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终于搞明白了富士机器的“高光色调”、“阴影色调”、“动态范围”的作用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终于搞明⽩了富⼠机器的“⾼光⾊调”、“阴影⾊调”、“动态范围”的作⽤了
原本是只做个简单的分享,谁料帖⼦越来越长。

使得翻看都不易了。

所以理个⽬录放在前⾯,
⽅便⽤CTRL-F在本页查找,可以跳到感兴趣的内容去。

另外还想提醒的⼀点是,这么长的内容,其实只是帮助理解参数的效果,枯燥的数字不值得去
记忆。

了解参数的道理和相机逻辑之后,真正在拍⽚时,我个⼈是记感觉,不记参数。

我在拍的时候,⼤体分为两个⽬的:
1. 想强调明暗关系
2. 想尽量保留细节
根据⽬的不同,再来选择不同的参数组合。

前提当然还是对每个参数的作⽤都有理解和认识,
才能预判。

想强调的⼀点是,本⽂⼤多都是以“保留细节”为⽬的,在讨论参数。

但实际拍摄时,并不是每个
⼈都想尽量保留细节。

玩直出,为了突出影调,有时候要舍得细节。

正如在构图时要舍弃不相
关的景物,以求主体突出,这个道理⼤家都⽐我懂。

就细节⽽⾔,其实是⼀个道理,为了强化
影调的需要,也许需要舍弃⼀些细节。

所以,虽然说⾼光-2,阴影-2,动态范围400,可以保留最多细节,那也仅仅是以尽量保留细节
为⽬的⽽⾔的(⽬的2),但这样出来的⽚,整体灰、平,如果不后期⼏乎⽆法看。

真正拍的时
候,很多情况是不需要保留这么多⾼光、阴影细节的。

如何设置和取舍,各⼈有各⼈的⼼得,我们这个分享的⽬的,只是为了帮助理解参数的效果,
以便⼤家在想实现某种⽬的的时候,能够迅速找到对应的参数。

⽬录:
第⼀节:交代实验环境
第⼆节:实验的步骤
第三节第⼀回:“⾼光⾊调”的作⽤
第三节第⼆回:阴影⾊调
第三节第三回:⾼光阴影⼀起调
第三节第四回:动态范围
第三节第五回:对RAW的影响
第三节第六回:再叠加胶⽚模拟?
补充篇: “⾃动动态范围” 和 “⾃动ISO”
第⼆次补充篇:“ISO包围”和动态范围,以及RAW
正⽂
刚接触富⼠机器的⼈肯定会发现富⼠机器有⼏个特殊的调整项⽬,是别的机器没有的,即:
* “⾼光⾊调”;
* “阴影⾊调”;
* “动态范围”。

通过Q键快速菜单,可以对这三个选项进⾏调整:
看上去很⽜X的功能,在使⽤过程中如果能⽤上,想必肯定是有好处的。

然⽽,说明书上对这⼏
个选项的说法⾮常笼统,基本⽆法理解这⼏个参数的作⽤及副作⽤。

当看到说明书上对⾼光和
阴影⾊调的说明是这个样⼦:
的时候,我不知道你们是怎么想的,但我⼼中有千万只草泥马奔腾呼啸⽽过。

我是个喜欢研究的⼈,经过⼀晚的研究和实验,我终于搞明⽩了富⼠机器的“⾼光⾊调”、“阴影
⾊调”、“动态范围”的作⽤了。

原来这⼏个选项还是颇为强⼤的,理解并⽤好了这⼏个选项,⼀定能更⼤程度地发挥爱机的性
能,特此分享给各位,希望对富⼠机主有帮助。

这个事情说⽩了很简单:
- “⾼光⾊调”的值越⼤,⾼光越⽩,但很容易丢失⾼光中的细节;反之,越⼩则越能保留⾼光中
的细节
- “阴影⾊调”的值越⼤,阴影越⿊,但很容易丢失阴影中的细节;反之,越⼩则越能保留阴影中
的细节
- “动态范围”的值越⼤,越能保留⾼光和阴影中的细节;反之,越⼩则越容易丢失⾼光和阴影中
的细节
虽然3句话就能总结,但要说清楚并且带直观感受还是⽐较⿇烦的,特别是刚开始拍照的⼩⽩们
理解起来更加⿇烦⼀些。

所以咱们要图⽂并茂,循序渐进,由浅⼊深地娓娓道来。

所以咱们得
分章节,想看完的要有点耐⼼才成。

既然⽬的是为了搞明⽩“⾼光⾊调”、“阴影⾊调”、“动态范围”的作⽤,那么很明显需要通过实验的⽅法来查看各个选项对最终结果的影响。

所以咱们的分享也以实验为主线,逐步展开。

第⼀节:交代实验环境
先总体说明⼀下实验所⽤到的装备,以及拍摄参数为啥要这么定:
* 整个场景的明暗处亮度相差5EV以上,因此对某个物体测光,就会使得其他物体过曝或⽋曝。

这样设计是为了考察参数对⾼光和阴影细节的保留起到什么样的作⽤。

* 焦点的选择是X100T的机⾝,因为后⽅的胶⽚主要⽤来查看颜⾊,所以脱焦也没关系;⽽
X100T上有很多细节可以查看,所以要准确对焦。

* 由于重点考察⾼光部分,因此让⽬标X100T的⽪套正确曝光,所以快门设为0.8秒,⽽灯箱和胶⽚会过曝。

* 由于动态范围400需要将ISO设为800,因此拍摄⽤的ISO全都是800。

光圈F4,因为环境光不太强,⽤个⼤点的光圈。

* 因为要对⽐RAW,所以拍摄的设定都是RAW+JPG。

* 胶⽚模拟定成⼤家喜闻乐见的Velvia模式。

* ⾊温⼿动设置为3200,是为了保持每张⽚⼦的⼀致性,其实设成别的也可以。

* 为了分析⽬标光⽐,⽤了带1度点测的测光表测出各个位置的亮度值。

所以,拍出来的⽚⼦,是这个样⼦:
由于我们对X100T正确曝光,后⽅胶⽚因为更亮,铁定过曝。

我们的⽬的之⼀就是想看看这⼏个参数⽤上了之后,能不能将后⽅胶⽚的颜⾊找补⼀点回来。

所以为了看清后⽅胶⽚原本的颜⾊,⽅便后续的⽐对,特意拍了⼀张胶⽚的正确曝光以供后⾯的参考:
第⼆节:实验的步骤:
实验的⼀般⽅法都是在其他参数全都固定的情况下,对被测试的参数进⾏变化。

所以咱们的步骤拟订成了这个样⼦:
0. 拍⼀张机器默认值的标准⽚⼦,即“⾼光⾊调”为0、“阴影⾊调”为0、“动态范围”为100的⽚⼦,作为对⽐的依据。

1. 查看单个参数的影响
a. ⾼光⾊调单独+2,-2 各拍⼀张
b. 阴影⾊调单独+2,-2 各拍⼀张
d. 动态范围单独设为400,拍⼀张
2. 查看各个参数叠加的影响
a. ⾼光⾊调和阴影⾊调都+2,-2,分别拍⼀张
b. ⾼光⾊调和阴影⾊调都+2,-2,动态范围400,分别拍⼀张
对⽐:
* 上⾯的每张JPG,与第0步拍下的标准JPG进⾏对⽐。

* 查看各个参数对RAW⽂件有没有影响
经过对⽐后,可以回答得出的问题:
* 单个参数的作⽤?
* 多个参数叠加是什么情况?
* 各参数对RAW是否有影响? 还是只对JPG直出有作⽤?
第三节:我们现在来测试
第三节第⼀回:“⾼光⾊调”的作⽤
“⾼光⾊调”的值越⼤,⾼光越⽩,但很容易丢失⾼光中的细节;反之,越⼩则越能保留⾼光中的细节。

咱们来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将标准JPG(左)与⾼光+2的JPG(右)对⽐,理论上⾼光+2的图会丢失更多的⾼光细节:
全图貌似看不出什么区别。

但局部观察咱们的眼镜猴的⽩⽑,就很明显了:
在标准JPG中,猴⼦的⽑原本处于过曝的边缘,⾼光+2之后,⾼光更亮了,结果果然丢失了好多⽑。

再来对⽐⾼光-2的效果(右):
全图效果依然不明显,咱们再来看猴⼦的局部:
都不⽤我多说,可以看到在⾼光-2的情况下,原本过曝丢失的许多细节⼜回来了。

⼀下⼦猴⼦的⽑⼜多了许多。

阶段结论:由于⾼光+2,使得⾼光区更亮,丢失了许多细节;⽽⾼光-2,可以保留许多⾼光处的细节;但⾼光-2之后,⽚⼦反差降低,稍显有些“平”。

建议:在光⽐较⼤的情况下,若不是为了追求极度亮调⼀类的艺术效果,应该将“⾼光⾊调”降低⼀些,以保留更多细节。

第三节第⼆回:阴影⾊调
与⾼光⾊调对应的,就是“阴影⾊调”了。

“阴影⾊调”的值越⼤,阴影越⿊,但很容易丢失阴影中的细节;反之,越⼩则越能保留阴影中的细节。

咱们先来将标准JPG(左)与阴影+2的JPG(右)对⽐,理论上,阴影+2的图会丢失更多阴影处的细节:
全图就能看到,区别出来了。

阴影+2的图,更“⿊”,反差⼤,在某些情况下更讨喜。

但是!咱们再来看局部阴影中的细节:
注意看X100T的⿊⾊蒙⽪,看到了吧,很明显,相⽐标准JPG,阴影+2的JPG丢失了许多暗部细节。

那么阴影⾊调-2⼜是什么效果呢?理论上,阴影⾊调-2表⽰保留更多的暗部细节,那么咱们将标准JPG(左)与阴影-2的JPG(右)对⽐:
从全图可以看到些许的区别,但区别并不太明显。

所以我们还是⽼规矩,放⼤查看局部。

这次仍然是看看X100T上的细节:
还是注意看X100T的⿊⾊蒙⽪,发现没有?阴影-2之后,⽐标准JPG⼜找回了许多暗部细节,效果还颇明显。

阶段结论:由于阴影+2,使得阴影区更暗,丢失了许多细节;⽽阴影-2,可以保留许多⿊暗处的细节。

第三节第三回:⾼光阴影⼀起调
⾼光阴影既然都看过了,那么是时候来看⾼光和阴影都+2,-2之后,与标准JPG的对⽐了。

要知道,⾼光和阴影两个选项,是互不⼲涉的,所以咱们对“⾼光⾊调”和“阴影⾊调”的实验,以及功能性的说明,其实在前两节就已经交代清楚了。

这次咱们两个⼀齐调,主要是想看它们对⽚⼦影调的影响,然后有个⼤体直观的印象,以便在⽇后凭印象选择使⽤。

⾼光+2,阴影+2 = 极度反差,细节少,适合重⼝味的⼈,JPG后期空间不⼤了(RAW另说)
⾼光-2,阴影-2 = 低反差,细节多,适合清淡⼝味,喜欢后期的⼈
这样⼀来,咱们把“⾼光⾊调”和“阴影⾊调”算是说完了。

然⽽,这两货的功能还不⾜以与真正强⼤的“动态范围”选项相⽐。

富⼠的“动态范围”调整项,在我看来是真正的⾼科技结果,是通过软件将CMOS发挥到极致的结果。

下⼀节咱们来说“动态范围”,但今天实在是晚了,主题管理还在申请中,需要整合,所以“动态范围”和各参数叠加效果,以及RAW相关的东西,就明天再更新了吧。

太晚了瞌睡得很,明天继续更新“动态范围”!
第三节第四回:动态范围
提起“动态范围”,“宽容度”,好像是两个颇⾼深莫测的概念。

咱们这⾥不搞学术化,要简化概念,要感性认知不要理性认知。

真实世界中的场景⾥最亮的地⽅和最暗的地⽅,亮度相差是很⼤的。

⽐如⿊⼈穿⽩衬⾐,⽪肤和⾐服亮度差别就很⼤;再⽐如⽇落时的海⾯与太阳的亮度差就很⼤;再⽐如咱们这个实验环境中,背后的灯光和前⾯的X100T,亮度差别就很⼤。

⼀台相机的基本功能,就是收集和记录光线,但它们有能⼒的极限,它们在同⼀幅画⾯中只能收集某个范围的光线,太亮了不⾏,太暗了也不⾏,这个明暗间的范围就叫“动态范围”。

可以想象⼀下,如果⼀台相机的动态范围很⼤,那么它就能收集到更⼤范围的光线,这也意味
着⾼光和阴影中的细节更多;反之,就只能收集到更⼩范围的光线,也就意味着⾼光和阴影中的细节更少。

所以“动态范围”在相机中是⼀个⾮常重要的参数。

“动态范围”原本是数码相机中CMOS元件的⼀项硬指标,但有些机器在机内提供了调整“动态范围”的选项,那并不是改变了硬件指标,⽽是尽量利⽤CMOS的富余机能,通过CMOS所收集到的富余数据,在JPG中找回⾼光和阴影处的细节。

有点类似于在LR中将RAW⽂件的⾼光和阴影拉回的做法。

因此,这种类型的“动态范围”选项,并不能改变和影响RAW⽂件。

但,富⼠的“动态范围”选项,与其他机器的实现,颇有不同,⽽且⼏乎可以肯定更为强⼤。

富⼠机器的标准动态范围是100,可以扩展到200和400,每当扩展⼀级动态范围,就意味着相机能捕获的⾼光细节和阴影细节都随之增长。

但前提条件是动态范围200,要求ISO升⾄400,动态范围400,要求ISO升⾄800,因⽽可以想象到,随着动态范围的扩张,ISO升⾼可能会带⼊⼀些噪点(实际并⾮完全如此,因为⾼光处的噪点并不显著增加)。

说了这么多铺垫了,现在要实际看看“动态范围”选项,对实拍有什么影响。

理论上讲,动态范围增加,就更能保留⾼光和阴影中的细节。

我们将标准JPG(左),与“动态范围”400的JPG(右)进⾏对⽐,观察⾼光和阴影中的细节:都不需要我说,眼尖的⼀眼就能看到,后⽅的胶⽚在标准JPG中,是过曝的,颜⾊和细节都丢失了许多。

⽽在动态范围400的JPG中,却得以保留了许多颜⾊和细节信息。

为了清晰,我们还是放⼤了来看:
怎么样,够明显吧?树叶的黄⾊在DR400的⽚⼦⾥⼏乎没有丢失,⽽在标准JPG中,已经是⼀⽚⽩花花了。

那么我们再来放⼤暗部看看,“动态范围”选项除了保留⾼光细节,还能保留更多的暗部细节吗?注意观察X100T的⿊⾊蒙⽪,结果是:“动态范围”选项并没有保留更多的暗部细节。

那么问题来了
从前⾯⼏节对“⾼光⾊调”和“阴影⾊调”的实验来看,⾼光-2,阴影-2,同样也能保留暗部和亮部细节。

那么,通过⾼光⾊调-2和阴影⾊调-2的调整,所得到的效果,与“动态范围”400的效果,哪个更好?三者能不能叠加?
咱们先来对⽐⾼光和阴影都-2(左),与动态范围400(右)的效果,看看谁更能有效地保留细节:
这画⾯⽐较明显,从⼤图就能判断个⼤概了。

为了清晰起见,咱们还是放⼤了看细节。

先看⾼光部分,“⾼光⾊调”-2的效果(左),和“动态范围”400(右)的对⽐:
很明显可见,树叶的黄⾊是右边更好,说明“动态范围”400对⾼光细节的保留,好于“⾼光⾊调”-2。

再看阴影部分,“阴影⾊调”-2的效果(左),和“动态范围”400(右)的对⽐:
这⼀次“阴影⾊调”逆转,很明显X100T的⿊⾊蒙⽪上,是“阴影⾊调”-2所保留的细节更多。

所以,结果是:
* 动态范围选项,更加偏重于对⾼光细节的保留,对阴影细节⼏乎没有帮助
* ⾼光⾊调-2,对⾼光细节的保留,不如动态范围400好
* 但阴影⾊调-2,对阴影部分的细节保留,⽐动态范围400好
*** ⽆理由猜测:拍照的⼈都知道,对数码相机⽽⾔,⾼光部分⼀旦丢失细节,更难找回,所以有“过曝不如⽋曝”的说法。

估计富⼠也是基于这种考虑,将“动态范围”更加偏重于⾼光⽅向扩展,。

那么问题⼜来了
既然“⾼光⾊调”、“阴影⾊调”、“动态范围”,是三个独⽴选项,那么它们的效果能否叠加?能否通过⾼光-2,阴影-2,动态范围400,来获取⼀张细节最多的照⽚?
那么咱们就通过对⽐单独的“动态范围”400(左),和⾼光-2,阴影-2,动态范围400叠加的照⽚(右),来得到这个答案:
这个结果太明显,从⼤图基本可以断⾔,三者效果是可以叠加的。

右边的叠加效果,明显⽐左边单独的DR400效果要有更多的亮部和暗部细节。

但为了清晰起见,咱们不嫌⿇烦,还是放⼤了观察⼀下。

⾼光处,叠加效果⽐单独的DR400保留了更多的树叶黄⾊。

阴影处,叠加效果⽐单独的DR400保留了更多的蒙⽪细节。

所以,我们要记着⼏个要点:
1. ⾼光和阴影都-2,动态范围400,可以获取最多的细节。

2. “动态范围”选项对阴影部分没有效果(或者很⼩很⼩),阴影部分的细节要靠“阴影⾊调-2”找回。

3. “⾼光⾊调-2”+“动态范围400”,可以最⼤程度地保留⾼光部分的细节。

前⾯提了⼀下,有些机器在机内提供了调整“动态范围”的选项,有点类似于在LR中将RAW⽂件的⾼光和阴影拉回的做法,并且这种类型的“动态范围”选项,并不能改变和影响RAW⽂件。

那么富⼠机器的“动态范围”选项,对RAW⽂件有没有影响呢?如果能对RAW⽂件有作⽤,那明显就是超越其他机器的⽜B功能了。

咱们下⼀回就会分析富⼠的RAF⽂件,和这⼏个参数的关系。

下⼀回的更新,基本就算要分享的最后⼀个内容了,所以不妨等权限下来后,⼀起更新到⾸帖⾥。

这贴的后续,可能会在理解了这⼏个参数的前提下,再加⼊胶⽚模拟的叠加效果。

这需要尝试不同的胶⽚模拟类型,以及参数搭配,实现不同的效果,以提炼出⼏个固有的搭配,使得这些搭配可以拿去就⽤。

这个事情除了我⾃⼰,就还要靠⼤家⼀起来补充完善了,通过时间慢慢积累,不急不急。

未完待续
后续章节等权限下来后,⼀起更新到⾸帖⾥
第三节第五回:对RAW的影响
对于富⼠机主,往往是喜欢直出的多,⽽玩RAW的少。

我当时买来富⼠机器也是想只玩玩JPG 就算。

但最近看风光⼤神Elia Locardi的教学⽚,他将富⼠的RAW也玩出了境界,⼀下⼦就⼜重拾了对RAW的信⼼。

说到RAW和机内JPG直出,有⼀点最⼤的不同需要提前指出:相机是先搜集光线信息,产⽣RAW数据(所谓RAW数据也就是原始数据),然后才在此基础上进⾏机内处理从⽽产⽣JPG直出⽂件。

* 所谓的RAW⽂件,存放的是相机所收集到的最原始信息。

所以在收集阶段即产⽣RAW中的数据。

收集完成后,RAW数据不受机内后期的影响。

* ⽽机内JPG直出,是对RAW⽂件进⾏机内后期处理,可选择不同风格和参数,即产⽣机内直出JPG。

所以JPG的产⽣,不能影响RAW中的数据。

那么现在问题⼜⼀次来了
那么我们这次考察的三个参数之中,哪些能影响RAW数据?哪些不能影响RAW数据?
* 既然RAW的产⽣是在收集阶段,那么能影响RAW数据的参数,则肯定是在收集阶段即⽣效的* 不能影响RAW数据的参数,都属于机内后期,对RAW不再有任何影响
所以我们的问题现在简化为:“⾼光⾊调”、“阴影⾊调”、“动态范围”之中,哪些属于前期(收集阶段)就起作⽤(从⽽影响到RAW⽂件)?哪些属于机内后期的处理结果(对RAW⽂件⽆影响)?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要来⽐较标准RAW和带参数的RAW⽂件。

但是在做这个⽐较之前,我们不妨先带着这个问题,浏览⼀下机内后期的相关菜单选项,从⽽做出⼀些猜测和假设。

我们推断,如果某个参数是通过机内后期对RAW进⾏处理来实现的,那么在“回放菜单”⾥
的“RAW处理”⾥,应该会出现这个参数,或者换句话说,出现在RAW处理菜单⾥的,理论上都应该是不影响RAW的后期处理效果。

所以我们来看回放菜单,看看哪些参数是出现在回放菜单⾥的:
我们可以看到,“⾼光⾊调”、“阴影⾊调”、“动态范围”,三个选项赫然都出现在RAW处理菜单⾥。

难道三个参数,都是机内后期的结果吗?它们都不在收集阶段影响RAW的数据吗?如果真是这样,可就令⼈有些失望了,毕竟,如果仅仅是后期处理,其他相机也能做到,⽽且LR,PS ⾥也能做到。

但是,经过我的缜密侦查,我发现“动态范围”这个选项虽然也出现在菜单⾥,但它跟另外两个选项,有个本质上的区别:“RAW处理”菜单中的“动态范围”选项并⾮随时可⽤!如果拍摄时将动态
范围设为标准的100,那么在“RAW处理”菜单中,“动态范围”选项会变灰!反观“⾼光⾊调”、“阴影⾊调”,则随时都是可调的。

那说明什么?我的推测就是,“动态范围”是在拍摄时的收集阶段就定下了,拍摄时如果选了⾼动态范围,那么后期可以往低了调,反之,拍摄时如果选择了低动态范围,后期却不能往⾼了调。

换句话说:
* “动态范围”的调整效果,就是在收集阶段实现的,对“动态范围”的调整,会影响RAW数据;
* ⽽“⾼光⾊调”、“阴影⾊调”,则是机内后期实现的,对它们的调整,不会影响RAW数据。

所以,现在我们已经有了猜测和假设,那么现在就要⽤实验来证明咱们的假设。

要做的是来⽐较标准RAW和带参数的RAW⽂件。

我们先来⽐较标准RAW(左)和“动态范围”400的RAW(右)。

我们将标准RAW和动态范围400的RAW,都在LR中将曝光值拉回2EV,然后观察⾼光区域的细节情况:
从⼤图咱们已经可以看到,同样在LR中降低2EV,DR400的RAF⽂件,可以⽐DR100的RAF⽂件,找回更多的⾼光细节!我们不嫌⿇烦,放⼤了看清楚:
可以明显地看到,右边的黄叶⽐左边的更好。

说明动态范围400的RAW⽂件,⽐动态范围100的标准RAW,收集到了更多的颜⾊和细节!要知道,RAW是照⽚的最后⼀道防线,RAW这⾥说拉不回来了,那这些细节和颜⾊可就是真的丢失了!所以,富⼠的DR400在RAW中对细节的保留,是富⼠机主独有的⽆⽐强⼤的功能!⼀定要善⽤善⽤!切记切记。

这也佐证了我们前⾯的推测是正确的:“动态范围”选项,直接作⽤于RAW!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光⾊调”、“阴影⾊调”,前⾯我们推断这两货只是机内后期的结果,并不能作⽤于RAW。

现在通过实验,来看看是不是这样。

在之前我们已经看到,⾼光和阴影+2,会在丢失许多亮部和暗部细节。

那么如果“⾼光⾊调”、“阴影⾊调”也作⽤于RAW,就会使得RAW也丢失细节,反之,如果“⾼光⾊调”、“阴影⾊调”只是后期的结果,那么它们的RAW就应该跟标准RAW是⼀样的。

所以我们把标准RAW(左)和“⾼光⾊调”、“阴影⾊调”都+2的RAW(右)放在⼀起⽐较。

然后在LR中将曝光值都降低2EV,⾼光全部拉回,阴影全部拉回。

然后来分别⽐较⾼光和阴影的细节。

⽬的是看⾼光+2,阴影+2的RAW,相⽐标准RAW,是否丢失了细节,如果丢失,说明这两个参数也作⽤于RAW,如果没丢失,说明这两个参数对RAW没有作⽤。

⼤图看上去⼀模⼀样。

貌似不管如何设置“⾼光⾊调”、“阴影⾊调”,对RAW都没有影响。

我们再来看⾼光部分:
左右的颜⾊和细节是⼀样多,说明RAW⽂件并未受到“⾼光⾊调”+2的影响,⾼光处仍然保留了跟标准RAW⼀样多的细节。

再来看阴影部分:
果然,RAW⽂件并未受到“阴影⾊调”+2的影响,暗部仍然保留了跟标准RAW⼀样多的细节。

通过对⽐,我们发现“⾼光⾊调”,“阴影⾊调”+2,所拍的RAW,与标准RAW是⼀样的。

实验的结果,跟咱们前⾯的推断,是完全⼀致的,即:“⾼光⾊调”,“阴影⾊调”并不作⽤于RAW,只是机内后期的结果。

⾄此,我们得出结论:
1. “动态范围”选项的调整效果,直接作⽤于RAW(和JPG),是对前期拍摄时收集阶段进⾏的处理。

2. “⾼光⾊调”、“阴影⾊调”,只作⽤于JPG,不影响RAW,是机内后期的处理结果。

*** ⽆理由乱猜:我们都知道,“动态范围”是⼀个硬指标,其他机器都不能在RAW⽂件中增加动态范围,为什么富⼠机器却能够?根据ISO800这条线索,我⽃胆猜测,富⼠机器在曝光时,针对⾼光区域和阴影区域,使⽤了不同的ISO。

例如:⾼光区域使⽤ISO200,中间灰度区域使⽤ISO400,阴影区域使⽤ISO800,使得整个场景的光⽐平衡以保留更多细节。

这样猜测,也能解释为什么在“动态范围”400的情况下,⾼光区的噪点并未增加(因为⽤了更低的ISO值)。

但是,如何能通过软件在收集阶段就分别控制⾼光、暗部的ISO值,这就是我前⾯所提的“富⼠⿊科技”了,⾮我能够揣测,只得作罢。

有了这样的结论,我们在拍摄时⼼⾥就要有数:
* 有RAW⼼⾥不慌,只要把RAW打开,后期可以随时添加“⾼光⾊调”、“阴影⾊调”效果(以及胶⽚模拟、饱和度、锐度等等);
* ⽽动态范围效果,则不能在后期中添加,必须在拍摄时就调好DR400(ISO800),这样在RAW⽂件中才能保留最⼤程度的细节(以便后期)
⾄此,我们已经将所有三个参数都做了实验和分析。

所以现在做个总结:
- “⾼光⾊调”的值越⼤,⾼光越⽩,但很容易丢失⾼光中的细节;反之,越⼩则越能保留⾼光中的细节
- “阴影⾊调”的值越⼤,阴影越⿊,但很容易丢失阴影中的细节;反之,越⼩则越能保留阴影中的细节
- “动态范围”的值越⼤,越能保留⾼光和阴影中的细节;反之,越⼩则越容易丢失⾼光和阴影中的细节
* “动态范围”选项,偏重于对⾼光的保留,对阴影部分⼏乎没有作⽤,阴影细节的找回,需要
靠“阴影⾊调”-2
* 对⾼光细节的保留,需要通过⾼光⾊调-2,叠加“动态范围”400
* “动态范围”选项的调整效果,直接作⽤于RAW; “⾼光⾊调”、“阴影⾊调”,只作⽤于JPG,不影响RAW
-- ⾼光和阴影-2,DR400,虽然能在JPG中获取最多细节,但整体发灰显平,缺乏⽴体感,适合后期再处理。

-- 有RAW⼼⾥不慌,现在存储卡够⽤,不妨把RAW⼀直打开,就可以随时添加“⾼光⾊调”、“阴影⾊调”效果。

-- ⽽动态范围效果,不能通过后期达到,所以⼤光⽐情况下,需要在拍摄之前就增加动态范围。

-- 富⼠的DR400在RAW中对细节的保留,是富⼠机主⽆⽐强⼤的独有功能!⼀定要善⽤善⽤!切记切记。

第三节第六回:再叠加胶⽚模拟?
这⼀节咱们不再做实验,⽽直接说答案:胶⽚模拟的效果,跟三个参数能够叠加的。

这⼀节的本意,就跟前⾯所提及的⼀样,其实是希望能尝试不同胶⽚模拟类型和各个参数的不同组合,希望能总结出⼀些好⽤的固定组合,使之能够拿去就⽤。

说⽩了,⼤约就是什么样的组合,适合表达什么样的影调的照⽚?这样,对于不明觉厉的朋友,也可以套⽤这些固定模式。

这样才能达到“有点⽤”的⽬的。

⽽困难在于,本⾝是⼀个没有什么美学基础的⼯科⽣,对⽚⼦的调性是迷糊的。

所以这件事情,不是我⼀⼈能⼲的,⽽是⼀个长期交流积累的过程,希望⼤家能在拍照过程中,如果发现了⼀些有⽤的固有组合,能记得到这⾥来分享⼀下。

如果有⼤家都觉得好的,我定期来编辑到⾸帖。

咱们群策群⼒将富⼠直出玩转玩透,先谢谢⼤家了。

在这⾥,我先做个⽰范,抛个砖(真的是砖。

起个⽰范作⽤)。

例如:
- 我想拍⼀张总体低调的照⽚,但希望保留⼀些暗部细节,于是我将“阴影⾊调-2”;
- 同时,我⼜希望总体反差还能保持⽐较⾼的⽔平,以使得地板的反光能更加衬托出折叠车的轮廓,这样我⼜将“⾼光⾊调+2”;
- 最后,为了进⼀步加⼤反差,并且更好地透出地板的颜⾊,以及前⼤灯的通透感,我选择了⾊彩浓重的Velvia胶⽚模式
于是就得到了⼀张反差较⾼、颜⾊较丰富的的暗调照⽚。

为了演⽰不同的胶⽚模拟和参数叠加的效果,我做了个GIF动画,演⽰了Velvia和Astiva分别叠加在“阴影-2,⾼光+2”之上后,所取得的不同效果:
请不要在意那些噪点,那是GIF压制过程导致的。

图中⾄少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胶⽚模式的叠加效果也不同。

所以,我拍完之后,如果对⽚⼦满意,那么这就得到了这样⼀个组合:“阴影-2,⾼光
+2,Velvia模式,适合表现暗调⾼反差颜⾊丰富的场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