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未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义未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
一概述
意义未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GUS)是指血中存在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3g/dl),尿中少量或无M蛋白,骨髓浆细胞比例小于10%,无终末脏器损伤的一类良性疾病。

这里的终末脏器损伤是指多发性骨髓瘤(MM)相关的CRAB表现,包括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贫血和溶骨性损伤。

根据M蛋白类型主要分为非IgM型(IgG或IgA型)、IgM型和轻链型MGUS,其中IgG型最为常见。

偶见双克隆型MGUS。

患者多因体检或患其他无关疾病进行检查时偶然发现,处理原则是无需治疗、长期随诊;监测M蛋白是否稳定,从而判断疾病是否出现转化进展。

二病因
病因尚不明了。

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放射线、化学药品(如杀虫剂、除草剂等)对该病的发生可能存在一定影响。

随着年龄增长患病风险增高,50岁以上2%~3%,70岁以上约5%;此外,人种(黑人)、男性、肥胖者患病风险相对增高。

三临床表现
患者一般不具有多发性骨髓瘤或其他B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如贫血,骨痛,肾损害等。

有些患者常常是因蛋白电泳偶然发现血、尿中出现M蛋白而确诊。

国外资料显示某些患者因为正常的免疫球蛋白下降,感染的风险较正常人有所升高;个别患者因为已出现骨微结构的改变,骨质疏松和骨折的风险相对升高;还有少数患者血栓风险相对升高;至于M蛋白诱发的雷诺现象、溶血性贫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凝血异常、皮肤改变等非常罕见。

四鉴别诊断
MGUS首先要和多发性骨髓瘤(MM)进行鉴别。

血常规、血肌酐、血钙、白蛋白、M蛋白水平、骨髓浆细胞、影像学检查可助两者的鉴别。

由于MM的核型和FISH(荧光原位杂交)异常在MGUS中也可以存在,所以核型分析和FISH对于MGUS与MM的鉴别来说意义不大。

其他需要鉴别的疾病还有巨球蛋白血症、轻链淀粉样变性、POEMS综合征等(表)。

五治疗
虽然MGUS患者不具有骨髓瘤等疾病的相应临床表现,但存在不同程度地发展为多发性骨髓瘤(MM)、巨球蛋白血症(WM)、轻链淀粉样变性(AL)或淋巴瘤的风险。

故当前的处理原则是随访观察,不需要治疗。

一个MGUS患者究竟是稳定在MGUS阶段还是最终转化为MM,下列参数有助于判断MGUS向MM进展的风险(参考Mayo Clinic)。

1.确诊时M蛋白水平:M蛋白水平0.5g/dl、1.5g/dl、2g/dl、
2.5g/dl在20年后进展为MM 的风险分别是14%、25%、41%、49%。

值得注意的是随访第一年内M蛋白进行性升高往往预示疾病转化。

2.M蛋白类型:IgM型和IgA型进展为MM的风险要高于IgG型。

3.血清FLC比率(rFLC):不管M蛋白的类型和水平如何,rFLC异常的患者疾病进展的风险要高于rFLC正常的患者。

4.骨髓浆细胞:超过5%可作为独立的危险因子。

根据确诊时M蛋白水平是否大于1.5g/dl、M蛋白类型是否为IgA或IgM、rFLC是否异常这三个危险因子可以将患者分为低危组和中-高危组。

无上述三个危险因子,即符合M蛋白<1.5g/dl、IgG型、正常rFLC为低危组;存在上述1~2个危险因子为中危组,存在3个危险因子为高危组。

高危组20年内进展的风险为58%,而低危组只有5%。

低危组:每半年复查M蛋白鉴定、血常规、血肌酐、血钙。

如果出现CRAB表现即不明原因贫血、肾损伤、高钙血症、骨痛,则要进行骨髓穿刺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中-高危组:需要常规进行骨髓穿刺活检以及染色体和FISH检查。

有条件的话,可以检测浆细胞增殖指数和外周血循环浆细胞。

IgM型患者应进行腹部CT检查明确有无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如果发现MM或WM证据,要进行LDH、β2微球蛋白、C反应蛋白的检测;如果无CRAB 表现,每半年复查M蛋白鉴定、血常规、血肌酐、血钙。

除了上述Mayo Clinic的危险模型,PETHEMA系列研究提出了多参数流式细胞检测95%异常浆细胞、DNA非整倍体检测、背景蛋白下降也有助于判断疾病转化。

此外,基因表达谱可能也有所帮助。

六预后
大部分低危患者终生都会稳定,不会转化成MM。

IgG或IgA型MGUS、轻链型MGUS多年后往往向MM或AL转化。

而IgM型MGUS更倾向于进展成WM或非霍奇金淋巴瘤。

72%的患者死于其他疾病。

2%~5%的患者M蛋白可自行消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