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复习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文学复习重点
第一篇:比较文学复习重点
比较文学复习重点比较文学(新)复习题
一、填空题
1、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正式兴起,最为突出的标志是。
2、最能代表中国比较文学勃兴之后的骄人成绩的,应推朱光潜的与的《谈艺录》。
3、比较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这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之一,而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
4、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是介于两种或两种之间的学理关系。
5、比较文学的“四个跨越”是指、、、。
6、在一个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中,国别文学就是,两者可以互为指称。
7、世界文学是 1827年在评论他自己的剧本的法译本时最早提出的。
8、比较文学研究的基点——本体就是。
9、比较视域内质的最高层面用八个字来概述,就是与。
10、多元文化中的文学对话平台是指层面。
11、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最早是由美国学派的代表人物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一文中提出来的。
12、是第一个比较文学学派。
13、誉舆学是从影响的发送角度所进行的研究,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二是,三是,四是。
14、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最重要的特征是。
15、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李达三提出中国学派乃,它遵循东方特有的折衷精神。
16、题材研究中应用最多的是。
二、名词解释
1、国别文学
2、民族文学
3、总体文学
4、世界文学
5、比较视域
6、对话平台
7、汉学
8、主题学
9、意象
10、接受
11、海外华文文学
12、译介学
三、问答题
1、中国比较文学的最早萌芽可以追溯到什么时代?中国古代比较文学研究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2、中国比较文学正式建立的突出标志是什么?
3、文化研究有什么样的学科特征?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与文化研究采用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4、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有哪些?
5、为什么说在比较文学研究中跨民族与跨学科是两个重要标识?
6、比较文学的研究客体涵盖了哪些类型?
7、什么是比较文学?
8、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三个规限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9、国外汉学能够为比较文学提供哪些借鉴?
10、平行研究应该注意哪几个问题?
11、试述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跨文化特点。
12、中国比较文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13、文类学研究的范围和对象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14、在古代中国“诗学”有哪两重含义?
四、论述题
1、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应该如何自我认识和定位?
2、何谓大众文化?文化全球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如何?
3、你认为全球化的趋势是文化同质还是文化多元,为什么?
4、并无“比较文学”之名的中国学术为什么又有事实上的比较文学研究?
5、为什么文化研究导致了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挑战?
6、怎样理解比较文学研究“四个跨越”的内在意义链?
7、怎样理解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
8、怎样理解一个本体、两个学贯、三个关系、四个跨越?
9、谈谈比较视域的多元性及开放性特征。
10、简述文学与艺术的互渗为比较文学进行跨学科研究所提供的学术背景及可能性。
11、怎样认识理解接受中的误读现象,试以普希金在中国的接受说明之。
12、试述从比较文学多元开放视域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的切入点。
1.“母题”
所谓“母题”指的是主题中的最小单位,它好比是主题中的“基因”,能够从中生发出许多主题。
2.“缺类研究”
缺类研究是文类学研究中的一个方面,它研究在其他民族、国家中有的一种或某几种文学体裁为什么在有的民族、国家的文学中没有或缺乏,从而找出背后隐藏的原因。
3.世界文学
所谓“世界文学”是指世界各民族的文学打破了原来的各自封闭的状态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各民族的文学成为世界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世界各民族能够共同享有。
4、“信达雅”
“信达雅”最早是严复提出来的一个翻译标准。
所谓“信”即是要求翻译外国的作品要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意。
“达”是指要尽可能地要用本民族的语言把外国原著的意思晓畅地表达出来。
“雅”是指翻译的语言不仅要能把原意传达出来,而且要“美”。
5.“亲缘关系”
比较文学中的亲缘关系是指在两个民族或多个民族之间,它们的文学有过交往,并且对它们的文学产生了实际的影响。
6.阐释学
阐释学是中西比较诗学中的一个术语,它指运用西方的文学理论来对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进行阐释。
7.“套话”
“套话”是形象学中的一个术语,它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一些习用的称呼来指代外国或外国人。
这种称呼往往表示了人们对外国的一般看法。
8、“期待视野”
所谓“期待视野”就是指读者在阅读作品之先就已存在的一种“意向”,这种预先就存在的意向会决定读者在阅读作品时的判断和取舍。
9.节译节译就是翻译者根据自己的意图,在翻译外国的文学作品时加以删削。
这种删削往往体现了译语国与原作国之间在审美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
五、简答题
1、为什么读者对译作的接受比对本国文学的接受具有更大的“叛逆性”?
答: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接受往往受到其主观的意向或者说其“期待视野”的影响,而其主观的意向和期待视野又受到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审美习惯等因素的制约,读者在接受译作时,由于其主观意向和期待视野与原作产生更大的差异,因此,他接受译作会比接受本民族的文学作品产生更大的“叛逆”。
2、对外国的想象本身虽然往往荒诞不经,但为什么对形象学研究来说,它仍然是很有意义的?
答:这是因为形象学的研究并不关心一国民众的想象是不是准确地反映了外国的实际,而是主要研究在一国民众对外国的想象中所反映出来的他们的文化、心理、愿望等。
因此,有些对外国的想象虽然
荒诞不经,但它们仍然揭示了民众的心理和文化习俗、愿望等,所以它们仍然是很有意义的。
3、中国当代比较文学有哪两个主要研究领域?
答:中国当代比较文学有两个主要的研究领域,一是中西比较诗学的研究,一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与西方文学关系的研究。
4、誉舆学与渊源学有什么区别?
答:影响研究中的誉舆学(流传学)是从影响的放送者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
它主要研究放送者是谁、放送内容是什么?以及接受国对它们的反映。
而渊源学是从接受者的角度进行研究的,主要研究接受者接受了国外文学的那些因素,对他的创作、作品产生了什么实际影响。
5、什么是誉舆学中的“框范影响”?
答:誉舆学中的框范影响是指外国文学作品中一种整体的环境描写方法和整体的环境氛围对接受者的影响。
在这方面,愈是奇异的环境对接受者的影响就愈大。
6、什么是“文体化”仿效?
所谓“文体化”仿效,指的是渊源学中作家接受外来影响的这样一种情形:即作家仿效他喜爱的外国作品的整体风格和情调来进行创作。
他创作出来的作品,具有他接受的外国作品的整体风貌和情调,但不能具体判断他模仿了谁。
跨越性”之内。
所谓学科“跨越”指研究文学以外的学科对文学的渗透和影响。
7、什么是比较文学的跨越特性?
答:所谓比较文学的“跨越”特性是指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或范围必须是超越一个民族、国家的几个或多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之间的关系。
另外,学科的跨越也包括在“跨越性”之内。
所谓学科“跨越”指研究文学以外的学科对文学的渗透和影响。
8、为什么“母题“具有很强的滋生主题的能力?
母题之所以具有很强的主题滋生力,是因为母题反映的都是人类的一些基本问题,基本人性。
这些问题是我们在任何时代都会面临的,
我们的人性也不会随着时代、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改变的往往只是形式,而本质则是差不多的。
所以,我们通常说,母题是主题中的基因,是主题中的最小单位,就是说它是最基本的、最恒定的主题因素。
从这些基本因素出发,往往能产生很多的互有差异的主题。
3、请分析《蕾米亚》和《白蛇传》在母题、主题、情节、人物几方面的相似和差异及其原因。
首先我们来看母题的相似,这两个故事的母题都是写一种奇异的爱情(人兽、人妖、人狐、人蛇等等都属于这一母题)。
另外,它们的主题都表现了青年男女对浪漫爱情的向往以及社会传统道德对这种爱情的勒杀。
在情节、人物上,它们也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人和蛇化成的女子邂逅相爱,都是在相爱后被社会传统道德的化身发现而遭到勒杀。
当然,它们之间也有一些差异,例如在中国故事中,有青蛇这一形象,这一形象实际上是中国传统的“红娘”形象的变种和化身,极具有中国的传统特色。
另外,在中国,尽管白娘子被压在雷峰塔下,但最后还有一个虚幻的美好的结局(即所谓“白状元祭塔”和天帝惩罚法海和尚等),但在西方确实一个地道的悲剧结局。
这表明了中西对于悲剧的不同态度。
另外,人物也有不同,除了上面提到的“青蛇”以外,在中国充当道德化身的是“和尚”,而在西方则是“哲学家”,在中国男主人公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书生”,而在西方则是一个哲学家的弟子。
这种人物安排的不同,结局的不同,表现了中西对于人生的理想、对于社会的认识,以及审美心理和习惯等方面的不同。
教堂山会议(06年名词解释):比较文学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会上,传统的比较文学观点受到批评,韦勒克宣读了《比较文学的危机》,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从而引起了国际上历时十余年的辩,导致比较文学在理论上更趋成熟,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
第二篇:比较文学复习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其标志是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逐渐确立,学术团体和一批专业研究队伍的涌现,以及专业学术著作和专业刊物的纷纷出版。
18世纪的欧洲掀起了“中国热”,当时,伏尔泰接触到马若瑟删节并译成法文的元杂剧《赵氏孤儿》,把它跟欧洲的同类剧作进行了比较,并改编和创作了《中国孤儿》一剧,影响很大。
1877年匈牙利学者梅茨尔创办《比较文学学报》。
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专著《比较文学》。
1897年法国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创办第一个比较文学常设讲座“文艺复兴以来日耳曼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
综观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可以分为“中国古代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国比较文学的建立”与“中国比较文学的兴盛”三个阶段。
中国比较文学的兴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建立了专门从事比较文学研究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系所,创办了专门的比较文学刊物,成立了各级比较文学协会,并与国际比较文学研究的大潮逐渐接轨合流。
2、产生了大量高质量的比较文学研究成果。
3、出现了大量研究比较文学的成果,编辑了多种比较文学教材,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要求日趋强烈。
“四个跨越”中跨民族与跨学科:
1、跨民族是衡量比较文学研究成立的重要标识。
强调民族文学是比较文学研究展开的基础,因为从民族学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审视,每一个民族所秉有的语言与文化是唯一性的,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两种最基本的生存标识。
文学研究的视域一旦超越了民族的界限,就必然跨越了语言与文化的界限,于是文学研究主体的视域便可能维系在两个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上,跨民族、跨语言与跨文化是连接在一条意义链上的。
2、跨语言是衡量比较文学研究成立的标识。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沟通创作主体与阅读主体的媒介,民族之间与文化之间的最主要分水岭又在于语言的差异,民族文学之间的影响与接受也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
如加拿大文学、美国文学、澳大利亚文学与英语文学虽然用英语撰写,又如海外华文文学的写作虽然操用的是汉语,但由于在某种程度上跨越了国界、文化与民族,仍然可以进行比较研究。
3、跨文化是衡量比较文学研究成立的标识。
在跨越东方西方文化系统下展开的比较文学研究,一定跨越了民族与语言。
但是欧洲一些民族和国家在信仰上共同隶属基督教文化系统,那么对这些民族和国家的文学进行双项的比较研究,虽然同属一种宗教信仰文化系统下,但这种比较研究也跨越了民族、语言,比较文学在这里同样可以成立。
如法国文学与德国文学同属于欧洲基督教文化体系下,但法德文学比较研究是建基于两种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与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而展开的。
4、跨国界是衡量比较文学研究成立的重要标识,但不是唯一性标识。
对于由一个民族构成的国家,如法国、德国,跨国界就是跨民族,但是对于统一于一个国家下的多民族文学进行比较研究,这也属于比较文学研究范围内,如把汉族文学与藏族文学进行比较研究,并且统一于一个国家下的两个民族仍保留着自己独立的语言与文化。
5、跨学科是衡量比较文学研究成立的重要标识。
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室美国学者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一文提出来的,80年代以来,追寻文学与艺术、哲学、宗教、心理学等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所交叉的共同规律,成为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
跨学科研究大大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这最终也使比较文学研究走向了视域更为开阔的文化研究。
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有着自身的学理要求,表现为三个规限:
1、和文学做交叉比较研究的这个领域,其必须是一个与文学相关的、独立的学科,并且这个学科有着自己的系统性。
2、跨学科研究必须是把双向知识汇通后,在比较研究的视域与思考中形成一个融会贯通的自洽体系,这个自治的体系最终呈现在研究成果中,形成汇通双方又不同于双方的第三种学术立场。
3、文学与相关学科的比较研究,也必须是在跨民族、跨语言与跨文学的条件下才可以成立。
比较文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文学研究,在学科的成立上以研究主体的比较视域为安身立命的本体,因此强调研究主体的定位,同时比较文学把学科的研究客体定位于国族文学之间与文学及其其他学科之间的
三种关系,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与学科交叉关系,并在开放与多元的文学研究中追寻体系化的汇通。
法国学派所提倡的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早的研究方法,后来则成为最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
以欧洲为例,历史上各国之间大规模的文学交流就至少有三次;文艺复兴时期,启蒙运动时期,浪漫主义运动时期。
影响研究的对象既然是不同民族文学与不同国家作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它的研究内容就不难确认。
梵.第根认为,任何一个影响研究都必须沿着“放送者”、“传递者”、“接受者”这条路线追根溯源。
具体来说,从“放送者”出发,研究一部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或一种民族文学在外国的影响,这种研究被梵.第根称为“誉與学”;从“接受者”出发,探讨一位作家或一部作品接受了哪些外国作家作品的影响,这被称为“渊源学”;从“传递者”出发,研究影响是通过什么媒介和手段发生的,即“媒介学”。
一个完整的影响研究应该包括“放送者”、“传递者”、“接受者”三个方面:
1、誉與学。
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集团对集团的影响,二是集团对个体的影响,三是个体对集团的影响,四是个体对个体的影响。
(1)集团对集团的影响是指一国文学对另一国文学的影响。
如法国文学对德国文学的影响,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17世纪诞生于法国的古典主义文学思潮,几乎影响了当时的整个欧洲文学。
俄国古典主义遵循法国古典主义的一些基本法则,推崇古代希腊罗马文学,尊重理性、强调三一律、要求语言典雅等。
研究各国之间的文学思潮、文学运动的流传和影响,会使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文明史上许多带有普遍意义的现象。
(2)集团对个体的影响是指一国文学对一个异国作家的影响。
中国文学曾影响了许多日本作家,如茶传龙之介的《杜子春》扩展了唐李复言的《杜子春传》,《仙人》源于《聊斋志异》卷四的《鼠戏》一篇。
(3)个体对集团的影响是指一个作家对一国的众多作家的影响。
受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玩偶之家》影响,20世纪初中国文坛相继出现了一大批反映争取恋爱自由、个性独立、妇女解放、反对传统礼教和封建道德的小说,如胡适的《终生大事》、鲁迅的《伤势》、茅盾的《创造》等。
(4)个体对个体的影响是指个别作家作品之间的影响。
如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学说对20世纪的西方文学产生了广泛影响。
2、渊源学。
按其表现形态可分为三种:印象的渊源、口头的渊源、书面的渊源。
(1)所谓印象是指作家旅居国外时所得到的感受。
如歌德曾两次漫游意大利,他接触了丰富多彩的人民生活,研究了古代的艺术遗迹,逐渐从“狂飙突进”运动中解放出来,走向了古典主义。
(2)口头的渊源是一种不见诸文字的渊源。
一个偶然听到的故事、一次谈话、有时会成为一位作家的某段文章,某一本书,甚至全部著作的基础。
(3)书面的渊源也是必要的,可以作为一种有益的帮助。
3、媒介学。
分为三种:个人媒介、环境媒介、文字媒介。
(1)个人媒介又可分为三类:“接受者”国家中的个人媒介者、“放送者”国家中的个人媒介者和第三国中的个人媒介者。
这些媒介都致力于将一国的文学翻译介绍到另一国去。
(2)环境媒介指文学社团、文学沙龙、国际会议、官方的机构以及开放的城市等,它们在各国的文学交流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媒介作用。
(3)文字媒介是媒介学研究的重点。
法国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曾对多部晚清中国小说产生影响,如钟心清的《新茶花》、何诹的《碎琴楼》。
美国学派及平行研究强调的是没有明确的渊源关系的文学,文化现象之间的研究。
美国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韦勒克、雷马克、奥尔德里奇、列文。
平行研究是指将那些没有直接明确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进行类比或对比,研究其异同,以加深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归纳文学的通则或模式。
缺类研究,即一种文类为什么一国有而另一国无。
平行研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明确切入点,限定问题范围。
2、通过面现象,深入辨析同异。
3、突破认知“模子”,实现超越与汇通。
4、坚持文学本位,明确学科界限。
主题和母题的区分:母题是对事件的最简归纳,主题则是一种价值判断:母题具有客观性,主题具有主观性:母题是一个基本叙事句,主题是一个复杂句式:主题是在母题的归纳之上进行的价值判断,因此,一般来说,母题是一种常项,主题则是变量。
题材是主题或母题所赖以寄身的事件。
主题学范畴内的题材专指在民族文化间具有共通性的典型事件。
题材研究主要考察一种题材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流传演变或者某种类似的题材在不同文化语境中表现形态的异同。
典型人物形象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型形象,一种是类型形象。
原型形象一般是指保存于神话或传说中具有民族特性的人物形象。
类型形象一般指的是某种性格与个性。
意象是当人在以审美理想观照事物时意识中所呈现的形象,也就是“意中之象”。
意象是一种符号,一种蕴含了个人审美情趣和文化倾向的表现符号。
社会集体想象物指的是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
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可以分为文本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两部分。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文本内部研究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是词汇,第二是等级关系,第三是故事情节。
套话历经时间的积淀,凝集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和丰富的历史内容,成为了解异国异族的重要媒介。
第三篇:比较文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领域出现最早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以历史方法处理不同民族文学间存在的实际联系的研究,它的根基在于各名
族文学的相互接触和交流。
强调实证和事实联系,凡是缺乏事实依据的推测或判断均不属于影响研究范围,它强调纵向性和传承性。
2文类学:是专门研究文学类型在不同国家的发展历史和理论的分支学科,既探讨文学的类型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渊源流变过程,也研究比较各种文类在不同民族文学中各自的发展历史及特征。
3比较诗学:比较诗学是从跨文化的角度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的比较研究。
泛指文艺理论以及批评,与诗无关。
它始于清末的王国维,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学研究的种种方法和观点被广泛运用到比较诗学的研究上,既丰富了比较诗学的研究方法,又更加贴近诗学的“人学”本质。
4渊源学:研究文学作品中主题、题材、任务、情节、语言、风格等因素的来源。
这种研究以影响的接受者为基点探讨放送者的溯源研究,目的是揭示出一定的因果关系
5.译介学:如今翻译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又称译介学。
以前是从媒介学出发,而目前则越来越多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来对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进行研究。
翻译是促成不同民族文学间发生影响的媒介方式之一,属于文字媒介。
6流传学:研究作家作品或一国文学在外国的成就,命运和影响,这种研究是从放送者出发研究接受者,是一种从源到流的探寻,有利于各国文学之间的交流与影响。
7主题学:研究文学作品中内容的某些基本问题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文学中的表现方式和不同国家的作家对这些问题的态度和看法,既可以对某种题材,人物母题和主题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流传演变作历史的追寻,也可以对不同文化背景文学中类似题材,人物作平行研究8平行研究: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对相互间没有直接关联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的研究,注重对象的文学性,注重比较不同名族文学的主题,题材,文体类别,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本因素,它强调横向型和空间性。
二列举题
1.列举平行研究主要特点?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