自身防 御-修复(保护)因素和侵袭(损害) 因素平衡失调所致。
保护因素
损害因素
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胃酸
病因和发病机制( Hp感染)
3)十二指肠碳酸氢盐分泌减少:研究 发现80%DU患者十二指肠粘膜分泌 的碳酸氢盐明显减少,根除H机制。
病因和发病机制( Hp感染)
Hp感染导致GU的发病机制,认为 Hp感染引起的胃粘膜炎症削弱胃粘膜 的屏障功能。
形态:溃疡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多数直 径<2.5cm,深度<1.0cm,累及粘膜肌 层,少数可深及肌层甚至浆膜层,边缘 整齐,规则,底部平整,干净或有灰白 色渗出物。直径大于2CM称为巨大溃疡。
演变与转归
修复愈合,一般需4~8周。 溃疡发展损伤血管——上消化道出血。 溃疡穿透浆膜——穿孔。若穿孔后壁与
b、根除Hp后溃疡复发率明显下降 (下降到5%以下)。
HP感染改变粘膜侵袭因素与防御因 素间的平衡:通过毒力因子在胃型 黏膜定植,诱发局部炎症和免疫反 应,损害局部黏膜的防御-修复机制; 增加促胃液素和胃酸的分泌,增强 侵袭因素。
病因和发病机制(Hp感染)
Hp导致溃疡发病的机制:
1) Hp-胃泌素-胃酸学说:研究发现Hp感 染的DU患者空腹或餐后胃泌素增高,并 见胃粘膜分泌生长抑素的D细胞减少,根 除Hp后部分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和胃酸 分泌恢复正常。
黏膜屏障
胃蛋白酶
黏膜血流量
HP
细胞更新
NASAIDs
前列腺素
酒精、吸烟、应激
表皮生长因子
炎症、自由基
• GU:自身防御-修复(保护)因素减弱 • DU:侵袭(损害)因素增强为主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
近十多年来大量研究充分证明,HP感染 是PU的主要病因。
PU患者中HP感染率高:DU 患者HP的感 染率为90~100%,GU为80~90%。而在HP 感染人群中约15~20%发生PU。
3). 节律性疼痛:溃疡疼痛 与饮食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十 二指肠溃疡表现为空腹痛或夜间 痛 ;胃溃疡表现为餐后痛 。
因溃疡发生部位不同,疼
痛表现也不一样,性质为 “压 迫
感”、“堵胀感”或 “烧心感”, 呈隐
痛、灼痛、胀痛、钝痛或剧痛。
2.其他症状:
反酸、嗳气、烧心、恶心、 呕吐、不规律上腹部隐痛不 适、伴腹胀、食欲减退。
一、主要症状—慢性节律性上腹痛 疼痛原因:
1. 溃疡与周围组织的炎性病变,提高局部 内感受器的敏感性,使其对胃酸的痛阈 降低。
2. 局部肌张力的增高或痉挛。 3. 胃酸刺激溃疡面的神经末梢。
疼痛性质
可为饥饿样不适感、钝痛、胀痛、灼痛(烧心)或 剧痛等。
疼痛的部位 GU—剑突下正中或偏左 DU—上腹正中或偏右 一般疼痛范围如手掌面积大小。 疼痛的节律性 DU:进食→疼痛缓解→疼痛(多为空腹痛、夜间
胃蛋白酶活性是HP依赖性的,PH>4 时失去活性。
病因和发病机制(胃酸和胃蛋白酶)
研究发现:DU患者相当部分存在基础酸排 量(BAO)、夜间酸分泌、五肽胃泌素刺 激的最大酸排量(MAO),十二指肠酸负 荷等增高。 目前研究胃酸增高在DU发病并非起始因 素,部分通过Hp感染后一系列机制引起, 也可能粘膜防御和修复屏障受损后在增 加的胃酸综合作用下形成溃疡。
消化性溃疡
Peptic Ulcer
消化性溃疡 Peptic Ulcer
概述
消化性溃疡主要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 的慢性溃疡。
类型:胃溃疡(gastric ulcer,GU)

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
溃疡的形成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有关
溃疡的黏膜缺损超过黏膜肌层。
二、胃酸和胃蛋白酶
PU的最终形成是由于胃酸—胃蛋白酶自 身消化所致,这一概念在“HP时代”仍 未改变。
胃壁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在胃酸的 作用下,变为胃蛋白酶—能降解蛋白质 分子,而它的活性取决于PH值,当PH> 4时,其失去活性,所以胃酸起到决定性 的作用。
DU患者胃酸分泌增多更为显著,与下列 因素有关:
病因和发病机制(NSAID)
局部作用:大多数NSAID在胃内酸性 环境下呈非离子状态,透过细胞膜弥散入 粘膜上皮细胞内,细胞内较高pH环境是药 物离子化而在细胞内聚集,细胞内高浓度 NSAID产生细胞毒损害胃粘膜屏障。
局部作用非主要致溃疡机制。
病因和发病机制(NSAID)
系统作用:NSAID主要是抑制环 氧化酶(COX),COX是花生四烯酸合 成前列腺素的限速酶,COX有两种异 构体,即结构型COX-1和诱生型COX-2。
病因和发病机制
总之,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多因素疾病。 HP感染和NSAID药物服用是主要的病因, 溃疡发生是粘膜侵袭因素与防御和修复因 素失平衡的结果,胃酸在溃疡形成中起关 键作用。
病理
部位:DU95%在球部,少数发生于球后 部(球后溃疡)。GU85%发生于胃小弯、 胃窦部。同一部位有2个以上的溃疡称为 多发性溃疡。胃、十二指肠同时有溃疡 称为复合性溃疡。
壁细胞总数增多。胃酸分泌量与壁细胞 总数相平行,壁细胞总数的增多可能为 体质因素或长期刺激后的继发现象。
壁细胞对刺激物的敏感性增强。如食物、 五肽促胃液素刺激后胃酸分泌反应大于 正常人。
胃酸分泌的正常反馈抑制机制发生缺陷。 正常情况下,当胃液PH<2.5时,肠粘膜 分泌胰泌素、胆囊收缩素、肠抑胃肽和 血管活性肠肽,这些物质具有抑制胃酸 的作用,这一反馈抑制机制可发生缺陷, 遗传、HP感染等是可能的影响因素。
临床表现 PU的临床特点 慢性过程反复发作。
发作呈周期性,与缓解期相交替。季节 性,诱因。
发作时上腹痛呈节律性。
一. 症状: 1、上腹部疼痛特点:
1) 慢性病程:溃疡的病 程长有的几年,有的可达十 几年,甚至更长。
2). 周期性发作:上腹痛呈 反复周期性发作,十二指肠较突 出,腹痛发作可持续几天、几周 或更长,继而是较长时间的缓解。 全年都可发作,但以冬春、秋冬 季节交替发作者较多见。
HP的作用机理
粘附作用:HP具有粘附素能紧贴上皮细 胞,使细胞绒毛断裂,细菌被绒毛覆盖, 不易去除。推测粘附作用可能与致病性 大肠杆菌的致病性相似。
蛋白酶的作用:HP可产生蛋白酶分解蛋 白质,并消化上皮细胞膜,破坏粘液屏 障结构。
尿素酶作用:HP具有很强的尿素酶 活性,将尿素分解为NH3,既能保护 细菌的生长环境,又能损伤上皮细胞。
五、胃十二指肠运动异常
DU患者胃排空比正常人快 →十二指肠酸 的负荷加大→粘膜损伤。
GU患者胃排空延缓→胃窦张力↑→G细胞 分泌促胃液素↑→胃酸分泌↑。同时存在 十二指肠-胃反流,反流液中的胆汁、胰 液和卵磷脂损伤胃粘膜,还可加重HP感 染。
六、应激与心理因素
如紧张、忧伤、焦虑、强烈的精神刺激, 可影响胃酸分泌、胃肠运动和粘膜血流 调控等,可引起溃疡的形成。临床上PU 多见于脑力劳动者,体力劳动者发病相 对较少;城市多于农村;战争时期多于 和平时期。
毒素作用:HP具有细胞毒素相关基 因蛋白,能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
HP菌体细胞还可作为抗原产生免疫 反应。
三、非甾体抗炎药 直接损伤胃粘膜
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削弱前列腺 素对胃粘膜有保护作用
病因和发病机制(NSAID)
(二)NSAID 引起消化性溃疡是另一常见原因 研究显示:在服用NSAID患者中过半数内镜下 见胃粘膜糜烂/出血,10%~25%可发现胃或十 二指肠溃疡,约有1%~2%患者发生出血、穿孔 的溃疡并发症。
Hp感染通过直接或间接(炎症细胞因子) 作用于G、 D细胞和壁细胞,导致胃酸分 泌增加。
在部分DU患者的发病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病因和发病机制(Hp感染)
2)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学说:研究发现 DU多位于有胃上皮化生处,因此认为十 二指肠球部的胃上皮化生是十二指肠对 酸符合的一种代偿反应。 Hp只定植在胃 上皮组织上。 Hp感染导致十二指肠炎,粘膜屏障破坏, 导致DU发生。
根除HP可促进溃疡愈合和显著降低溃疡 复发率:常规用抑酸药治疗PU,不根除 HP,愈合率低,加用抗HP治疗愈合率高。 常规用抑酸药后愈合溃疡的年复发率为 50~70%,根除HP后复发率为5%。
病因和发病机制(Hp感染)
(一)Hp为消化性溃疡病因的证据: a、消化性溃疡的Hp的检出率明显
高于普通人群(DU约为90%;GU为 70%~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