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社交网络“软瘾症”的成因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大学生社交网络“软瘾症”的成因及对策
作者:李若菡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21期
摘要:大学生社交网络“软瘾症”主要表现在无意识地、强迫性地刷人人、微博以及其他一些社交网站,并在事后陷入一种强烈自责、敏感易怒的精神状态。

其成因主要是熟人交际圈为社交网络“软瘾症”提供了沃土;害怕被孤立心理为社交网络“软瘾症”提供了养分及自制力欠缺。

为此,必须从反省自身,重塑信心;制定更加清晰明确的小规划并采用奖励制;建立与亲人、朋友之间的密切联系;坚持二十一天养成习惯原则等方面来寻求应对之策。

关键词:大学生;社交网络“软瘾症”;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1-0242-02
目前,社交网络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得极其迅速。

据国外媒体报道,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近期宣布,Facebook服务的每月活跃用户数量已经超过10亿人。

大学生作为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的青年群体,成为了各大SNS网站的主力军。

社交网络作为大学生网络活动的新兴载体,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都产生着影响[1]。

笔者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亲身体验过社交网络的奇妙,并发现社交网络在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事物有两面性,在社交网络如火如荼的今天,它同样带来了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

本文以社交网络的“软瘾症”为视角,探讨其表现、成因和解决办法。

一、大学生社交网络“软瘾症”的表现
“软瘾”,是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新名词,指那些强迫性的习惯、行为或回复性的习惯、行为或回复性的情绪,如习惯性拖延、频繁查看邮件和登录社交网站等[2]。

因为“软瘾”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习惯,这些行为习惯不同于对毒品、赌博或者酒精的那种无法自拔的沉迷,看上去好像没什么危害。

然而,一旦人们过度沉溺其中,在获取短暂的快乐之后,它更多的是在榨取人们的时间、精力,麻痹真实的情感,使人们远离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甚至失去健康。

更主要的是大多数人没办法意识到自己已经患上了“软瘾”。

大学生是接受高等教育最为广泛的人群,其自身具有相对意义上较为全面的价值观,但其自制力也是相对欠缺的。

正是因为这个特性,促使大学生特别容易患上社交网络“软瘾症”。

他们会在心中告诉自己:我上网应该多做有利于学习和自身发展的事。

但是又因为自制力的欠缺,往往他们在打开电脑浏览社交网络几个小时后才猛然发现时间的流逝,而自己该做的事还没有完成,从而陷入一种自责、沮丧的情绪中。

大学生社交网络“软瘾症”表现之一:绝大多数学生都有一种无意识地、强迫性地刷人人、微博以及其他一些社交网站。

其实绝大部分时间人们并不期望从这些社交网站获得什么,更不
要说任何严肃的知识,完全只是下意识的点开。

大多数的同学都表示在上网、浏览社交网站的时候,时间过得特别的快。

我们将这种感觉统称为时间软化,时间软化的意思是说在人的感官里,时间发生了扭曲,快速的流逝了。

简单地概括就是在上网的时候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

大学生社交网络“软瘾症”表现之二:很多大学生有一种强迫性习惯、行为或回复性情绪,即一上网就登陆社交网站。

沉溺于看似正常的行为习惯,也就是浏览社交网站。

其追求一种短暂的情绪释放和满足,从导致一种“时间软化但是不自觉”的状况,更严重的是在事后易陷入一种强烈自责、敏感易怒的精神状态。

二、大学生社交网络“软瘾症”的成因
1.“熟人交际圈”为社交网络“软瘾症”提供了沃土。

在中国当代大学校园中,最为流行的社交网站是以用户就读的学校为联络载体、实名注册的人人网。

大学生们在人人网里可以找到自己同校的同学、朋友,从而形成了一个线上线下交往相互融合的模式,也就是一个“熟人交际圈”。

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他的《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了“熟人社会”的概念,他指出中国的传统社会就是一个熟人社会,每个人都与身边的人有一种私人关系,然后所有的人又通过这种私人关系组成了一张庞大的关系网,构成了中国的熟人社会[3]。

虽然社交网络耗费了我们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大学生群体中经常有人沉迷于社交网络,每天定时刷新人人网等各大社交网站,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获取更多自己“熟人们”的新鲜事。

正如大卫芬奇的电影《社交网络》中说的那样,很多时候我们并不在意某些事情,我们在意的是自己的朋友参与了进去。

就好比网站上的一篇日志原本你是不打算看的,但是它是你的一个“熟人”写的,于是你会立即开始感兴趣。

点击—查看—回复—反复回复,就在这个过程中出现“时间软化但是不自觉”的状况。

若将“软瘾症”的形成比喻成种植,“熟人交际圈”便为“软瘾症”的生根发芽提供了沃土。

2.“害怕被孤立”心理为社交网络“软瘾症”提供了养分。

马克·鲍尔莱因曾说:“一个17岁的年轻人,最害怕的是什么?”答:“被别的17岁隔离”。

这是年轻人的本性,17岁正是建构自己身份的年龄,他们思考性、死亡,他们孤独、害怕,他们必须寻找同盟,他们必须稳固自己,通过模仿别人[4]。

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他们害怕与身边的朋友没有共同话题,正是因为这种害怕被孤立的心理,使得当代大多数大学生们热衷参与社交网络,他们在社交网络中扩展他们的人际交往圈,获知自己朋友的最新动态,社交网络本身的碎片化信息和即时性信息都能很好地满足他们即时发送信息的需求,这也就是如今社交网络在大学生群体中火热发展的原因。

在一定程度正是因为社交网络火热发展的原因,给“软瘾症”的形成提供了大量养分。

3.“自制力欠缺”最终促使社交网络“软瘾症”形成。

因为中国独特的教育体系,在高中时,我们之所以努力奋斗,是因为每个人都将高考作为了我们生存的唯一标准,老师、家长层层给我们施加重压。

大学生都经过中学时代高度重压学习在进入大学校园后,不能很快就能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环境,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自制力的欠缺。

管不住自己,无法抵挡社交网络对
自己的诱惑再加上此前“沃土”和“养分”的双管齐下,最终导致很多大学生患上了社交网络“软瘾症”。

三、大学生社交网络“软瘾症”应对之策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存在“软瘾”?在困难和压力面前,人会自然地希望回避,虽然明知玩电脑游戏、看电视、咬指甲不好,但总能体验到一些快感,暂时转移了压力并缓解情绪。

因此,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转移压力的方式,有些人在休息、放松之后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去面对现实,解决问题;有些人可能意志差一些,缺乏较强的自制力,也或者面临的压力太大而长久地沉溺于某些行为中不能自拔[2]。

针对大学生思社交网络“软瘾症”,应当有以下几种应对之策:
1.反省自身,重塑信心。

戒除“软瘾”需要经常自我反省,下一次坐在电脑前,在点开社交网站之前,不妨问问自己:这是不是过度了?这有没有干扰自己的生活?出现了什么事情,是什么激发了这种沉溺的行为,进而搞清楚自己真正的需求。

并且要充分肯定自己,自我塑造信心,充分肯定自己一定可以摆脱“软瘾”。

2.下定决心去改正,但不要直接剥夺内心的需求。

当我们开始决定做一件克制自己欲望的事情时,内心一定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

这时候我们不应该直接抑制自己的欲望。

当你想要不断刷新社交网站时,而是应该选择自己喜欢的、能带来良好感觉、让自己恢复能量的活动来替代想要摆脱的“软瘾”,并提醒自己不要过多参与“熟人交际圈”。

3.不急于求成,制订小规划并采用奖励制。

制定清晰明确的小计划特别有利于克服“软瘾”,并且还可以采用奖励制。

比如,今天我制订的学习计划是写完一篇论文或是听英语听力,制订出一个明确的计划,在完成这些计划后,便奖励自己浏览社交网站半个小时等。

不急于求成,逐步减少自己沉溺于社交网络的欲望。

4.现实生活中要建立与亲人、朋友之间的密切联系。

如果在与他人的沟通中给予并感受更多的关心和爱,让生活充满更多有意义的事情,软瘾的吸引力自然就微弱了。

只有将生活重心从社交网络中转移后才能彻底地摆脱社交网络“软瘾症”。

5. 21天养成习惯原则。

一个习惯的形成需要21天,当你坚持21天后,它便成为了你的习惯而不是你迫使自己去做的事。

21天养成习惯原则一共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7天,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

你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去改变,你会觉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你应该认真努力提醒自己,克服这些情况。

第二个阶段是8~14天,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你已经觉得比较自然,比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你还会恢复到以前,因此,你还需要刻意地提醒自己改变。

第三个阶段是15~21天,这个阶段的特征是“不刻意、自然”,其实这就是习
惯,这一阶段被称为“习惯性的稳定期”。

一旦跨入这个阶段,你就已经完成了自我改造,这个习惯已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它会自然而然地不停为你“效劳”[5]。

运用这一科学方法,我们可以逐步控制自己想要浏览社交网站的欲望,当21天过去后,你会发现自己已经不再留恋于虚拟的社交网络世界,你已经彻底摆脱了社交网络“软瘾症”。

当然这个方法还适用于养成各种好习惯,一旦成功培养一个好习惯,会使我们受用终生。

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更加多彩的生活,而社交网络的兴起为我们的人际交往带来便利。

在享受它们给我们带来的好处的同时,我们应当警惕那些潜伏在其身后的“危害”。

由于网络发展的不成熟和不稳定性,我们不能忽视网络的本质特性,应该努力避免患上社交网络“软瘾症”。

即使已经有“软瘾”症状的人也可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它,尽可能地使网络带给我们的利益最大化,危害最小化。

参考文献:
[1] 张丽璇,王同奇.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及科学引导[J].北京教育(高教),2011,(Z1).
[2] 软瘾[EB/OL].http:///view/4904932.htm.
[3] 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 马克·鲍尔莱因.最愚蠢的一代[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5] 冯伟,方元.21天习惯养成法[M].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王玉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