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散妙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升降散妙用
原文作者:
升降散出自清代名医杨粟山所著的《伤寒温疫条辨》,由蝉衣、僵蚕、姜黄、大黄4味药组成,治疗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有透达郁热、升清降浊之功效。
本方在内科应用极为广泛,无论表里同病、上下同病、气血同病都可应用。
笔者在临床中用此方治疗一些实证、热证,以及急重证皮肤病常获佳效。
兹举例介绍如下。
1 脂溢性皮炎
案例1:患者,男,38岁,业务员,2006年8月5日初诊。
患者于1个月前不明原因颜面及胸背部出现数片淡红色斑片,略觉瘙痒。
曾服用息斯敏及龙胆泻肝丸治疗,未见明显疗效,皮疹逐渐发展融合成大片。
患者平时多食肥甘厚味,嗜酒,3年前曾有过类似病史。
患者现头面胸背部皮疹,胸腹胀满,纳差,口中粘腻,小溲短赤,大便溏薄量少灼肛。
查:颜面、头皮、胸背可见大片湿润性红斑,上覆较多的油腻性鳞屑,有糜烂、流滋。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诊断为脂溢性皮炎。
辨证为脾胃运化不周,中焦枢机不利,湿热邪浊壅滞三焦,外迫肌肤。
治以通畅三焦、运脾除湿、通腑泻热。
方用升降散加味:蝉衣6g,僵蚕9 g,姜黄9 g,大黄9 g,茵陈30 g,苍白术各12 g,茯苓15g。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8月12日二诊:服药1周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患部已无糜烂、流滋,皮损色变黯淡,表面仅有少量糠秕样脱屑,略觉瘙痒;其他各项兼症尽除。
舌红,苔薄黄,脉弦。
此为三焦气机已畅,脾胃运化之功渐复,湿热之邪大部已除。
前方去大黄,加苦参10g、陈皮10 g、枳壳10 g。
连服半个月而愈。
按:脂溢性皮炎,中医称为“面游风”或“白屑风”,分干性和湿性两种类型。
湿性脂溢性皮炎由脾胃不运、枢机不利而致湿热邪浊内生,壅滞肌肤,而见皮损红斑湿润,大量油腻鳞屑,甚则糜烂、流滋。
升降散中虽无清热除湿之品,但可升清降浊,通利三焦,恢复脾胃运化之功能,脾胃得运,中焦枢机通利,则湿热自除。
2 过敏性紫癜
案例2:患者,15岁,男,学生,2006年8月25日初诊。
4d前因咽痛发烧后双小腿出现较多的小出血点,且迅速增大成斑,逐渐增多向上扩散至大腿及臀部。
患者现口干,咽痛,全身烘热,腹痛阵作,溲赤便干。
查:双下肢可见散在粟粒至榆钱大小的紫红色斑片,略高出皮面,压之不退色,以双侧胫前较为密集。
咽红,扁桃体Ⅰ度肿大。
腹软,无压痛点。
舌红,苔薄黄,脉细滑数。
体温38.7℃,血、尿常规正常,大便潜血(+)。
辨证为气血两燔,血溢成斑。
治以散热透邪、通腑泄热、气血两清。
方用升降散加味:蝉衣6 g,僵蚕9g,姜黄12 g,大黄9 g,山豆根6 g,紫草根15 g,板蓝根20 g。
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8月28日二诊:服药3剂后,身热已退,咽已不痛,大便潜血转阴,下肢皮疹颜色变黯,无新疹出现,但仍时有腹痛。
前方去山豆根、板蓝根,大黄减量为6g,加白芍15 g、木香10 g。
8月31日三诊:服上方3剂后,腹已不痛,双下肢皮疹明显减少,疹色黯淡。
用8月28日方去木香,加鸡血藤20g,连服10剂而愈。
按:过敏性紫癜中医称为“斑毒”、“葡萄疫”。
总由禀赋不耐,外受风热毒邪,致脏腑蕴热,邪热弥漫三焦,气病及血,气血两燔,络伤血溢,发而为病。
若只选清营凉血之品,则气分之热不能兼顾,并有顾此失彼之嫌;专用凉血之品,又有血止瘀留之虑。
升降散用僵蚕、蝉衣可疏散风热,辛凉开达,透热转气;大黄苦寒降泄导热下行,可澄本清源,消除引起出血的原因,配合行气活血之姜黄,又可活血除瘀。
诸药合用既可降热止血,又防血止瘀留,治疗邪热壅遏、迫血妄行的各种出血证候皆可取得良效。
3 颜面丹毒
案例3:患者,女,41岁,公司职员,2006年5月17日初诊。
患者于2d前不明原因出现右颧部红肿灼痛,病情发展迅速,现已波及整个右侧面部,并伴有畏寒发热,周身不适,头痛,咽痛,口渴,胃纳欠佳,溲赤便干。
自述有慢性鼻炎病史和青霉素过敏史。
查:整个右侧颜面部可见大片鲜红色水肿性斑片,表面紧张发亮,有灼热感,触之疼痛。
右侧眼睑及口唇肿胀,目不能开。
咽红,右侧可触及颌下淋巴结肿大。
体温38.9℃;白细胞
总数12.6×109/L;中性粒细胞84%。
诊断为颜面丹毒。
辨证为风热外袭、化火化毒、壅滞头面肌肤。
治以散风败毒、通腑泄热。
方用升降散加味:蝉衣9g,僵蚕12 g,姜黄9 g,大黄12 g,金银花12 g,黄芩12 g,板蓝根20 g,牡丹皮15g。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同时口服罗红霉素150 mg,每日2次。
5月20日二诊:患者服药3剂后,身热已退,头部不痛,身已觉爽,颜面肿胀减轻。
白细胞总数9.2×109/L,中性粒细胞76%。
前方去大黄,蝉衣减为6g,僵蚕减为6 g,加玄参15 g、淡竹叶12 g,罗红霉素继续服用。
又连续治疗1周而愈。
按:颜面丹毒中医称为“抱头火丹”,重者也称为“大头瘟”。
本病多因皮肤破损,风热火毒之邪入侵,熏蒸搏结于肌肤之间而发。
因本病病位在上,故重用蝉衣、僵蚕轻浮升散,透邪外出直达病所;姜黄、大黄降泄,通腑泻热,取釜底抽薪之意;再配以金银花、黄芩、板蓝根、牡丹皮清热解毒凉血,切合病机,故收效迅捷。
4痤疮
赵某,女,25岁。
2005年5月8日初诊。
主诉:面部起红丘疹,微痒,以额部较密,此伏彼起,反复发作半年,伴有心烦不安,失眠多梦,白带多,色黄质稠,素喜辛辣食物。
舌尖红、苔薄黄稍腻,脉弦滑数。
诊为痤疮,证属肺胃湿热内郁。
治以清泻肺胃,除热化湿。
方用升降散加味:僵蚕、栀子、浙贝、黄柏、甘草各10g,蝉蜕、姜黄各6g,大黄5g,薄荷8g,连翘、银花、土茯苓各20g,苦参、白鲜皮、车前子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
嘱禁食辛辣煎炸食物,保持心情舒畅。
加减服药20余剂,诸证消失。
按:因患者平素喜食辛辣食物,脾胃湿热内蕴,复感风热外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