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20:第10课 谈中国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中国诗
【教学目标】
1.理解中国诗的特征。
2.感受本文生动、机智的语言,体会其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形象的妙处。
3.体会比较法的妙用,学习使用这种方法。
4.培养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的诗歌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学过《咬文嚼字》和《说木叶》,都或多或少和中国诗歌有所关联。
《咬文嚼字》中举了很多古人推敲诗歌语言的例子,说明语言文字总是和情感相关联的。
《说木叶》则谈了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启示我们注意把握诗歌中的传统意象的内涵。
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
二、预习新知
1.走近作者
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
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江苏无锡人。
主要著作有《谈艺录》(1948)、《管锥编》(1979)、《宋诗选注》(1958)。
钱钟书同时还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1),短篇小说《人·兽·鬼》(1946),长篇小说《围城》(1947)等。
无论他的散文或小说,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
特别是他的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更能够显示他的独特的风格,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刻画人物惟妙惟肖,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围城》已被译成多种外文。
2.背景介绍
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3.积累字词
一蹴而至:蹴,踏;至,达到。
踏一步就成功。
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轻鸢剪掠:鸢,老鹰。
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
凌风出尘:指品行高洁,超出一般人。
吞言咽理:咽,吞咽。
文中形容受感动而说不出话语和道理的情形。
拔木转石: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形容威力大。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面对一群美国人要谈中国诗,就如我们刚才研究“谈”和“论”一样,要使用比较的方法。
那么,大家一起快速阅读第一段,看看作者是站在什么样的立场来谈中国诗的?
明确:比较文学。
2.学生阅读课文,找出中国诗的特点。
明确:第二段:中国诗的发展:抒情诗——戏剧诗(没有史诗)
第三段:中国诗的形式:篇幅短小
第四、五段:中国诗的技巧:富于暗示
第六段:中国诗的风格:笔力清淡、词气安和
第七段:中国诗的内容: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4.除了这些不同的地方,钱先生认为中国诗与外国诗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
明确: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
5.通过比较中西诗的异同,作者究竟要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请同学们阅读第八自然段,找出作者的结论。
明确: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
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四、总结全文
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然后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最后论说中国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
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五、拓展训练
【比较阅读】比较下面两首爱情诗,试比较它们的不同。
(比如:抒情方式、爱情观等)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简析)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泰戈尔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爱到痴迷却不能说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
而是想你痛彻心脾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
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而是明知道真爱无敌却装作毫不在意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树与树的距离
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树枝无法相依
而是相互了望的星星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星星之间的轨迹
而是纵然轨迹交汇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瞬间便无处寻觅
而是尚未相遇便注定无法相聚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鱼与飞鸟的距离
一个在天一个却深潜海底
明确:中国诗和外国诗的不同之处:篇幅、语言的含蓄与直白
相同之处:内容、意境
第二课时
一、课堂导入
上节课我们粗线条式地阅读了文章,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写作思路,这节课我们一起研读文章,品析一下作品中的论证方法和精妙的语言。
二、探究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能够增强论述的力量和说服力。
)如:第十自然段,作者在论述到“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时,举了陶渊明《饮酒》和李白《独坐敬山亭》,来证明他的观点。
2.引用论证。
(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
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
如:第五、六自然段,作者在论述中国诗富于暗示,引用了很多古代诗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引用了许多外国诗人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等的见解。
【简析】引用诗歌,形象生动,通俗直接,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这样更能吸引听众。
可见钱老先生知识渊博,学贯中西,旁征博引,使文章跌宕生姿。
由此禁不住想起了一件有关钱先生的轶事: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外国学者来到中国,一是要看这壮丽巍峨的万里长城,第二就是要拜望钱钟书!可见钱老先生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荣誉,他被称为“文化大家”。
3.对比论证。
(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
可以使正确与错误对比分明,是非曲直更加明确,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如:文章第二自然段,在论述中国诗是早熟的,是与外国诗对比论述的,外国诗的发展顺序是史诗——戏剧诗——抒情诗,中国诗的发展顺序是史诗(无)——抒情诗——戏剧诗。
第五六自然段,阐述中国诗暗示性的特点时,说中国诗歌中有许多疑问句式,引用大量诗句后,又引用了莎士比亚和拜伦的诗,对比论证中国诗和外国诗在这一点上是有共性的。
4.比喻论证。
(用打比方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
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证明观点,使观点更为清晰,读者更易理解。
)
如:第三自然段有一句话“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
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把中国诗形式短小的特征揭示的淋漓尽致。
第五自然段“我愿意换一种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怀孕的静默”把我国古典诗歌言简意丰,富于暗示性的特征比喻得恰如其分。
第九自然段“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突出了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安和的特点。
【总结】教师总结:作者为了让听众了解中国诗歌的特征,综合运用了举例、引用、对比、比喻的论证方法,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作者对各种材料的运用信手拈来,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
他用自己睿智的思想是把博大的知识海洋浓缩成涓涓清泉,让读者心悦诚服,茅塞顿开。
所以他的散文被看作是典型的学者散文。
三、品析语言
1.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明确:这句话的本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诗”,即不是指中国诗歌中的某一类作品或某位诗人的作品,而是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
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是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腐化,是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而言的)。
这句话,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对比(“早熟”与“早衰”),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2.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
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明确: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
“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这样的建筑物就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作者以此作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
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中透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
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
所渭的“聪明”不过是自欺欺人。
“流毒无穷地聪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批评、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下去,贻害无穷。
3.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
……余下的只是静默一一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明确:此句意在说中国诗的意蕴很悠远,但其表达风格却十分平和。
4.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
《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
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明确:本句隐讽那些对于西方文化不懂装懂的人。
四、课文总结
钱钟书融会多种知识,探幽入微,条理精辟地论述了中国诗歌的特点。
并在保证论述严谨周密的同时运用了大量比喻,使文章多姿多彩,幽默睿智。
真不愧为“文化大家”!
五、布置作业
运用所学的论证方法,写一篇小论文。