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1 五猖会检测 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
学习资料专题
1 五猖会
《朝花夕拾》是鲁迅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追怀往事而写下的十篇“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散文,既描写了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师友的诚挚的怀念,又真实地抒写了戊戌政变和辛亥革命前后作者所经历的生活种种——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中国到日本,每一篇都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的一角。

《朝花夕拾》是一本内容丰富的散文集,作者在以儿童的目光追忆往昔的同时,又以成年人的眼光来做出新的评论。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

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中国的做文章有规范,世事也仍然是螺旋。

前几天我离开中山大学的时候,便想起四个月以前的离开厦门大学;听到飞机在头上鸣叫,竟记得了一年前在北京城上日日旋绕的飞机。

我那
看社戏
这一年又到了演社戏的日子,村子里来了一个戏班子。

人们都从四面八方赶来了,有的摇着乌篷船,有的步行好长好长的路,站到戏台前、挤在船头上、站在河岸上,兴致勃勃地跑来看戏。

可是快开始时,扮演“小鬼”的孩子突然病倒了。

缺少一个“小鬼”的角色,戏就不能开演。

怎么办呢?戏班子的人只好决定临时在村中挑选一个小孩来顶替。

许多人都很迷信,听说要选人演“小鬼”,都不敢让自己的孩子去。

戏班的人十分着急。

就在这时,站在一边的小鲁迅自告奋勇地说:“让我来试试吧。

”鲁迅的外婆也迷信,坚决不让他去,还说:“你不能去演。

听人家说,演了鬼的人天不亮回家,会生大病,甚至要死的。

”鲁迅摇着外婆的手说:“不嘛,我要去,我要去。

我才不相信有鬼呢!那都是迷信。

”外婆说不过鲁迅,只好让鲁迅去扮演“小鬼”了。

鲁迅经过化妆,扮了“小鬼”。

他和“大鬼”、“二鬼”、“男鬼”、“女鬼”们一起手拿刀枪,调皮地敲着锣,打着鼓,跑啊,跳呀,表演着。

鲁迅胆子真大,表演得还真像呢!看戏的人们不断地给他欢呼。

半夜回家时,他也一点不害怕,回家睡觉了。

第二天一大早,小鲁迅起床还是好好的,一点事儿也没有。

关于鲁迅先生的逸闻趣事
大家所接触到的鲁迅先生一般是寸发竖立、面容消瘦、目光犀利、凝重而严峻的,给人的印象是严厉的、高大的、战斗的、横眉冷对的,让人既尊敬崇拜又望而生畏。

其实鲁迅同时也是聪明机智、风趣幽默的人呢。

让我们来采撷其中的几朵浪花吧!
演讲逸事:名流免不了常被邀请作演讲,鲁迅也不例外。

他演讲时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常常被掌声和笑声包围。

有一次他从上海回到北平,北京师范大学请他去演讲,题目是《文学与武力》。

有的同学已在报上看到不少攻击他的文章,很为他不平。

他在讲演中说:“有人说我这次到北平,是来抢饭碗的,是‘卷土重来’;但是请放心,我马上要‘卷土重去’了。

”一席话顿时引得会场上充满了笑声。

标点的稿费:大家知道,标点符号虽然其貌不扬,但在文章中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呢。

可当年的出版界对标点符号不重视,在支付稿费时,往往把它从字数中扣除,不给稿费。

一次,鲁迅应约为某出版社撰写书稿,由于事先探知该出版社不支付标点符号的稿费,因此他的书稿通篇没有一个标点符号。

编辑看了书稿后,以“难以断句”为由,回信要求鲁迅加上标点符号。

鲁迅回复:“既要作者加标点符号分出段落、章节,可见标点还是必不可少的。

既然如此,标点也得算字数。

”那家出版社没办法,只好采纳鲁迅的意见,标点符号也折算字数支付稿费了。

辣椒驱寒: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

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

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

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由于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理发趣事:在厦门大学教书时,鲁迅先生曾到一家理发店理发。

理发师不认识鲁迅,见他衣着简朴,心想他肯定没几个钱,理发时一点也不认真。

对此,鲁迅先生不仅不生气,反在理完后极随意地掏出一大把钱给他——远远超出了应付的钱。

理发师大喜,脸上立刻堆满了笑。

过了一段日子,鲁迅又去理发,理发师见状大喜,立即拿出全部看家本领,满脸写着谦恭,“慢工细活”地做。

不料理毕,鲁迅并没有再显豪爽,而是掏出钱来一个一个地数给理发师,一个子也没多给。

理发师大惑:“先生,您上回那样给,今天怎么这样给?”鲁迅笑笑:“您上回马马虎虎地理,我就马马虎虎地给;这回认认真真地理,我就认认真真地给。

”理发师听了大窘。

示例
走近鲁迅
翻开中国近现代史的史册,举目所见尽是连绵不绝的苦难与挣扎。

被奴役被侵略,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中华民族被淹没在一片死亡般的黑暗中,然而在这深沉的黑暗中,却总有簇簇闪动的火光,在试图点燃这片沉默的土地,让一个民族湮没已久的热情与斗志复苏,重拾昔日的荣光。

鲁迅,便是这火光中最为明亮的一簇。

“鲁迅”这个名字似乎代表了太多太多,民主战士、思想家、文学家……这些漂亮的名词都太
过空泛,使我看不清鲁迅真实的面目。

于是,我在历史中寻找,在记忆中寻找,在《呐喊》中寻找,在《彷徨》中寻找,寻找那个举着投枪,要刺破黑暗的战士。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历经太过久长的忍耐,太过深重的苦难,国民似乎习惯了顺从与卑微,在狰狞的统治者与侵略者脚下颤抖而如蝼蚁般地生存着,失掉了所有的尊严与理想,也失掉了灵魂,只剩下一具具行尸走肉,日复一日地在世上奔波。

鲁迅看透了这一切,并因此而痛苦愤怒。

他决心用自己的笔去拯救这些愚弱的国民,用自己声嘶力竭的呐喊唤醒沉睡的人们,这些即将成为亡国奴却浑然不觉的人们。

“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苦痛,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和凝聚的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

他看透了造化的把戏;他将要起来使人类苏生,或者使人类灭尽,这些造物主的良民们。


一些青年觉醒了,年轻的血液沸腾着,他们意气风发地高呼着要去唤醒更多的人。

鲁迅慈爱地看着他们,这些年轻的灵魂,这些微妙的希望。

也许终有一天,这些青年会托起一个全新的世界吧!然而几声枪响,几缕血痕,一切缥缈的希望眼看要变成泡影。

鲁迅愤怒了,颤抖了,他“已经无话可说了”。

这些愚弱的人们亲手扼杀了自己的未来,可是鲁迅却依然固执地站立着,指引着中华民族的未来。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鲁迅正是这样一个猛士,像传说中带领人们冲破黑暗的悲剧之神,掏出心肝化作火炬,他以始终如一的姿态耐心地等待黎明的降临,用自己的热情去复燃那些死灭了的火种。

也许,鲁迅一生都在追逐着这样一个希望吧。

鲁迅最终还是远离我们而去了,不需要悲哀与恸哭,“无泪的人拒绝一切为他的哭泣与灭亡”,正如他自己所说:“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高山抑止,景行行止,对于我们来说,鲁迅无疑是一座高耸入云的丰碑。

但鲁迅先生从来是反对“仰视”的,所以如何走近鲁迅便成了常谈常新的话题。

《荀子·劝学篇》云:“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径莫速乎好其人”。

(摘自无忧考网)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在最后陈述中,被告表示,自己犯了罪,愿认罪伏法
..,请求法院考虑其自首情节和积极上交全部涉案资金的良好认罪态度,对自己予以宽大处理。

B.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致
..无穷,这是人类认识的总的发展规律。

C.自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公布后,将被撤销的几个部门的门口都成了热门景点,前来拍照留念
的人不绝如缕
....,门口甚至拉起了长长的警戒线。

D.对于病理主治医生来说,重要的是要熟悉基本病变,学会分析各种影像并从中得出诊断结论;
要有科学的思路而不是只会按图索骥
....。

解析:A项,“伏法”指罪犯被执行死刑,这里应该用“服法”;B项,“以致”表结果,这里应该用“以至”表递进;C项,“不绝如缕”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这里应该用“络绎不绝”;D项,“按图索骥”比喻按照线索寻找,也比喻办事机械、死板。

答案:D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2016年,西红门创业大街和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同步启动,绿色设计和“互联网+农业”设计是本次赛事的两大主题。

B.最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节能环保、经济实惠的新能源汽车逐渐进入老百姓的生活。

C.实时性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的重要特点,是通过图片、声音、文字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传播的。

D.广西传统文化既具有典型的本土特色,又兼有受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其他特点。

解析:A项,搭配不当,“大街”与后文的“启动”不搭配;C项,中途易辙,第一个句子主语是“实时性”,如果第二个句子承前省,搭配就不恰当,第二个主语应该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

D项,句式杂糅,应该表达成“又有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响下的其他特点”或者“又兼有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的某些特点。


答案:B
3.一位老年妇女与世长辞,殡仪馆收到多副挽联,其中有三副分别是逝者儿子、女婿、侄子送的,均未署名,根据其内容张贴正确的一组是()
①我欲招魂,四五日苦雨凄风,问归何处?情怜犹子,数十年嘉言懿范,痛想生平②梦断北堂春雨萱花千古恨,机悬东壁秋风桐叶一天愁③获选昔乘龙犹记东床惭坦腹,游仙今驾鹤那堪北堂仰遗容
A.①挽伯母②挽岳母③挽母
B.①挽岳母②挽母③挽伯母
C.①挽母②挽伯母③挽岳母
D.①挽伯母②挽母③挽岳母
解析:“春雨萱花”称母亲,“东床坦腹”及“乘龙”应是女婿,“情怜犹子”说明不是亲生子女,应为侄子所赠。

答案:D
二、迁移发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窗子以外
林徽因
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

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

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

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

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

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

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杈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

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

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作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

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

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

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

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

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C.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方式来讥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D.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解析:B项,“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错,由原文“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可知,旅行并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答案:B
5.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有形的各种窗子;②无形的窗子,指人的内心与外在世界的隔膜;③理想照进现实的窗口;④人们心中时时约束自己的框框;⑤人人渴望打开,却很难敞开的心灵之窗。

6.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人称灵活变换使用,使行文更自由流畅、思维不受阻碍,更显出“窗”对人们的无所不在的约束;②以拉家常的口吻娓娓道来,更显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易于心灵深处的交流;
③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真诚态度,增加了内容的可信度。

三、创新语用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又到了东滩草长莺飞的时候。

芦苇荡深处,悠然浮出水面的大鱼猝尔游走;不时有鸟儿落下啄食,或是翩然起飞,优美地消失在远方。

5年前,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时,广阔的滩涂上没有管护人员和设备,多的倒是偷猎者,毒杀鸟儿的事时时发生。

然而,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原产于北美的入侵植物,在东滩扩展迅猛,所到之处,其他植物“寸草难生”,水质恶化,生态系统退化,迁徙越冬的鸟儿没了食物和休息地。

如今,东滩的互
花米草已被剿灭大半。

解析:①处上文写了东滩的美景,下文写的是东滩5年前的景象,提示此处应填过渡性句子,据此可确定答案应为“东滩的景象可不是今天这样”一类的句子;②处上文写到了东滩5年前偷猎、毒杀鸟儿现象很多,下文写的是互花米草的入侵,而且明显可以看出互花米草的入侵带来的破坏性更大,据此可确定此处应填“比偷猎更可怕的是遍地的互花米草”之类的内容。

答案:①东滩的景象可不是这样②比偷猎者更可怕的,是互花米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