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的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题含详细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初中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
1.下列四个图象分别对应四个变化过程的一种趋势,其说法错误的是
A.用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
B.向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锌粉
C.向氯化钙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D.向一定量H2SO4和MgCl2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
溶液至过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制取氧气,当加热一段时间以后,生成氧气、氯化钾,二氧化锰在反应中作催化剂,质量不变。

随着反应的进行,固体质量逐渐减少,所以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当氯酸钾完全反应后,固体质量不再减少,所以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不再增大,此选项正确;
B. 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化合物的水溶液中置换出
来,且金属活动性差距越大,反应越易发生。

向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锌粉,锌粉先与硝酸银溶液反应,Zn+2AgNO3=2Ag+Zn(NO3)2,每65份质量的锌能生成216份质量的银,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减少,硝酸银完全反应后,锌再和硝酸铜溶液反应,
Zn+Cu(NO3)2=Zn(NO3)2+Cu,每65份质量的锌能生成64份质量的铜,溶液质量变大,图像应先降后升,此选项错误;
C. 向氯化钙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使pH值逐渐变大,盐酸刚好完全反应时,pH=7,再继续滴加过量的碳酸钠溶液,因为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所以溶液的pH>7,此选项正确;
D. 向H2SO4和MgCl2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Ba(OH)2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氯化镁都能发生反应生成沉淀,开始时就生成沉淀,当H2SO4和MgCl2完全反应后,再加入Ba(OH)2溶液也不再产生沉淀,故沉淀的质量先是零,再不断上升,最后形成一条水平直线,此选项正确。

故选B。

【点睛】
图像问题主要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图的起点位置、变化趋势、转折点、终点位置是否正确。

2.将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的混合物放入烧杯中,向烧杯中不断加入氯化铜溶液,测定烧杯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加入氯化铜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ab段发生的是铁与氯化铜的反应
B.向b点所得固体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
C.c点所得溶液呈浅绿色
D.d点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有2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
锌粉和铁粉中,加入氯化铜溶液,根据金属的活动性可知锌先和氯化铜反应,当锌反应完后,铁再继续和氯化铜反应。

【详解】
A、ab段剩余固体质量在减少,铁和氯化铜反应固体的质量是增大的,且锌铁同时存在,
是锌先和氯化铜发生反应,故ab段发生的是锌与氯化铜的反应,故A错误;
B、b点是锌恰好和氯化铜反应完,固体中还存在铁,所以往固体中加稀盐酸会有气泡产生,故B错误;
C、c点代表的是铁恰好和氯化铜反应完成,溶液中有氯化亚铁以及前面一段反应生成的氯化锌,因此溶液是呈浅绿色的,故C正确;
D、d点代表的是滴加了过量的氯化铜,那溶液中一定有氯化铜存在,而且溶液中还存在ab段生成的氯化锌,bc段生成的氯化亚铁,故d点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有3种,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在金属与盐反应的滤液滤渣问题中注意最活泼的金属先和最不活泼的金属的盐溶液反应。

3.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B.在一定温度下,不断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氯化钾固体C.把一瓶打开盖子的汽水放在热水中,冒出大量气泡
D.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Mg、Fe
【答案】A
【解析】
【分析】
A、在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其质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符合题意;
B、在一定温度下,不断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氯化钾固体时,氯化钾能够继续溶解,氯化钾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待达到饱和后,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
C、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把一瓶打开盖子的汽水放在热水中,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逐渐减小,因此冒出大量气泡,不符合题意;
D、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足量Mg、Fe,产生的氢气的质量相同,但镁反应的时间短,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向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下列图象横坐标表示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纵坐标表示反应的有关变化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
A.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可知最后pH值大于7,故A错;
B、由于在没加入氢氧化钠之前,没有生成硫酸钠,所以应该从0点开始,故B错误;
C、加入氢氧化钠后,氢氧化钠先与硫酸反应,把硫酸反应完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所以一开始没有沉淀生成,故C正确;
D、由于氢氧化钠过量,所以最后硫酸被反应完了,所以硫酸的质量分数最后变为零,故D 错。

5.下列四个图像中有关量的变化趋势与对应叙述关系正确的是 ( )
A.向 pH=4 的盐酸溶液中不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B.在密闭容器中加热木炭和氧化铜粉末的混合物
C.向一定量的盐酸和氯化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
D.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分别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且足量的
稀盐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向 pH=4 的盐酸溶液中不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由于反应中有水生成,溶液的pH会不断趋近于14,但不会大于14,不符合题意;
B. 在密闭容器中加热木炭和氧化铜粉末的混合物,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铜的质量不断增大,当反应完全后,质量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
C. 向一定量的盐酸和氯化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稀盐酸先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该过程不会产生沉淀,氯化铁再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钡,沉淀质量增加,反应完全后,沉淀质量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
D. 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分别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且足量的稀盐,锌和盐酸反应生成
氯化锌和氢气,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
22
Zn2HCl=ZnCl H
++↑,
22
Fe2HCl=FeCl H
++↑,。

当盐酸少量时,因为加入盐酸的质量相等,盐酸完全反应,产生的氢气质量也相等;当盐酸过量时,根据方程式可知,每65份质量的锌产生2份质量的氢气,每56份质量的铁产生2份质量的氢气,所以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铁产生的氢气多,图像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6.往硝酸铜、硝酸银和硝酸镁的混合溶液中缓慢连续加入质量为mg的锌粉,溶液中析出固体的质量与参加反应的锌粉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ab段(不含两端点)对应溶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的锌离子、银离子、镁离子
B.bc段(不含两端点)生成的金属是铜
C.c点对应溶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只有镁离子和锌离子
D.若ab段和bc段中析出固体质量相等,参加反应的锌粉质量分别为m1和m2,则
m1>m2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可知,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镁>锌>铜>银,活动性强的金属可以置换活动性弱的金属,根据距离远的先被置换的原则,所以ab段是锌与硝酸银的反应,bc段是锌与硝酸铜的反应。

锌不与硝酸镁反应(锌的活动性比镁弱)。

【详解】
A. 由以上分析,ab段是锌与硝酸银的反应生成银与硝酸锌,不含两端点时,硝酸银部分被置换,硝酸铜还没开始反应,所以对应溶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的锌离子、银离子、铜离子和镁离子。

故A不符合题意;
B. bc段是锌与硝酸铜的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不含两端点生成的金属是铜。

故B符合题意;
C. 由于不知道c点时硝酸铜是否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的金属离子除了含有镁离子、锌离子,还可能含有铜离子。

故C不符合题意;
D. 若ab段和bc段中析出固体质量相等,设生成固体的质量为a,参加反应的锌粉质量分别为m1和m2,根据题意得:
332
1
Zn+2AgNO=Zn(NO)+2Ag
65216
m a
,1
65a
m=
216

32
3
2
2
Zn
+Cu(NO)=Zn(NO)+Cu
6564
m a

2
65a
m=
64
,所以m1<m2。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该图像不是完整的图像,c点不一定是反应的终点。

7.下列四个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铁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加入稀盐酸前不能产生氢气,起点应从原点开始,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B、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随着稀盐酸的不断加入,不断产生二氧化碳,当碳酸钙完全反应后不再产生二氧化碳,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C、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随着稀盐酸的不断加入,氧化铁不断溶解,溶液中铁元素质量不断增大,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D、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随着稀盐酸不断加入,氢氧化钠不断减少,直至减小到0,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故选B。

8.下列图像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合理的是()
A.向pH=3的盐酸中不断加水稀释
B.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C.相同质量的Mg、Fe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
D.向一定质量的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向pH=3的酸性溶液中加水,酸性逐渐减弱,pH增大,但是不能变为中性和碱性溶液,只能无限接近7不超过7,选项A图像不合理;
B、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滴加氢氧化钠,刚开始溶液是稀硫酸,显酸性,pH小于7,随着氢氧化钠的加入,pH逐渐增大,恰好与硫酸反应完,pH等于7,继续加入氢氧化钠,pH 大于7,选项B图像不合理;
C、相同质量的镁和铁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每24份质量的镁产生2份质量的氢气,每56份质量的铝产生2份质量的氢气,镁产生的氢气比铁多,且镁比铁的活动性强,反应速率比铁快,选项C图像不合理;
D、向一定质量的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先与稀盐酸反应,后与氯化钙反应,碳酸钠与氯化钙是第二步反应,否则生成的碳酸钙沉淀会溶解在稀盐酸中生成氯化钙,相当于反应未发生,因此当稀盐酸反应完,碳酸钠再与氯化钙反应,因此沉淀过一段时间生成,选项D图像合理。

故选:D。

9.已知某混合溶液由NaCl、HCl、K2CO3、H2SO4、CuCl2、MgSO4溶液中的两种混合而成。

向该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产生的沉淀与加入Ba(OH)2溶液的关系如图。

则混合溶液中溶质的组成为
A.HCl、CuCl2B.HCl、MgSO4
C.CuCl2、H2SO4D.NaCl、K2CO3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 HCl、CuCl2,向该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氢氧化钡先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没沉淀生成,然后再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图像与事实相符,选项正确;
B、 HCl、MgSO4,向该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由于氢氧化钡与硫酸镁反应生成的硫酸钡沉淀不溶于酸,所以氢氧化钡和盐酸,氢氧化钡和硫酸镁的反应同时进行,即:加入氢氧化钡后立即生成沉淀,图像与事实不相符,选项错误;
C、 CuCl2、H2SO4,向该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氢氧化钡先和硫酸生成硫酸钡沉淀,后氯化铜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图像与事实不相符,选项错误;
D、NaCl、K2CO3,向该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氢氧化钡只与碳酸钾反应生成沉淀,和氯化钠不反应,图像与事实不相符,选项错误。

故选A。

10.如图所示的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氢氧化钾和氯化钡的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B.向等质量的碳酸钠粉末(a曲线)和碳酸钙(b曲线)中分别加入过量的等浓度的盐酸
C.向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盐酸中分别逐滴加入镁粉和铝粉D.向一定质量的硫酸铜和稀硫酸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
化钠溶液至过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向氢氧化钾和氯化钡的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一开始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就可以结合生成硫酸钡沉淀,故错误;
B、向等质量的碳酸钠粉末(a曲线)和碳酸钙(b曲线)中分别加入过量的等浓度的盐酸,碳酸钠粉末接触面积大,反应速率较快,每106份质量的碳酸钠产生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每100份质量的碳酸钙产生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碳酸钙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更多,故错误;
C、向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盐酸中分别逐滴加入镁粉和铝粉,镁的活动性大于铝,镁粉反应速率快,每24份质量的镁产生2份质量的氢气,每54份质量的铝产生9份质量的氢气,铝产生的气体质量多,故错误;
D、向一定质量的硫酸铜和稀硫酸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此过程氢氧化钠先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此时pH逐渐增大,然后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此时pH恒定在7,后继续加入氢氧化钠pH继续增大,无限趋近于14但不等于14,故正确。

故选D
11.下列图像关系合理的 ( )
A . 取4g 氧化铜和1 g 木炭粉放入试管中,做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B . 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C . 在久置的NaOH 溶液中滴加盐酸
D . 向pH= 9的NaOH 溶液中不断加水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取4g 氧化铜和1g 木炭粉放入试管中,做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由方程式
2CuO+C 加热2Cu+CO 2↑可知,第160份质量的氧化铜,与12份质量的碳反应,氧化铜完全反应,木炭有剩余,设:完全反应后固体减少的质量是x ,
2高温CO 2CuO +C 2Cu +固体减少量
16044
4
x 16044=4x
解得x=1.1g ,剩余的固体的质量是5g-1.1g=3.9g ,故A 错误。

B 、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不是质量比,故B 错误;
C 、久置空气中的氢氧化钠会变质,加入稀盐酸后,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没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当氢氧化钠反应完后,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当碳酸钠反
应完后,生成气体的质量不再增加,故C正确;
D、向pH= 9的NaOH溶液中不断加水,溶液的pH不断降低,无限接近7,但是不会低于7,故D错误。

故选C。

12.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A.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分别与等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盐酸反应
B.等质量,不同颗粒大小的碳酸钙分别与等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盐酸反应
C.常温下,烧杯中的 KNO3的饱和溶液中,恒温蒸发一定质量的水D. CO 还原一定质量的氧化铁,固体质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分别与等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盐酸反应,锌比铁活泼,反应需要时间短,最终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氢气多,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B、等质量,不同颗粒大小的碳酸钙分别与等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盐酸反应,粉末状碳酸钙和稀盐酸接触面积大,反应速率快,反应需要时间短,最终生成二氧化碳质量相等,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C、常温下,烧杯中的KNO3的饱和溶液中,恒温蒸发一定质量的水,部分硝酸钾析出,仍然是饱和溶液,温度不变,因此溶解度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也不变,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
确;
D 、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最终固体质量不能是0,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故选:B 。

二、中考初中化学推断题
13.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如图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与CO 2的知识网络图,“一”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一种物质一步转化成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条件未标出)。

请回答:
(1)A 的化学式是_____,E 的化学式是_____;
(2)C ﹣D 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答案】2Ba(OH)(或2Ca(OH)) C 2332Fe O +6HCl=2FeCl +3H O
【解析】
【分析】
A 能和二氧化碳反应,A 可能是可溶性碱,如2Ba(OH)、2Ca(OH)等;
B 能和A 反应且生成二氧化碳,B 可能是Na 2CO 3、K 2CO 3;
C 能和B 反应又能生成二氧化碳,C 可能是盐酸;
D 能和C 反应且生成二氧化碳,D 可能是CuO 、Fe 2O 3等;
E 可能是碳。

【详解】
(1)A 能和二氧化碳反应,A 是可溶性碱,化学式2Ba(OH)或2Ca(OH);A 是碱,B 是盐,C 是酸,D 是金属氧化物,则E 是碳的单质,化学式为C 。

(2)盐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332Fe O +6HCl=2FeCl +3H O 。

14.A 、B 、C 、D 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不同类别(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稳定物质。

它们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表示反应能一步实现,“一”表示相连物质间能发生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均已略去),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一:
(1)若A 是磁铁矿的主要成分,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B 的俗名是苏打,固体C 易潮解,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1)、(2)中,D 的物质类别是_______,上述过程中没有涉及到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

问题二:工业上冶炼1732t 含铁97%的生铁,需要含杂质10%的磁铁矿石的质量是多少?_______。

(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 【答案】2
343Fe +2O Fe O 点燃 Na 2CO 3+Ca(OH)2 = CaCO 3↓+2NaOH 酸 分解反应 2577.8t
【解析】
【详解】
问题一
(1)A 是磁铁矿的主要成分为Fe 3O 4,A 可以和B 相互转化,则A 可以是铁单质,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2O 2点燃Fe 3O 4;
(2)B 的俗名是苏打Na 2CO 3,固体C 易潮解是氢氧化钠,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Na 2CO 3+Ca(OH)2 =CaCO 3↓+2NaOH ;
(3)由(1)(2)问分析,D 为酸,该反应过程中判断①置换反应,②化合反应,③、④复分解反应,没有分解反应。

问题二
解:设需要磁铁矿的质量为x 。

Fe 3O 4 + 4CO 高温 4CO 2 + 3Fe
232 168
x ×(1-10%) 1732t×97%
232x (1-10%)=1681732t 97%
⨯⨯ x≈2577.8t
答:需要磁铁矿的质量为2577.8t 。

15.A--E 为初中化学五种不同类别的常见物质。

已知C 含有两种元素,E 为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

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如图所示,图中“-”表示相连的物质能相互反应,“”表示种物质转化成另一种物质(都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E 是_________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A+B:___________________ D→E:___________
(3)图中相互关系涉及基本反应类型有______________种。

【答案】铁 22CuCl +2NaOH=2NaCl+Cu(OH)↓ 232
F e O +3CO 2Fe+3CO 高温 2
【解析】
【分析】 E 为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则E 是铁,D 生成E ,则D 的铁的氧化物,C 和D 反应,C 和E 反应,则D 是氧化铁,C 含有两种元素,则C 是稀盐酸,C 能生成A ,A 和E 反应,则A 是氯化铜,A−E 为初中化学五种不同类别的常见物质,则B 是碱,B 可以是氢氧化钠。

【详解】
(1)E 为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则E 是铁。

(2)A 和E 反应,则A 是氯化铜,A−E 为初中化学五种不同类别的常见物质,则B 是碱,B 可以是氢氧化钠,A+B 反应是氯化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氯化钠,化学方程式为22CuCl +2NaOH=2NaCl+Cu(OH)↓。

D 生成
E ,D 是铁的氧化物,D→E 的反应是氧化铁和一氧化碳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
程式为232 F e O +3CO 2Fe+3CO 高温。

(3)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图中相互关系涉及的反应是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铁和氯化铜反应,属于置换反应,基本反应类型有2种。

【点睛】
E 为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则E 是铁,D 生成E ,则D 的铁的氧化物,C 含有两种元素,则C 是稀盐酸。

16.A 、B 、C 、D 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1)若该反应为高温下进行的置换反应,且A 、C 为黑色固体,A 具有磁性,D 在常温常压下
为无色无味的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该反应为A燃烧不充分的反应,且A由两种元素组成,质量比为3:1,B可供给动物呼吸,常温下C为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在20℃时,将B溶于乙醇中配成饱和溶液,通入适量A发生反应,且A是参与光合作用的气体,B为碱,C为纯碱,则在乙醇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时,B、C在水中和乙醇中的溶解度
物质水中的溶解度乙醇中的溶解度
B109g17.3g
C21.8g<0.01g
【答案】Fe3O4+2C3Fe+2CO2↑ 2CH4+3O22CO+4H2O
2NaOH+CO2=Na2CO3↓+H2O
【解析】
【分析】
【详解】
A、B、C、D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
(1)若该反应为高温下进行的置换反应,且A、C为黑色固体,A具有磁性,D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A是四氧化三铁,C是铁,四氧化三铁和碳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
铁和二氧化碳,属于置换反应,化学方程式为:Fe3O4+2C 高温
3Fe+2CO2↑;
(2)若该反应为A燃烧不充分的反应,且A由两种元素组成,质量比为3:1,B可供给动物呼吸,常温下C为气体,所以A是甲烷,B是氧气,所以C是一氧化碳,甲烷和不充足的
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CH4+3O2点燃
2CO+4H2O;
(3)若在20℃时,将B溶于乙醇中配成饱和溶液,通入适量A发生反应,且A是参与光合作用的气体,B为碱,C为纯碱,所以A是二氧化碳,C是碳酸钠,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点睛】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17.学习化学需要熟悉物质的性质、用途及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下图A一H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G是农业上常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一种碱
的溶液,F是铁锈的主要成分。

(“一”表示物质间能转化,“一”表示相连的物质能发生反应;图中部分反应物、反应条件、生成物已省略。

)
(1)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该反应过程中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热。

(2)反应②所属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 反应。

【答案】CaO+H2O═Ca(OH)2放出复分解
【解析】
根据“A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 可知A是碳酸钙;根据“G是农业上常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一种碱的溶液”,可知G是氢氧化钙;根据“F是铁锈的主要成分”,可知F是氧化铁;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所以B是二氧化碳, D是一氧化碳,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E为铁;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氧化铁和酸反应生成盐和铁,故H为水。

带入检验,推断正确。

所以(1)反应①是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化学方程式是:CaO+H2O═Ca(OH)2,该反应为放热反应;(2)反应②为酸碱中和反应,所属基本反应类型是复分解反应。

18.A-J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如图1所示(“—”表示相邻的两物质可以发生反应,“→”表示箭头前面的物质可以转化为箭头后面的物质;部分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没有标出)。

图2所示的是部分物质的相关信息;I、J中含有相同的金属元素,H的相对分子质量比E的大。

(1)F的化学式是。

(2)物质I俗称。

(3)写出上述物质转化过程中属于分解反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4)写出H→E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1)CO2(2)纯碱或苏打(3)2H2O通电2H2↑+ O2 ↑
(4)H2SO4+BaCl2==BaSO4↓+2HCl
【解析】
试题分析:框图式的推断题,抓住一些特殊的反应现象、特殊的性质及特殊的反应条件等
级题目的“题眼”,该题的题眼是根据图2可知:C、F是气体氧化物,且能相互转化,且C 能与氧化物A反应,故可推断C为一氧化碳,则F为二氧化碳,A为金属氧化物,故可判断气体B为氢气,则E为一种酸,F二氧化碳能与I相互转化,可判断为碳酸盐,I、J中含有相同的金属元素,且能相互转化,故可判断I为碳酸钠,J为氢氧化钠,H能与碳酸钠反应,且能转化为二氧化碳,故可判断也为一种酸,根据H的相对分子质量比E的大,故可判断H为硫酸,E为盐酸,自然G为水,D为氧气
(1)F为二氧化碳,化学式是:CO2
(2)物质I是碳酸钠,俗称:纯碱或苏打
(3)上述物质转化过程中属于分解反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2H2O通电2H2↑+ O2 ↑
(4)H为硫酸,E为盐酸,故H→E的化学方程式:H2SO4+BaCl2==BaSO4↓+2HCl
考点:推断题的解答
19.已知某固体混合物A中可能含有CuSO4、FeCl3、NaNO3、 BaCl2、CaCO3五种物质中的两种或多种。

按下述步骤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分析推理(设过程中所有发生的反应都恰好完全反应)。

I.取一定质量的该固体混合物A放入一洁净烧杯中,向其中加入适量NaOH溶液,搅拌,待烧杯中物质充分反应后,过滤,得红褐色沉淀B和滤液C。

Ⅱ.另取一定质量的该固体混合物A放入另一洁净烧杯中,向其中加入适量H2SO4溶液,搅拌,待烧杯中物质充分反应后,过滤,得白色沉淀D和滤液E。

III.将所得滤液C和滤液E充分混合,再向混合后的溶液中加入适量AgNO3溶液,待充分反应后,过滤,得白色沉淀F和滤液G。

Ⅳ.根据上述实验过程和发生的现象做出相应推理,填写以下空白:
(1)在固体混合物A里,上述五种物质巾肯定存在的物质是(写化学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步骤III中生成白色沉淀F的1个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滤液G中,含有的金属阳离子共有一种,该滤液中肯定存在的酸根离子
_______________。

(4)在混合物A里,上述五种物质中肯定不存在的物质是(写化学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出此结论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FeCl3BaCl2
(2)NaCl+AgNO3=NaNO3+AgCl↓ .
(3) NO3-
(4)CuSO4CaCO3 若有硫酸铜、碳酸钙步骤一中会有蓝色沉淀、白色沉淀,沉淀的颜色不会是红褐色。

【解析】
试题分析:(1)向其中加入适量NaOH溶液,搅拌,待烧杯中物质充分反应后,过滤,得红褐色沉淀B,说明一定有FeCl3,加入适量H2SO4溶液,搅拌,待烧杯中物质充分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