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八纲辨证歌诀,好记实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八纲辨证歌诀,好记实用!
中医辨证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的,方法有多种,主要有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精津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等。

其中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

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份八纲辨证的记忆口诀,快快背起来吧。

表证歌
病在表时须记得,发热恶寒鼻子塞
头痛身痛脉来浮,舌苔薄白咽痒咳
里证歌
外感里证辨周详,高热烦躁语谵狂
腹痛便秘小便赤,面红脉数舌苔黄
寒证歌
寒时唇面白茫茫,恶寒喜热不思汤
肢冷踡卧痰涕薄,小便清长大便溏
热证歌
热证面赤且通红,唇燥舌干便不通
口渴喜凉脉象数,心胸烦闷热烘烘
阳气虚歌
面色苍黄阳气虚,精神萎顿汗多时
懒言气短唇舌淡,肢厥形寒脉细迟
阴血虚歌
眩晕形瘦五心烦,盗汗颧红口燥干
肢麻挛急舌苔少,阴血亏虚仔细看
实证歌
邪盛形强多实证,气粗息涌痰涎盛
胀痛拒按身如焚,二便不通神不静
痰瘀食积水邪停,脓肿食滞也相应
邱茂良教授系著名的针灸学家。

从事医教研工作六十年,以其医术精湛,治学严谨,造诣深而蜚名海内外。

他对针灸治病,强调精简疏针,认为取穴少则针力专, 奏效自速;取穴过多则针力分散,甚至相互抵触,影响疗效。

笔者在随师学习期间, 发现他在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上, 常运用病变部位所属的表里经络或手足同名经,每经取一穴,配穴处方,即目前所称的“对穴”。

治疗头痛,常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受到患者的欢迎。

为了推广其临床经验, 现介绍如下。

例1:风寒头痛
蔡某,女, 23岁,工人。

1992年2月11 日初诊。

主诉:受凉之后感头痛1天。

刻诊:头痛连及项背,遇风寒则加剧,骨节酸痛,不发热,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证属风寒外袭,卫阳失宣而致头痛。

治法:祛风散寒,解表定痛。

取后溪一一束骨
操作方法:后溪要直刺1寸,行紧提慢按泻法,反复行针,使针感向上传达。

束骨,直刺0.5寸, 行提插泻法,使针感扩散。

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一次,起针后头病著减。

翌日又针一次,痛止病除。

按语: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输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有宣通阳气,疏散表邪,通络止痛之功。

束骨为足太阳膀胱经输穴,有宣通本经阳气,祛风散寒,发汗解表而止头痛之效。

二穴配合,属手足同名经配穴法, 一手一足, 一上一下,同经相应,互相
促进,疏通太阳经气,太阳主一身之表,故有祛散外邪 ,祛风止痛之功效。

例2:风热头痛
张某, 男, 42岁,工人。

1991年8月3日初诊。

主诉:发热头痛2天。

刻诊:头胀而痛,发热恶寒,体温39.0℃, 面目发红,口干渴,二便调,舌尖红,苔薄黄, 脉浮数。

证属风热外受而致头痛。

治法:清解表邪,表解则头痛自去。

取合谷一一飞扬
操作方法:合谷直刺1寸,得气后将针斜向上方,行提插泻法,使针感向上传达至臂部。

飞扬直刺2寸,行快速有力的捻转泻法,使针感向上下放散。

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一次,起针时已得微汗,测体温下降至37.5℃,患者头痛亦止, 自觉全身舒快。

翌日又针一次,发热退清,无不适感。

按语: 合谷有发汗解表、治疗表证的作用;飞扬治疗表证,见于«灵枢·寒热病»篇中,取足太阳飞扬穴为主,以发其汗。

按飞扬穴属足太阳经络穴,即所谓三阳之络,太阳主表,针泻之以发其汗而解表,与合谷配合,大有相得益彰之功,收效甚快。

例3:肝阳头痛
高某, 男, 44岁,驾驶员。

1991年6月2日初诊。

主诉: 有高血压病史2年,常因劳累及情绪激动诱发头痛加重。

刻诊: 头痛偏于两侧,伴眩晕,心烦易怒, 口干而红, 血压增高到180/100mmHg,舌红,苔薄黄,脉弦。

证属肝阳上扰所致。

治法:平肝
潜阳以止痛。

取外关一一足临泣
操作方法:外关直刺1寸。

用紧提慢按泻法,使针感向上传达。

足临泣直刺0.5寸,亦用提插泻法, 进针后反复行针,使针感向上传达。

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一次,起针后,头痛著减,头目亦感清爽。

连针六次,血压降至正常范围,头痛、眩晕等症状悉除。

按语: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络穴,能通经络之气滞, 调和气血而止疼痛。

足临泣为足少阳胆经输穴,八脉交会穴。

能平肝熄风,泻热明目,聪耳,疏泄肝胆,调和气血,宣通经络,散瘀定痛,两脉相合于目锐眦、耳后, 二穴合用,属手足同名经配伍之例,能起到相互促进,相互为用,增强清泄肝胆之力,故收效快捷。

例4:血虚头痛
张某,女, 38岁,教师。

1992年1月8 日初诊。

主诉,头痛乏力2年。

刻诊:头痛隐隐, 目涩眼花,劳累后尤甚,面色少华,唇舌色淡,脉细。

证属营血亏虚,不能上荣于头所致。

治法:益气养血,从本图治,不可头痛医头。

取太冲一一三阴交
操作方法:太冲向上斜刺1.5寸,使针感传达足掌,以透涌泉,用慢提紧按补法,达到肝肾两补的作用。

三阴交直刺1寸,亦用提插补法,使针感向上下传达。

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一次,起针后头痛著减。

连针12次,诸症悉除。

按语:《内经》谓五脏有病,当取之原穴,太冲为肝经原穴,而肝藏血,故取之可达养血之效。

血虚总不离肝肾之虚,太冲直透涌泉, 一针两穴,肝肾同补,达到养血之效。

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腧穴,可调补脾胃,以促气血生化之源,况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之处, 血虚多属三阴不足,补此一穴,又可达到补养三阴之目的, 而气血亦自来复。

故头痛眼花等症, 自然消失。

例5:瘀浊头痛
吴某,男, 50岁,工人。

1992年1月31日初诊。

主诉:头昏、头痛、嗜睡一年多。

刻诊:形体肥胖,头昏头痛,常胸闷脘痞,纳呆嗜睡,苔白腻,脉弦滑。

证属痰浊内盛、蒙蔽清阳、清窍失养所致。

治法:泄化痰浊以宣清窍。

取强间一一丰隆
操作方法:强间斜刺捻转泻法。

得气后将针提起,向上、下、左、右方向斜刺,反复行针,使针感向四周扩散。

丰隆直刺2寸,行紧提慢按泻法,使针感向上、下传达。

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一次,起针后头痛头昏消失。

连针六次,胸脘得舒,苔腻渐化,头痛头昏悉除。

按语:强间属督脉经腧穴,上行巅顶。

«铜人经»言其主治脑旋目运,头痛不可忍。

«百症赋»说强间、丰隆之际,头痛难禁。

«大成» 亦称主治头痛目眩。

可见本穴历来均用以治头痛, 针刺向四周斜刺,使得气扩散,有当时止痛之效。

丰隆为足阳明胃经络穴,别走足太阴脾经,能沟通脾胃两经。

脾胃为生痰之源, 针此一穴,以健运脾胃功能,而达除痰化浊之效。

例6:瘀血头痛
王某,男, 30岁,干部。

1991年9月12日初诊。

主诉: 一年前头部有碰伤史,之后常感后顶部疼痛。

刻诊:头后顶部疼痛,其痛如针刺,痛处固定,轻压痛,久治不愈,舌质淡红,略有紫色,脉细涩。

证属外伤后气滞血瘀留阻经络,不通则痛。

治法:
活血化瘀,通络定痛。

取膈俞一一行间
操作方法:膈俞向脊椎方向斜刺1寸,平补平泻法,使针感向胸前传达。

行间直刺1寸,针向右快速有力的捻转泻法,使针感向上传达。

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一次。

起针后头痛消失,感到轻松。

连针2个疗程,诸症悉除。

按语:膈俞为八会穴之一,血之会穴,有养血活血之功,通治一切血证,刺之以行气化瘀。

行间为足厥阴肝经腧穴,足厥阴之脉上交于头, 刺之能疏通头部经气,活络化瘀,具有上病下取之义。

两穴配伍,共起活血祛瘀止痛之功效。

本文内容转摘自《中国针灸》1992年06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