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香格里拉市铜厂沟矽卡岩铜钼矿矿床地质特征和成因浅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香格里拉市铜厂沟矽卡岩铜钼矿矿床地质特征和成因
浅析
摘要:本文以香格里拉市铜厂沟矽卡岩型铜钼矿床为分析对象,通过介绍区域
地质概况,总结分析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探析矿床成因及其次级构造。
关键词:矿床地质特征;矽卡岩;矿床成因;次级构造
0 引言
矿区属杨子地台盐源—丽江中生代台缘坳陷铜钼铅锌金银成矿带。
印支晚期—喜山期该区岩浆活动强烈,主要以中酸性、富碱性岩浆活动为主,发育较多石
英闪长玢岩、二长斑岩、花岗斑岩,形成了多处与岩体有关的斑岩型、矽卡岩型铜、金、铅锌、钨钼矿床。
构造极为发育,断裂对成矿具有主导的控制作用,表
现为其对岩浆岩分布及次级容(储)矿构造的控制。
其矿床本身次级构造极为发育,研究次级构造对成矿的影响,对于寻找深部的隐伏矿体,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区域地质概况
矿区位于西藏-三江造山系扬子西缘多岛弧-盆系之南东部石鼓蛇绿混杂岩带(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的南部)和扬子陆块区上扬子古陆块之盐源-丽江中生代陆
缘褶-断带(鹤庆陆缘坳陷带)的结合部位(图2-1)。
该区早、晚二叠世之间有大量海相-陆相玄武岩喷溢,经印支、燕山、喜马拉
雅运动的强烈作用,区内构造变形、变质及花岗岩浆
侵入活动强烈,形成变形强烈的褶皱、断裂带。
矿区出露有义敦岛弧区、中甸分区和丽江分区三个分区地层。
矿区地质构造复杂,位于松潘-甘孜褶皱系与扬子准地台分界的小金江—三江
口深断裂带,属中甸褶皱带之格咱—三坝褶皱束中部。
区域内经历了加里东运动、华力西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等多旋回的构造运动[1]。
盖层
在喜马拉雅运动作用下发生褶皱,且奠定了如今的构造轮廓。
区域内褶皱、断裂
发育,组成以北西向为主,北东向次之的短轴褶皱和断裂系统[1]。
区内褶皱形态
主要为长圆形褶曲,除此之外还有紧闭背斜相间的隔挡式褶皱,开阔向斜和线形
褶曲。
断裂主要有水磨房断裂、中牛棚断裂、铜厂断裂、大陡崖断裂、中村断裂等。
区内岩浆作用强烈,除华力西旋回及印支旋回广泛发育的中基性火山岩外,
超基性、基性火山岩也很发育。
该区绝大多数铜矿床的形成与印支—喜山期浅成—超浅成中酸性侵入岩有关。
区内变质作用普遍较弱,丽江—盐源台缘坳陷带内,变质作用类型有接触热
变质作用和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及低温高压区域变质作用,其中低温高压区域变质
作用为主要的变质作用类型。
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矽卡岩、浅变质砂岩、板岩及极
小面积角岩。
2 矿床地质特征
铜厂沟矽卡岩铜钼矿床分为KT1、KT2矿体:KT1产于F2断层附近,主要赋
存于黑泥哨组(P2h)玄武岩与北衙组一段(T2b1)灰岩接触带的矽卡岩中,出
露标高2663米—2850米[2]。
KT1表现为铜钼共生矿,铜钼元素有明显的垂直分
带性,矿体深部以钼为主,中部为铜钼共生矿,浅部以铜为主。
矿体呈似层状,
走向35°,总体向北西陡倾,局部倒转而倾向南东,倾角50—84°[2]。
KT2矿体产于F2断层附近KT1矿体下盘北衙组一段的矽卡岩或矽卡岩化灰岩中,矿体主要为为钼矿化,局部伴有较弱铜矿化[3]。
KT2矿体赋存于KT1下盘北
衙组一段(T2b1)的矽卡岩或矽卡岩化灰岩中。
矿体呈似层状,总体向北西陡倾,走向35°,倾角45—79°[3]。
3 成矿规律
矿区KT1、KT2矿体的矿床工业类型为矽卡岩型。
矿体主要赋存于矽卡岩中,少量赋存于接触带附近的玄武岩、大理岩中。
矿石中的铜、钼元素是其主要的有
用金属元素,2种元素分布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
矿体浅深部为铜钼共生矿,地
表主要为氧化铜,深部则以钼为主,深部硫化铜可忽略不计,矿体往深部具变厚
趋式明显,越往深部,矿体越厚大,钼矿化越强,品位越高。
4 矿床成因
矿区构造极为发育,断裂对成矿具有主导的控制作用,表现为其对岩浆岩分
布及次级容(储)矿构造的控制。
如主要铜金多金属矿产多沿丽江—盐源台缘坳
陷边界断裂分布;可麦洛铅锌多金属矿则是受火山机构控制;其他铜多金属矿点
主要受区域断裂之次级断裂、节理控制。
火山岩发育,基性火山喷发活动,形成富含铜、铁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
造成了矿质的初步富集。
中酸性斑岩侵入,伴有铜、钼、金(铅锌)矿化,形成斑岩型、矽卡岩型矿产。
矿区矿床成因类型为热接触交代型铜钼矿床及热液型铜钼矿床。
受地质构造
及成矿期次影响,KT1、KT2矿体的次级导矿构造不尽相同。
KT1矿体主要受矿区内控矿断层F2控制及影响,其成矿带主要集中于F2断
层下盘接触带附近的矽卡岩中。
上盘为玄武岩,节理较为发育,岩石较为破碎,
接触带附近的玄武岩有少量的钼矿化;下盘为钼矿化矽卡岩、大理岩,矿岩稳固
性较好,矿体品位较低,矿化较均匀。
受构造应力挤压的影响(图2),KT1矿
体的次级构造极为发育、复杂,且均为多期次的构造。
次级构造主要分为两组:1.一组沿矿体走向的构造;2.一组垂直于矿体走向的构造。
其中,含矿热液主要
充填在垂直于矿体走向的构造裂隙中,少量充填于沿矿体走向的构造中,钼矿呈
片状、薄膜状。
先期形成垂直于矿体的构造为主要的导矿次级构造,后期形成沿
走向的次级构造对矿体的形成影响较小。
矿体内部夹石薄,无法剔除,矿体分支
复合现场基本没有。
KT2矿体的走向与KT1矿体一致。
KT2上盘为基性角岩,厚度在2-15m范围,节理极为发育,岩石硬度低,且极为破碎;下盘为钼矿化矽卡岩、大理岩,钼矿
化矽卡岩硬度低,矿体稳固性极差,矿体品位较高,矿化不均匀。
KT2矿体的次
级构造主要沿矿体走向分布,含矿热液主要充填于此组构造裂隙中,钼矿呈层状、薄膜状、块状。
KT2在走向上呈现矿化极不均匀现象:矿体两端矿化较弱,品位低;中部矿化极强(图3),品位极高,矿化越强、品位越高的区域,矿岩越破碎。
经坑道工程控制及初步研究判定:KT2矿体主要受基性角岩与矽卡岩接触带
断层影响,且沿KT2矿体走向的次级构造为主要的导矿构造。
构造活动越强烈的
区域,矿化越强,品位越高。
矿体内部夹石较多,夹石可剔除,矿体分支复合现
象较多。
5结论
(1)矿区地质构造复杂,构造极为发育,断裂对成矿具有主导的控制作用,表现为其对岩浆岩分布及次级容(储)矿构造的控制。
(2)矿区KT1、KT2矿体矿床工业类型为矽卡岩型。
矿体主要赋存于矽卡岩中,少量赋存于接触带附近的玄武岩、大理岩中。
矽卡岩-热液脉型矿床在垂向上显示具有元素的分带性,地表矿体以氧化铜为主,深部以钼为主,浅深部为铜钼
共生矿,矿体往深部有明显的变厚趋式,越往深部,矿体越厚大,钼矿化越强,
品位越高。
(3)KT1与KT2矿体次级导矿构造不同:KT1主要导矿构造为垂直于矿体走
向的次级构造;KT2矿体主要导矿构造为沿矿体走向的次级构造。
(4)根据矿区矽卡岩铜钼矿床的成矿体系和矿床地质特征显示,推测深部
还有隐伏矿床,找矿潜力巨大。
参考文献
[1]刘军.2013.云南铜厂沟铜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J].西部探矿工
程,3:105-107
[2]李文昌、余海军、尹光侯、曹晓民、黄定柱、董涛.2012.滇西北铜厂沟钼
多金属矿床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及其成矿环境[J].矿床地质,31(2):282-292
[3]杨丽梅,伍建兢,李宗勇等.2013.中甸铜厂沟铜钼矿床地质及成因探讨[J].云南地质,1: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